清代 人物列錶
蔣春霖 Jiang Chunlin(清代)朱彝尊 Zhu Yizun(清代)陳廷敬 Chen Tingjing(清代)
倉央嘉措 Tshangs-dbyangs-rgya-mtsho(清代)普荷 Pu He(清代)鄭燮 Zheng Xie(清代)
金農 Jin Nong(清代)惲壽平 Yun Shouping(清代)汪士慎 Wang Shishen(清代)
張大受 Zhang Dashou(清代)寧調元 Ning Diaoyuan(清代)吳淇 Wu Qi(清代)
李方膺 Li Fangying(清代)俞樾內子 Yu Yuenazi(清代)俞樾 Yu Yue(清代)
宋犖 Song Luo(清代)律然 Lv Ran(清代)曹雪芹 Cao Xueqin(清代)
納蘭性德 Na Lanxingde(清代)錢謙益 Qian Qianyi(清代)吳偉業 Wu Weiye(清代)
顧炎武 Gu Yanwu(清代)顧貞觀 Gu Zhenguan(清代)陳維崧 Chen Weisong(清代)
王士禎 Wang Shizhen(清代)查慎行 Cha Shenhang(清代)袁枚 Yuan Mei(清代)
黃景仁 Huang Jingren(清代)龔自珍 Gong Zizhen(清代)黃遵憲 Huang Zunxian(清代)
秋瑾 Qiu Jin(清代)何文煥 He Wenhuan(清代)馮班 Feng Ban(清代)
王夫之 Wang Fuzhi(清代)孫濤 Sun Tao(清代)郭麟 Guo Lin(清代)
楊夔生 Yang Kuisheng(清代)萬斯同 Mo Sitong(清代)佚名 Yi Ming(清代)
章學誠 Zhang Xuecheng(清代)江詒 Jiang Yi(清代)林則徐 Lin Zexu(清代)
湯鵬 Shang Peng(清代)趙執信 Zhao Zhixin(清代)梁章鉅 Liang Zhangju(清代)
葉煒 She Hui(清代)吳慶坻 Wu Qingchi(清代)方瀎師 Fang Junshi(清代)
陳裴之 Chen Peizhi(清代)汪輝祖 Wang Huizu(清代)瀋祥竜 Shen Xianglong(清代)
孫元衡 Sun Yuanheng(清代)劉傢謀 Liu Gumou(清代)王凱泰 Wang Kaitai(清代)
瀋德潛 Shen Deqian(清代)王奕清 Wang Yiqing(清代)汪森 Wang Sen(清代)
乾隆 Qian Long(清代)宋湘 Song Xiang(清代)韓崶 Han Feng(清代)
蒲鬆齡
清代  (1640年六月5日1715年二月25日)
姓:
名: 鬆齡
字: 留仙
網筆號: 柳泉居士
出生地: 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傢莊

中國經典 Chinese classic《聊齋志異》
《全本新註聊齋志異》

閱讀蒲鬆齡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蒲松龄
  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傢,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傢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裏,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纔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傢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傢。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對他的評價是“寫人寫鬼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鬆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纔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捲、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麯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捨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駡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鬆齡因傢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傢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傢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鬆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麯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捲,400餘篇;詩集6捲,1000餘首;詞1捲,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
  
  九轉貨郎兒、鐘妹慶壽、鬧館);俚麯14種(墻頭記、姑婦麯、慈悲麯、寒森麯、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麯、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麯、增補幸雲麯),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早年
  
  蒲鬆齡的一生到外地旅遊較少,傢境貧寒,生活清苦,但他卻常到濟南居留。在濟南期間,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題為《客邸晨炊》的詩:
  
  大明湖上就煙霞,
  
  茆屋三椽賃作傢。
  
  粟米汲水炊白粥,
  
  園蔬登俎帶黃花。
  
  短短數語,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動情景。特別是後面兩句,說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黃花菜,用於佐食小吃的情景。可以想見當時蒲鬆齡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狀況。
  
  蒲鬆齡所記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飲食,也正是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日常飲食習俗。山東民間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種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緑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紅豆粥、荷葉粥等等。
  
  蒲鬆齡與《聊齋志異》-馬瑞芳教授在山東大學的演講
  
  如果問大傢一個問題,中國古代最好的小說是哪一部?毫無疑問,白話長篇小說《紅樓夢》。如果再問:哪部小說在藝術形式上和《紅樓夢》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聊齋紅樓,一短一長,一文一白,形成中國古代小說的雙峰。
  
  《聊齋志異》不僅是中國文學的驕傲,它還是世界文學中非常有影響的作品,經常讓漢學家感到驚奇。
  
  傢徒四壁婦愁貧
  
  蒲鬆齡一生,始終在貧睏綫上掙紮。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
  
  《聊齋志異》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說,而《聊齋志異》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帶有幾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禎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農歷四月十六日夜間,山東淄川蒲傢莊的商人蒲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看到一個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進了他妻子的內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塊銅錢大的膏藥,蒲驚醒了。他聽到嬰兒在啼哭,原來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抱兒洗榻上,月斜過南廂”。在月光的照耀下,蒲驚奇地發現,新生的三兒子胸前有一塊清痣,這塊痣的大小、位置,和他夢中所見那個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藥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這是蒲鬆齡四十歲的時候對自己出生的描寫。我國古代作傢很喜歡把自己的出生說得很神秘,大詩人李白說他是母親夢到太白金星入懷而生。而蒲鬆齡是他的父親夢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還解釋,我一輩子這麽不得志,這麽窮睏,很可能就是因為我是苦行僧轉世。苦行僧轉世,是蒲鬆齡在《聊齋自志》當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們看蒲鬆齡的一生,確實很苦。他生活很貧苦,他始終在貧睏綫上掙紮,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們說蒲鬆齡三苦並存———生活苦,考試考得苦,寫書寫得苦。
  
  我們先看他的生活怎麽苦。蒲鬆齡年輕的時候,生活不是很苦,因為他的父親棄儒經商,傢裏是小康之傢。在父親的保護下,年輕的蒲鬆齡可以安心讀書,跟朋友們搞詩社。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因為他分傢了。為什麽分傢?因為家庭矛盾。蒲鬆齡的兩個哥哥都是秀纔,但是兩個嫂子都是潑婦。蒲鬆齡曾經在他的書裏面說過這樣的話:“傢傢床頭,有個夜叉在。”他這兩個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為了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經常把傢裏鬧得雞犬不寧。蒲鬆齡的父親衹好給兒子分傢。分傢又分得很不公平,因為這兩個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搶,而蒲鬆齡的妻子劉氏非常賢惠,沉默寡言躲在一邊。分傢的結果是蒲鬆齡分到農場老屋三間,破得連門都沒有,蒲鬆齡衹好藉了門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畝薄田,二百四十斤糧食,衹夠吃三個月。這樣一來,蒲鬆齡就要自謀生路了,他於是開始了長達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師生涯。
  
  私塾教師就是鄉村小學教師,而且是到私人傢裏教書,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體的賬,做私塾老師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資?最多八兩。八兩銀子是什麽概念?在當時農村一個四口之傢維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兩,這個賬是《紅樓夢》裏劉姥姥算大觀園的螃蟹宴時算出來的。所以說,咱們的大作傢蒲鬆齡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不夠大觀園半頓螃蟹宴。到了30歲以後因為父親去世了,蒲鬆齡還要贍養他的老母,他窮到什麽程度呢?“傢徒四壁婦愁貧”。他有一首詩,叫《日中飯》,寫到快收麥子的時候,傢裏沒有糧食,衹好煮了一鍋稀飯,他那時候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大兒子一看煮好了稀飯,搶先把勺子搶到手裏面,到鍋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裏邊放,二兒子不幹了,上去跟哥哥搶。蒲鬆齡的女兒就很可憐地、遠遠地站在那兒看着自己的父親。蒲鬆齡非常心疼,我怎麽樣養活我這些可憐的孩子啊!蒲鬆齡還寫了一篇文章叫《祭窮神文》。他說:“窮神窮神,我和你有什麽親,你怎麽整天寸步不離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個護院的傢丁,我就是你護駕的將軍,你也得放我幾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鬆,好像是兩個纏熱了的情人?”這就是蒲鬆齡的生活之苦。
  
  辛酸科舉路漫漫
  
  蒲鬆齡19歲的時候,參加秀纔考試,他在淄川縣濟南府山東省,三試第一,成了秀纔。三試第一後,蒲鬆齡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直到72歲,仍衹是個貢生。這是為什麽?
  
  我們再看蒲鬆齡的科舉考試之苦。蒲鬆齡一生不得志,他這個不得志恰好從少年得志開始。蒲鬆齡19歲的時候,參加秀纔考試,他在淄川縣濟南府山東省,三試第一,成了秀纔。錄取蒲鬆齡的是山東學政施閏章。施閏章是個大詩人,清初號稱詩壇的“南施北宋”,“南施”就是安徽人施閏章,“北宋”是山東人宋琬。施閏章給山東秀纔考試出的第一道考題叫《蚤起》,這個題目是從《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來的。科舉考試考八股文,要求你得揣摩聖賢語氣,代聖賢立言。既然題目叫《蚤起》,顧名思義,你就要闡述孟子在《蚤起》裏面所講的那種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蒲鬆齡怎麽寫的呢,他用文言文,我們用白話文把它說出來。蒲鬆齡說:“我曾經觀察過那些追逐富貴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題名,小人追求蠅頭小利。至於那些本身並不富貴、但是經常迫不及待地守在富貴人傢門前的,也大有人在。而對功名不感興趣的,衹有那些深閨的女子,她們纔可以悠然自在地睡個懶覺,不去追名逐利”。蒲鬆齡的描寫非常生動,像是一篇描寫人情世態的小品文。接下來,蒲鬆齡走得更遠,幹脆虛構起來,他寫齊人之婦如何夜裏輾轉反側,琢磨着跟蹤丈夫,其中有人物心理描寫,也有人物獨白和人物之間的對話,很像小說。這樣的寫法,當然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但是蒲鬆齡遇到的考官是愛纔如命的大文學家施閏章,他非常欣賞蒲鬆齡的文章,拿起筆來就寫批語,說蒲鬆齡的文章“將一時富貴醜態畢露於二字之上”,把人們那種追名逐利的醜態通過《蚤起》這兩個字寫絶了,寫活了,接着又寫了八個字的評語:“觀書如月,運筆如風”。“觀書如月”,就是看前人的作品,看得明明白白、透透徹徹;“運筆如風”,就是寫起文章來輕鬆愉快,非常流暢。施閏章大筆一揮,蒲鬆齡山東秀纔第一名。縣、府、道三試第一以後,蒲鬆齡名氣很大。他躊躇滿志,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進一步求取功名的道路,下一步要考舉人了。
  
  史料記載,蒲鬆齡三試第一後,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蒲鬆齡文章寫得這麽好,為什麽他還會四次落榜?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施閏章錄取蒲鬆齡根本就是一種誤導和誤判,因為蒲鬆齡並沒有按照八股文那種嚴格的要求來寫文章,施閏章因為愛纔而把他錄取為第一名。蒲鬆齡因此以為,這樣寫就能夠取得更高的功名了。但是蒲鬆齡沒有想到,其他的考官是些什麽樣的人。這些考官是拿着那種刻板的、腐朽的、毫無文采、繩捆索綁的八股文,當個敲門磚,取得了功名,他自己衹會寫這樣的文章,他喜歡的也是這樣的文章。像蒲鬆齡那種寫法的文章,他怎麽會欣賞呢?所以蒲鬆齡從考秀纔一開始就偏離了跑道。
  
  蒲鬆齡做了多長時間秀纔?半個多世紀。秀纔是科舉考試當中最低的功名。但是秀纔最辛苦,年年考試。根據朝廷制度,一個省的學政任期三年,學政一到,先把秀纔組織起來考試,這叫歲試。歲試成績分成幾等,考到第一等可以成為廩生。廩生是個什麽概念?廩生還是秀纔,但朝廷每個月給你一定的錢,補助你的生活。那麽,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一定是個廩生呢?也不是。因為廩生是有名額限製的,你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額,纔可以補廩。所以蒲鬆齡考中秀纔之後,在一等考了很多次,差不多等了二十年,纔成為廩生,朝廷纔給他那點補助。秀纔歲試以後第二年,要進行科考。科考就是給舉人考試做準備。科考把秀纔的成績分成六等,考前兩等可以參加舉人考試,考後兩等就得降成青衣。蒲鬆齡參加鄉試,三年一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專傢說十幾次。這樣一來,蒲鬆齡有三十年的時間年年都考。他48歲那年,又參加考試。他覺得自己文章寫得非常好,寫得也很快,拿到考題“唰唰”就寫下來了。但是寫完後,回頭一看,壞了壞了,越幅了。“越幅”是一個科舉名詞,就是違反了書寫規則。科舉考試對文字形式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一頁衹能寫12行,一行衹能寫25個字,而且得寫完第一頁寫第二頁,寫完第二頁寫第三頁。蒲鬆齡寫得快,第一頁寫完,飛快一翻,把第二頁翻過去了,寫到第三頁上了,這就隔了一幅,越幅,就不僅要取消資格,還得張榜公佈。我們現在看,簡直太可笑了,文章寫得好,隔了一頁,就要取消資格!這次“越幅”,蒲鬆齡自己是什麽感受呢?他在詞中說:“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捨”———嚇呆了。
  
  蒲鬆齡在科舉這條路上拼搏到50歲之後,他的妻子勸他說:算了,別考了,如果你命中註定有功名,連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們在村裏住着,不也挺好嗎?何必一定得像縣官一樣去聽那個打着板子催老百姓繳稅的聲音呢?蒲鬆齡覺得他妻子說得很有道理。不過也有些專傢考證,就在他妻子勸了他之後,他還參加過考試,仍然失敗了。
  
  蒲鬆齡19歲成為秀纔,到72歲,成為貢生。貢生是什麽概念?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貢生有幾種,蒲鬆齡是“歲貢”,又叫“挨貢”。就是做廩生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挨上了貢生。做了貢生以後理論上可以當官了,蒲鬆齡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儒學訓導是什麽意思呢?當時封建社會的學校分好幾級,國傢一級是國子監,省裏面是府學,縣裏面是縣學。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相當於現在一個中學副校長了。但是蒲鬆齡這個儒學訓導前還加了兩個字“候補”。就是你雖然有這個資格,但是還得看山東省除了淄川縣以外,其他縣有沒有空出名額來。對於72歲的蒲鬆齡來說,沒有任何的價值了,貢生衹是給他帶來一點安慰,一點很實際的利益:朝廷要給貢生四兩銀子。而縣官偏偏既不去給蒲鬆齡樹匾、樹旗,也不發給他銀子。蒲鬆齡不得不一次一次寫呈文、打報告去要。這就是蒲鬆齡在科舉考試當中所受的痛苦。我們現在看覺得他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憐。但是在當時他衹能求這麽一條出路。因為科舉制度是蒲鬆齡這樣的窮知識分子改變命運的唯一的出路,所謂“朝為田捨郎,暮登天子堂”。
  
  窮其一生寫聊齋
  
  法國著名作傢雨果曾經說過,“想象是偉大的潛水者”。一個作傢,一個小說傢能寫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雖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更要靠他的想象。《聊齋志異》就是一個作傢天才的想象才能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
  
  蒲鬆齡為什麽總考不上?這和他一直在艱苦地寫《聊齋志異》有關係。蒲鬆齡是山東淄川人。淄川離齊國故都臨淄數十裏,有很多優美的民間傳說。蒲鬆齡5歲的時候,改朝換代。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産生了很多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志異》。蒲鬆齡大概在分傢以後,做私塾教師時,就開始寫《聊齋志異》。他的好朋友張篤慶發現蒲鬆齡因為寫《聊齋志異》影響到考舉人,就寫了一首詩勸他:“聊齋且莫競談空”,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鬆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麽奇聞軼事,他都要瞭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裏頭。
  
  關於《聊齋志異》大傢可能聽過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說蒲鬆齡為了寫《聊齋志異》,在他的家乡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故事,講完了回傢加工,就成了《聊齋志異》。這個說法是《三藉廬筆談》說的,魯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對,不會是這樣一回事。我們現在琢磨一下,蒲鬆齡窮到那種程度,45年在外邊當私塾老師,傢裏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怎麽有閑空優哉遊哉擺上茶,擺上煙,你給我講故事,我寫小說?不可能。但是蒲鬆齡不管聽到什麽人說,聽到什麽稀奇的事,他都收集來寫小說,這是肯定的。他還有一個取材途徑,就是到古人的書裏邊找素材。《聊齋志異》裏大概有一百篇小說,都是改寫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時候記得非常簡單。比如說,在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當中,記了三個小故事,叫《紙月》、《取月》、《留月》。紙月就是有一個人,能夠剪個紙的月亮照明,另一個人取月,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裏,沒有月亮時候照照,第三個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籃子裏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都很簡單,一百來個字,幾十個字。蒲鬆齡拿來寫了《勞山道士》。這是大傢很熟悉的聊齋故事。
  
  我們再看蒲鬆齡的感情經歷是個什麽樣。蒲鬆齡的妻子非常賢惠,賢惠到什麽程度呢?蒲鬆齡外出給人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他妻子在傢裏上養老,下育小,住在荒涼的農場老屋裏面。夜裏狼都可能跑到院子裏,她就整夜不睡覺在那兒紡綫,如果有一點好吃的,給蒲鬆齡留着,有時留的時間長了,都壞了。這麽好的一個妻子,但是個柴米油????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鬆齡的專傢就發現一個綫索,說蒲鬆齡有第二夫人,什麽根據呢?蒲鬆齡文集裏有一篇《陳淑卿小像題辭》,這篇文章是說:文章的作者和陳淑卿自由戀愛,父母不同意,最後兩個人私奔了,然後是個悲劇。但是很快就有專傢又考證出來了,陳淑卿是蒲鬆齡從南方歸來在淄川豐泉鄉王傢坐館給一個叫王敏入的人代寫的文章,這樣一來蒲鬆齡的所謂第二夫人不復存在了。大傢就要問了,那他為什麽能夠寫這麽多這麽優美的愛情故事?臺灣著名作傢林語堂曾經推測過。我也推測過,我是這樣推測的:蒲鬆齡白天教完了學生,晚上自己坐在那個荒涼的書齋裏,外面是月色朦朧,樹葉在那兒嘩啦嘩啦響,遠處傳來狐狸的叫聲,那個時候狐狸很多。這時候蒲鬆齡就很容易産生幻想了。他就想象有一個書生,就和他一樣,是一個很窮睏很不得志的,但是又很有才華,情感很豐富的書生,坐在一個荒齋裏面,這個時候有個美女推門而入。你在這兒讀書嗎?我和你一塊讀書,我和你一塊寫詩、填詞,我跟你下圍棋,我安慰你這個貧睏、寂寞當中的書生,你需要功名嗎?我幫助你金榜題名。你傢裏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嗎?我給你生個傳宗接代的孩子,而且這個女的不需要父母之命,不需要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也不要這個書生的金錢,甚至還倒過來給你錢。在蒲鬆齡生活的那個社會,男女結合那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這個什麽都不要的,對男人無條件奉獻的女人有嗎?不可能有,她衹能是腦子裏想出來的,衹能是作者的想象。她是從天上下來的,她是從海底出來的,她是從深山洞府過來的,她甚至是陰曹地府出來的;她可能是小鳥變的,她可能是鮮花變的,甚至可以是書本裏的。書生不是在那兒看書嗎?從書架上搬下一本《漢書》擺在這兒,翻開第八捲,裏邊夾着一個小美人,紗帛剪的,背後寫了四個小字,“天上織女”。突然,這個紗剪的小美人,折腰而起,飄然而下,來給書生當妻子,長得花容月貌,善解人意,跟書生自我介紹,我叫顔如玉,《漢書》出來的顔如玉,這真是“書中自有顔如玉”。
  
  西方理論傢弗洛伊德說,“夢是願望的達成”。《聊齋志異》裏面這些花妖狐魅變成的美女就是窮秀纔蒲鬆齡的白日夢。他做這種夢,就是表達那種一廂情願的男性的幻想,窮秀纔的幻想。法國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傢雨果,就是《悲慘世界》的作者,他曾經說過,“想象是偉大的潛水者”。一個作傢,一個小說傢能寫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雖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更要靠他的想象,蒲鬆齡雖然那樣貧睏,那樣不得志,他也寫了和自己生平有關的一些東西,但是他特別善於想象,《聊齋志異》就是一個作傢天才的想象才能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
  
  咱們的大作傢蒲鬆齡就這樣苦了一輩子,就這樣在貧睏綫上掙紮了一輩子,在科舉考試的路上落魄了一輩子,在寫小說的路上奮鬥了一輩子。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時,這位大作傢坐在他清冷的聊齋的窗前永遠地離開了人世。蒲鬆齡窮秀纔出將入相飛黃騰達這個夢想終於成為泡影,而用中國優秀的文化哺育起來的,又成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齋志異》光芒四射。歷史是公正的。
  
  著作
  
  聊齋志異
  
  醒世姻緣傳
  
  晴雲山房詩文集
  
  紅椒山房筆記
  
  雜說
  
  片雲詩話
  
  省身錄
  
  懷刑錄
  
  日用俗字
  
  歷字文
  
  聊齋詞
  
  聊齋白話韻文
  
  從題材內容來看,《聊齋志異》中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反映社會黑暗,揭露和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壓迫、殘害人民罪行。如《促織》、《紅玉》、《夢狼》、《梅女》、《續黃粱》、《竇氏》等;
  
  第二類:反對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爭取自由幸福而鬥爭。如《嬰寧》、《青鳳》、《阿綉》、《連城》、《青娥》、《鴉頭》、《瑞雲》等;
  
  第三類: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種種弊端。如《葉生》、《於去惡》、《考弊司》、《賈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類: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鬥爭精神。如《商三官》、《席方平》、《嚮杲》等;
  
  第五類:總結生活中的經驗教訓,教育人要誠實、樂於助人、吃苦耐勞、知過能改等等,帶有道德訓誡意義。如《種梨》、《畫皮》、《嶗山道士》、《瞳人語》、《狼》(三則)等。
  
  除此之外,本書中所書故事提醒人們要棄惡從善,諷貪刺虐,善待衆生,誠信待人。
  
  郭沫若對《聊齋志異》的評價:寫人寫鬼更勝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關於《聊齋志異》大傢可能聽過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說蒲鬆齡為了寫《聊齋志異》,在他的家乡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故事,講完了回傢加工,就成了《聊齋志異》。這個說法是《三藉廬筆談》說的,魯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對,不會是這樣一回事。我們現在琢磨一下,蒲鬆齡窮到那種程度,45年在外邊當私塾老師,傢裏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怎麽有閑空優哉遊哉擺上茶,擺上煙,你給我講故事,我寫小說?不可能。但是蒲鬆齡不管聽到什麽人說,聽到什麽稀奇的事,他都收集來寫小說,這是肯定的。他還有一個取材途徑,就是到古人的書裏邊找素材。《聊齋志異》裏大概有一百篇小說,就是改寫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時候記得非常簡單。比如說,在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當中,記了三個小故事,叫《紙月》、《取月》、《留月》。紙月就是有一個人,能夠剪個紙的月亮照明,另一個人取月,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裏,沒有月亮時候照照,第三個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籃子裏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都很簡單,一百來個字,幾十個字。蒲鬆齡拿來寫了《勞山道士》。這是大傢很熟悉的聊齋故事。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