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 人物列錶
蘇曼殊 Su Manshu(近代中國)王國維 Wang Guowei(近代中國)
趙爾巽 Zhao Erxun(近代中國)李定夷 Li Dingyi(近代中國)
梁啓超 Liang Qichao(近代中國)蔡東藩 Cai Dongfan(近代中國)
李寶嘉 Li Baojia(近代中國)張祖翼(梁溪坐觀老人) Zhang Zuyiliangxizuoguanlaoren(近代中國)
孫希孟 Sun Ximeng(近代中國)黃小配 Huang Xiaopei(近代中國)
徐枕亞 Xu Zhenya(近代中國)劉鶚 Liu E(近代中國)
吳趼人 Wu Jianren(近代中國)頤瑣 Yi Suo(近代中國)
林紓 Lin Shu(近代中國)儲仁遜 Chu Renxun(近代中國)
黃世仲 Huang Shizhong(近代中國)遁廬 Dun Lu(近代中國)
雲間天贅生 Yun Jiantianzhuisheng(近代中國)黃南丁氏 Huang Nadingshi(近代中國)
冷佛 Leng Fo(近代中國)蘇輿 Su Yu(近代中國)
王先謙 Wang Xianqian(近代中國)徐珂 Xu Ke(近代中國)
孫詒讓 Sun Yirang(近代中國)易順鼎 Yi Shunding(近代中國)
宋玉卿 Song Yuqing(近代中國)羅惇曧 Luo Dunrong(近代中國)
張謇 Zhang Jian(近代中國)馬建忠 Ma Jianzhong(近代中國)
許南英 Xu Naying(近代中國)葉德輝 She Dehui(近代中國)
李葭榮 Li Jiarong(近代中國)孟森 Meng Sen(近代中國)
佚名 Yi Ming(近代中國)黎遂球美周 Li Suiqiumeizhou(近代中國)
夏仁虎 Xia Renhu(近代中國)許國英 Xu Guoying(近代中國)
黃瀎 Huang Jun(近代中國)虞公 Yu Gong(近代中國)
黃質 Huang Zhi(近代中國)錢基博 Qian Jibo(近代中國)
陶希聖 Tao Xisheng(近代中國)蔣芷儕 Jiang Zhichai(近代中國)
辜鴻銘 Gu Hongming(近代中國)鬍開明 Hu Kaiming(近代中國)
陳蓮痕 Chen Lianhen(近代中國)漢史氏 Han Shishi(近代中國)
宣南吏隱 Xuan Naliyin(近代中國)張春帆 Zhang Chunfan(近代中國)
吳沃堯 Wu Woyao(近代中國)程善之 Cheng Shanzhi(近代中國)
周大荒 Zhou Dahuang(近代中國)韻清女史呂逸 Yun Qingnvshilvyi(近代中國)
李涵秋 Li Hanqiu(近代中國)張恨水 Zhang Henshui(近代中國)
葉楚傖 She Chucang(近代中國)蔡元培 Cai Yuanpei(近代中國)
韓兆琦 Han Zhaoqi(近代中國)許地山 Xu Dishan(近代中國)
張君勱
近代中國  (1887年元月18日1969年)
字: 士林
網筆號: 立齋

  張君勱(1887—1968)中國政治傢、哲學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 原名嘉森,字士林,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筆名君房,江蘇寶山(今屬上海市寶山區)人。近現代學者,被部分學者認為是早期新儒傢的代表之一。)。徐志摩的第一任夫人張幼儀是其妹妹,前中國銀行董事長張公權是其四弟。
  
  生平介紹
  1887年1月18日出生於江蘇嘉定縣一個儒醫兼經商的家庭。6歲私塾啓蒙。12歲考入上海江南製造局廣方言館,在這裏張君勱開始“知道世界上除了做八股文及我國固有的國粹外,還有若幹學問”。
  1902年,張君勱16歲,應寶山縣鄉試,中了秀纔。翌年,他被《新民叢報》梁啓超所撰《祝震旦學院之前途》一文所吸引,不憚巨額學費,投考震旦學院修拉丁文。後因學費無繼,而轉入南京高等學堂,學習不及一年,因參加拒俄愛國運動而被勒令退學。經友人介紹,去湖南長沙做中學教師。
  1906年,張君勱東渡扶桑,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修習法律與政治學。留學期間,結識了具有師友關係的梁啓超,並參與發起梁啓超主持的“政聞社”。
  1910年,張君勱於早稻田大學畢業,獲政治學學士學位。回國應試於學部,取得殿試資格,次年經殿試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為暫避袁世凱的迫害,在梁啓超的安排下,張君勱於1913年取道俄國赴德入柏林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
  辛亥革命後,任寶山縣議會議長,與湯化竜等人組織共和建設討論會,後與共和統一黨聯合改組為民主黨。
  1913年留學德國柏林大學,因此精通日文與德文。1915年回國,任浙江交涉署長、《時事新報》總編。不久,赴北京任段祺瑞內閣國際政務評議會書記長和馮國璋總統府秘書長。
  1917年後,長期從事唯心論哲學教育和研究。
  1918年,張君勱等6人隨梁啓超去歐洲考察,之後留在德國師從倭鏗學習哲學。後來曾參與創辦過政治大學、學海書院和民族文化書院,當過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教授,是1923年“人生觀論戰”的發起人和後來《文化宣言》的發起人,與丁文江、陳獨秀和鬍適交鋒,並先後有《人生觀》、《民族復興之學術基捶》、《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社會主義思想運動概論》、《中國專製君主製之評議》、《主國之道》、《明日之中國文化》、《新儒傢思想史》等論著發表和出版,被公認是現代新儒傢的重鎮。
  1933年與張東蓀等人組織國傢社會黨(國社黨),任中央總務委員兼總秘書。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與黃炎培等人組織中國民主同盟,歷任常委;與陳布雷合辦民族文化學院,任院長。抗戰後,國社黨與民主黨合併為中國民主社會黨(民社黨),被舉為主席,參加國民黨政府工作。1946年擔任政治協商會議代表,參與創辦中國民主同盟,1947年主導起草《中華民國憲法》,將孫中山的五權憲法設計改造成傾嚮內閣製的五院製,企圖製約蔣介石的大權。
  從政治一方面看,他早年追隨梁啓超從事立憲活動,是政聞社的骨幹人物,自30年代起,又先後組建過或參與組建過中國國傢社會黨、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和中國民主社會黨,參加過兩次民主憲政運動,是國防參議會參議員、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代表,並起草過《中華民國憲法》。
  主要著作有:《中西印哲學文集》、《新儒傢哲學發展史》、《思想與社會序》、《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等。
  張君勱反對中國實行共産主義,又不滿蔣介石不遵守《中華民國憲法》,1949年後去美國。由於民社黨遷往臺灣後內鬥不斷,又受到國民黨實施一黨專政的壓迫,張君勱曾經於1962年出面號召黨內團结,但無功而返。1969年病逝美國。
  
  人生評價
  張君勱一生充滿着矛盾。他既被國民黨綁架過和軟禁過兩年,其著作多次遭到國民黨的查禁,又是蔣介石的座上客,支持過國民黨的反共內戰政策;他既與共産黨有過很不錯的關係,59歲生日時周恩來還送過他一塊“民主之壽”的壽匾,又與共産黨人勢不兩立,1949年被毛澤東宣佈為“戰犯”而遭通緝。
  他既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建人之一,長期擔任民盟中央常委,又違背民主同盟的政治原則,率民社黨參加國民黨單方面召開的國大和政府,被民主同盟令其退盟。
  他既熱情地宣傳介紹過十月革命,又對十月革命進行過肆意攻擊,一生以反對中國走俄國人的道路為鵠的。
  他從小進的是新式學堂,留學過日本和德國,卻擁有秀纔和翰林的功名;他掌握和精通三門外語,用德文和英文寫有著作,卻拒絶使用白話文,他發表和出版的中文論著都用的是文言文。
  他提倡過婦女解放,抨擊過封建大家庭對婦女的壓迫,然而1922年他卻頑固地不許他妹妹張幼儀在與徐志摩離婚後改嫁,而他自己則毫不猶豫地與一字不識的發妻離了婚,重新娶了一位知識女性……
  張君勱一生“徘徊於學術與政治之間”,但他在政治與學術這兩個領域裏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他反對中國共産黨,中國共産黨卻不斷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嚮勝利,並於1949年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他不滿於國民黨的一黨獨裁,國民黨的一黨獨裁卻依然如故,而且是變本加厲;他反對馬剋思主義,馬剋思主義卻成了新中國的指導思想;他提倡復興儒學,直到他1969年逝世……他的主張在中國始終沒有真正實行過。
  張君勱雖然不是一個成功者,這並不意味着他在近現代中國政治史和文化學術史上的地位不重要。實際上,在這兩個領域裏的許多方面,他都産生過有形或無形的影響。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