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
(
291年~
361年)
字道將,東晉蜀郡江原小亭鄉(今崇州市三江鎮)人。大約生於291年,卒於361年。常璩出生於常傢大族,青少年時期廣讀典籍,掌握了極其淵博的知識。李雄在四川建立政權後,註意網羅舊傢大族,任命常璩為散騎常侍。這是個咨詢性質的職務,成天要追隨在皇帝左右,隨時回答皇帝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347年,東晉大將桓溫伐蜀,軍至成都,成漢滅亡。桓溫在四川停留期間招募賢才,器重常璩,稱他為“蜀之良也”,授以參軍之職。入晉後,常璩居東晉都城建康。東晉朝廷重中原故族,輕蜀人。時常璩已老,又受歧視,遂懷憤裒削舊作,改寫成《華陽國志》,旨在贊譽巴蜀文化悠遠,人才濟濟,以反抗建康士流對蜀人的輕藐。因資料新穎可靠,敘述得法,文詞典雅,而成為名聞中外、影響深遠的史學巨著。是研究我國
西南地區山川、歷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和現存最早的以“志”為名的地方志。
華陽國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志,它不僅記載有從遠古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今
西南以及陝甘鄂部分地區古代史地、人物的豐富內容,而且在書中高揚起了"大一統"、"民本"、"旌昭仁賢"等旗幟.這源於作者東晉時著名史傢常璩高遠深邃的史識.常璩不僅在書中高揚"大一統"思想,而且還身體力行,為促使國傢統一,作出了實際貢獻;又在門第森嚴之際,倡揚"以民為本",呼籲"選賢任能".這些無疑超越了時代的拘囿。《華陽國志》正是融匯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精神,藴涵了中華民族"民生民本"、"選賢任能"的傳統,而發出流光溢彩之專著。內容和體例都較完備,被後來的史學家所藉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