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s Albert Maurice Victor Bataille | |
喬治·阿爾貝·莫裏斯·維多·巴代伊 | |
巴塔耶 | |
閱讀喬治·巴塔耶 Georges Bataille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
喬治·巴代伊(法語:Georges Bataille,1897年9月10日-1962年7月9日),全名喬治·阿爾貝·莫裏斯·維多·巴代伊(Georges Albert Maurice Victor Bataille),又譯巴塔耶,法國哲學家,有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先驅之譽。
生平
巴代伊出生於法國多姆山省比隆,出生前其父即身染梅毒,導致雙眼失明、全身癱瘓。1914年一戰期間,巴代伊皈依天主教,一度立志成為神職人員。戰時,他應召入伍,後因肺結核而除役。隔年與母親躲避戰亂,不得已拋下臥病在床的父親。
1918年,巴代伊抵達巴黎,就讀於巴黎文獻學院(l’École des chartes),1922年畢業。同年進入法國國傢圖書館任職,直至1942年因病離職。
1922至25年間,巴代伊結識流亡的俄籍哲學家列夫·捨斯托夫,在捨斯托夫引介下閱讀尼采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並且可能在此時期拋棄天主教信仰,生活開始放蕩,留連妓院,曾以俄羅斯輪盤賭上自己的性命。1924年巴代伊結識安德烈·布勒東等超現實主義者,1926年初次接觸薩德的作品,1928年3月他與席薇雅(Silvia Maklès)結婚,同年以筆名奧剋勳爵(Lord Auch,意為“天主拉屎/滾蛋”)推出小說《眼睛的故事》,書中表現出他的性虐狂、被虐狂、戀屍癖及屎尿癖傾嚮,也從此與重視道德的超現實主義分歧。1930年巴代伊的母親逝世於巴黎,他曾自言他於守靈夜時在母親屍體面前自慰。
1933年巴代伊研讀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並受馬瑟·牟斯《論禮物》的影響。1934年他與太太席薇雅分居,結識情婦剋萊特·佩尼奧。1935年他與布勒東暫棄前嫌,共同合作對抗法西斯主義,提出道德革命的訴求。1938年剋萊特·佩尼奧過世。1940年德軍進入巴黎,他開始四處逃難。隔年結識莫裏斯·布朗肖,兩人成為至交。
1943年巴代伊認識有夫之婦狄安娜·德·博阿爾內(Diane de Beauharnais),從1945年兩人定居開始,狄安娜陪伴了巴代伊的後半生。1951年巴代伊前往奧爾良擔任圖書館館長。1954年被診斷出晚期大腦動脈硬化,身體逐漸衰弱,1962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