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人物列錶
劉辰 Liu Chen(明代)湯顯祖 Tang Xianzu(明代)陸容 Liu Rong(明代)
朱權 Zhu Quan(明代)明世宗 Ming Shizong(明代)夏完淳 Xia Wanchun(明代)
徐渭 Xu Wei(明代)唐寅 Tang Yin(明代)陳繼儒 Chen Jiru(明代)
趙友同 Zhao Youtong(明代)方孝孺 Fang Xiaoru(明代)陳道復 Chen Daofu(明代)
薛暄 Xue Xuan(明代)通潤 Tong Run(明代)李日華 Li Rihua(明代)
高啓 Gao Qi(明代)王鏊 Wang Ao(明代)劉基 Liu Ji(明代)
陳子竜 Chen Zilong(明代)楊慎 Yang Shen(明代)王世貞 Wang Shizhen(明代)
顧起綸 Gu Qiguan(明代)謝榛 Xie Zhen(明代)瞿佑 Qu You(明代)
俞弁 Yu Bian(明代)都穆 Dou Mu(明代)李東陽 Li Dongyang(明代)
陸時雍 Liu Shiyong(明代)徐禎卿 Xu Zhenqing(明代)王世懋 Wang Shimao(明代)
朱承爵 Zhu Chengjue(明代)顧元慶 Gu Yuanqing(明代)蹇義 Jian Yi(明代)
葉嚮高 She Xianggao(明代)宋濂 Song Lian(明代)張大齡 Zhang Daling(明代)
馬文升 Ma Wensheng(明代)焦竑 Jiao Hong(明代)董越 Dong Yue(明代)
徐宏祖 Xu Hongzu(明代)席書 Xi Shu(明代)朱傢相 Zhu Guxiang(明代)
高舉 Gao Ju(明代)田汝成 Tian Rucheng(明代)羅貫中 Luo Guanzhong(明代)
施耐庵 Shi Naian(明代)吳承恩 Wu Chengen(明代)蘭陵笑笑生 Lan Lingxiaoxiaosheng(明代)
許仲琳 Xu Zhonglin(明代)馮夢竜 Feng Menglong(明代)凌濛初 Ling Mengchu(明代)
抱甕老人 Bao Wenglaoren(明代)洪楩 Hong Pian(明代)周楫 Zhou Ji(明代)
陸人竜 Liu Renlong(明代)謝肇淛 Xie Zhaozhe(明代)張岱 Zhang Dai(明代)
呂坤 Lv Kun(明代)王秀楚 Wang Xiuchu(明代)佚名 Yi Ming(明代)
焦竑
明代  (1540年1620年)

人物傳記 Biography《國朝獻徵錄》
筆記雜錄 Historical writings《玉堂叢語》

閱讀焦竑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焦竑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字弱侯,號漪園,又號澹園。祖籍日照市東港區西湖鎮大花崖村。祖上寓居南京。萬歷17年(1589年)會試北京,得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皇長子侍讀等職。他博覽群書、嚴謹治學,尤精於文史、哲學,為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傢、藏書傢、古音學家、文獻考據學家。
  他的著述捲目可劃分為三大類:自撰類、評點類、編纂類。
  自撰類。包括:《澹園集》四十九捲、《澹園續集》二十七捲、《國史經籍志》五捲、附錄一捲、《焦氏筆乘正集》六捲、《焦氏筆乘續集》八捲、《筆乘別集》六捲、《支談》三捲、《俗書勘誤》三捲、《養正圖解》二捲、《墨苑序》一捲、《隱符經解》一捲、《遜國忠節錄》四捲、《易荃》六捲、《熙朝名臣實錄》二十七捲、《焦弱侯問答》一捲、《焦氏藏書目》二捲、《京學志》八捲、《金陵雅遊編》一捲、《東宮講義》不分捲、《金陵舊事》十捲。
  評點類。主要包括:《春秋左傳鈔》十四捲、《九子全書評林正書》十四捲、續集十捲、捲首一捲、《新鑄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匯釋評》二十捲、《蘇長公二妙集》二十二捲、《禹貢解》、《法華經精解評林》二捲、《園覺經精解評林》三捲、《老子翼》三捲、考翼一捲、《老子元翼》二捲、《新鍥翰林標律判學詳釋》二捲、《楞嚴經精解評林》捲、《楞枷經精解評林》捲、《東坡志林》五捲、《謝東樂集》捲、《增纂評註文章規範正編續編》七捲、《道德經元翼》二捲、《莊子翼》八捲,附錄一捲、《荀子品匯解評》二捲、《墨子品匯解評》一捲、《絶句衍義》四捲、《莊子品匯解評》捲、《列子品匯解評》捲、《註釋列子》一捲、《註釋老子》一捲、《註釋莊子》五捲、《蘇老泉文集》十三捲、《太上老子道德經註解評林》四捲、《老子讀註評林》四捲。
  編纂類。主要包括:《國朝獻徵錄》一百二十捲、《南華經餘事雜錄》二捲、《玉堂叢語》八捲、《歷科廷試狀元策》十一捲、《四書直解指南》二十七捲、《明四先生文範》四捲、《詞林歷官表》三捲、《皇明人物考》六捲、《明世說》、《楊升庵集》一百捲、《能文必要》四捲、《小學圖註》九捲、《雨蘇經解》、《釋道精解》十六捲、《新鋟翰林校正鰲頭合併古今傢詩學會海大成》十八捲、《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一百零六捲、《中原文獻》二十四捲、《漢魏諸名傢集二十二種》一百三十一捲、《考工記解》二捲、《閩忠傳志》一捲、《莊子闕誤》一捲、《焦氏類林》八捲、《石室秘傳》十捲、《戰國策玉冰壺》八捲、《兩漢粹寶評林》三捲、《通鑒紀事本末前編》十二捲、《張子湖集》八捲附錄一捲、《坡仙集》十六捲、《五言律細》與《七言律細》各一捲、《明文珠璣》十捲等。
  焦竑的傳世著作主要現存北京國傢圖書館、濟南、南京、上海等圖書館及臺灣、香港,海外日本、韓國等地。並被翻譯日、韓等多種文字出版,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産之一。
  藏書傢焦竑
  焦竑是明代著名的藏書傢。《明史·文苑·焦竑傳》載:“(焦竑)博極群書,自經史至稗官,無不淹貫,善為古文,典正訓雅,卓然名傢。”《中國藏書傢考略》載:“(焦竑)藏書兩樓,五楹俱滿。”
  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珠江路同仁街,1994年前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雙層木結構建築,它就是南京地區傳世最久的私傢藏書樓建築——澹園藏書樓。藏書樓建築面積達350平方米。在南京,民間俗稱為“焦狀元樓”。
  焦竑幼年、成年傢境並不富裕,使焦竑自幼形成了嗜書、集書、抄書及後來條件改善後刻板印書的習慣。集腋成裘,使他成為晚明最大的私人藏書傢,有“北李南焦”之說(李指齊東李開先,山東章丘人,明代戲麯傢)。
  焦竑的藏書以抄本和宋明刊本居多。焦竑曾為自己豐富的藏書,編輯了一部兩捲本的《焦氏藏書目》。
  焦竑把自己的藏書樓命名為“五車樓”,把書房命名為“欣賞齋”——焦竑對收藏到的每一部書,幾乎都經過了親自校勘,並蓋有“澹園焦氏珍藏”、“子子孫孫永保”、“弱侯讀書記”等印章。
  他將讀書札記和論文,匯集成為了二十捲本的《焦氏筆乘》,成為焦竑考據與焦竑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
  他的藏書曾經代表着明代南京地區私傢藏書的最高水準,具有全國性的影響。
  對於焦竑的藏書,成為一些學者研究焦竑的切入點。
  晚清學者葉昌熾,在《藏書紀事詩·焦竑》中寫道:“委宛羽陵方衊如,廣寒清暑殿中儲。校竑但惜無臣嚮,《七略》於今未有書。”
  1996年12月,南京大學教授徐雁在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南京的書香》裏,對《焦竑的澹園藏書》給予了專門介紹。
  2000年底,由國傢圖書館館長任繼愈主編、出版的3捲本《中國藏書樓》,給予了係統介紹。
  焦竑的藏書,在他謝世後,其出路為當時文人所關註。黃宗羲在《天一閣藏書記》中寫到“餘在南中,聞焦氏書欲賣,急往訊之,不受奇零之值,二千金方得為售主……”,一方面,焦氏後人萬不得已,還不想賣掉先祖焦竑珍惜了一輩子的書,所以惜售不零賣;另一方面,黃宗羲拿不出“二千金”那麽多錢來整狀求購,後來雖托人求購,但至“餘歸而不果”。
  在焦竑辭世二十多年後,在晚明的兵火動亂中,焦竑的藏書,最終還是散失了;“焦狀元樓”也在1994年春的南京同仁大廈工程中不幸被拆毀。這讓國內外衆多有識之士人扼腕嘆息!開始從諸多方面尋找、搶救這一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産。
  民革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南京大學著名教授徐雁,一直十分關註焦竑及其遺産遺存的保護工作,並為之奔走呼號。思想傢焦竑
  一個人在中國歷史上地位的有無與高低,取决於兩個方面:
  就個人而言:在不同時代、不同領域和學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和掌握了該領域事物發展規律,具有敏銳思想的人。他們成就的大小,取决於思想上認識和反映這些規律的程度如何。
  就整體而言: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在麯折中生生不息、嚮前發展,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一個世界發展的奇跡。其奧秘核心在於中國思想文化的“兼蓄包容”性,猶如滾滾東流的長江,不斷容納百川,奔騰嚮前。在與時俱進中,不斷打破思想桎梏;在兼蓄包容中,不斷積蓄能量,發展壯大。
  焦竑,他承接與發展了晚明“泰州學派”的思想革新運動,打破了程子朱子“理學”死守教條,把聖人看成不可企及的“聖人思想至上”對人們思想的束縛。
  焦竑提出:“學道者當掃盡古人芻狗,從自己胸中闢出一片天地。”“芻狗”,是古人紮製的用以祭祀的泥、木偶。祭祀時,作為神聖之物,祭祀完,則棄之不用。焦竑認為,古人的學說,作用如同芻狗,那是在當時需要下杜撰出來的,隨着事過境遷,而後人將這些無用之物當作寶貝,衹能蔽固自己的聰明……
  泰州學派是“中國封建製社會後期的第一個啓蒙學派”。它所倡導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為聖人”,把“百姓”和“聖人”放在等同的地位,維護大衆利益(“百姓日用是道”說);尊重、重視人的價值,人人平等(“格物說”)……鴉片戰爭以後的洋務運動、維新運動、改良運動,無不受到“泰州學派”思想的影響。
  他的吶喊,為人們的思想打開了一扇窗戶,走嚮了那個時代思想與文化的頂峰!
  被海內外學術界稱為“規模最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工程”——《中國思想傢評傳叢書》,由江蘇省委、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傢研究中心推出。
  該《叢書》以探求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深厚底藴,揭示其發展變遷的內在規律為目標,遴選了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二千多年來文、史、哲、經、農、工、醫、政治、軍事、教育、科技和宗教等各個領域有傑出成就的百餘名人物。
  焦竑以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與同一時代的海瑞、黃宗羲及其後的顧炎武、蒲鬆齡等人當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註。
  在文史哲諸領域的貢獻
  焦竑一生博覽群書,涉獵廣泛。除著作等身、藏書兩樓外,在史學、金石文字學、考據學、文獻目錄學、印刷出版、哲學、佛教等諸多領域裏頗有建樹,贏得了他在這諸多領域裏的歷史地位。
  最突出的應是史籍文獻學研究。對焦竑的歷史文獻研究成果,後人評說:“焦公是明代中國文獻學第一大高手,博學淹貫,稀有能及”(《新語絲》1995年,第16期)。
  對古籍藏書的分類整理,又使他成為了一位目錄學家。
  考據學方面,他將考證研究書籍中發現的錯誤,匯編成了《俗書勘誤》一書。
  在印刷方面。他一生以“致用”為目標,廣泛搜輯抄撰存世書刊,成為了明代著名的古籍出版傢;他在為皇長子做老師的過程中,創造性的將歷代有作為的皇帝年少時奮發圖強的故事,插入繪畫,編寫了文圖並茂、適合青少年閱讀的課外讀物——《養正圖解》。備受當代印刷界、出版界推崇。
  南京大學著名學者、民革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徐雁教授評價焦竑:“他是我國明代後期著名的學者,在理學、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文獻考據學等領域,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建樹,從而在中國思想學術歷史上自成一傢。”(《明代南京學術人物傳》)。
  徐光啓的恩師
  在今上海市徐匯區南丹路光啓公園內,有一座氣勢恢弘、莊嚴肅穆的墓區建築群——它就是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著名科學家、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啓之墓。
  上海《徐匯區志·徐光啓傳》載:
  “(徐光啓)36歲應順天府(今北京)試,主考官是名儒焦竑,從落捲中發現他的才識,認為是‘名世大儒’,拔置第一。”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焦竑受皇帝之命,為國選拔人才,任會試副主考官。
  他在落選捲中得到了徐光啓捲,“(焦竑)閱而奇之,拍案嘆曰:此名世大儒無疑也。”毅然决然將已名落孫山的徐光啓拔至第一名。
  徐光啓後來的成就,證明了焦竑的眼光與膽識。徐光啓後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畢生致力於研究天文、歷法、水利、測量、數學、農學等自然科學與技術,成為學貫中西、富於遠見卓識的明代科學家、政治傢。他一生著譯達六十餘種,主要有《崇禎歷書》、《測量法義》、《勾股義》、《九章算法》、《徐氏庖言》等;總結中國歷代農業生産經驗,編撰了《農政全書》,成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
  徐光啓終生不忘焦竑的知遇之恩,終生尊焦竑為恩師。這在徐光啓後半生及後人的著作中、徐氏宗譜中,多次記載了這一舊事。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徐光啓的後代人才輩出。其第十三代孫是位軍人,他有一個外孫女叫倪桂珍,她便是名震中國現代史的“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的母親。
  治學思想——焦竑與李贄及西學
  研究焦竑,有一個不能不提的重要人物,那就是與焦竑同一時代的李贄。
  李贄(1527~1602年),號卓吾,泉州晉江(福建)人。明代卓越的思想傢,官至姚安知府。一生有著作幾十部,最重要的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等。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李贄與焦竑,首次會見意大利人、天主教傳教士、學者利瑪竇。
  焦竑與李贄開始接觸西方思想——西學。
  焦竑在為著名學者管志道(號東溟,江蘇太倉人)所作的《管東溟墓志》中寫到:“冀以西來之意,密證六經,東魯之矩,收攝二氏(以孔孟儒學為本吸納佛學、道學)”(見焦竑《澹園集》續集捲十四)。
  焦竑表達了他做學問的宗旨及治學成果——不斷吸收消化外來思想,又嘗試用中國傳統文化——儒學思想為基礎,來收攝各種學說。
  共同的志嚮、思想,使李贄與焦竑成為終生摯友。
  中外學者論焦竑
  焦竑在中國歷史上享有的“巨儒宿學,北面人宗”崇高的學術地位與社會聲望,能夠從史學家、其師生、朋友乃至中外學者的評價中,可窺一斑,並得到了相互印證:
  ——明末思想傢、著名學者黃宗羲評價焦竑:“先生積書數萬卷,覽之略遍。金陵人士輻輳之地,先生主持壇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學倡率,王州(明王世貞)所不如也。”(《明儒學案》捲三十五)。
  ——清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三朝元老”張廷玉,在《明史》中寫道:焦竑,不僅是一位陽明心學的中堅,還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鴻儒,所謂“博極群書,自經史至稗官、雜說,無不淹貫。”(《明史》二八八捲)。
  ——明末著名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傢徐光啓在其《尊師澹園焦先生續集序》中說:“吾師澹園先生,以道德經術表標海內,巨儒宿學,北面人宗”,其著述“無不視為冠冕舟。”
  ——好友、進士顧起元在焦竑的墓志銘中寫道:“先生之宦績在金馬玉堂,先生之道階在儒林文苑,先生之大業在名山大河,先生之風緻在九州四海,先生之遺思在稷丘槐市。”
  ——明代戶部尚書耿定嚮(焦竑恩師)之弟、兵部右侍郎耿定力在《焦太史澹園集序》中說:由於焦竑“識彌高,養彌邃,綜萬方之略,究六藝之歸。”“海內人士得其片言,莫不嘆以為難得。”
  ——明書法傢、進士、江西布政司參議、好友黃汝亨在《祭焦弱侯先生文》中說:四方學者、士人無不以得見弱侯為榮,所謂“天下人無問識不識,被先生容接,如登竜門。而官留都者自六官以下,有大議大疑,無不俯躬而奉教焉。”
  ——意大利人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年)在回憶焦竑的回憶錄中寫道:
  “當時,在南京城裏住着一位顯貴的公民,他原來得過學位中的最高級別(按:指焦竑曾中狀元),中國人認為這本身就是很高的榮譽……這個人素有我們已經提到過的中國三教領袖的聲譽。他在教中威信很高。”(《利瑪竇中國札記》358-359頁)。
  焦竑成為了晚明程朱之孔孟與佛、老(子)二氏、西方學術兼容並蓄之集大成者。
  他以學者立身,融會各種學術思想而不陷於偏激,既衝破了改良主義“公安派”保守束縛,又沒有走嚮李贄的“極左”偏激。對西方學術,雖然沒有他的門生徐光啓的步子跨得大,但以其傾嚮,他是大度容納新知的有卓見的學者。
  焦竑,是一位站在了晚明思想——能夠“與時俱進”的晚明思想的一個頂峰上的人。
  朱元璋為焦竑高祖賜名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烈火燃燒到齊魯大地。焦竑高祖焦朔,走出日照縣觀蘭鄉花崖裏這片養育他的土地,參加了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軍隊,跟隨大軍南徵北戰。他作戰英勇,在追隨大將軍徐達的北伐戰爭中,與元軍大戰於白溝河(今河北境內),明軍大勝,焦朔在這次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他被編入朱元璋的親軍,屯守京畿南京,並被授予世襲旗手衛副千戶的軍職。從此落戶江南。
  在軍隊,焦朔剋服文化基礎低的睏難,勤奮嚮學,鑽研兵書,被到軍隊裏巡視的朱元璋發現。
  朱元璋詢問了焦朔的姓名、祖籍、家庭及戰功等情況,隨後說:“我給你改個名字吧。”
  焦朔就有了明太祖賜予他的新名字:焦庸。
  “庸”,有功勳的意思,既有酬賞、銘記軍功的意思,又有不惰好學、繼立戰功的鼓勵。
  這對於一個中下級禁衛軍軍官來說,確實是一個莫大的榮耀,也是焦氏傢族歷史上值得永遠銘記的榮光之事。
  明代著作傢周暉,在《續金陵瑣事》記載:“太祖與親近大臣改名,固為異典。禦奉天門,召旗手衛焦朔,賜名為庸,此更是異典之異也。今旗手衛皇册首載此事。(焦朔)即太史澹園先生之始祖”。
  正因為焦竑高祖原籍日照,祖父輩占籍南京,焦竑稱呼自己的鄉貫時,又有自己的另外一個名字“琅琊焦竑”。
  情係桑梓
  萬歷17年(1589年)春天,是明神宗己醜科的會考之年。焦竑風塵僕僕趕到北京應考。殿試下來,他被萬歷皇帝御筆欽點為第一甲第一名,成為明開科252年來的第72位狀元。同榜士子還有陶望齡、祝世祿(文學家、書法傢)、馬經綸(御史)、董其昌(書法傢)、馮從吾(工部尚書)等,皆一代名士。
  喜訊傳來,家乡金陵上元縣、祖籍山東日照縣,因為本地出了這麽一位新科狀元,都感到莫大的光榮。依照舊例,府縣分別撥出專款來為他建立紀念牌坊。
  時江南與山東地區都在鬧災荒,災民流離失所。焦竑得到兩地準備各要給自己建造牌坊的消息後,即刻帶信給兩地縣令,加以勸阻,並建議將建造牌坊之款轉用作救災之費,救濟當地災民。
  焦竑在信中寫道:
  “前兩得手書,具感垂念。周公建仿事,雖托張簿辭之,還煩吾丈一行,蓋他人不能言其麯折耳。僕雖不肖,然不能益於鄉人,亦豈敢纍鄉人乎?此不敢當一也;地方旱荒之餘,有一金可活一人,乃以此不貲,費之無用,此不敢當二也;古人不朽,自有所在,僕能勉強樹立,異日或能彰一時相成之美,敢徒以建造頓煩民力,此不敢當三也。幸以此離言之,縱工作已興,必求罷免為望。”(見焦竑《澹園集》捲十三)
  焦竑堅辭了兩地的狀元坊。
  面對家乡官員上奏朝廷的賑災奏摺,和主管衙門拖延敷衍,焦竑力嚮司農官員陳情,終於為桑梓爭取了5000兩銀子的款項。
  對故鄉日照,他在《與日照宗人書》中,襢露了眷戀家乡,和千山萬水阻隔,不能盡孝的歉疚(見康熙十一年《日照縣志》第97頁、《日照市志》第814頁)。
  在焦竑的請求下,故鄉日照縣將狀元坊銀一部分轉用作救災,另一部分,為焦竑修繕了祖林,建設了護林花墻,購置了祭田,除供歲祀外,周濟同族貧睏兄弟。
  古寺古樹故鄉行
  在大花崖村東南,隔河相望,原有一座花岩寺。
  據傳,花岩寺為唐代所建造,距今約有1380年的歷史。
  古寺院中,現存一棵同為唐代所植的古銀杏樹。古樹現胸徑2.15米、枝下高6米,樹冠22米×28米。在日照的現存古樹名錄中,按樹齡、胸徑,其為名列莒縣浮來山定林寺中銀杏樹之後的第二大古銀杏樹。
  面對現狀,筆者已經無法想象這座古寺廟的模樣,衹能從四百多年前焦竑留給我們的詩作及其史料,去尋找那個古寺的影子了。
  明萬歷17年(1589年),焦竑中狀元後,便在北京擔任翰林院修撰。
  明萬歷18年(1590年),焦竑的“試用期”滿,被獲準省親。
  他在從北京到南京的路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回故鄉日照省親,告祭先祖(上喜墳)。
  當他久住他鄉,踏上故鄉的土地,面對大花崖村,認祖歸宗回來的狀元郎焦竑激動不已。
  他走在故鄉的土地上,徜徉在花岩寺下,唐杏樹下,揮毫填寫了一首五言律詩——《花岩寺》:
  “一上花岩寺,回瞻紫氣遙。”
  焦竑回頭看到的,是他先祖們世代生養的土地,和他們永遠長眠的地方。
  一幅三國周郎意氣風發、瀟灑倜儻又躊躇滿志的飽學新科狀元郎形象,和在家乡母親懷裏對故土無限眷戀之情,躍然紙上。正如他在《與日照宗人書》中所說,他把自己取得的一切成就,歸功於先世祖宗之積德,父母之教督,還歸功於家乡的好風水……
  面對家乡群山環繞、山花簇擁、山清水秀的優美的自然環境,這位新科狀元抒發了對家乡日照由衷的熱愛!
  他在《花岩寺》中續寫道:幽深臨絶壑,突兀礙層宵……。
  焦竑對日照文化的貢獻
  萬歷十八年(1590年),日照縣由知縣杜一岸主持,創修了日照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日照縣志》。
  四百多年來,日照歷遭兵燹,這首部縣志至今還沒有下落,但所幸焦竑為這部縣志所作的序言,在清“康乾盛世”中所修撰的康熙版及光緒版的《日照縣志》中保存了下來。
  焦竑十分關心家乡的教育事業。
  焦竑考中狀元後,與家乡保持了密切的聯繫。除了在物質上力所能及幫助家乡外,對家乡教育事業傾註了大量心血。
  清代《日照縣志》在《鄉賢·焦竑》篇中記載:
  “公篤維桑,遙遙花崖裏族黨親,問訊不絶,邑士員笈從遊者,甚衆。安公重、李公蕃執經最久,用登甲第,得公甄陶之力居多雲,餘詳儒林。”(見康熙版《日照縣志》第39頁)
  明代,日照縣共有含焦竑在內的進士9人。其中有焦竑的學生2人:安重,今兩城鎮安傢嶺人,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李蕃,今後村鎮後馬莊人,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
  在《日照縣志》中,保存了焦竑的兩篇關於記載、論述日照教育發展的文章。
  一篇是《日照縣重修廟學記》。他對日照縣儒學的發展,尤其晚明日照縣的發展情況作了全面記載,並描繪了大力興辦日照教育,推動日照文化事業發展的前景。他期望有一天,“餘還故鄉”,看到日照文化繁榮發展的景象。
  另一篇是《日照縣修尊經閣記》。寫於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是焦竑晚年應日照的另兩位學生申勸、牟國華的請求而作。他贊揚了明代李文星、陳如錦等開明知縣領導日照人民,通過修尊經閣、倫明堂等教育設施,興辦教育、教化民衆、抵禦倭寇等政績,記載了日照文化發展的脈絡,同時也高屋建瓴指出了日照文化發展的浮躁與陋習之處。
  焦竑的《新修火神廟記》,寫於萬歷36年(1608年),它一方面記載了這一年日照火災嚴重,損失慘重的史實。另一方面,頌揚了莫逆好友、仁人申公修廟、築路,救民於水火的一係列善舉。字裏行間,充滿對善事善舉社會風尚的頌揚與倡導。由於明代《日照縣志》的散佚,它成為人們瞭解明代風土人情、氣候、價值取嚮等不可多得的一篇史料。
  對狀元故裏開發的建議
  1、將狀元故裏遺存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爭取日後列為全省乃至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聘請有關專傢,結合旅遊等規劃,兼顧生活生産,進行總體規劃,使林、寺、祠、樹、碑、路等形成不同的功能區,形成一個完整係統的文物體係。
  2、建成日照市首個融儒、佛、道、西“四合一”的文化紀念地。一是恢復佛教遺存花岩寺;二是在花岩寺建設日照古代儒學教育蠟像館,再現日照舊時教育特點與日照舊時風俗;三是建設東西學成就展覽館。籌建焦竑著名門生——西學先驅徐光啓成就展、明清兩代東西方學科學交流成果展、日照肖派藝術(肖九成)、邢派藝術(江蘇太倉邢少蘭)等書畫藝術展館;四是將道教遺存——西湖回竜觀道觀修復一並納入規劃。
  3、建設焦竑紀念館。展覽其生平與成就(包括先輩);迎取焦竑他鄉黃土歸裏,在先祖墓後建狀元塚。建設名副其實的“狀元林”;設計建設焦竑半身漢白玉或花崗石雕像。由公助民辦,參照北京文天祥紀念館建設模式,社會與海內外焦氏後人募資修建。
  4、建立焦竑著作陳列室。將焦竑一生散存於北京國傢圖書館、南京、上海、濟南、臺灣及日本、韓國等海外的著作搜集起來,回日照陳列。
  5、編修山東首部狀元志——《焦竑志》。並爭取納入《山東諸子百傢志》。成為繼各地孔子、孟子、王羲之、顔真卿、劉勰、蒲鬆齡、戚繼光、鄭玄……研究後,日照推出的一位山東傑出人物。
  6、適時將焦竑生平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市場化運作,邀請國內藝術傢,再現焦竑一生的思想、成就。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