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人物列錶
湯顯祖 Tang Xianzu(明代)朱權 Zhu Quan(明代)明世宗 Ming Shizong(明代)
夏完淳 Xia Wanchun(明代)徐渭 Xu Wei(明代)唐寅 Tang Yin(明代)
陳繼儒 Chen Jiru(明代)趙友同 Zhao Youtong(明代)方孝孺 Fang Xiaoru(明代)
陳道復 Chen Daofu(明代)薛暄 Xue Xuan(明代)通潤 Tong Run(明代)
李日華 Li Rihua(明代)高啓 Gao Qi(明代)王鏊 Wang Ao(明代)
劉基 Liu Ji(明代)陳子竜 Chen Zilong(明代)楊慎 Yang Shen(明代)
王世貞 Wang Shizhen(明代)顧起綸 Gu Qiguan(明代)謝榛 Xie Zhen(明代)
瞿佑 Qu You(明代)俞弁 Yu Bian(明代)都穆 Dou Mu(明代)
李東陽 Li Dongyang(明代)陸時雍 Liu Shiyong(明代)徐禎卿 Xu Zhenqing(明代)
王世懋 Wang Shimao(明代)朱承爵 Zhu Chengjue(明代)顧元慶 Gu Yuanqing(明代)
羅貫中 Luo Guanzhong(明代)許仲琳 Xu Zhonglin(明代)王陽明 Wang Yangming(明代)
吳訥 Wu Ne(明代)屠隆 Tu Long(明代)歸子慕 Gui Zimu(明代)
於謙 Yu Qian(明代)李先芳 Li Xianfang(明代)鬍震亨 Hu Zhenheng(明代)
朱隗 Zhu Kui(明代)處囊齋主人 Chunangzhaizhuren(明代)安磐 An Pan(明代)
陳霆 Chen Ting(明代)俞彥 Yu Yan(明代)
祝允明
明代  (1460年1527年)

筆記雜錄 Historical writings《前聞記》

閱讀祝允明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祝允明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明代史稱“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他字希哲,號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脂生,枝指山人。長洲(今江蘇吳縣)人。由於與唐寅(字伯虎)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着兩人的種種趣事。他傢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看他的遺墨,顯出他的傳統功力極深。其小楷學鐘繇、王羲之、謹嚴端整,筆力穩健;草書學懷素、黃庭堅,晚年的草書,更顯筆勢雄強、縱橫秀逸,為當世所重。他為人豪爽,性格開朗,其無拘無束的氣度,表現在“狂草”中,雖偶有失筆,卻寫得舒展縱逸,氣韻生動,是值得後人研習的一位書傢。 儒雅世傢生 文化城市出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祝允明出生在蘇州的一個官宦世傢。祝允明,字希哲,因為他的手有歧指,因此號枝指生、枝山等。祝允明的祖父祝顥是明正統己未(1439)進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六十歲後辭職回鄉。他精於詩文,喜歡寫行草書,遠近都來求字。蘇州的文士都很仰慕,和他一起交遊的有幾十人。成化癸卯(1483)去世,享年七十九歲。祝允明的父親祝瓛不如他祖父,生前不太出名,而且比他祖父早五個月就去世了。那一年祝允明二十四歲。祝允明的生母在他十六歲時已經離世。因此祝允明青年時是很不幸的。外祖父徐有貞(1407—1472)字元玉,晚號天全,蘇州吳縣人。明宣德八年(1433)進士。後來因迎英宗復闢有功,委任為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徐有貞才華絶世,天文、地理、道釋、方技都很通。書法擅長行草,深得懷素、米芾筆意,在當時很有書名。祝允明娶中書捨人李應禎(後升太僕少卿)長女為妻。生一子,名續,正德年間進士,官至廣西左布政使。蘇州是祝允明的家乡,也是他一生的主要活動地。在明代蘇州是經濟、文化相當發達的城市。太湖流域的地理條件使蘇州地區的農業生産尤其是棉花和蠶桑生産很發達,使與之配套的手工業很發展,於是成為商賈雲集之地,異常繁榮。在這樣的情況下,文人薈萃,各種文化活動也很活躍。明代文壇上有“吳門四傑”:張羽、楊基、高啓、徐賁。他們都是詩書畫俱通的雅士。明初書壇以“三宋”為代表。三宋為宋剋、宋廣、宋璲,其中以蘇州的宋剋為代表人物。宋剋尤擅草書、楷書,他在書法上成就直接影響到繼起的“二瀋”(瀋度、瀋粲)。在繪畫上,以瀋周為首的“吳門畫派”正在興起。太湖流域畫傢輩出,“元四傢”對於蘇州地區的影響很大,學畫的人很多,以後吳門成為明代的一個繪畫中心。蘇州當時的工藝美術也很發達。《古今圖書集成》中記載了扇、席、銅香爐、麻手巾、蠟牌、藤器等名産在蘇州都有出處。書畫碑刻與裝裱業也很發達。有很多書畫收藏傢,書畫商活動頻繁。圖書文物收藏成風。這時的文學家、詩人、書畫傢、史學家、鑒賞傢等吳門衆多的文人,在相互交往和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群體,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亦師亦友。又因師生、親屬等等關係使他們結成了文人網絡。明代華亭人何良俊談蘇州時說:“蘇州士風,大率前輩喜汲引後進,而後輩亦皆推重先達。”在這樣的氛圍下,吳門畫派在逐漸地形成和發展。 傢學有淵源 從小苦攻讀 在祝允明的成長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祖父祝顥和外祖父徐有貞。這兩位長輩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徐有貞十二三歲入小學時,已經會古文詞,稍大後跟隨都憲吳恩庵,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議論,吳恩庵高興地對人說他定成大器。有一次見到國子祭酒鬍頤庵,鬍讓他賦詩,他拿筆立就,用詞遣句都很老成。祝允明幼年跟隨外祖父。在祝允明出生前三年,徐有貞迎英宗復闢有功,受皇帝寵愛,遭到在復闢中一同立功的曹吉祥、石亨等人嫉妒,幾次被誣下獄,後來英宗特詔讓他回傢。回傢後閉門謝客,直到曹、石相繼敗死纔開始買田築屋,準備安度晚年。這時祝允明已經兩三歲了。徐有貞在鄉裏德高望重,蘇州府學碑刻立石往往請他撰並書,也經常有人請他作墓志銘。因此祝允明除了外祖父外,接觸到了不少人,時時受到熏陶。祝允明五歲,祖父祝顥辭職回鄉。祖父雖然年逾六十,但精神很好,他善會談,旁徵博引,又常會開開玩笑,當時人都很願意和他交遊。祖父風趣灑脫的性格和生動的言談給祝允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祝允明先天稟賦很好,又有兩位大儒的教導,所以很早就顯露出他的才華。他五歲時就能作一尺見方的大字,讀書一目數行,九歲時已經能作詩。祝允明十三歲時,外祖父去世,終年六十六歲。這一年吳門出了一位狀元吳寬。兩年後祝允明的老師王鏊廷試又得第三,吳門文人名聲日大。祝允明青年時期發奮苦學,為的是和他的長輩一樣求取功名,這是文人的唯一出路。蘇州府學樹立着他外祖父撰並書的《儒學興修記》和撰寫的《科第題名之記》,這對於祝允明來說就是壓力和要求。眼看自己熟悉的師長一個個金榜題名,他也必須努力。科舉除了讀書外還要練好楷書,祝允明嚴格地按照前輩的教導紮紮實實地下功夫。祝允明往往把讀書和寫字結合起來學習。例如他二十八歲時用小楷書錄一捲《唐宋四傢文》。在捲末他自己認為前輩們往往書錄古文上百,抄錄一遍即能“得其大略 ”,所以他也學着這麽做。這種口誦手錄的學習方法對他的幫助很大。又如他二十七歲用小楷抄錄了《莊子》中的七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董其昌評為“綿裏鐵”,“如印印泥,方是本色”。祝允明青年時期的詩文書法已經聞名鄉裏,大傢都知道他的才華,因此當時任中書捨人的李應禎把自己的長女許配給他。此後祝允明在書法上的進步又得到了嶽父的指導。李應禎精於書法,對各體都有研究,他提倡創新,在實踐上自成一格。他又是文徵明的書法老師,因此對吳門書派的形成影響很大。祝允明在苦讀期間結交了很多良師益友。其中如瀋周、劉珏、杜瓊、吳寬、周臣、朱存理等都是蘇州名士。他拜比他長十歲的王鏊為師,又與年紀相仿的都穆、楊循吉為友,更與比他年輕的唐寅和張靈交往。經常一起作詩唱和、切磋書畫,感情深厚。 中年不得志 懷才戲人生祝允明三十以後才華已經相當出衆。請他撰寫墓志、碑碣和求書畫的人很多。他三十一歲就受聘為作《重刊王著作文集序》。刻書作序往往請名人,可見時人對他的看重。祝允明與都穆、文徵明、唐寅等常在一起創作古文辭。唐寅從小聰慧,也很早就出名。文徵明小時不很聰明,後來發奮學習,又得到瀋周、吳寬、李應禎的指點,在文章、繪畫、書法上進步很快。文徵明性格內嚮,文靜而嚴謹。祝、都、文三人往往在唐寅的畫上題句作文。祝允明三十三歲那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主考官王鏊對他的文章很贊賞。憑着自己的才學,祝允明很自信,認為進京考試,錄取高第易如反掌。誰知以後七試禮部都沒有成功。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仕途的失意和打擊對於祝允明的後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的心境、性格産生了巨大的變化。祝允明中年是在這樣一個轉變中度過的。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於科舉考試,思想是積極入世的儒傢觀念。而後,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來越心灰意冷,漸漸地轉嚮了老莊的消極出世,開始遊戲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上表露外,衹能在詩文、書法中抒發。他的書法也漸漸轉嚮行草書。五十歲以後在草書上的發展和成功與這樣的心境是分不開的。祝允明與唐寅關係異常密切。他在三十七歲時,二十七歲的唐寅與鄰居張靈一起常常縱酒遊玩,不好好讀書。祝允明知道後特地去規勸,此後唐寅又一心一意地讀書了。他還把張靈收為自己的學生,在著文作詩或作書時,讓張靈在旁邊侍筆硯,因此張靈也進步很快。在那段時間裏,蘇州人稱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為“ 吳門四才子”。他們都規規矩矩讀書求功名。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二十九歲鄉試第一,成了南京解元。依他的才華有希望在會試中奪魁。當時在朝中的吳寬在公卿間常常稱贊他,使他名聲傳遍京城。第二年唐寅進京應試,因同行的徐經賄賂會試總裁程敏政傢僮,科場作弊,牽連唐寅因而入獄。後來經吳寬的求情,纔得以赦免。躊躇滿志的唐寅受到突如其來的打擊,受到很大的精神刺激。仕途無望,又引起夫婦反目,妻子與他離婚,跟中了進士的都穆結合。這幾件事使唐寅的人生觀産生極大變化,性格也大變。這時的祝允明與唐寅同病相憐。他們的思想由追求功名、經世治國而都轉嚮了獨善其身、遊戲人生的態度。祝允明在《再輓子畏》詩中有“少日同懷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之句。唐寅,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後來自號“六如居士”,皈嚮佛門,而祝允明多署“枝山道人”,歸嚮道傢。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是封建社會中文人的遺憾! 得仕復求隱 歸裏振書名五十歲以後的祝允明,心情極度矛盾。年逾五十仍未被錄用使他焦躁不安、異常痛苦,常常藉酒消愁。五十一歲時作了《閑居秋日》詩,其中有句“浮生衹說潛居易,隱比求名事更艱”,發出了來自內心的感嘆。這些詩句在祝允明五十一歲後,被他以草書的形式寫了好多遍。在他五十三歲那年,痛苦、焦躁、煩悶的心情幾乎到了極點。那年夏天,他常常因此而失眠,一連作了《淚》二首、《壬申夏夜不寐》以及《醉》等詩篇。詩中充滿了不平和惆悵。但此時他內心還抱着一絲希望。五十五歲那年謁選,總算得了一官半職,授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第二年走馬上任。興寧縣民俗不淳,社會秩序不好,有強盜常出山𠔌放火搶劫。祝允明赴任後很感嘆,有詩句云:“道惠何曾惠,吉寧又不寧。”祝允明以禮待百姓,教育引導民風。對於強盜他施展計謀,設法在一個早晨捕獲三十多人,從此縣裏比較安定。興寧縣在祝允明的治理下很有起色。但祝允明並沒有得上司的歡心,五十七歲那年鼕天,因拙於催科秋稅曾被停給俸米。這一年他奉命修興寧縣志,題名為《正德興寧縣志》。雖然是奉命修志,例行公事,但這篇縣志序的手稿卻由行書而行草,最後變成狂草,成為他傳世中的珍品。祝允明身在興寧做官,雖然政績不錯,但時間一長便生了歸鄉之心。原因主要是在官場上看不慣積弊。作為一個有學養的文人,雖然希望能得到重用,但他的良心卻使他不能融入官場,這是一對矛盾。他的表弟在看望他時,他作詩錢別,詩句中便流露出這種心情。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歲的祝允明調往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因此後人稱他為“祝京兆”。他面對官場的腐敗,不堪忍受,終於下决心托病辭職,回故裏蘇州度殘年。祝允明六十四歲,在外祖父舊宅中築了懷星堂安身。這一年,他的好友唐寅,這位才華橫溢的才子,在受盡世態炎涼後去世了,年僅五十四歲。祝允明異常悲痛,含淚為他作了墓志銘,寫下了《哭子畏二首》,後來又作了《再輓子畏》。字裏行間流露出悲嘆和同病相憐的情感。又過一年,他的老師王鏊也去世了,終年七十六歲。祝允明作了《祭王文恪公文》。他為自己沒有做到如老師期望的那樣而感到慚愧。兩位師友的去世在他的晚年又抹了一道陰影。他曾在病中,緬懷知友,不論少長、隱顯、存沒,各作一詩,計十八人,給王寵作了兩首,因此留下《懷知詩》十九首。慘淡的人生使他在衰年更加放蕩不羈,直率真切地表達自我,因此多作狂草巨製。祝允明晚年經濟狀況不佳。他六十六歲那年,文徵明次子文嘉知道他的情況後,在書房中設置了蠶絲紙和上等筆墨,請他去,許酬索字。祝允明趁興寫了行草書《古詩十九首》,這是件精品,文氏父子很是贊嘆。後來刻入文徵明的《停雲館帖》。此時,祝允明雖隱於鄉裏,但書名大振,被公認為吳門書壇領袖人物。祝允明在他最後一年還寫下了表述他書法觀點的章草書《書述》,成為他為數極少的書法論著中重要的一部分。人們對祝允明的書法很喜愛,因此在他去世不久,就出現了大量的偽作。造假者藉此謀利,這給後人對祝允明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睏難。其中以他的外孫吳應卯學他的字最像,可以亂真,即使行傢也難分辨。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祝允明病逝,終年六十七歲。這位書法領袖在貧病中告別了人世。他以自己的實踐使吳門書派在崛起中達到了全盛,並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義書風,成為明代中期書壇的主將,對明代書法的發展産生了巨大影響。祝允明一生留下了很多詩文雜稿。《明史》本傳稱“著詩文集六十捲,其他雜著百餘捲”。而以《祝氏集略》三十捲,《懷星堂集》三十捲為最有名。這是他除書法作品外的又一筆文化遺産。 兼二父之美 學書有傢承祝允明出生在文化氣氛很濃的蘇州,他的書學生涯是在前輩的言傳身教下開始的。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貞和嶽父李應禎兩人。徐有貞擅長行草書。他的行草主要師法唐朝的懷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筆直率而華美,結構瀟灑多姿,很得古雅之氣。在祝允明二歲時,徐有貞奉詔回蘇州閑居,祝允明一直與他在一起。直到祝允明十三歲時徐有貞去世。因此祝允明幼年學習書法就是在外公的啓蒙下開始的,徐有貞的書法風格對他影響是很深的。李應禎也是一個有名的書法傢。祝允明也一直得到李應禎的指導。在跟從嶽父學書的十幾年中,李應禎對於祝允明在書法的發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據文徵明的記載,李應禎在晚年告訴他,說自己學習書法四十年纔開始有所得,並嚮文徵明論述了書法上的很多道理。他留下的尺牘,秀麗而又有氣度,行筆自然大方,橫嚮取勢的撇、捺、橫都很生動有緻。字的大小,粗細變化自然。他這種富於抒情性的行草書對祝允明也有很深的影響。祝允明自己談幼年時學習書法,說前輩不讓他學習近代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晉唐人的字帖。所指的應該是楷書的學習。應該說祝允明幼年在兩位前輩的指導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為日後的發展作了鋪墊。同時兩人的書風的優點也傳給了祝允明。性功須並重 超然出神采祝允明的書藝思想以“神采”為最終歸宿。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他認為必須“性”、“功”並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書法創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認為衹有功力而無精神境界,神采就沒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沒有表達的功夫,那麽神采就不能實在地顯露。兩者不可缺一,必須兼備。他就是這樣辯證地揭示了這一藝術創作的規律。對於“功”,祝允明認為衹有在嚮前人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對時人不願好好學習傳統而把這稱為“奴書”的說法很憤慨。特地寫下了《奴書訂》予以反駁。在這一點上,他晚年在《書述》中還批評了他的嶽父李應禎。他強調必須“沿晉遊唐”,這是源於他對書法史的深入認識。他認為書理極於張芝、王羲之、鐘繇、索靖,後人衹是在遵循他們的法則,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變。他認為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當時人的法則來寫;宋初還不很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處,而後便大變傳統,古法遭到敗壞,大多流為惡怪。到元代方有趙孟頫扭轉時風,復歸晉唐,但終因個性不強未免有“奴書”的遺憾。所以要知書法的本來必須嚮晉唐學習。在學習和熟悉了傳統後,其技法必須有獨到之處,這是祝允明對“功”的進一步要求。他在《評書》中說自己不屑於步鐘、索、羲、獻的後塵,而要學習項羽和史弘肇的勇猛以開創自己。因此他既反對時人對傳統的忽視,又強調不能真的成為“奴書”。祝允明對於“性”沒有很多的論述。他提倡“起雅去俗”,顯然是指以學識和修養來陶冶性情、淨化心靈,從而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有了以上兩點,就可以在“入神”的狀態下創作具有神采的優秀作品了。他對於“入神之境”的解釋是“一時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種約束的情況下,才能“閑窗散筆”,自然地表達自己。祝允明在書法理論上的要求,既符合藝術創作本身的規律,又合乎文人書畫的審美要求,從而使他的書法創作成果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