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人物列錶
柳開
宋代  宋(947年1000年)

詩詞《楚南偉觀樓 South Chu Great wonder Building》   《諷虞嬪詩》   《句 sentence》   《句 sentence》   《磐石 monolith》   《塞上 Stuffed》   《與姪柳瀛》   《袁姬哀辭》   《贈夢英詩》   《贈諸進士 Various gifts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更多詩歌...

閱讀柳開在诗海的作品!!!
  字仲塗,曾名肩愈,字紹元,自號東郊野夫,又號補亡先生,大名(今屬河北)人。太祖開寶六年(九七三)進士,任宋州錄事參軍。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九七九),擢贊善大夫。歷知常、潤二州,拜監察御史。雍熙二年(九八五),坐事貶上蔡令。三年,復授殿中侍御史。後為崇儀使,知寧邊軍、全州、桂州。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忻州。鹹平三年徙滄州,道病卒,年五十四。有《河東先生集》。《宋史》捲四四○有傳。柳開詩,《河東先生集》中僅存五首,另從他書輯得三首。
  
  [北宋初期的散文理論與創作]
    北宋作為一個新興的權力高度集中的王朝,統一的思想意識形態的建設便顯得必不
  可少。這種需要反映於文學,首先在最具有實用性的散文領域表現出來,因此在北宋初
  就出現古文運動的復興。衹不過,這裏也存在兩種略有分歧的派別。一派以柳開、穆修
  為代表,是純粹把復興古文作為復興儒道的手段,而另一派以王禹稱為代表,雖強調
  “道”的至高地位,但對於“文”仍有相當的重視。
    柳開(947—1000),原名肩愈,字紹元,意思是繼承韓愈、柳宗元;後改名開,
  字仲塗。他自己解釋改名、字的用意是:“將開古聖賢之道於時也,將開今人之耳目使
  且明也,必欲開之為其塗矣,使古今由於吾也。”(《補亡先生傳》)他是以維持道
  統不墮的一代新教主自居。穆修(979—1032)字伯長,他比柳開小三十多歲,但思想
  與柳開很相似,也是以繼承韓柳的文道合一的古文傳統為己任。
    柳開、穆修都曾尖銳批判晚唐五代以來流行的駢文。柳開說,這些文章“華而不實,
  取其刻削為工,聲律為能”(《上王學士第三書》),穆修說,“今世士子習尚淺近,
  非章句聲偶之辭不置耳目,浮軌濫轍,相跡而奔”(《答喬適書》)。
    這種批評即使也有一點積極意義,但他們所要引導的方向,卻是另一個更嚴重地束
  縛文學生機的極端。他們的主張大體是崇道與尊韓。“崇道”的旗號說來是歷史很悠久
  的了,但具有文學愛好的人,總是要把這一理論原則的內涵多少加以擴充,以便為文學
  的審美性質與抒情性質留下餘地,自劉勰至韓愈等都是如此。而柳開、穆修的“崇道”,
  則完全限製在宣揚封建政治與道德準則的範圍,甚至他們對儒傢之道的理解也沒有什麽
  新鮮的東西,所寫的議論說理之文,衹是些枯燥的說教。“尊韓”當然是和“崇道”聯
  係在一起的,所以他們又把韓愈作為文學家的一面完全忽略了,而把他作為道學家的一
  面加以強調,如穆修說:“韓、柳氏起,然後能大葉古人之風,其言與仁義相華實而不
  雜。”(《唐柳先生集後序》)其實這和韓、柳的情況都是不盡相符的。在文章風格方
  面,由於他們沒有韓柳那樣的才氣和個性,衹是很機械地反駢文而行,人為地搞得參差
  不齊、古樸生僻,因而很難吸引人。所以,他們的主張在當時並不受歡迎。柳開嘆息說,
  他本以為自己“立身行道必大出於人上而遍及於世間,豈慮動得憎嫌,擠而斥之”
  (《再與韓洎書》);穆修也說自己的古文被人視為“語怪”,被人“排詬之,罪毀之,
  不目以為迂,即指以為惑”(《答喬適書》)。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