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人物列錶
寇準 Kou Zhun(北宋)蘇軾 Su Shi(北宋)黃庭堅 Huang Tingjian(北宋)
范仲淹 Fan Zhongyan(北宋)米芾 Mi Fei(北宋)趙佶 Zhao Ji(北宋)
徐鍇 Xu Kai(北宋)趙桓 Zhao Huan(北宋)趙禎 Zhao Zhen(北宋)
趙頊 Zhao Xu(北宋)郭茂倩 Guo Maoqian(北宋)宋庠 Song Xiang(北宋)
許景亮 Xu Jingliang(北宋)趙恆 Zhao Heng(北宋)趙世延 Zhao Shiyan(北宋)
朱肱 Zhu Gong(北宋)薛居正 Xue Juzheng(北宋)張擬 Zhang Ni(北宋)
趙匡胤 Zhao Kuangyin(北宋)趙光義 Zhao Guangyi(北宋)趙曙 Zhao Shu(北宋)
趙煦 Zhao Xu(北宋)法天 Heaven(北宋)施護 Dānapāla(北宋)
法賢 Faxian(北宋)惟淨 Wei Jing(北宋)釋德洪 Shi Dehong(北宋)
宋鸞 Song Luan(北宋)劉希嶽 Liu Xiyue(北宋)陸佃 Lu Dian(北宋)
周固樸 Zhou Gupiao(北宋)投子義青 Touziyiqing(北宋)吳縝 Wu Zhen(北宋)
宋子安 Song Zi'an(北宋)
郭茂倩
北宋  宋(1041年1099年)
姓:
名: 茂倩
字: 德粲
籍貫: 鄆州須城
今属: 山東東平

詩詞《石橋 rand》   

閱讀郭茂倩在诗海的作品!!!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捲二四有載),北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捲二九七《郭勸傳》),其先祖為太原陽麯人,高祖郭寧,因官始居鄆州。為萊州通判郭勸之孫,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豐七年(一〇八四)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捲五九《郭君墓志銘》)。編有《樂府詩集》百捲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壁”。

郭茂倩-郭茂倩個人名片

郭茂倩,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捲二四),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捲二九七《郭勸傳》)。勸孫,源明子。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捲五九《郭君墓志銘》)。編有《樂府詩集》百捲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

郭茂倩-古籍記載

北宋須城人,《四庫全書總目》稱“《建炎以來繁年要錄》載茂倩為侍讀學士郭仲裦(郭勸,字中褒)之孫,源明之子,其仕履未詳。本渾州須城(今山東東平縣)人,此本題曰太原,蓋署郡望也”。編撰有《樂府詩集》一百捲,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樂府詩,也是研究樂府詩的重要着作,“徵引浩博,援據精審,宋以來考樂府者無能出其範圍。”

郭茂倩-作品介紹

綜述
《樂府詩集》將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麯辭、橫吹麯辭、相和歌辭、清商麯辭、舞麯歌辭、琴麯歌辭、雜麯歌辭、近代麯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幹小類,如《橫吹麯辭》又分漢橫吹麯、梁鼓角橫吹麯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麯、吟嘆麯、平調麯、清調麯、瑟調麯、楚調麯和大麯等類;清商麯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麯歌等類。在這些不同的樂麯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於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鼓吹麯辭和舞麯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總籍。
歷代歌麯
《樂府詩集》的重要貢獻是把歷代歌麯按其麯調收集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匯編成書。這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漢代一些優秀民歌如《陌上桑》、《東門行》等見於《宋書‧樂志》,《孔雀東南飛》見於《玉臺新詠》,還有一些則散見於《藝文類聚》等類書及其他典籍中,經編者收集加以着錄。特別是古代一些民間謠諺,大抵散見各種史書和某些學術着作,雜歌謠辭一類所收,多為前所忽視者。至於後來杜文瀾的《古謠諺》等着作,則遠比此書為晚,顯然是在它的基礎上編纂的。
它的編次是把每一種麯調的“古辭”(較早的無名氏之作)或較早出現的詩放在前面,後人的擬作列於後面,使讀者瞭解到某些文人詩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響。例如,“相和歌辭”《薤露》和《蒿裏》二麯,在《宋書‧樂志》中,僅載了曹操的擬作,而在此書中卻錄有漢代古辭。曹操的擬作雖然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技巧都高於“古辭”,然而要說明這種麯調的來源及其本意,就遠不如古辭明顯,又如《陌上桑》這個麯調,據《古今樂錄》本是漢代的“相和歌”中的“瑟調麯”,在《宋書‧樂志》中卻衹錄了曹操、曹丕的擬作和晉樂所奏的一首改寫屈原《九歌‧山鬼》的詩;至於《陌上桑》的古辭卻列入了“大麯”一類。在《樂府詩集》中,則首先着錄古辭,使讀者瞭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過是依古辭的麯調而擬作的新辭。此書還把後人各種擬《陌上桑》而作的詩,都附在後面,如《采桑》、《豔歌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見,《陌上桑》對後來文人的種種影響。又如,把陸機的求仙詩《東武吟行》和鮑照的《代東武吟》編排在一起,可見同一麯調,可以譜寫成內容完全不同的各種詩歌。
後世影響
《樂府詩集》以音樂麯調分類着錄詩歌,對一些古辭業已亡佚,而其麯調對後人有過影響的樂麯,都作了說明。如“漢橫吹麯”中的《梅花落》、“雜麯歌辭”中的《行路難》,都衹有鮑照的擬作為最早,但編者仍把《梅花落》歸入“漢橫吹麯”,並在《行路難》的說明中引證了《陳武別傳》,指出這個麯調在魏晉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說明它早在漢代可能已經産生。它反映了民歌對文人詩的影響,以及音樂和詩歌的關係,對各種樂麯的相同題目,它指出了前代樂麯與後代樂麯的繼承關係。如“梁鼓角橫吹麯”中的《黃淡思》,編者就引用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認為即“漢橫吹麯”的《黃覃子》。
《樂府詩集》對各類樂麯的起源、性質及演唱時所使用的樂器等都作了較詳的介紹和說明。書中這些說明徵引了許多業已散佚的着作,如劉宋張永的《元嘉正聲伎錄》、南齊王僧虔的《伎錄》、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等書,使許多珍貴的史料得以保存。這對文學史和音樂史的研究都有極重要的價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於傳聞,未可信從。
缺點
《樂府詩集》也存在一些缺點。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就曾指出本書把某些文人詩列入樂府題目之中不大恰當。此外,由於它重在麯調,因此所錄歌辭往往和關於麯調的敘述不太一致,如近代麯辭中的《水調歌》,編者認為是隋煬帝遊江都時製,而書中所錄“唐麯”,並未註明作者。其實這些麯辭,恐怕是雜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第二首,顯然是杜甫的詩。
關於此書的分類,近代學者也曾有過爭論,如書中的相和歌辭和清商麯辭的界綫,梁啓超在《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中認為“清商”乃漢魏時的“清商三調”,郭茂倩把“吳聲歌”、“西麯歌”稱為“清商麯辭”,而把漢魏的“清商三調”歸入“相和歌辭”是承襲了南宋鄭樵《通志》之誤。黃節不同意梁說,他認為漢代“清商麯”已散佚,魏晉“清商三調”中包含有“相和歌”十一麯,至於隋唐以後,魏晉“清商麯”的麯調亦已不傳,所以鄭樵所列“清商”,衹錄晉以後的南方民歌(《〈宋書‧樂志〉相和與清商三調歌詩為鄭樵〈通志‧樂略〉相和歌及相和歌三調之所本》及《答朱佩弦先生論清商麯書》)。
《樂府詩集》的版本,有明末汲古閣刊本,清翻刻本和《四部叢刊》影印本。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刊殘本,所缺捲帙,用元刊本和舊抄本配補。今通用1980年中華書局標點校勘本。

郭茂倩-木蘭詩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它又名《木蘭辭》。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衹求回傢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傢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遊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願。它對木蘭的謳歌,顯然也衝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瀋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緻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傑出的成就。

郭茂倩-木蘭詩樂府詩集

唧(jī)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捲,捲捲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鬍騎(jì)鳴啾啾(jiū)。
萬裏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嚮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着(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