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 人物列錶
班固 Ban Gu(漢代)蔡文姬 Cai Wenji(漢代)佚名 Yi Ming(漢代)
梁鴻   Liang Hong(漢代)枚乘 Mei Cheng(漢代)賈誼 Gu Yi(漢代)
淮南小山 Huai Naxiaoshan(漢代)司馬相如 Sima Xiangru(漢代)王逸 Wang Yi(漢代)
東方朔 Dongfang Shuo(漢代)王褒 Wang Bao(漢代)趙壹 Zhao Yi(漢代)
秦嘉 Qin Jia(漢代)班彪 Ban Biao(漢代)班昭 Ban Zhao(漢代)
張衡 Zhang Heng(漢代)蔡邕 Cai Yong(漢代)禰衡 Mi Heng(漢代)
孔融 Kong Rong(漢代)毛亨 Mao Heng(漢代)
魏伯陽
漢代  东汉(100年170年)

易類 three T's type, terms, technique《周易參同契》

閱讀魏伯陽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魏伯陽(約100—170),東漢著名煉丹傢,號雲牙子,會稽上虞人,為高門望族之子。世襲簪纓,唯有魏伯陽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閑居養性,時人莫知之。
  
  修道,服丹成仙:魏伯陽修真潛默,養志虛無,博瞻文詞,精通緯候,恬淡守素,惟道是從。視軒冕,如秕糠。乃從陰長生得受金丹大道,後與弟子三人入山煉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篤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暫死,自己也服丹暫死,以試弟子,獨有一虞姓弟子說:“吾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將無有意耶”,也服丹暫死,餘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後,魏伯陽即起,將所服丹納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過來,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書與鄉裏,寄謝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著作:魏伯陽作參同契,五行相類,共三捲,其說似解周易,其實假藉爻象,以論作丹之意。他兼及內丹和外丹,被後世奉為“丹經之祖”。魏伯陽的思想對道教的煉丹術影響很大,被世界公認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煉丹傢。
  魏伯陽 名翺,號雲牙子。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詳,活躍於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化學、煉丹術。
  
  魏伯陽的生平事跡未見於正史。據葛洪的《神仙傳》記載,“魏伯陽出身高
  貴,而性好道術,不肯仕宦,閑居養性,時人莫知其所從來”。五代後蜀時,彭
  曉在《周易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一書的序言中說,魏伯陽是東漢會稽上虞人,不
  知師承誰氏,他“博贍文詞,通諸緯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參同契》“密示青
  州徐從事,徐乃隱名而註之。至後漢孝桓帝時,公復傳授與同郡淳於叔通,遂行
  於世”。這說明魏伯陽是生活於東漢桓帝(公元147—167年)前後的人物,他的弟
  子有徐從事、淳於叔通(即淳於斟,又名翼)等人。
  
  關於魏伯陽的著述,葛洪在《神仙傳》中說:“伯陽作《參同契》、《五相
  類》,凡二捲。”但在《抱樸子內篇·遐覽》中卻衹記錄了《魏伯陽內經》1捲。
  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編成的《舊唐書》著錄有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2捲、
  《周易五相類》1捲。彭曉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中說魏伯陽撰《參同契》
  3篇,“復作補塞遺脫一篇”。今僅存《周易參同契》一書,捲數視版本而定,
  或作3捲,或作2捲,或不分捲而作上、中、下3篇。
  
  煉丹術是化學化學的原始形式。中國煉丹術大約始自春秋戰國時代。到了漢代,
  煉丹術在封建帝王和豪強貴族的資助下取得長足的進展,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
  論上,都為後世煉丹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魏伯陽所撰的《周易參同契》就是世
  界煉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論著作,歷代煉丹傢對此書均很重視,被稱為“萬古丹
  經王”。
  
  《周易參同契》全書共約6000餘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韻文及
  少數長短不齊的散文體和離騷體寫成的。該書“詞韻皆古,奧雅難通”,並采用
  許多隱語,所以歷代有很多註本行世,僅《正統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後註本11種。
  《參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論、道傢哲學與煉丹術(爐火)三者參合而成的煉
  丹修仙著作。歷代註釋名傢對它的基本內容的理解存在着分歧,有的認為魏伯陽
  講的是燒煉金丹以求仙藥的外丹說,有的認為魏伯陽主張調和陰陽,講的是靠自
  身修煉精、氣、神的內養術,即後世所謂的內丹說;有的認為在《參同契》中,
  外丹說、內丹說二者兼而有之。今人王明認為,“《參同契》之中心理論衹是修
  煉金丹而已”,並斥責內丹、房中、服符、晝夜運動、禱祀鬼神等為徒勞無功的
  旁門邪道。此說可取。
  
  《周易參同契》中敘述最詳細的部分,也是書中的核心內容,就是煉製“還
  丹”。原文記載共分三變,第一變是將15份金屬鉛放在反應器四周,加入6份水
  銀,再用炭火加熱,便生成鉛汞齊。魏伯陽認為“火”也參加反應,是反應物。
  所以他說,要用6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熱,鉛與水銀、炭火這三種“物質”相互含
  受,才能夠發生變化而生成鉛汞齊。第二變是隨着火力的增大,水銀逐漸被蒸發
  掉,鉛被氧化為一氧化鉛和四氧化三鉛,反應完畢時,主要生成黃丹,即黃芽
  (Pb3O4)。第三變是將第二變的産物鉛丹與9份水銀混合、搗細、研勻,再把這種
  混合藥料置入丹鼎鼎中,密封合縫,務必使其不開裂、不泄氣,然後加熱。先文火
  後武火,晝夜察看,註意調節溫度,反應完畢,丹鼎上部得到紅色的産物“還
  丹”。這種“還丹”就是氧化汞。用現代化學知識來解釋,魏伯陽所述“還丹”
  煉法如下:
  
   3Pb + 2O2 = Pb3O4 (黃芽)
   2Pb3O4 = 6PbO + O2↑ (下丹鼎)(可逆反應)
   2Hg + O2 = 2HgO (下丹鼎)(可逆反應)
  
  魏伯陽還在《周易參同契》中說:“河上奼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
  埃塵。……將欲製之,黃芽為根。”“黃芽”就是鉛丹,“河上奼女”為汞。這
  句話的意思是,汞易揮發,鉛丹能與汞在高溫下作用,生成不易揮發的氧化汞,
  因而汞被鉛丹“製服”住了。
  
  魏伯陽在闡述服餌金丹何以能使人長生不老時,采用的是不恰當的類比法,
  認為黃金既然不朽,還丹又能發生可逆循環變化(2Hg + O2 = 2HgO(可逆反應))
  那麽餌服黃金和還丹後,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還童。這種希圖把黃金黃金、還
  丹的性質機械地移植到人體中以求長生的天真想法,在今天看來當然荒謬可笑,
  但在當時有些人卻深信不疑。
  
  在闡述煉丹術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時,魏伯陽指出,物質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遍
  規律,煉丹過程正如以檗染黃,煮皮革為膠,用麯蘖作酒等等一樣,是“自然之
  所為”,“非有邪偽道”。他還將陰陽五行學說用於解釋煉丹術現象,認為萬物
  的産生和變化都是“五行錯王,相據以生”,是陰陽相須,彼此交媾,使精氣得
  以舒發的結果。
  
  魏伯陽不衹是囿於陰陽五行學說,他還提出了相類學說。他認為陰陽相對的
  兩種反應物質還必須同時屬於同一種類,“同類”的物質才能“相變”,“異類”
  物質之間則不能發生反應。他說:“欲作服食仙,宜以同類者。……類同者相從,
  事乖不成寶。”“若藥物非種,名類不同,分劑參差,失其紀綱,雖黃帝臨爐……
  亦狄和膠補釜,以硇(氯化銨)塗瘡,……愈見乖張。”這就是說,事物的變化是
  有其內在原因的。這大概是根據煉丹傢們一些失敗的教訓而總結出來的。魏伯陽
  的這一理論雖然遭到葛洪的反對,但到了唐代唐代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它畢竟
  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實際上,魏伯陽的這個相類學說是化學親合力觀念的前身。
  
  魏伯陽還認識到物質起作用時的比例很重要,並已經觀察到鬍粉(鹼式碳酸鉛)
  在高溫下遇炭火可還原為鉛等化學現象。在《周易參同契》中,魏伯陽還記述了
  升華裝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個縮小的宇宙,陰陽變化、萬物終始都在其中。
  
  必須指出,魏伯陽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是同一個道理,易道與丹道是相通的,
  所以能用《周易》的道理來解釋煉丹的道理,這使本來就比較復雜的煉丹術變得
  更加神秘,影響了後世煉丹傢的哲學思維。此外,魏伯陽主張采用鉛汞作為煉丹
  的主要原料,所煉得的丹藥是氧化汞之類的毒藥,這就限製了煉丹實驗的範圍,
  並導致服丹中毒,這實際上阻礙了煉丹術的發展。
  
  文獻
  
  原始文獻
  
  [1](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趙府味經堂刻,明嘉靖年間。
  
  [2](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叢書集成》本,商務印書館,1937。
  
  研究文獻
  
  [3] 王明:周易參同契考證,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
  商務印書館,1948。
  
  (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