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姚鉉在诗海的作品!!! |
[北宋初期詩歌的三大流派]
李商隱一路的詩歌風格,在宋初也有人效仿。一些文人出身的高級官僚,以文學為
顯示才學與身份的手段,在唱酬應和時往往寫一些深婉綺麗、多用典故的詩篇,在表面
特徵上很容易嚮李商隱詩的方向靠攏。宋太宗時,姚鉉以一首《賞花釣魚侍宴應製》贏
得太宗的激賞,為時人所羨,所以這種詩在上層有相當的影響。到真宗時期,以楊億
(974—1021)、劉筠(971—1031)、錢惟演(977—1034)為首的一批館閣詩人,大
量地寫作辭采華麗、屬對精工的詩篇,彼此唱和應酬,使這種詩風進一步流行起來。正
如當時人所記載:
“鹹平、景德中,錢惟演、劉筠首變詩格,而楊文公與之鼎立……大率效李義山之
為,豐富藻麗,不作枯瘠語。”(《宋詩紀事》引《丹陽集》)大中祥符二年(1009),
楊億把這些詩作編為《西昆酬唱集》問世後,這種被稱為“西昆體”的詩風進一步在社
會中盛行,如《六一詩話》說:“自《西昆集》出,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
平心而論,西昆詩人對晚唐五代至北宋開國初的詩風是有一定衝擊力的。在那一段
時期中,習白體者每有俚俗滑易之弊,而西昆體較之有精緻含蓄之長;習姚、賈體者每
有細碎小巧之弊,而西昆體較之有豐贍開闊之優。而且,西昆詩人的作品也並不如一般
批評者所說,完全是內容空泛的,如劉筠、楊億等七名館臣以《漢武》為題的唱酬詩,
即是針對真宗妄信符瑞、東封泰山之事,而以漢武故事藉古諷今。劉筠一首如下:
漢武高臺切絳河,半涵非霧鬱嵯峨。桑田欲看他年變,匏子先成此日歌。夏鼎幾遷
空象物,秦橋未就已沉波。相如作賦徒能諷,卻助飄飄逸氣多。
此詩多用典故,但喻示切實,包涵豐富的內容,並無堆垛之病;語言典麗,組織細
密,顯示了較高的藝術技巧。除此以外,他們的詠史詩和交遊贈別之作中,也有寫得比
較有意思的。
但李商隱的詩實在很難學。它的表面特徵很強烈,衹要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就能把握,
而李商隱那種深刻的思想、熾烈的情感、痛苦的經歷藴涵於語言所形成的詩歌的張力,
卻非常人所能摹仿。《西昆酬唱集》中固然有些佳作,但這些佳作也難以同李商隱的詩
相提並論;更何況,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為寫詩而寫詩,如楊億在《西昆酬唱集序》
中所說:
“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發於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因此,他
們詩歌的弊病也就很明顯。譬如說,李商隱用典,主要是藉典故所包含的情緒色彩和象
徵意藴,來顯示與烘托一種朦朧迷離的內在心境,而不是作為指示符號,即不是用“故
事”替代某一事物,以甲換乙,顯示有學識有材料。西昆詩人卻容易犯這種毛病,像楊
億、劉筠、錢惟演的《淚》詩,就衹是把古來有關悲哀的故事集中在一起,好像是一堆
謎語。又如他們學李商隱詩的絢麗色彩與綺瑰意象,但並非如李商隱那樣是出於表現內
在情感的必須,而往往衹是停留在外在物象上。如楊億寫《夜宴》,便是用些“綺宴”、
“芳罍”、“飛舄”、“珠喉”、“薄雲”、“流雪”之類的辭藻,除了顯示富貴的生
活氛圍和高雅的文化素養,再無其他意味,感情是很貧乏的。
在下一階段,西昆體遭主張詩文變革的人們的集中攻擊,這裏面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則西昆體確有很大的弊病,而這種詩體出於朝廷館閣詩人之手,在社會中的影響又特
別大,所以主張變革文風的人首先要對付它。而另一方面,也要註意到歷史文化方面的
因素:西昆體實際上帶有濃厚的貴族趣味,這和宋代社會的特點不相容;西昆體有明顯
的娛樂傾嚮,這和道統文學觀的日漸強化相抵觸。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