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 人物列錶
李存勖 Li Cunxu(後唐)
李存勖
後唐  (885年926年)
網筆號: 光聖神閔孝皇帝
廟號: 莊宗
陵墓: 雍陵
開端終結
在位923年926年
同光923年四月926年四月

詩詞《如夢令 Like a Dream》   《一葉落 1 leaves were gone》   《如夢令(一名憶仙姿、宴桃源、比梅) Like a dream auditor Recall fairylike look, appearance, or figure Yan yuen Vime》   《陽臺夢 Balcony Dreams》   《歌頭 The first song》   

閱讀李存勖在诗海的作品!!!
  (885~926),中國後唐開國皇帝,軍事統帥。出生於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沙陀部人。唐河東晉王李剋用之子。善騎射,少時隨父出徵凱旋,唐昭宗授檢校司空、隰州刺史。後梁開平二年(908),襲晉王位。面對後梁、契丹的威脅,他翦除企圖篡權的叔父李剋寧,繼而領兵擊退圍潞州(今山西長治)之梁軍。他采取舉賢、減稅、安民等措施,治理河東,並把以沙陀部人為骨幹的軍隊,整頓成為一支勁旅。針對當時藩鎮割據之勢,他先聯合成德、義武(治今河北正定、定縣)兩鎮以對抗後梁,待晉力量壯大後,滅大燕,兼併成德、義武兩鎮。後梁竜德三年(923)四月,在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稱帝,建後唐,改元同光。後唐同光元年(923)十月,親率大軍奇襲汴州(今河南開封),滅亡後梁。三年,滅前蜀。後唐統治確立後,他心滿志驕,大修宮殿,疑忌將臣,親信宦官,優寵伶人,日趨腐敗。四年,劉皇后密令太子李繼岌殺害謀臣郭崇韜,激起魏州等地兵變,李存勖在洛陽,因親軍嘩變,中流矢而死。
  
  後唐莊宗李存勖(885年-926年),李剋用之子。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小名“亞子”,923年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以勇猛聞名。
  
  生平
  章回小說指李存勖與其他李剋用的兒子合稱“十三太保”,本來是唐末的將領。後來因為不滿朱溫篡唐而與之對抗。李存勖的用兵勇猛,使朱溫大驚,他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 (譯文:生子就要生像李亞子(李存勖)這樣的人,所以李剋用就不會滅亡啊!像我的兒子,個個豬狗不如呀!) (《資治通鑒》266)
  
  開平二年(908年)正月,李剋用病死,李存勖繼承其父李剋用遺志,不但打敗契丹,攻破燕地,並且消滅劉守光與劉仁恭父子的割據,並且於923年消滅後梁,統一北方,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李存勖還收降了李茂貞建立的岐,並消滅王建所建立的前蜀。
  
  到了晚年,就與唐玄宗一樣,自認為這輩子都在拼命,到晚年應該好好休息一下,遂荒廢朝政。李存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常粉墨登場,並自命藝名“李天下”。伶人大受皇帝寵幸,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搶民女入宮,強擄魏州將士們妻女千餘人,怨聲四起。
  
  後唐同光四年(926年),皇甫暉在鄴都叛亂,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討伐,石敬瑭也一同出徵。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隊發生兵變,與魏州的叛軍合兵一處,擁立李嗣源。李嗣源占據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洛陽,先鋒石敬瑭帶兵逼進汜水關(河南滎陽汜水鎮),李存勖决定親徵。
  
  這時擔任指揮使的伶人郭從謙趁機叛變,火燒興教門,存勖被流箭射中,王全斌將其扶至絳霄殿,渴懣求飲,宦官奉進酪漿,喝完一杯,遽爾殞命。王全斌大慟而去。一名伶人揀丟棄的樂器放在存勖屍體上,點火焚屍。史稱興教門之變。李嗣源入洛陽殺盡叛臣,葬存勖屍骨於雍陵,在大梁稱帝,是為後唐明宗。
  
  評價
  李存勖在未打下天下前,和後梁血戰十餘年,大小百餘戰,作戰英勇異常。但會打天下,卻不懂得治天下,寵幸伶人,重用宦官,又吝嗇錢財,不懂撫恤士兵,三年即兵變被殺,失敗之速,亦是罕見。
  
  北宋歐陽修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便是討論李存勖沉溺逸樂、寵信樂官而致亡國的史實,說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規律。
  
  妻子: 劉皇后
  
  兄弟
  1. 永王李存霸
  2. 邕王李存美
  3. 薛王李存禮
  4. 申王李存渥
  5. 睦王李存乂
  6. 通王李存確
  7. 雅王李存紀
  8. 李存矩
  
  子
  1. (佚名)
  2. (佚名)
  3. 魏王李繼岌
  4. 守王李繼潼
  5. 光王李繼嵩
  6. 真王李繼蟾
  7. 川王李繼嶢
  
  義子
  1. 歸德節度使李紹榮(原名元行欽)
  2. 宣武節度使李紹安(原名袁象先)
  3. 樞密使李紹宏(原姓馬)
  4. 鄭州防御使李紹琛(原名康延孝)
  5. 平王李紹崇
  6. 盧竜節度使李紹斌(原名趙行實,後名趙德鈞)
  7. 泰寧節度使李紹欽(原名段凝)
  8. 保義留後李紹真(原名霍彥威)
  9. 洺州刺史李紹能(原名米君立)
  10. 齊州防御使李紹虔(原名王晏球)
  11. 河陽節度使李紹奇(原名夏魯奇)
  12. 南東道節度使李紹珙(原名劉訓山)
  13. 貝州刺史李紹英(原名房知溫)
  14. 護國節度使李繼遷(原名朱友謙)
  15. 忠武節度使李紹瓊(原名萇從簡)
  16. 金槍指揮使李繼璟(原名李從審,為後唐明宗李嗣源長子)
  17. 匡國節度使李紹衝(原名溫韜)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