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朱自清 Zhu Ziqing(現代中國)易中天 Yi Zhongtian(現代中國)
嚮斯 Xiang Si(現代中國)林語堂 Lin Yutang(現代中國)閻崇年 Yan Chongnian(現代中國)
朱九淵 Zhu Jiuyuan(現代中國)劉心武 Liu Xinwu(現代中國)賈平凹 Gu Pingao(現代中國)
馬未都 Ma Weidou(現代中國)孔慶東 Kong Qingdong(現代中國)倪寶臣 Ni Baochen(現代中國)
馬明達 Ma Mingda(現代中國)李建平 Li Jianping(現代中國)王仁湘 Wang Renxiang(現代中國)
杜金鵬 Du Jinpeng(現代中國)關紀新 Guan Jixin(現代中國)劉慶柱 Liu Qingzhu(現代中國)
王世民 Wang Shimin(現代中國)齊東方 Ji Dongfang(現代中國)梁實秋 Liang Shiqiu(現代中國)
潘重規 Pan Chonggui(現代中國)歐陽蔚怡 Ou Yangweiyi(現代中國)廖文偉 Liao Wenwei(現代中國)
崔憶 Cui Yi(現代中國)李濤 Li Tao(現代中國)林文月 Lin Wenyue(現代中國)
饒宗頤 Rao Zongyi(現代中國)周簡段 Zhou Jianduan(現代中國)陳強 Chen Jiang(現代中國)
陳存仁 Chen Cunren(現代中國)董夏青青 Dong Xiaqingqing(現代中國)唐汶 Tang Men(現代中國)
白岩鬆 Bai Yansong(現代中國)古清生 Gu Qingsheng(現代中國)程然 Cheng Ran(現代中國)
何建明 He Jianming(現代中國)馮大彪 Feng Dabiao(現代中國)何躍青 He Yueqing(現代中國)
範偉 Fan Wei(現代中國)貝嘎 Bei Ga(現代中國)劉亮程 Liu Liangcheng(現代中國)
蕭乾 Xiao Qian(現代中國)宋路霞 Song Luxia(現代中國)葉渭渠 She Weiqu(現代中國)
高秋福 Gao Qiufu(現代中國)王紀卿 Wang Jiqing(現代中國)王石 Wang Dan(現代中國)
老槍 Lao Qiang(現代中國)韓秀 Han Xiu(現代中國)安部司 An Busi(現代中國)
劉枋 Liu Fang(現代中國)YOYO(現代中國)張曉梅 Zhang Xiaomei(現代中國)
賦格 Fu Ge(現代中國)尹東赫 Yoon Dong-Hyuk(現代中國)細毛 Xi Mao(現代中國)
王若冰 Wang Rebing(現代中國)熊育群 Xiong Yoqun(現代中國)蘭茨 Lan Ci(現代中國)
臧守虎
現代中國  (1964年)

易類 three T's type, terms, technique《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閱讀臧守虎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臧守虎
  男,1964年出生,杭州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本科畢業,現任山東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校級中青年學術骨幹、中醫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承擔本科生、研究生教學工作。主要教學、研究特長和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醫藥思想文化、中醫文獻整理研究、《周易》研究。主持和參加科研究課題15項。出版著作20部,主編、參編教材6種,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周易》研究成果2次獲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
  
  主要研究方向及代表論著
  
  一、以《易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研究
  
  1、專著:《易經讀本》,2007年中華書局出版。
  
  2、主編《中國古代思想史》教材,山東中醫藥大學2003年印製。
  
  3、主編《中國古代要籍選讀》,山東中醫藥大學2003年印製。
  
  《“夷”義探源》,《古籍研究整理學刊》2001年第2期。
  
  4、《〈醫古文·養生論〉“玄黃”註異議》,《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5、《“羑裏”正詁》,《文獻》1999年第4期。
  
  6、《周易》卦辭朋、孚考,《周易研究》1999年第2期。
  
  7、《從〈蒙〉卦看〈周易〉之教育思想》,《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8、《〈周易〉卦辭的文化解讀二則》,《大易集義》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9、《“虎變”、“豹變”、“革面”別解》,《文史哲研究》2002年第1期。
  
  10、《〈易經〉“大川”的隱喻意義》,《文史哲研究》2002年第10期。
  
  11、《試論〈老子〉之“道”源於〈易經〉》,《中韓文化研究》2002年第5輯。
  
  12、《〈周易〉古經、〈老子〉之“道”的比較》,《山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4期。
  
  13、《革卦辭義別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4期。
  
  14、《〈易經·頤〉卦考釋》,《周易研究》2003年第5期。
  
  15、《〈易·頤〉大傳“養”字考辨》,《文史哲研究》2003年第4期。
  
  16、《〈周易〉象喻發微——以〈姤〉為例》《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
  
  17、《易、道相關“輿”象索隱》,《周易研究》2005年第2期。
  
  18、《釋“室”》,1995年首屆中國醫學文化學術研討會。
  
  19、《初探陰陽理論在漢字意象中的體現》,1995年首屆中國醫學文化學術研討會。
  
  20、《秦代的贅婿考釋》,《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增刊,《史學研究新視野》。
  
  二、傳統思想文化與中醫文化研究
  
  1、《中國古代醫學教育與考試制度研究》,副主編、主要作者,2005年齊魯出版社出版。
  
  2、《中醫文化論叢》,副主編、主要作者,2005年齊魯出版社出版。
  
  3、《醫學人文叢書》(6種),編委,2005年濟南出版社。
  
  4、主編《漢畫像石與中醫文化概說》,山東中醫藥大學2003年印製。
  
  5、、《道傢思想文化背景下對“至道在微……以傳保焉”的詮釋》,2006年《中醫研究》。
  
  6、《〈易經〉“七”周易與中醫疾病轉歸說探析》,2006年《中醫藥學刊》。
  
  7、《“道”與思維之主由腦嚮心的轉變》,2006年《中醫藥文化》。
  
  8、《漢代畫像石養老圖考》,2005年《文獻》。
  
  9、《科舉制度影響下的唐代醫學人才選拔》,2005年《中華醫史雜志》。
  
  10、《以史為鑒構建中醫特色的教育與考試體係》,2006年《中國中醫藥報》。
  
  11、《中醫醫史外史研究傾嚮的思考》,2004年《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12、《中醫理論需要解構與重構》。2006年《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13、《中醫文化研究與中醫的繼承與發展》,2006年《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14、《道傢復歸嬰兒的現代養生意義》,2004年《江西中醫學院學報》。
  
  15、《中醫學學科屬性芻議》,2005年《遼寧中醫學院學報》。
  
  16、《道傢思想文化背景下《內經》的詮釋——以《素問·靈蘭秘典論》一段為例》,2006年《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17、《從道傢思想文化角度詮釋“腎”“作強”“伎巧”》,2006年《中醫藥文化》。
  
  18、《〈醫古文〉六版教材詞義索記》,《河南中醫》2000年第3期。、
  
  21、《醫古文教學札記四則》,《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22、《唐代‘醫待詔’考略》,《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3、《“懸壺”的文化意藴闡釋》,《中韓文化研究》2002年第5輯。
  
  24、《古代思想文化中的德壽思想淺析》,《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25、《道傢復古與現代養生的哲學思考》,2005年《中醫藥學刊》。
  
  三、中醫文獻整理與研究
  
  1、主編、主校《四庫全書存目傷寒類醫著集成》,2007年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2、《蘭室秘藏》校註,2000年出版天津科技出版社。
  
  3、《傳信適用方》校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年出版。
  
  4、《幼幼集成》校註,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
  
  5、《滑壽醫學全書》校註,副主編、主校,2006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6、《中醫經典必讀叢書》,編委、主校,2006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7、《〈素問·上古天真論〉“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句校勘新見》,《中醫文獻雜志》2004年第2期。
  
  8、《〈素問〉凝、疑考辨》,《中醫文獻雜志》2000年第2期。
  
  9、《黃帝內經太素》類目研究,《中醫文獻雜志》1999年第4期。
  
  10、《葛洪的針灸學術思想》,《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11、《略論類書在中醫學術發展中的作用》,《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12、參編《本草名著選讀》(教材),山東中醫藥大學2003年印製。
  13、參編《中醫文獻學》教材,山東中醫藥大學2003年印製。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