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 人物列錶
折元禮 She Yuanli(遼國)元好問 Yuan Haowen(遼國)段剋己 Duan Keji(遼國)
趙秉文 Zhao Bingwen(遼國)王若虛 Wang Rexu(遼國)
王若虛
遼國  金(1174年1243年)

詩歌評論 poetry comment《滹南詩話》

閱讀王若虛在诗海的作品!!!
  字從之,號慵夫。河北藁城人。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縣令,有惠政,升國史院編修。曾奉命出使西夏,授同知泗州軍州事,留為著作佐郎。參預修《宣宗實錄》,遷平涼府判官,召為左司諫,轉延州刺史,入翰林直學士。金亡後不仕,北歸鎮陽,自稱滹南遺老。晚年與渾源劉鬱東遊泰山,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推崇杜甫、白居易、蘇軾,反對以黃庭堅為主的江西詩派諸人。有《慵夫集》、《滹南遺老集》。
  
  金末著名學者。字從之﹐號慵夫﹐又號滹南遺老。藁城(今屬河北)人。早年好學,以周昂、劉中為師。承安二年(1197)﹐登經義進士。任鄜州(今陝西富縣)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有惠政。升為國史院編修官﹑應奉翰林文字﹑著作郎等職﹐參預修《宣宗實錄》。曾奉命出使西夏,授同知泗州軍州事,留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年間﹐歷任平涼府(今甘肅平涼)判官﹑左司諫﹑延州刺史﹐入為直學士。天興二年(1233)﹐金軍馬都元帥崔立以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降蒙古軍﹐召他與元好問等撰功德碑。元好問擬就碑文後﹐他參預了刪定。金亡後不仕,北歸鎮陽,自稱滹南遺老。1243年三月﹐與渾源劉鬱東遊泰山,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推崇杜甫、白居易、蘇軾,反對以黃庭堅為主的江西詩派諸人。有《慵夫集》、《滹南遺老集》。金亡不仕﹐北歸鄉裏。
  
  王若虛論文論詩都有獨到的見解。他的觀點集中反映在其《詩話》﹑《文辨》著述中。他反對文章一味追求古意﹐認為“古今互有短長”﹐“文章求真是而已﹐須存古意何為哉﹗”他對文體的看法是“定體則無﹐大體須有”。他主張著文﹐“惟史書﹑實錄﹑製誥﹑王言﹑决不可失體”﹐“其他皆得自由”。他認為詩的創作關鍵在於皆出於自得﹐反對“苦無義理﹐徒費雕鎸”之作。他還撰有《五經辨惑》﹑《論語辨惑》﹑《孟子辨惑》﹑《史記辨惑》﹑《慵夫集》﹑《諸史辨惑》等多種著述。在《論語辨惑》中﹐他對宋儒﹐其中主要是朱熹的解經提出了批評﹐認為“聖人之言﹐亦人情而已。而宋儒所解﹐則揄揚過侈﹐牽扯過甚﹐故作高深。”在《史記辨惑》中對司馬遷的行處敘事﹐多有指責。有《滹南遺老集》傳世。
  
  《金史》稱:王若虛,字從之,藁城人也。幼穎悟,若夙昔在文字間者。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日乃得行。用薦入為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國,還授同泗州軍州事,留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實錄》成,遷平涼府判官。未幾,召為左司諫,後轉延州刺史,入為直學士。
  金史元興元年,哀宗走歸德。明年春,崔立變。群小附和,請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書省命召若虛為文。時奕輩恃勢作威,人或少忤,則讒構立見屠滅。若虛自分必死,私謂左右司員外郎元好問曰:“今召我作碑,不從則死。作之則名節掃地,不若死之為愈。雖然,我姑以理諭之。”乃謂奕輩曰:“丞相功德碑當指何事為言?”奕輩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靈百萬,非功德乎?”曰;“學士代王言,功德碑謂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則朝官皆出其門,自古豈有門下人為帥誦功德而可信乎後世哉?”奕輩不能奪,乃召太學生劉祁、麻革輩赴省,好問、張信之喻以立碑事,曰:“衆議屬二君,且已白鄭王矣,二君其無讓。”祁等固辭而別。數日,促迫不已,祁即為草定,以付好問,好問意未愜,乃自為之。既成,以示若虛,乃共刪定數字,然止直敘其事而已。後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史金亡,微服北歸鎮陽,與渾源劉鬱東遊泰山,至黃峴峰,憩萃美亭,顧謂同遊曰:“汩沒塵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誠得終老此山,志願畢矣。”乃令子忠先歸,遣子恕前行視夷險,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號《慵夫集》若幹捲、《滹南遺老》若幹捲、傳於世。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