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證嚴法師
現代中國 

釋傢類 Buddhism class《開悟》

閱讀證嚴法師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在臺灣東部的花蓮郊區山上有一座破舊的木板房,裏面住着這樣一位挂單修行的比丘尼,她當時看到一位難産的山地婦人,因為交不起保證金而被醫院趕出了大門,就發出宏願,要建造一座醫院,專門給窮苦的人看病,當時她所需要的資金是八億臺幣,這對於她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然而後來她不僅完成了這個願望,而且三十多年以來,她一共籌集了上百億臺幣的善款,而臺灣幾乎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說有四百多萬人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她的慈善活動。在全球有一千多萬她的志願者,
  他(她)-----就是人稱“東方德蕾莎”“人間觀世音菩薩”的證嚴法師。
  辭親修行,普愛衆生————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兩個月出生的證嚴法師,俗名景雲,出生在臺中的一個富裕家庭,從小非常懂事、孝順,十五歲時,母親因胃穿孔需要開刀,在五0、六0年代,開刀是很危險的。因此,法師嚮天祝禱並發願「願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茹素,為母親增壽祈福」,也許是孝心感動了天吧!母親的病奇跡似的不必開刀,服藥而痊愈。
  五年後父親因腦中風驟逝,給了他很大的打擊,探索父親的去處促成他接觸佛法的因緣。父親早逝,母親多病,使幼小的她對人生充滿了睏惑,又由家庭的痛苦想到衆生的痛苦,幾度的離傢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未找到棲身靜修之所,時而臺北、臺中、臺東四處挂單,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發,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
  巧遇良師,艱苦修行—— —— 一九六三年二月,他衹身到臺北市臨濟寺準備受戒,卻因沒有剃度師父而無法報名。戒場報名截止前一個小時,由於到慧日講堂請購《太虛大師全集》的因緣,巧遇印順導師(繼太虛大師後主張人間佛教,臺灣比丘界第一位以論文獲得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學問僧),至為驚喜,並以一顆謙卑恭敬,姑且一試的心,請求拜印老為師,想不到竟獲導師應允,證嚴法師喜出望外。由於時間緊迫,印順導師在簡單的皈依儀式中對證嚴法師開示說:「你我因緣殊勝,我看時間來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傢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衆生啊!」並且馬上為他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盡速趕到臨濟寺報名,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三十二天之後,證嚴法師返回花蓮,就在普明寺後方,由當時佛教大德許聰敏老居士發心,為他搭建的一間簡陋的,十尺十二尺見方的木板小屋修行,日夜於屋內誦經、抄經、拜經、燃臂供佛,少食少眠、精進用功,過着清修的生活。
  一九六四年春,法師開端在花蓮慈善寺講授地藏經,因而與最早四位隨他出傢的弟子結下師徒之緣。法師為自己的修行生涯立下不化緣、不做法會、不趕經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修清規。法師及追隨他修行的僧衆們,堅持自給自足,過着簡單的清修生活。一九六五年農歷春節後,他們開端在普明寺後的五分地耕種花生,還到車間拿原料加工,買水泥袋,然後把水泥袋拆開擦拭幹淨後,改糊成小紙袋,再賣給飼料店或五金行,或者將裁縫店不要的碎布拿來縫製成嬰兒鞋,以貼補生活所需。
  悲心的觸動———— 一九六六年法師到一診所探望其弟子胃出血開刀的父親,從病房區走出來看到地上有一灘血,但是人呢?人到哪裏去了?旁邊有人說:「擡走了!是一個山地婦人小産,由四個年輕的山胞從豐濱輪流擡着,走了七、八小時的山路,纔到這裏,因為繳不起醫療費與保證金,所以又擡回去了。」不可遏抑的悲痛在年輕法師的心裏,排山倒海地撞擊着,他想着:不知道是兩條命還是一條命?是活還是死?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無奈嗎?
  法師出傢本來是為逃避名利,但此時此刻,對於「金錢」似乎有了新的詮釋———錢可以用來救人。
  但是光有錢,如果不能及時,一樣救不了人;他突然頓悟到佛教那句話:「千手千眼觀世音,救苦救難活菩薩」,假如每個人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那麽五百人散播在各個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時救苦救難?於是一個嶄新的,不同於傳統佛傢修行的意念,在他心底紮了根要組織一個五百人的團體,成為一尊活生生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以出世的精神來作入世的任務。
  沒多久,花蓮海星中學有三位天主教修女,來嚮法師傳教,他們談到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把天主的博愛與佛陀的慈悲提出來研究討論。修女在臨離去前,卻提出了一個問題:我今天終於瞭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但是,雖然天主的博愛衹是為全人類,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而你們佛教有嗎?法師心情頓時沉重起來,因為佛教徒本就有一種謙虛的觀念,都是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常以隱名氏的方式進行。其實它潛藏的力量很大,衹是沒有組織罷了。修女的話觸動了他的靈機,也加強了他的信念,他决定把這些力量組織起來,從救人做起。
  一九六六年一個濟世團體的雛型——佛教剋難慈濟功德會,就在法師與四位出傢弟子和三十位信徒的願心下組織起來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兩位老人傢,每人每天加工增産一雙四元的嬰兒鞋,一天增加二十四元,一個月平均多七百二十元;而三十位信徒,則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五毛菜錢,以作為急難的救助金。
  這五毛錢,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藴涵的學問和實際的力量卻超乎想像。
  最初法師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信徒一人一個,且堅持要他們每天存進五毛錢。信徒們覺得奇怪:為什麽不幹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法師說:「不奇怪,我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兩個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於是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我們有一個救濟會,我們要救人!」「五毛錢也可以救人?」消息不逕而走,參與的人愈來愈多,千手千眼發覺苦難的功能也很快地發揮了;第二個月他們便救濟了一個大陸來臺、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飯給她,為她清空環境,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這樣默默地開展了,那年法師二十九歲,距離正式出傢,也衹不過四年光景。
  慈善志業———— 佛教從事慈善事業並非現代纔有,中國古代就有佛教寺院從事濟貧、行醫救民的任務;法師早年到全省各偏遠地方訪視貧戶,之後將貧窮的原因作了分析評估,從中發現很多都是「因病而貧」「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生病了卻沒有去看病,最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雖然有錢,但因地方欠缺醫療,沒有醫師,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種是沒錢加上地方醫療不便,因此過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轉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産生了問題,連帶的發生了子女的教育問題和社會青少年問題。」
  國際賑災———— 隨着國際信息快速交流,國際急難信息通過屏幕映入眼簾身為『世界地球村』一員的慈濟人,對世間苦難有着一分不忍之心和責無旁貸的表示。從一九九一年起,慈濟便積極參與國際急難救援事務,在物質與精神上,給予各國受災受難者最適切的幫助與關懷,點燃他們希望的火炬,鼓舞大無畏的信心與勇氣,祈願他們走出傷痛,迎嚮未來。
  骨髓捐贈———— 基於「尊重生命」理念,法師不忍心血癌病患及傢屬苦候親屬間骨髓配對相符的煎熬與失落,一九九三年,在衛生署及各大醫學中心的殷殷期盼下,成立了骨髓庫。如今慈濟的骨髓數據庫,已纍積捐贈者數據的人數達二十三萬四千七百多人了(二○○二年七月底止),是亞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數據庫,也是志願捐髓比例最高、拒絶率最低的骨髓庫。而至二○○二年七月為止,配對成功且已進行移植的實例已高達四百二十九例,其中臺灣一百四十九例,送海外兩百八十例,而中國大陸即占了一百五十六例,可謂成效斐然。
  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濟骨髓庫已轉型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除了持續加強骨髓庫功能外,也將發展幹細胞研究、基因治療,並籌組臍帶血庫,預定三年內募集一萬筆臍帶血,作為骨髓配對的第二道防綫,萬一骨髓配對不符,還可進行臍帶血幹細胞配對.
  環境保護———— 「知福、惜福、再造福」,是法師對慈濟人在生活層面,所要求遵守的觀念。他不贊同人們平時生活中的過度消費,不但「消福」,而且也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他提倡「資源回收」、「廢物再利用」等觀念,更呼籲慈濟人勇於獻身環保任務,從一九八九年至今,海內外慈濟人抱持「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信念,從個人環保做到居住小區環保,當前超過兩萬名環保志工長期在居住小區做資源回收。如果以製造五十公斤的紙,需要砍伐一棵樹齡二十年的大樹來計算,慈濟環保志工在二○○一年一整年回收的紙量達六萬多公噸,可以拯救近一百五十萬棵的大樹免遭砍伐。這樣的成效實在驚人!
  法師不僅呼籲所有慈濟人培養「惜福愛物」的習慣,在靜思精捨利用太陽能發電、四周鋪設連鎖磚,設置資源回收桶,雨水及廢水回收再利用;在花蓮慈濟醫院雨水回收係統,每年為醫院節省三百五十噸水量、一百九十四千瓦電量;地面鋪設連鎖磚,讓大地能夠呼吸;E化電子公文,節省紙張浪費;還有不衝洗X片的醫療圖像處理傳輸係統,在在都顯示法師疼惜大地、落實環境保護的决心。
  現在他的慈善事業幾乎遍步全球,每天有近100萬的義工在世界各地為大衆服務.
  人生生命是短暫的,但時空是天長地久的;幾千年來人事的變遷頻仍,但人間的需要卻從不斷。慈濟的志業是應苦難衆生而設。證嚴法師一念悲憫,以慈悲喜捨、教富濟貧直接救渡衆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