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 人物列錶
柳亞子 Liu Yazi(現代中國)瀋尹默 Shen Yinmo(現代中國)海子 Hai Zi(現代中國)
洛夫 Lo Fu(現代中國)舒婷 Shu Ting(現代中國)徐志摩 Xu Zhimo(現代中國)
席慕容 Ximurong(現代中國)餘光中 Yu Guangzhong(現代中國)食指 Si Zhi(現代中國)
劉半農 Liu Bannong(現代中國)北島 Bei Dao(現代中國)顧城 Gu Cheng(現代中國)
卞之琳 Bian Zhilin(現代中國)戴望舒 Dai Wangshu(現代中國)多多 Duo Duo(現代中國)
昌耀 Chang Yao(現代中國)嚮明 Xiang Ming(現代中國)孤夜賞雨 Gu Yeshangyu(現代中國)
離離 Chi Chi(現代中國)陳忠坤 Chen Zhongkun(現代中國)熊焱 Xiong Yan(現代中國)
絶壁孤俠 Jue Biguxia(現代中國)迪拜 DiBai(現代中國)祁鴻升 Qi Hongsheng(現代中國)
杯中衝浪 Wang XuSheng(現代中國)魯緒剛 Lu XuGang(現代中國)餘刃 Yu Ren(現代中國)
白琳 Bai Lin(現代中國)太陽島 Tai Yangdao(現代中國)秋葉 Qiu She(現代中國)
佚名 Yi Ming(現代中國)周夢蝶 Zhou Mengdie(現代中國)鄭愁予 Zheng Chouyu(現代中國)
蘭語凝嫣 Lan Yuningyan(現代中國)劉華明 Liu Huaming(現代中國)陸華軍 Liu Huajun(現代中國)
離開 Chi Kai(現代中國)郭沫若 Guo MoRuo(現代中國)林泠 Lin Ling(現代中國)
商禽 Shang Qin(現代中國)羅門 Luo Men(現代中國)西川 Xi Chuan(現代中國)
歐陽江河 Ouyang Jianghe(現代中國)翟永明 Di Yongming(現代中國)楊煉 Yang Lian(現代中國)
張錯 Zhang Cuo(現代中國)田間 Tian Jian(現代中國)阿壠 A Long(現代中國)
紀弦 Ji Xian(現代中國)灰娃 Hui Wa(現代中國)馬驊 Ma Hua(現代中國)
覃子豪 Qin Zihao(現代中國)林亨泰 Lin Hengtai(現代中國)蓉子 Rong Zi(現代中國)
瘂弦 Ya Xian(現代中國)楊喚 Yang Huan(現代中國)羊令野 Yang Lingye(現代中國)
林徽因 Lin Huiyin(現代中國)白萩 Bai Qiu(現代中國)管管 Guan Guan(現代中國)
劉和平
現代中國 

雜史 Miscellaneous History《大明王朝1566》

閱讀劉和平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內斂、謙和、煙不離手,這是我對劉和平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個看似尋常的湖南書生,以一部《雍正王朝》掀起“帝王戲”的熱潮。而今,他擔任編劇和製片人的電視劇《大明王朝》再度引起各界高度關註。
  
  不少人評價該劇其精彩程度是衆多歷史劇中特別難得的。在見劉和平之前,我已是《大明王朝》的忠實觀衆。劇中詭譎多變的政治風雲、頗具張力的人物衝突吸引了很多不大喜愛電視劇,尤其是歷史題材電視劇的人。
  
  對於《大明王朝》,歷史學家馮爾康的評價是“厚道”,這也是劉和平本人特別認可的一個評語。的確,劉和平賦予了劇中每個人物以人性的溫暖。無論是海瑞還是嘉靖,高翰文或者瀋一石,甚至“姦相”嚴嵩都無一不具有人性的厚度。一生耿介,與權貴、皇帝叫板的海瑞為何得以善終?“嚴黨”傾覆,嘉靖為何仍待嚴嵩不薄?這些歷史上的迷局,劉和平皆用一個“情”字來破譯。他說:“小情小我纔是永恆。”而“大情大我”不過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産物。比如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在當時可能是成立的“大情大我”,但時代一變就顯得可笑了。而一個人的敬畏心和感恩心則是人性中亙古不變的東西。
  
  劉和平顯然是一個非常有感恩心的人。他出生於一個戲劇家庭。他的父親是劇作傢,母親是著名湘劇演員,懷着他的時候還堅持在舞臺上。他從小在劇場裏長大,13歲休學,從父讀書,15歲和父親一起被下放到湖南農村,生活非常艱苦。白天出工,晚上和父親對坐讀書。他說,是父親的教誨讓他有了今天,所以他在《大明王朝1566》一書的前面題寫“獻給父親”。
  
  十多年前,劉和平編的一個舞臺劇在成都演出。落幕後,著名劇作傢徐棻夫婦專程到後臺看望劉和平,對他的才華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十多年後,劉和平到成都,仍不忘徐棻當年的鼓勵,一定要與她見面,並引為上賓。在與劉和平交談中,他於“感恩”二字感慨頗多。他說,我們現在的人太容易遺忘了,記不得歷史上那些做出過貢獻和犧牲的人,不懂得要感恩。其實,感恩之心,正是理解劉和平創作《大明王朝》意圖的關鍵,也是《大明王朝》何以如此牽扯人心的關鍵。
  
  在觀看《大明王朝》時,我不時又覺得劉和平“用情太深”了。在談話中,作為南開大學的客座歷史教授,劉和平談到了《百傢講壇》。他說,他支持這種普及文化的形式,但是他有時候難免擔心,怕講課的人誤解了莊子、老子的思想。在談到自己的歷史觀時,他所講的“知彰、知微、知陰、知陽”是從《易經》中化來。談到歷史上的睏局、苦局,他又援引佛傢之“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求不得)一說作解。可見,劉和平是一個對佛老之學相當有體味的人。這樣的人,本應做到“太上忘情”,卻為何對歷史中的種種人物寄予深情呢?
  
  劉和平對《大明王朝》中的人物“用情太深”,會不會讓有些人在其中為自己的各種行徑尋找“歷史合理性”呢?這個問題我沒有正面地嚮劉和平提出,但一直是我的疑惑。
  
  不過,劉和平也很佩服諸葛武侯一生“不問可不可能,但問應不應該”的偉大哲學。他說,自己是一個“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始終堅信“發大願心得大願力”。希望《大明王朝》的觀衆們不僅能理解劇中身陷睏局的歷史人物們,更能理解劉和平筆下那種“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海瑞精神。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