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劉和平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
不少人評價該劇其精彩程度是衆多歷史劇中特別難得的。在見劉和平之前,我已是《大明王朝》的忠實觀衆。劇中詭譎多變的政治風雲、頗具張力的人物衝突吸引了很多不大喜愛電視劇,尤其是歷史題材電視劇的人。
對於《大明王朝》,歷史學家馮爾康的評價是“厚道”,這也是劉和平本人特別認可的一個評語。的確,劉和平賦予了劇中每個人物以人性的溫暖。無論是海瑞還是嘉靖,高翰文或者瀋一石,甚至“姦相”嚴嵩都無一不具有人性的厚度。一生耿介,與權貴、皇帝叫板的海瑞為何得以善終?“嚴黨”傾覆,嘉靖為何仍待嚴嵩不薄?這些歷史上的迷局,劉和平皆用一個“情”字來破譯。他說:“小情小我纔是永恆。”而“大情大我”不過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産物。比如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在當時可能是成立的“大情大我”,但時代一變就顯得可笑了。而一個人的敬畏心和感恩心則是人性中亙古不變的東西。
劉和平顯然是一個非常有感恩心的人。他出生於一個戲劇家庭。他的父親是劇作傢,母親是著名湘劇演員,懷着他的時候還堅持在舞臺上。他從小在劇場裏長大,13歲休學,從父讀書,15歲和父親一起被下放到湖南農村,生活非常艱苦。白天出工,晚上和父親對坐讀書。他說,是父親的教誨讓他有了今天,所以他在《大明王朝1566》一書的前面題寫“獻給父親”。
十多年前,劉和平編的一個舞臺劇在成都演出。落幕後,著名劇作傢徐棻夫婦專程到後臺看望劉和平,對他的才華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十多年後,劉和平到成都,仍不忘徐棻當年的鼓勵,一定要與她見面,並引為上賓。在與劉和平交談中,他於“感恩”二字感慨頗多。他說,我們現在的人太容易遺忘了,記不得歷史上那些做出過貢獻和犧牲的人,不懂得要感恩。其實,感恩之心,正是理解劉和平創作《大明王朝》意圖的關鍵,也是《大明王朝》何以如此牽扯人心的關鍵。
在觀看《大明王朝》時,我不時又覺得劉和平“用情太深”了。在談話中,作為南開大學的客座歷史教授,劉和平談到了《百傢講壇》。他說,他支持這種普及文化的形式,但是他有時候難免擔心,怕講課的人誤解了莊子、老子的思想。在談到自己的歷史觀時,他所講的“知彰、知微、知陰、知陽”是從《易經》中化來。談到歷史上的睏局、苦局,他又援引佛傢之“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求不得)一說作解。可見,劉和平是一個對佛老之學相當有體味的人。這樣的人,本應做到“太上忘情”,卻為何對歷史中的種種人物寄予深情呢?
劉和平對《大明王朝》中的人物“用情太深”,會不會讓有些人在其中為自己的各種行徑尋找“歷史合理性”呢?這個問題我沒有正面地嚮劉和平提出,但一直是我的疑惑。
不過,劉和平也很佩服諸葛武侯一生“不問可不可能,但問應不應該”的偉大哲學。他說,自己是一個“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始終堅信“發大願心得大願力”。希望《大明王朝》的觀衆們不僅能理解劇中身陷睏局的歷史人物們,更能理解劉和平筆下那種“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海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