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人物列錶
歐陽修 Ouyang Xiu(宋代)孫光憲 Sun Guangxian(宋代)洪皓 Hong Hao(宋代)
曹勳 Cao Xun(宋代)曾慥 Zeng Zao(宋代)王禹稱 Wang Yucheng(宋代)
蘇轍 Su Zhe(宋代)嶽珂 Yue Ke(宋代)葉隆禮 She Longli(宋代)
陳世崇 Chen Shichong(宋代)趙令畤 Zhao Lingzhi(宋代)蹇駒 Jian Ju(宋代)
樂史 Le Shi(宋代)李昉 Li Fang(宋代)劉延世 Liu Yanshi(宋代)
施德操 Shi Decao(宋代)釋文瑩 Shi Wenying(宋代)田況 Tian Kuang(宋代)
王鞏 Wang Gong(宋代)王明清 Wang Mingqing(宋代)王銍 Wang Zhi(宋代)
王洙 Wang Zhu(宋代)吳淑 Wu Shu(宋代)徐鉉 Xu Xuan(宋代)
葉紹翁 She Shaoweng(宋代)佚名 Yi Ming(宋代)張洎 Zhang Ji(宋代)
張君房 Zhang Junfang(宋代)張齊賢 Zhang Jixian(宋代)鄭文寶 Zheng Wenbao(宋代)
莊綽 Zhuang Chao(宋代)方勺 Fang Shao(宋代)王讜 Wang Dang(宋代)
王闢之 Wang Bizhi(宋代)吳處厚 Wu Chuhou(宋代)錢易 Qian Yi(宋代)
陶嶽 Tao Yue(宋代)張預 Zhang Yu(宋代)黃休復 Huang Xiufu(宋代)
高晦叟 Gao Huisou(宋代)王君玉 Wang Junyu(宋代)張知甫 Zhang Zhifu(宋代)
錢世昭 Qian Shizhao(宋代)曾敏行 Ceng Minhang(宋代)調露子 Diao Louzi(宋代)
趙汝礪 Zhao Ruli(宋代)韋承 Wei Cheng(宋代)董弅 Dong Fen(宋代)
葉釐 She Li(宋代)釋延一(宋代)張世南(宋代)
王宗稷 Wang Zongji(宋代)孔傳 Kong Chuan(宋代)杜大珪 Du Dagui(宋代)
滄洲樵叟 Cangzhouqiaosou(宋代)費樞 Fei Shu(宋代)趙子櫟(宋代)
鬍知柔 Hu Zhirou(宋代)
曾安止
宋代  北宋(1048年1098年)

農業類 Agriculture class《禾譜》

閱讀曾安止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江西省泰和縣澄江鎮文溪村人,北宋熙寧進士,初任豐城縣(今豐城市)主簿,後改為彭澤縣令。在任期間,他體察民情,為政清廉。白天,他在料理公務之餘,總要到農田去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遇到農忙時,他還會幫助人力單薄的農傢勞作,一邊勞動,一邊瞭解情況,但是從不在農傢吃飯。有一天,烈日炎炎,他勞作到了傍晚,老表硬要留他吃頓飯,為不讓老表掃興,他衹好留下來,飯前,他掏出一袋幹糧送給該戶農傢。全家人見狀非常驚訝,原來,堂堂縣令衹是帶了一些薯片、兩塊燒餅下鄉充饑。
  曾安止非常熱愛農業,尤其喜歡研究農作物。他經常到農田去觀察作物,遇到老農總要攀談一番。他走訪了許多老農,收集了大量的農作物優良品種,對繁多的水稻品種的品名、來源、性情以及播種、耕作方法,如何因地製宜等等,都一一作了詳細的調查研究。晚上,坐在豆大的油燈下,參閱前人的成果,整理當天的筆記,常常到半夜三更,有時通霄達旦。
  天長日久,他的身體越來越不行,眼力越來越差,再加上當時許多士大夫都愛對牡丹、荔枝、茗茶等立書作譜,唯獨不見研究農業的官員。於是,他决定辭去縣令,回到“地産嘉禾、和氣所生”的家乡泰和,致力於農學研究。許多有識有道之士對他的這一舉動有些想不通,他說:
  “‘農者,政之所先也。’……唯君子不陷人欲之危,故能安;得天理之正而無不適,故能止。‘安止’二字,乃吾所願!”諸朋友聽後,深受感動。
  曾安止回到泰和後,潛心研究農業。對原來的筆記作了重新整理,同時,他又對當地的水稻、大豆、花生、油菜、蔬菜等農作物的品名、特徵、耕種技術等,逐一作了詳細研究,著述了《禾譜》一書。眉州蘇軾來到泰和,見曾氏所作的《禾譜》章節,曰:“文既溫雅,事也翔實。惜有所缺,未譜農器也。”於是,作《秧馬歌》相贈。“秧馬”——農業機械:“以榆棗為腹,以楸桐為背,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較之傴僂而作者,勞逸相半矣。”可是,曾君已雙目失明,沒有寫作能力,謹將“秧馬歌”附於《禾譜》之末。百年之後,《禾譜》纔由他的侄孫耒陽縣令之謹續成。全書有耒耕、耨 、車戽、 笠、 刈、鬥斛、倉廩、厥類等內容,還附了雜記,成為我國繼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後的又一部古代農業科學著作。南宋嘉泰六年(1206),益國公周必大為《禾譜》作序,稱贊此書:“皆考之經傳,參合古今,製無不備,是可補伯視之書,成蘇公之美。”
  《禾譜》一書,對本地、對江南仍至對全國的農業發展,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使廣大百姓都能安居樂業。“安民止亂”正是曾公清正為民的品格。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