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人物列錶
袁枚 Yuan Mei(清代)白君琳 Bai Junlin(清代)李調元 Li Diaoyuan(清代)
冒襄 Mao Xiang(清代)葉夢珠 She Mengzhu(清代)屈大均 Qu Dajun(清代)
陸莘行 Liu Shenhang(清代)顧祖禹 Gu Zuyu(清代)丁紹儀 Ding Shaoyi(清代)
朱仕玠 Zhu Shijie(清代)黃叔璥 Huang Shujing(清代)蔣師轍 Jiang Shizhe(清代)
李元春 Li Yuanchun(清代)陳倫炯 Chen Lunjiong(清代)梁廷枏 Liang Tingnan(清代)
聶鈫 Nie Qin(清代)曹廷傑 Cao Tingjie(清代)景方昶 Jing Fangchang(清代)
厲鶚(清代)倪贊元(清代)薑廷銘 Jiang Tingming(清代)
張鬱文(清代)林佶 Lin Ji(清代)陳文達 Chen Wenda(清代)
盧德嘉(清代)周凱 Zhou Kai(清代)王禮 Wang Li(清代)
江日升(清代)高拱乾 Gao Gongqian(清代)夏獻綸 Xia Xianguan(清代)
薛紹元 Xue Shaoyuan(清代)陳淑均 Chen Shujun(清代)柯培元(清代)
馬幼良(清代)南懷仁 Nan Huairen(清代)哈達清格 Ha Daqingge(清代)
富爾丹 Fu 'erdan(清代)嶽西本 Yue Xiben(清代)張縉彥 Zhang Jinyan(清代)
李方學 Li Fangxue(清代)馮昌奕 Feng Changyi(清代)祁寯藻(清代)
葉封 Ye Feng(清代)臺隆阿(清代)吳綺 Wu Qi(清代)
潘榮陛 Pan Rongbi(清代)張文治(清代)李紹綱(清代)
劉起凡 Liu Qifan(清代)周璽 Zhou Xi(清代)唐宗源(清代)
屠繼善 Tu Jishan(清代)陳希魁 Chen Xikui(清代)張鳳羽 Zhang Fengyu(清代)
周學曾 Zhou Xueceng(清代)張簽定(清代)楊賓(清代)
林百川 Lin Baichuan(清代)楊守敬 Yang Shoujing(清代)曾曰瑛 Zeng Yueying(清代)
劉體仁
清代  (1616年1676年)

筆記雜錄 Historical writings《異辭錄》

閱讀劉體仁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劉體仁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字公(註:“”即“勇”的古體字),號蒲庵,潁川(今安徽阜陽)人,清初詩人、書畫傢、鑒藏傢。順治十二年(1655 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適有傢難假歸,後從孫奇逢問學,數年不出。康熙六年(1667年)補刑部員外郎,繼遷吏部稽勳清史司郎中,人稱劉考功。康熙九年,辭官歸裏,雲遊四方。“居官三年,與海內諸名賢為文酒會”(《道光阜陽縣志》,下同)。這裏所說“諸名賢”指王士禎、汪琬、龔鼎孳、梁清標、孫承澤等。他曾與王士禎、汪琬共主詩壇,名重京華。《清史稿》有其傳,著有《七頌堂詩集》八捲,《七頌堂文集》四捲,《七頌堂識小錄》一捲,《七頌堂詞譯》一捲,也合稱《蒲庵集》。七頌堂是劉體仁平生雅慕成連、陸賈、司馬徽、桓伊、瀋士、王績、韋應物之為人,“圖而頌之,以顔其齋,因以名其集”。劉體仁在詩詞、書畫、鑒賞諸方面都取得顯著成就。
  
  一、每一詩文出 人競傳誦之——以詩會友
  
  劉體仁是以詩名世的。《道光阜陽縣志》載:“每一詩文出,人競傳誦之。”這是對他詩作成就的頌揚。其詩多為詠物贈答之作,表現的是閑情逸緻,與宋犖、王士禎、汪琬、施閏章等相唱和。其《七頌堂詩集》收分體詩369首,有施閏章、徐乾學序。施序稱其“清雋遙深,自啓疆宇”;徐序稱其“雲蒸泉涌,豐容華贍 ”。王士禎《香祖筆記》稱:“康熙初,士人挾詩文遊京師,必謁龔端毅(龔鼎孳),次即謁長洲汪苕文(汪琬)、潁川劉公及予。”可見其影響。王士禎《池北偶談》雲:劉吏部公體仁詩,往往有風味,嘗有寄友人絶句云:“西湖小閣多晴月,好友同舟半是僧。寄語江南老桑,秋山紫蕨憶行。”公自編詩逸此,予為口誦之,公喜,以為予真能賞音也。此話道出了王士禎與劉體仁關係之密切,相互唱和已為常事。
  劉體仁對詞亦有研究,其《七頌堂詞譯》論述了詞體的特點及創作的經驗,頗為深刻。否定了詞為“詩餘”說,指出“詞中境界,有非詩所能至者,體限之也。 ”當是詞學史上的最早境界說,為王國維“境界”說之濫觴。收入唐圭璋《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1)。謝桃坊《中國詞學史》(巴蜀書社2002)專章論述“劉體仁、王士禎、鄒邸謨的詞話”。
  
  二、尺牘題跋 風味不減蘇黃——書畫兼工
  
  劉體仁書畫兼工,尤其尺牘、題跋備受嘉許。俞劍華《中國美術傢人名辭典》(上海美術出版社1981)載其工詩文,善山水,蕭疏曠遠,寄興天真。傢常蓄畫師代為捉刀,故人每索畫輒柬之勿煩真作,並戲比其畫為兔毛褐,蓋真不如假。可惜已不見其畫作。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雲:“故友劉吏部公體仁尺牘、題跋,風味不減蘇、黃。往與餘往復最多,今並佚失,偶從蠹簡中得其小一通,書法、言語皆可寶玩,因付大兒涑藏。”《明清書畫傢尺牘》(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6)和《清代名人尺牘》(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均收有劉體仁手,書法靈動自然,雋秀飄逸,天真爛漫之氣充盈紙面。
  
  三、儼然近代之收藏賞鑒傢也——藏真鑒古
  
  劉體仁於詩文、書畫外還富收藏、精鑒賞。汪琬《七頌堂識小錄序》雲:“悉取數千年來宗彝b洗書畫玩好之物,嘗所見聞者,披剝其工窳真贋,詮次成錄,儼然近代之收藏賞鑒傢也。”其子劉凡在《七頌堂識小錄後跋》中雲:“先君子性恬淡,唯喜搜羅典籍,別無他嗜。”《中國版刻圖錄》(北京出版社1960)載:傳世唐人集有兩個係統。一為十一行本,約刻於南北宋之際,今存駱賓王、李太白、王摩詰三集。一為十二行本,約刻於南宋中葉……與劉文房、陸宣公、權載之、韓昌黎、張文昌、劉夢得、姚少監七殘本,總約十八種。此十八種唐人集,元時為翰林國史院官書,清初為潁川劉體仁藏書,其時聞尚存三十種。《道光阜陽縣志》雲劉體仁“藏書兩萬卷,日手一編”。《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載:“其賞鑒則特精,所撰七頌堂識小錄一册……所記書畫古器凡七十四條,多稱孫承澤、梁清標諸藏傢物。蓋體仁當時與汪琬、王士禎為同榜進士(按:此有誤,汪與劉同榜,王晚三年),以詩文相唱和。而與承澤等又以博古相高,每條必詳其所藏之人與其授受所自,皆可以資考證。”梁同書曾手抄《七頌堂識小錄》册頁(中貿聖佳2004春季拍賣會拍品),足見其水平及影響。筆者藏有劉體仁識抄手式端硯,所識詩書俱佳,甚可寶玩。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