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 人物列錶
李珣 Li Xun(五代十國)馮延巳 Feng Yansi(五代十國)鹿虔扆 Lu Qianyi(五代十國)
毛文錫 Mao Wenxi(五代十國)張佖 Zhang Bi(五代十國)和峴 He Xian(五代十國)
顧夐 Gu Xuan(五代十國)魏承班 Wei Chengban(五代十國)毛熙震 Mao Xizhen(五代十國)
徐氏 Xu Shi(五代十國)李從善 Li Congshan(五代十國)李從謙 Li Congqian(五代十國)
李建 Li Jian(五代十國)錢俶 Qian Chu(五代十國)王繼鵬 Wang Jipeng(五代十國)
荊浩 Jing Hao(五代十國)王仁裕 Wang Renyu(五代十國)王玄 Wang Xuan(五代十國)
杜光庭 Du Guangting(五代十國)譚峭 Tan Qiao(五代十國)何光遠 He Guangyuan(五代十國)
徐昌圖 Xu Changtu(五代十國)神彧 Shen Yu(五代十國)王夢簡 Wang Mengjian(五代十國)
王夢簡 Wang Mengjian(五代十國)徐衍 Xu Yan(五代十國)
譚峭
五代十國  唐末五代(873年968年)

諸子雜傢 the Eclectics, a school of thoughts flourishing in ancient China《化書》
詩詞《大言詩 big Poems》   《句 sentence》   

閱讀譚峭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閱讀譚峭在诗海的作品!!!
  譚峭(860或873——968或976)字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學者。泉州(今屬福建)人。幼而聰慧,博聞強記。及長辭傢出遊,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後隨嵩山道士十餘年,得闢𠔌養氣之術。後入南嶽衡山修煉,煉丹成,又隱居青城山。 譚峭的《化書》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傳奇與史實
  
  譚峭之父譚洙,官為國子司業,他希望譚峭熟讀儒經,將來能應科舉。而譚峭則自幼愛好黃老諸子及列仙傳記,立志修道學仙。一日辭父出遊終南山,父以終南山近京都,許之。而譚峭出去後,從終南山,到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越走越遠,不再回傢。其父馳書責之,譚峭復信說:“茅君昔為人子,亦辭父學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父知其求道心堅,亦無可奈何;而心常念之,每遣傢童尋訪,並寄以衣物錢帛。峭一無所留,衣物贈與貧傢,錢帛置於酒肆。
  
  師事嵩山道士十餘年,得闢𠔌養氣之術。寒暑無侵,夏日穿皮衣,鼕日着單衫,或整日臥於霜雪之中,人以為已死,視之,呼吸如故。後居南嶽,煉丹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並能隱形變化,乃入青城山不復出。 每行常吟詩曰:“綫作長江扇作天,靸鞋拋嚮海東邊。蓬萊信道無多路,衹在譚生拄杖前。”
  
  思想與著述
  
  據《嘉興府志》和陳景元《化書後序》載:譚峭著《化書》,求南唐大臣宋齊丘為序問世,齊丘遂奪為己有而序之,題名《齊丘子》。後經陳摶揭露,始得糾正。《化書》共分六捲一百一十篇。
  
  《化書》以闡述道教“其道無窮”的變化為宗旨,書中從許多具體的事例論證世界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着,由此, 譚峭認為世界起源於“虛”。
  
  道是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然後再由“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於是萬物復歸於“虛”。道即是“虛實相通”的精神境界,修道者經常保持此境界,就可以“無生死”,達到神化。主張無生死、黜是非、齊昏暗、忘禍福,泯滅一切事物的差別,達到“大同”。他還同情勞苦大衆,主張“均食”而致太平,期望出現一個無親疏、無愛惡的理想王國——“太和”社會。是對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等思想的進異步發揮。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