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人物列錶
賀鑄 He Zhu(宋代)蔡伸 Cai Shen(宋代)歐陽修 Ouyang Xiu(宋代)
楊萬裏 Yang Wanli(宋代)姜夔 Jiang Kui(宋代)晏殊 Yan Shu(宋代)
秦觀 Qin Guan(宋代)朱淑貞 Zhu Shuzhen(宋代)呂本中 Lv Benzhong(宋代)
王觀 Wang Guan(宋代)鬍銓 Hu Quan(宋代)李從周 Li Congzhou(宋代)
劉辰翁 Liu Chenweng(宋代)辛棄疾 Xin Qiji(宋代)王雱 Wang Pang(宋代)
潘閬 Pan Lang(宋代)張林 Zhang Lin(宋代)蔣捷 Jiang Jie(宋代)
張先 Zhang Xian(宋代)宋祁 Song Qi(宋代)柳永 Liu Yong(宋代)
王之望 Wang Zhiwang(宋代)朱藻 Zhu Zao(宋代)晏幾道 Yan Jidao(宋代)
周邦彥 Zhou Bangyan(宋代)賀鑄 He Zhu(宋代)馬莊父 Ma Zhuangfu(宋代)
俞國寶 Yu Guobao(宋代)無名氏 Mo Mingshi(宋代)李元膺 Li Yuanying(宋代)
陳亮 Chen Liang(宋代)高觀國 Gao Guanguo(宋代)史達祖 Shi Dazu(宋代)
張炎 Zhang Yan(宋代)王安石 Wang Anshi(宋代)王沂孫 Wang Yisun(宋代)
劉剋莊 Liu Kezhuang(宋代)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宋代)仇遠 Chou Yuan(宋代)
彭泰翁 Peng Taiweng(宋代)趙彥端 Zhao Yanduan(宋代)艾申 Ai Shen(宋代)
張掄 Zhang Lun(宋代)李曾伯 Li Cengba(宋代)趙功可 Zhao Gongke(宋代)
呂南公 Lv Nagong(宋代)王之道 Wang Zhidao(宋代)方千裏 Fang Qianli(宋代)
盧祖臯 Lu Zugao(宋代)葛立方 Ge Lifang(宋代)徐伸 Xu Shen(宋代)
毛滂 Mao Pang(宋代)孫光憲 Sun Guangxian(宋代)韓縝 Han Zhen(宋代)
楊無咎 Yang Mojiu(宋代)晁補之 Chao Buzhi(宋代)晁端禮 Chao Duanli(宋代)
許棐 Xu Fei(宋代)韓元吉 Han Yuanji(宋代)趙鼎 Zhao Ding(宋代)
汪元量
宋代  南宋(1241年1317年)

詩詞《鶯啼序·重過金陵 Dalian university Resume Jinling Tomb》   《滿江紅(吳江秋夜)》   《金人捧露盤(越州越王臺) Kin holding plate exposed More states Yuewang Taiwan》   《琴調相思引(越上賞花) Piano notes lovesickness casue More on Flower》   《長相思(越上寄雪江) Long lovesickness Yueshangjixue River》   《傳言玉女(錢塘元夕) Gossip teen idol Qiantang Lantern Festival》   《好事近(浙江樓聞笛) Good near Zhejiang Building Pipe》   《洞仙歌(BC2E·陵趙府兵後僧多占作佛屋) Dong xiange Ling Zhao Fu bing After the monk Selfishly, excluding others Buddhas House》   《鶯啼序(重過金陵) Dalian university Resume Jinling Tomb》   《六州歌頭(江都)》   更多詩歌...

閱讀汪元量在诗海的作品!!!
  南宋末詩人、詞人。字大有,號水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或稍後,以詞章給事宮廷,不久,為宮廷琴師。與柴望(著有《秋堂集》)、馬廷鸞(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宋恭帝德□二年(1276),元兵入杭州,俘恭帝趙□、皇太後全氏、太皇太後謝氏先後赴大都,汪元量隨謝氏北行。文天祥兵敗被執,囚於大都,汪元量曾屢至囚所探視。文天祥為汪元量集杜甫詩句,成《鬍笳十八拍》,並為元量作品作序。趙□等於至元十九年被遷往上都(今屬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二十一年,又被遷往今西北內地,汪元量仍隨行,到過祁連山一帶。以後,又因祭祀到達過四川青城山及五嶽。至元二十五年十月,趙□學佛學於土番(今西藏)。元量即以黃冠道人的身份南歸,至元二十六年抵杭。不久,他再次入湘、川,並數次到廬山。以後又有入湘之行。
  汪元量的友人李珏跋元量所撰《湖山類稿》,稱元量"亡國之戚,去國之苦,艱關愁嘆之狀,備見於詩","亦宋亡之詩史"。"宋亡之詩史",是汪元量詩的主要特色。《醉歌》10首中,"聲聲駡殺賈平章",揭露賈似道之流荒廢政事,貽誤國傢的罪惡;"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簽名謝道清",直呼最高當權者太皇太後謝氏之名,痛斥她率先投降的可恥行徑。滿腔悲憤,不愧史筆。《越州歌》20首,描述了元兵南下時半壁河山遭受蹂躪的慘象:"東南半壁日昏昏,萬騎臨軒趣幼君。三十六宮隨輦去,不堪回首望吳雲";"一陣西風滿地煙,千軍萬馬浙江邊。官司把斷西興渡,要奪漁般作戰船"。亡國之痛,悲歌當哭。又有《湖州歌》98首,從"丙子正月十有三,撾□伐鼓下江南,臯亭山下青煙起,宰執相看似醉酣"寫起,以七絶聯章的形式,依次記述"杭州萬裏到幽州"的所歷所感、所見所聞:"北望燕雲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南四百州";"兩淮極目草芊芊,野渡灰餘屋數椽。兵馬渡江人走盡,民船拘斂作官船"。景真情摯,非有切身感受者不能道。
  《湖州歌》、《越州歌》、《醉歌》是汪元量"詩史"的代表作。其深度和廣度都超出其他宋遺民同類的詩。它記述的史實,往往能補史籍之所未及。
  汪元量南歸後,寫了不少詩來反映人民在元朝統治下所過的痛苦生活,如《錢塘》"平蕪古路人煙絶,緑樹新墟鬼火明",《興元府》"官吏不仁多酷虐,逃民餓死棄兒孫"等,可以看成是"宋亡詩史"的一部分。
  汪元量早期創作《居擬蘇武》四首、《月夜擬李陵詩傳三首》,立意、謀篇、遣辭都模仿古詩《李陵與蘇武詩》、《蘇武詩》,痕跡過於顯露。元兵南逼,國勢飄搖,他的詩融入了時代的內容,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師法杜甫,模仿杜甫的秦州體,自認為"篇篇妙入神"(《杭州雜詩和林石田》),頗有心得。他在顛沛睏頓之中,進一步領悟到杜詩"句句好"(《草地寒甚氈帳中讀杜詩》)。他在大都所作《黃金臺和吳實堂韻》中寫道:"君臣難再得,天地不重來",感到大勢已去而又執著地眷戀故國;在《平原郡公趙福王輓章》中寫"南冠流遠路,北面幸全屍",聲討元統治者虐待宋宗室。這些詩作繼承了杜甫的沉鬱,而又有他自己那個時代所賦予的蒼涼和悲憤。他為輓文天祥而作的《浮丘道人招魂歌》,則學杜甫的《同𠔌七歌》,深得其章法。南歸後寫的山水詩,偶有明快之筆,但大多數是抒寫寂寞哀愁心情的,如"孤舟行客愁無那,十二峰前十二灘"(《夔門》)。還有一些詩則受江湖派的影響,意境幽窄。
  以"德□之變"為界限,汪元量的詞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的主要內容是描述宮廷生活。如〔鶯啼序〕《宮中新進黃鶯》寫黃鶯的伶俐,〔漢宮春〕《春苑賞牡丹》寫牡丹的嬌媚,麯盡物態,頗有情緻。〔失調名〕《宮人鼓瑟奏霓裳麯》寫宮人的哀怨。這些詞辭采華美,結構縝密,雖然境界不高,但能做到典麗而不堆砌,工緻而不晦澀。他的〔長相思〕中的"阿哥兒,阿姑兒,兩個天生一對兒",則通俗活潑,充滿歡樂情緒。
  "德□之變"以後,汪元量的詞作內容與風格都有了變化。至元十三年赴大都途中,他發出了"目斷東南半壁,悵長淮已非吾土"的慨嘆。在大都期間,在一組〔憶秦娥〕詞中,他寫南宋宮人"強將纖指按金徽,未成麯調心先悲。心先悲,更無言語,玉箸雙垂","天沉沉,香羅拭淚行窮陰。行窮陰,左霜右雪,冷氣難禁",衝破了傳統的"宮怨"作品中的幽愁暗恨,表達了被俘者的苦楚和眷戀故國的心情。其他如〔人月圓〕"不堪回首,離宮別館,楊柳依依",〔滿江紅〕《和王昭儀韻》"更那堪杜宇,滿山啼血",都感人至深。這些作品繼承並發揚了陸遊、辛棄疾、陳亮愛國詞的傳統,不事雕琢,直抒觀感,言顯意真。南歸後,山河變色," 腸斷江南倦客,歌未了,瓊壺敲缺"(〔暗香〕),孤寂憂傷,眷懷故國,成為這一時期作品的主要內容,而且感情更趨深沉。代表作是〔鶯啼序〕《重過金陵》。
  清初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著錄汪元量《湖山類稿》13捲,《汪水雲詩》4捲,《水雲詞》2捲,已佚。清代乾隆間,鮑廷博刻劉辰翁選《湖山類稿》5捲(前4 捲為詩,第5捲為詞),《水雲集》1捲。以流傳係統不同,重見的詩很多。二者共收詩 300多首,詞20多首,《四庫全書》即以鮑氏二本著錄。今人孔凡禮自明代抄本《詩淵》及《永樂大典》殘捲中輯得汪森本未收詩約 100首,詞20多首,與汪氏二本合為一編,題為《增訂湖山類稿》,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
  
  [文天祥及宋元之際的詩人]
    汪元量,字大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供奉內廷的琴師,元滅宋後,跟隨
  被擄的三宮去北,後來當了道士,自號水雲,又南歸錢塘,不知所終。汪元量的特殊
  經歷,使他對由於國傢的覆亡所帶來的恥辱有他人所不及的痛切感受,所以他的詩中有
  不少感慨深沉的作品。尤其是《醉歌》十首、《越州歌》二十首、《湖州歌》九十八首,
  用七絶聯章的形式,每一首寫一事,組合成相互銜接的流動畫面,分別紀述了南宋皇室
  投降的情形、元兵蹂躪江南的慘狀,和他北上途中所見所聞,廣泛地反映了南宋亡國前
  後的歷史,因此有“宋亡之詩史”之稱。
    汪元量的詩受江湖詩人的影響,不常用典,不多議論,每每以樸素的語言白描敘事,
  卻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悲慟。如《醉歌》中“亂點連聲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侍臣已
  寫歸降表,臣妾僉名謝道清”一首,據實直書謝太後屈辱地簽署降書一事,既包含憤慨,
  也包含着悲憫;《湖州歌》中“謝了天恩出內門,駕前喝道上將軍。白旄黃鉞分行立,
  一點猩紅似幼君”一首,寫年僅六歲、卻是國傢的象徵的帝昺作為俘虜離開內宮時的情
  形,字面極其平淡,而內心的傷痛卻無比沉重;《湖州歌》中另一首,“太湖風捲浪頭
  高,錦舵搖搖坐不牢。靠着篷窗垂兩目,船頭船尾爛弓刀”,寫被擄的宮女面對元兵的
  亮閃閃的弓刀嚇得不敢睜開眼睛,也是表面上着力不多,實際凝聚了作者內心深處的血
  淚。在汪元量的其他詩作中,則有不少的以登臨眺遠、懷古傷今的式抒寫心中的悲憤,
  如七律《石頭城》、《金陵》等,其中《彭州》一詩是他北上途中路經彭州(今江蘇徐
  州)時所寫:
    我到彭州酒一觴,遺儒相與話凄涼。渡江九廟歸塵土,出塞三宮坐雪霜。歧路茫茫
  空望眼,興亡滾滾入愁腸。此行歷盡艱難處,明月繁華是錦鄉。
    已經成為“遺儒”的文人們持酒相對於淪陷之地,感懷歷史的興亡,悲嘆眼前的渺
  茫路程,詩中那種滄桑感和亡國之痛,沒有親身經歷這一切的人是難以感受到的。
    在宋元之際,有一大批遺民詩人在寫興亡的感嘆,如謝枋得、謝翺、鄭思肖、林景
  熙、蕭立之、文及翁等。他們或是寫沉痛的故國之思,如謝翺《秋夜詞》:“愁生山外
  山,恨殺樹邊樹。隔斷秋月明,不使共一處。”或是寫悲憤的民族之情,如林景熙《讀
  文山集》:“書生倚劍歌激烈,萬壑鬆聲助幽咽。世間淚灑兒女別,大丈夫心一寸鐵。”
  或是抒發自己堅貞不屈的意志,如謝枋得《武夷山中》:“十年無夢得還傢,獨立青峰
  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或是表現失卻故國的悵恨情思,如蕭立
  之《茶陵道中》:“山深迷落日,一徑窅無涯。老屋茅生菌,饑年竹有花。西來無道路,
  南去亦塵沙。獨立蒼茫外,吾生何處傢。”這些詩篇或悲憤或愁苦,都充滿了沉鬱蒼涼
  的氣氛,從而改變了南宋後期詩歌纖弱秀婉的風氣。因為時代的巨變,使許多文人無法
  再沉浸在恬淡閑適的人生情趣中,也無暇在追蹤古人的風格技巧和雕琢字面中悠然吟唱,
  於是,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抒寫自然涌發的“哀”與“憤”的情感,成為宋元之際遺民詩
  的基本特點。
    他們為宋代文學寫下了悲切而又高亢的最後一個音符。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