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 嬴 | |||||||||
名: | 子嬰 | |||||||||
|
秦王子嬰(? - 前206年),姓嬴,名子嬰。秦朝最後一個統治者。
人物身世
子嬰的身世並無定論。
最早記載子嬰事跡的《史記》,對子嬰其人,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一是“秦二世的侄子”。《秦始皇本紀》:“立二世之兄子(這種說法認為“兄子”就是兄長的兒子)公子嬰為秦王。”
二是“秦始皇之弟”。《李斯列傳》:“高 (趙高) 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
三是“秦二世的兄長”。這一派認為《秦始皇本紀》的有關章句應該理解為:“立二世之兄、子嬰為秦王。”
從東漢班固一直到近、現代修訂出版的《辭海》和《辭源》,多采用第一種說法,又指子嬰是二世長兄扶蘇的兒子。
亦有論者支持第二說,論點包括:
子嬰的遭遇、才幹及影響力並非任何屬秦二世同輩或後輩者所能企及。
《秦始皇本紀》中敘述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殺趙高,推斷子嬰年齡不當為秦始皇孫 (《李斯列傳》中所述不同)。
擁立為君
秦始皇死後,二世鬍亥即位。二世寵信宦官趙高,賜死扶蘇,誅殺多位舊臣,包括蒙恬、李斯等人。當二世準備加害蒙恬時,子嬰曾勸阻二世說:“趙王遷殺死李牧而任用顔聚,齊王建殺死他前代的忠臣而任用後勝,結果都使國傢滅亡。蒙氏,是秦國的大臣、謀士啊!而陛下您想一時就把他們殺掉,臣私下認為不妥。誅殺忠臣而舉用沒有德行的人,是使朝廷內群臣互不信任,而使在外的將士們意志喪失啊!”但二世不聽從他的建言。
二世在位三年,被趙高所殺。趙高欲自立為王,但發現群臣並不支持,於是迎立子嬰繼位,將玉璽交給他。趙高聲稱民變起後,秦地比統一前更小,故不應該稱“皇帝”,而衹合適稱“王”。
誅殺趙高
前207年九月,趙高令子嬰實行齋戒,要到宗廟行禮,接受傳國的玉璽;經過了五天。子嬰與他兩位兒子及宦者韓談謀議說:“丞相趙高在夷望宮殺了二世,害怕群臣們誅殺他,便假作是行德義而立我為王。我聽說趙高竟與楚國約定,消滅我國的宗族後瓜分土地在關中稱王。現在要我齋戒,到宗廟敬祀祖先,這是想趁機在宗廟中殺死我。我推托有病不能去,丞相一定會親自來到我這裏;他一來我們就殺了他。”趙高幾次派人來請,子嬰都不去宗廟。果然他親自來到齋宮,子嬰便命令韓談刺死趙高,並隨即把他的傢人全部處死。
投降劉邦
劉邦率領秦末其中一支起義軍進入關中,子嬰派遣將領率兵到嶢關阻擊劉邦軍隊,劉邦帶軍繞過嶢關,越過蕢山,在藍田一帶兩度大敗秦軍。前206年十月,進入武關,在到達灞上後派人勸子嬰投降,並得到子嬰的同意。子嬰遂與妻子用繩綁縛自己,坐上由白馬駕駛的白色馬車,身着死者葬禮所穿的白裝束,並攜同皇帝御用物品 (包括玉璽和兵符) ,在軹道親自到劉邦的軍前投降。子嬰共當了 46 天秦王。
秦朝在子嬰投降的一刻正式滅亡。樊噲提議殺了子嬰,劉邦並沒有處死子嬰,而是把他交給隨行的吏員看管。
一個多月後,項羽亦率領大軍到達關中。劉邦的部將曹無傷嚮項羽稱劉邦將以子嬰為相而自立為關中王,結果項羽設下了鴻門宴。項羽入鹹陽城後,立刻殺死子嬰,並進行了大屠殺及縱火。
身死之後
子嬰死後,有關他埋葬的地點一直不詳。但近年來,被譽為“秦兵馬俑之父”的考古學家袁仲一近日指出,在秦始皇陵園旁新發現的“秦陵第二大墓”,是座相對獨立的陪葬墓園,其墓主很可能是秦朝末代皇帝──子嬰。
袁仲一認為,子嬰是秦二世之兄、秦始皇之子,被殺後埋於始皇陵園附近,是符合古代的喪葬禮製和一般常理的。把子嬰墓放在秦始皇陵園西北隅也是迫不得已。子嬰是亡國之君,在位的時間僅46天,倉促選址埋葬,致使墓上沒堆築封土,沒築城垣,連墓的方向都有違傳統,遂致其葬地長期不明。
歷史評價
根據《史記》所述,賈誼認為嬴子嬰是使秦朝完全滅亡的人物。他在一篇論文中認為:衹要子嬰有“庸主之材”,加上中規中矩的輔佐,秦仍可保守關中地區。司馬遷本人在《秦始皇本紀》中亦對賈誼的論文表示贊同。
東漢史傢班固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秦二世死時,秦朝已不可救;子嬰雖然無能為力,但殺死趙高的决定已證明他已盡力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應該予以同情和尊重:“吾讀《秦紀》,至於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决、憐其志。嬰死生之義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