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趙 人物列錶
劉淵 Liu Yuan(前趙)劉和 Liu He(前趙)劉聰 Liu Cong(前趙)劉粲 Liu Can(前趙)
劉曜 Liu Yao(前趙)靳準 Jin Zhun(前趙)劉亮 Liu Liang(前趙)劉廣 Liu An(前趙)
劉防 Liu Fang(前趙)劉緑 Liu Lu(前趙)劉熙 Liu Xi(前趙)句渠知 Gou Quzhi(前趙)
劉淵
前趙  (?304年310年)
姓:
名:
字: 元海
網筆號: 光文皇帝
廟號: 高祖
陵墓: 永光陵
開端終結
在位304年310年
元熙304年十月308年九月
永凤308年十月309年四月
河瑞309年五月310年六月

  劉淵,字元海,生年不詳,卒於西晉永嘉四年( 310年)。南匈奴單於於扶羅之孫,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十六國匈奴漢國的創立者。建安二十一年( 216年),曹操分匈奴為五部,以劉豹為左部師居於新興(今山西忻州市北),劉豹死後,劉淵代為左部帥。西晉太康十年( 289年),晉武帝司馬炎以劉淵為匈奴北部都尉。
  劉淵自稱是匈奴冒頓之後,《晉書·劉元海載記》載:“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又載,劉淵出生前就有祥瑞出現。魏嘉平年間(249年——253年),劉豹之妻呼延氏去竜門求子,忽然有一條大魚,頂有兩角,躍鱗炫髻進了竜門祭所,久之方纔離去。是在,呼延氏作夢,見有魚變人,十三個月後,遂生元海。元海之名,由此而來。劉淵自托冒頓之後,又編了一套類似劉邦斬蛇的這樣一個讖語故事,為日後起事製造輿論依據。
  劉淵少年時代,酷愛讀書,以當時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大名土崔遊為師,遍習《詩經》、《周易》、《尚書》等儒學經典。又博覽《史記》、《漢書》和諸子學說。常對人們說:“一物之不知者,周君子之所恥也。”因此,漢化程度很高,頗受當時太原名流王昶、王渾等的器重。稍長兼修孔學,射藝精熟,膂力過人。又生得體貌偉岸,姿儀不凡,深得時人崇重。
  魏鹹熙年間(264年——265年),劉淵以侍子(即人質)身份留居洛陽。西晉泰始初,鮮卑樹幾能在涼州起兵反晉。上黨李熹建議署劉淵為大將軍,發五部匈奴,西徵涼州。大臣孔恂說:“元海若能平涼州、斬樹幾能,恐涼州方有難耳,蛟竜得雲雨,非復池中物也。”遂未成行。齊王司馬攸見劉淵才智出衆,勸晉武帝司馬炎說:“陛下不除劉元海,臣恐並州不得久寧。”劉淵賴王渾等幫助,纔幸免於難。
  劉淵作了五部帥後,推誠接士,輕財好施,幽、冀名流,紛紛不遠千裏,前來拜附。晉惠帝繼位後,由楊峻輔政,楊峻署劉淵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漢光鄉侯。
  八王之亂爆發後,成都王司馬穎執政鎮鄴,又署劉淵為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其時由於中原戰亂,並州境內的漢族居民大都流徙江南,在並州鬍漢勢力的分佈和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匈奴劉氏貴族見有機可乘,開始策劃“興邦復業”,起兵反晉。劉淵的從祖父劉宣對其族人說:“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以來、魏晉代興、我單於雖有虛號,無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也,左賢王元海姿器絶人,斡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單於,終不虛生此人也。”不久,並州刺史司馬騰與安北將軍王瀎聯合進攻司馬穎。司馬穎想以匈奴為外援,遂拜劉淵為北單於、參丞相事。劉淵托稱要回並州招募五部匈奴,於是返回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劉淵回到離石後,被諸部匈奴共推為大單於,二旬之間,擁衆五萬。西晉永興元年( 304年自稱漢王,改年號為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為神主以祭之,立妻呼廷氏為王後。署置百官,以從祖父劉宣為丞相,經師崔遊為御史大夫,宗室劉宏為太尉,建立漢國。
  並州刺史司馬騰聞訊,忙率兵前往鎮壓,部將聶玄與劉淵戰幹大陵(今山西文水縣),聶玄大敗,司馬騰大為恐懼,遂率並州三萬餘戶下山東。劉淵乘勝進軍,接連攻下法氏(今山西高平縣)、屯留(今山西長子縣)、中都(今山西太原市)等地。
  西晉永興二年( 305年),司馬騰再次出兵討伐劉淵、部將司馬瑜、周良等駐軍汾陽,劉淵派武牙將軍劉欽等前往阻擊,前後四戰四捷,劉欽大勝而還。這年離石發生大饑荒,劉淵派太尉劉宏、護軍馬景等駐守離石,自率大軍開赴上黨壺關(今山西壺關縣)。
  光熙元年( 306年),司馬越為太傅,進表原並州刺史司馬騰為東燕王,以劉琨為並州刺史。劉琨到並州後,由於饑荒與戰爭,此地百姓難以自存,吏民萬餘人由李惲等率領,隨司馬騰流亡冀州,組成“乞活軍”。留居並州的漢族居民不足二萬。劉琨衹好到上黨組織軍隊,得三百餘人,受到劉淵部將劉景的攻擊,在上黨無法立足,遂轉戰至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其時,侍中劉殷、王育等嚮劉淵進言說:“殿下自起兵以來,已歷數載,但仍偏守一方,王威未震。如能集四方兵力,並力一戰,拿下河東,建立帝號,再揮師西南,攻剋長安,然後以此為都城,徵發關中之兵,取洛陽,滅西晉則易知翻掌了。這也正是高祖皇帝創立基業的方略。”劉淵聽了大喜,遂發兵攻剋了蒲阪(今山西永濟縣)、平陽(今山西臨汾市)據有河東全境。這時,中原起義的汲桑、王彌、石勒及鮮卑陸逐延等都紛紛歸降劉淵,迅速在並州形成了各族人民共同反晉的巨大浪潮。
  永嘉二年(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國號為漢。宗室劉氏以親疏遠近為等級,都封郡縣王,異姓以謀謨戰動相次封為郡縣公、侯。以劉宣為丞相,劉宏為太尉,劉和為大司馬,劉歡樂為大司徒,呼延翼為大司空,呼延攸為宗正。
  這年鼕天,劉淵派劉聰、劉曜、劉景率五萬精騎進攻洛陽,西晉東海王司馬越派參軍孫詢、將軍丘光率兵拒阻,漢軍敗還。
  永嘉四年( 310年)七月,劉淵病重,以陳王劉歡樂為太宰,長樂王劉詳為太傅,楚王劉聰為大司馬、大單於。不久病卒,歷位六年。廟號高祖;謚號光文皇帝;葬永光陵;曾用年號:元熙(304年十月—308年九月);永鳳:(308年十月—309年四月):河瑞:(309年五月—310年六月)。
  劉淵是漢化的匈奴貴族後裔,他在西晉日趨衰敗、各地流民紛紛起義反晉的浪潮中,趁勢在中原建立了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匈奴漢國政權。漢國政權建立進一步把中原推嚮戰爭和動亂,同時改變了曹操以來匈奴五部統治結構,重新恢復了匈奴傳統舊製。但從少數民族對漢人的長期統治過程中,為各民族之間深層次的融合,準備了條件。
  
  《晉書》劉淵傳記
  劉元海,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後也。名犯高祖廟諱,故稱其字焉。初,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建武初,烏珠留若鞮單於子右奧鞬日逐王比自立為南單於,入居西河美稷,今離石左國城即單於所徙庭也。中平中,單於羌渠使子於扶羅將兵助漢,討平黃巾。會羌渠為國人所殺,於扶羅以其衆留漢,自立為單於。屬董卓之亂,寇掠太原、河東,屯於河內。於扶羅死,弟呼廚泉立,以於扶羅子豹為左賢王,即元海之父也。魏武分其衆為五部,以豹為左部帥,其餘部帥皆以劉氏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茲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興,中部居大陵。劉氏雖分居五部,然皆居於晉陽汾澗之濱。
  豹妻呼延氏,魏嘉平中祈子於竜門,俄而有一大魚,頂有二角,軒鬐躍鱗而至祭所,久之乃去。巫覡皆異之,曰:“此嘉祥也。”其夜夢旦所見魚變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雞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氏,曰:“此是日精,服之生貴子。”寤而告豹,豹曰:“吉徵也。吾昔從邯鄲張冏母司徒氏相,雲吾當有貴子孫,三世必大昌,仿像相符矣。”自是十三月而生元海,左手文有其名,遂以名焉。齠齔英慧,七歲遭母憂,擗踴號叫,哀感旁鄰,宗族部落鹹共嘆賞。時司空太原王昶聞而嘉之,並遣吊賻。幼好學,師事上黨崔遊,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嘗謂同門生朱紀、範隆曰:“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無武,降灌無文。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恥也。二生遇高皇而不能建封侯之業,兩公屬太宗而不能開庠序之美,惜哉!”於是遂學武事,妙絶於衆,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儀魁偉,身長八尺四寸,須長三尺餘,當心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有屯留崔懿之、襄陵公師彧等,皆善相人,及見元海,驚而相謂曰:“此人形貌非常,吾所未見也。”於是深相崇敬,推分結恩。太原王渾虛襟友之,命子濟拜焉。
  鹹熙中,為任子在洛陽,文帝深待之。泰始之後,渾又屢言之於武帝。帝召與語,大悅之,謂王濟曰:“劉元海容儀機鑒,雖由餘、日磾無以加也。”濟對曰:“元海儀容機鑒,實如聖旨,然其文武才幹賢於二子遠矣。陛下若任之以東南之事,吳會不足平也。” 帝稱善。孔恂、楊珧進曰:“臣觀元海之才,當今懼無其比,陛下若輕其衆,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權,平吳之後,恐其不復北渡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任之以本部,臣竊為陛下寒心。若舉天阻之固以資之,無乃不可乎!”帝默然。
  後秦涼覆沒,帝疇咨將帥,上黨李憙曰:“陛下誠能發匈奴五部之衆,假元海一將軍之號,鼓行而西,可指期而定。”孔恂曰:“李公之言,未盡殄患之理也。”憙勃然曰:“以匈奴之勁悍,元海之曉兵,奉宣聖威,何不盡之有!”恂曰:“元海若能平涼州,斬樹機能,恐涼州方有難耳。蛟竜得雲雨,非復池中物也。”帝乃止。後王彌從洛陽東歸,元海餞彌於九麯之濱。泣謂彌曰:“王渾、李憙以鄉麯見知,每相稱達,讒間因之而進,深非吾願,適足為害。吾本無宦情,惟足下明之。恐死洛陽,永與子別。”因慷慨歔欷,縱酒長嘯,聲調亮然,坐者為之流涕。齊王攸時在九麯,比聞而馳遣視之,見元海在焉,言於帝曰:“陛下不除劉元海,臣恐並州不得久寧。”王渾進曰:“元海長者,渾為君王保明之。且大晉方表信殊俗,懷遠以德,如之何以無萌之疑殺人侍子,以示晉德不弘。”帝曰:“渾言是也。”
  會豹卒,以元海代為左部帥。太康末,拜北部都尉。明刑法,禁姦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傑無不至者。幽冀名儒,後門秀士,不遠千裏,亦皆遊焉。楊駿輔政,以元海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漢光鄉侯。元康末,坐部人叛出塞免官。成都王穎鎮鄴,表元海行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
  惠帝失馭,寇盜蜂起,元海從祖故北部都尉、左賢王劉宣等竊議曰:“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單於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左賢王元海姿器絶人,幹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單於,終不虛生此人也。”於是密共推元海為大單於。乃使其黨呼延攸詣鄴,以謀告之。元海請歸會葬,穎弗許。乃令攸先歸,告宣等招集五部,引會宜陽諸鬍,聲言應穎,實背之也。
  穎為皇太弟,以元海為太弟屯騎校尉。惠帝伐穎,次於蕩陰,穎假元海輔國將軍、督北城守事。及六軍敗績,穎以元海為冠軍將軍,封盧奴伯。並州刺史東嬴公騰、安北將軍王瀎,起兵伐穎,元海說穎曰:“今二鎮跋扈,衆餘十萬,恐非宿衛及近都士庶所能禦之,請為殿下還說五部,以赴國難。”穎曰:“五部之衆可保發已不?縱能發之,鮮卑、烏丸勁速如風雲,何易可當邪?吾欲奉乘輿還洛陽,避其鋒銳,徐傳檄天下,以逆順製之。君意何如?”元海曰:“殿下武皇帝之子,有殊勳於王室,威恩光洽,四海欽風,孰不思為殿下沒命投軀者哉,何難發之有乎!王瀎竪子,東嬴疏屬,豈能與殿下爭衡邪!殿下一發鄴宮,示弱於人,洛陽可復至乎?縱達洛陽,威權不復在殿下也。紙檄尺書,誰為人奉之!且東鬍之悍不逾五部,願殿下勉撫士衆,靖以鎮之,當為殿下以二部摧東嬴,三部梟王瀎,二竪之首可指日而懸矣。”穎悅,拜元海為北單於、參丞相軍事。元海至左國城,劉宣等上大單於之號,二旬之間,衆已五萬,都於離石。
  王瀎使將軍祁弘率鮮卑攻鄴,穎敗,挾天子南奔洛陽。元海曰:“穎不用吾言,逆自奔潰,真奴才也。然吾與其有言矣,不可不救。”於是命右於陸王劉景、左獨鹿王劉延年等率步騎二萬,將討鮮卑。劉宣等固諫曰:“晉為無道,奴隸禦我,是以右賢王猛不勝其忿。屬晉綱未馳,大事不遂,右賢塗地,單於之恥也。今司馬氏父子兄弟自相魚肉,此天厭晉德,授之於我。單於積德在躬,為晉人所服,方當興我邦族,復呼韓邪之業,鮮卑、烏丸可以為援,奈何距之而拯仇敵!今天假手於我,不可違也。違天不祥,逆衆不濟;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願單於勿疑。”元海曰:“善。當為崇岡峻阜,何能為培塿乎!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於西戎,文王生於東夷,顧惟德所授耳。今見衆十餘萬,皆一當晉十,鼓行而摧亂晉,猶拉枯耳。上可成漢高之業,下不失為魏氏。雖然,晉人未必同我。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於人心,是以昭烈崎嶇於一州之地,而能抗衡於天下。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後主,以懷人望。”乃遷於左國城,遠人歸附者數萬。
  永興元年,元海乃為壇於南郊,僭即漢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漢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過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揚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邁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於夏商,卜世過於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賊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誕資聖武,恢復鴻基,祀漢配天,不失舊物,俾三光晦而復明,神器幽而復顯。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纍葉重暉,炎光再闡。自和安已後,皇綱漸頽,天步艱難,國統頻絶。黃巾海沸於九州,群閹毒流於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兇逆相尋。故孝愍委棄萬國,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終有泰,旋軫舊京。何圖天未悔禍,後帝窘辱。自社稷淪喪,宗廟之不血食四十年於茲矣。今天誘其衷,悔禍皇漢,使司馬氏父子兄弟迭相殘滅。黎庶塗炭,靡所控告。孤今猥為群公所推,紹修三祖之業。顧茲尪暗,戰惶靡厝。但以大恥未雪,社稷無主,銜膽棲冰,勉從群議。”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後。置百官,以劉宣為丞相,崔遊為御史大夫,劉宏為太尉,其餘拜授各有差。
  東嬴公騰使將軍聶玄討之,戰於大陵,玄師敗績,騰懼,率並州二萬餘戶下山東,遂所在為寇。元海遣其建武將軍劉曜寇太原、泫氏、屯留、長子、中都,皆陷之。二年,騰又遣司馬瑜、周良、石鮮等討之,次於離石汾城。元海遣其武牙將軍劉欽等六軍距瑜等,四戰,瑜皆敗,欽振旅而歸。是歲,離石大饑,遷於黎亭,以就邸閣𠔌,留其太尉劉宏、護軍馬景守離石,使大司農卜豫運糧以給之。以其前將軍劉景為使持節、徵討大都督、大將軍,要擊並州刺史劉琨於版橋,為琨所敗,琨遂據晉陽。其侍中劉殷、王育進諫元海曰:“殿下自起兵以來,漸已一周,而顓守偏方,王威未震。誠能命將四出,决機一擲,梟劉琨,定河東,建帝號,鼓行而南,剋長安而都之,以關中之衆席捲洛陽,如指掌耳。此高皇帝之所以創啓鴻基,剋殄強楚者也。”元海悅曰:“此孤心也。”遂進據河東,攻寇蒲坂、平陽,皆陷之。元海遂入都蒲子,河東、平陽屬縣壘壁盡降。時汲桑起兵趙魏,上郡四部鮮卑陸逐延、氏酋大單於徵、東萊王彌及石勒等並相次降之,元海悉署其官爵。
  永嘉二年,元海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改元永鳳。以其大將軍劉和為大司馬,封梁王,尚書令劉歡樂為大司徒,封陳留王,御史大夫呼延翼為大司空,封雁州郡公,宗室以親疏為等,悉封郡縣王,異姓以勳謀為差,皆封郡縣公侯。太史令宣於修之言於元海曰:“ 陛下雖竜興鳳翔。奄受大命,然遺晉未殄,皇居仄陋,紫宮之變,猶鐘晉氏,不出三年,必剋洛陽。薄子崎嶇,非可久安。平陽勢有紫氣,兼陶唐舊都,願陛下上迎乾象,下協坤祥。”於是遷都平陽。汾水中得玉璽,文曰“有新保之”,蓋王莽時璽也。得者因增“泉海光”三字,元海以為己瑞,大赦境內,改年河瑞。封子裕為齊王,隆為魯王。
  於是命其子聰與王彌進寇洛陽,劉曜與趙固等為之後繼。東海王越遣平北將軍曹武、將軍宋抽、彭默等距之,王師敗績。聰等長驅至宜陽,平昌公模遣將軍淳於定、呂毅等自長安討之,戰於宜陽,定等敗績。聰恃連勝,不設備,弘農太守垣延詐降。夜襲,聰軍大敗而還,元海素服迎師。
  是鼕,復大發卒,遣聰、彌與劉曜、劉景等率精騎五萬寇洛陽,使呼延翼率步卒繼之,敗王師於河南。聰進屯於西明門,護軍賈胤夜薄之,戰於大夏門,斬聰將呼延顥,其衆遂潰。聰回軍而南。壁於洛水,尋進屯宣陽門,曜屯上東門,彌屯廣陽門,景攻大夏門,聰親祈嵩嶽,令其將劉厲、呼延朗等督留軍。東海王越命參軍孫詢、將軍丘光、樓裒等率帳下勁卒三千,自宣陽門擊朗,斬之。聰聞而馳還。厲懼聰之罪己也,赴水而死。王彌謂聰曰:“今既失利,洛陽猶固,殿下不如還師,徐為後舉。下官當於袞豫之間收兵積𠔌,伏聽嚴期。”宣於修之又言於元海曰:“歲在辛未,當得洛陽。今晉氣猶盛,大軍不歸,必敗。”元海馳遣黃門郎傅詢召聰等還師。王彌出自轘轅,越遣薄盛等追擊彌,戰於新汲,彌師敗績。於是攝薄阪之戍,還於平陽。
  以劉歡樂為太傅,劉聰為大司徒,劉延年為大司空,劉洋為大司馬,赦其境內。立其妻單氏為皇后,子和為皇太子,封子乂為北海王。
  元海寢疾,將為顧托之計,以歡樂為太宰,洋為太傅,延年為太保,聰為大司馬、大單於,並錄尚書事,置單於臺於平陽西,以其子裕為大司徒。元海疾篤,召歡樂及洋等人禁中受遺詔輔政。以永嘉四年死,在位六年,偽謚光文皇帝,廟號高祖,墓號永光陵。子和立。
  和字玄泰。身長八尺,雄毅美姿儀,好學夙成,習《毛詩》、《左氏春秋》、《鄭氏易》。及為儲貳,內多猜忌,馭下無恩。元海死,和嗣偽位。其衛尉西昌王劉銳、宗正呼延攸恨不參顧命也,說和曰:“先帝不惟輕重之計,而使三王總強兵於內,大司馬握十萬勁卒居於近郊,陛下今便為寄坐耳。此之禍難,未可測也,顧陛下早為之所。”和即攸之甥也,深然之,召其領軍劉盛及劉欽、馬景等告之。盛曰:“先帝尚在殯宮,四王未有逆節,今忽一旦自相魚肉,臣恐人不食陛下之餘。四海未定,大業甫爾,願陛下以上成先帝鴻基為志,且塞耳勿聽此狂簡之言也。《詩》雲:‘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陛下既不信諸弟,復誰可信哉!”銳、攸怒曰:“今日之議,理無有二。”於是命左右刃之。景懼曰:“惟陛下詔,臣等以死奉之,衊不濟矣。 ”乃相與盟於東堂,使銳、景攻聰,攸率劉安國攻裕,使侍中劉乘、武衛劉欽攻魯王隆,尚書田密、武衛劉璿攻北海王乂。密、璿等使人斬關奔於聰,聰命貫甲以待之。銳知聰之有備也,馳還,與攸、乘等會攻隆、裕。攸、乘懼安國、欽之有異志也,斬之。是日,斬裕及隆。聰攻西明門,剋之。銳等奔入南宮,前鋒隨之,斬和於光極西室。銳、攸梟首通衢。
  劉宣,字士則。樸鈍少言,好學修潔。師事樂安孫炎,瀋精積思,不捨晝夜,好《毛詩》、《左氏傳》。炎每嘆之曰:“宣若遇漢武,當逾於金日磾也。”學成而返,不出門閭蓋數年。每讀《漢書》,至《蕭何》、《鄧禹傳》,未曾不反覆詠之,曰:“大丈夫若遭二祖,終不令二公獨擅美於前矣。”並州刺史王廣言之於武帝,帝召見,嘉其占對,因曰:“吾未見宣,謂廣言虛耳。今見其進止風儀,真所謂如圭如璋,觀其性質,足能撫集本部。”乃以宣為右部都督,特給赤幛麯蓋。莅官清恪,所部懷之。元海即王位,宣之謀也,故特荷尊重,勳戚莫二,軍國內外靡不專之。
前趙劉淵
(304年310年)
後一君主 >>: 武皇帝 劉和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