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 人物列錶
趙眜
南越國  (?前137年前122年)
網筆號: 文王
開端終結
在位前137年前122年

  趙眜(?-前122年),《史記》稱為趙鬍,中國西漢時期南越國的第二代君主,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國第一代君主趙佗的孫子,號稱“南越文王”或“南越文帝”。他的陵墓位於今廣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著名的“南越王墓”。
  
  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第一代南越王趙佗去世。由於他去世時已達百歲高齡,其兒子都已經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孫子趙眜繼承,成為第二代的南越王。
  
  趙眜即位兩年後,公元前135年,閩越王鄒郢藉機嚮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趙眜剛繼承王位不久,國內民心還不穩,這時衹好嚮漢武帝上書,說明閩越侵犯南越的事實,並請求漢武帝處理此事。漢武帝對趙眜的做法大加贊揚,稱其忠於臣屬之職,不興兵互相攻擊,並派遣王恢、韓安國兩將軍前去討伐閩越。漢朝的軍隊還沒有越過南嶺,閩越王的弟弟餘善就發動叛變,殺死了閩越王鄒郢,投降了漢朝,於是漢朝的軍隊停止了討伐的行動。
  
  漢武帝隨後將餘善立為新的閩越王,並派遣中大夫嚴助前往南越國將處理閩越的事告諭趙眜。趙眜得知後,嚮嚴助表達了對漢武帝的深刻謝意,並告訴嚴助,南越國剛遭受過閩越的入侵,等處理完後事後,他就去漢朝的京城朝見漢武帝。隨後,還派太子趙嬰齊跟隨嚴助回漢朝的朝廷當宿衛。
  
  嚴助離開後,南越國的大臣們用趙佗的遺訓嚮趙眜進諫,勸趙眜不要去漢朝的京城,以免被漢武帝找藉口扣留,回不來南越,就成亡國的形勢了。於是,趙眜在以後統治南越的十二年中,一直以生病為藉口沒有入朝見漢武帝。
  
  公元前122年,趙眜病重,其兒子趙嬰齊嚮漢武帝請求回到南越國。趙眜死後,趙嬰齊繼承王位。
  
  歷史影響
  趙眜在位一共16年,長期患病,性情軟弱,沒什麽建樹。他雖然在閩越侵犯南越之時,巧妙的把漢武帝搬了出來,讓漢武帝來對付閩越,而自己不用大傷元氣。但此舉,也使趙佗時期就已經役屬南越國的閩越,和南越國脫離了役屬關係,而直接受製於漢朝中央,使南越國實際上被孤立起來。
  
  同時,又使漢武帝找到藉口,派嚴助假藉表彰趙眜能忠於臣屬之職為名,請趙眜赴京朝見漢武帝,最後迫使趙眜把兒子趙嬰齊送到了漢武帝身邊達12年之久,為日後南越國內部之亂埋下了伏筆。
  
  陵墓
  趙眜死後,陵墓建在南越國都城番禺的西北角(今廣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歷經2000多年,始終沒有受到侵擾。1983年在此地建樓宇時被發現,被稱為“南越王墓”,在陵墓內共出土隨葬品1000多件,被認為是嶺南地區已發現的陵墓當中,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墓主人身份最高的陵墓。該墓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也正好說明,在他生前曾自封為“南越文帝”。1988年,在他陵墓的原址建成“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對陵墓和出土文物進行保護。
  
  《史記》之誤
  《史記》裏一直把南越國第二代王“南越文王”稱為趙鬍,但1983年“南越王墓”被挖掘後,在出土的印章中發現“趙眜”的玉印和“文帝行璽”的金印,經考古學家證實,確認了“趙眜”應該是《史記》所載的“趙鬍”的真名,而“趙鬍”應該是司馬遷在編寫《史記》時出現的錯誤,也可能是後人傳抄錯了。
<< 前一君主: 武王 趙佗南越國趙眜
(前137年前122年)
後一君主 >>: 明王 趙嬰齊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