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人物列錶
陳澧
清代  (1810年1882年)

諸子雜傢 the Eclectics, a school of thoughts flourishing in ancient China《公孫竜子註》

閱讀陳澧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廣東番禺(今廣州)人。字蘭甫,一字蘭浦,自號江南倦客。因少時讀書於東廂書塾,晚年自題著作為《東塾讀書記》,故學者尊稱“東塾先生”。嘉慶十五年二月(1810年3月)出生,1882年3月卒。
  澧幼聰慧,7歲始入塾從徐達夫先生讀書,六年間讀了“四書五經”和唐詩。9歲能為詩文,10歲父親去世,少傢貧。始讀傢藏《通鑒》,“日課一捲,一年而畢”①。道光三年(1823),應童子試。六年(1826)考取縣學生員。第二年恩科第一,同時諸名士皆出其下。時與順德縣盧同伯、南海縣桂文耀、同邑楊榮緒有“四俊”②之稱。道光十一年(1831),舉優行貢生。十二年(1832)中舉人。此後自道光十三年至鹹豐二年(1833~1852)先後六應會試,均名落孫山。
  澧少好為詩,及長,泛覽群籍。凡小學、音韻、天文、地理、樂律、算術、古文、駢體文、填詞及篆、隸、真、行書,無不研究。楊榮緒勸澧說:“東坡所謂多好竟無成,不精安用夥,君子謂也。”③“澧亦自念,如我所好,一一為之,雖壽如彭祖,不能畢其事,乃稍稍減損。惟讀經史,日有課程。”④
  道光十四年(1834),澧入著名學者阮元督粵時創設的“學海堂”為專課生。時開設十三經、四史、文選、杜詩、韓文、朱子書等專書課程,每人專攻一書,進行句讀、抄錄、評校、著述等研究工作。“學海堂”同時設學長多人,負責指導諸生研究,並選錄師生優秀文章,刊印《學海堂集》。二十年十月(1840 年11月),澧被聘為“學海堂”學長,達27年之久,培養出不少高才生,當時學者稱為“東塾學派”。
  道光二十九年正月(1849年2月),大挑二等,澧被選授廣東河源縣學訓導。三十年十一月至鹹豐元年元月(1850年12月至1851年2月),到任兩月,告病而歸。鹹豐六年(1856),他被挑選知縣,到班不願出仕,請京官職銜,得國子監學錄。
  鹹豐六年六月(1856年7月),撰成《漢儒通義》七捲。此書所錄皆經部之書,史、子、集皆不錄;所錄皆漢儒之書,三國以後之書不錄。他一貫主張漢學、宋學並重,不可偏廢。他認為:“漢儒言理無異於宋儒,宋儒輕衊漢儒者非也,近儒尊漢儒而不講義理亦非也。”⑤陳澧的學生鬍錫燕讀《漢儒通義》說:“先生早年讀漢儒書,中年讀宋儒書,實事求是,不取門戶爭勝之說,以為漢儒之書,固有宋儒之理,蓋取先儒二十二傢之說,薈萃精要,以成一傢之書。”⑥
  陳澧對聲律學研究亦精,認為“樂”為六藝之一,欲知樂,必先通聲律。於鹹豐八年十月(1858年11月)撰成《聲律通考》十捲,這是一部關於中國音樂史的專著。
  同治六年(1867),廣東官運使方子箴與中丞蔣香泉,將粵秀山西偏之“長春仙館”改建為“菊坡精捨”(書院),聘請陳澧擔任該校山長,澧辭再三,乃敬從。他仿《學海堂集》例,選錄學生優秀文章刊印《菊坡精捨集》。身為精捨山長,他教人不自立法,以經、史及漢、魏、六朝、唐、宋詩文教士,與諸生講文藝,勉以篤行立品。
  同治七至九年(1868~1870),廖廷相在“菊坡精捨”讀書時,承命編輯先生文集,所錄先生專著外之雜文220篇,依次編入《東塾集》六捲。捲一收論說;捲二收考、釋、議、記、書後;捲三收序文;捲四收跋、書札;捲五收傳、銘、碑志;捲六收碑志、墓表、哀詞、祭文。其中碑志、傳狀之作,居三分之一。澧自言:“生平不欲為文章,然有為先人而作者,及為親友碑傳事跡不可沒者,故過而存之。”⑦“是集文字,自與《東塾讀書記》互為表裏,並行不廢。”⑧
  陳澧平時讀書,句句字字詳細思繹,心有所得記於書上,心有所疑亦記於書上,以便質之。晚年尋求微言大義,及經學源流正變得失所在,而後解之,考之,論贊之。自經學外,及於九流諸子、西漢以後學術,著為《東塾讀書記》。⑨遵鄭康成《六藝論》,以《孝經》為道之根源,六藝之總匯。認為經學之要,皆在《論語》中,以《論語》為五經之關鍵。好讀《孟子》,以為孟軻所謂性善者,人性皆有善,而不純守善,荀況、楊朱之輩均不知。讀朱熹著述,認為清代考據之學,源出朱熹。又以為乾隆、嘉慶二朝考據之學盛行,猶有未備者,宜予補綴。支偉成將《東塾讀書記》“隱比顧亭林之《日知錄》溝通漢宋,一時學風為之丕變焉!”⑩ 陳澧一生讀書所得,薈萃於《東塾讀書記》。自群經、小學、諸子、鄭學、朱子類各為捲,惟論歷代史事者,僅成三國、西漢兩捲,其餘有目無書,原擬撰二十五捲,實得十六捲。以涉及群經者為最詳,所論皆各書宏綱大旨、要義精言,融會貫串,有本有末,凝聚了他的哲學、政治、歷史等多方面的獨到見解,對研究陳澧思想有重要參考價值。
  光緒八年正月二十二日(1882年3月11日),陳澧因病去世,享年73歲。
  綜觀陳澧一生,讀書數十年,著書數百捲。獻身教育,學問淹通,著述專精。尤以《切韻》、《聲律》、《水道》諸書,學者服其精博。畢生讀書所得,薈萃於《東塾讀書記》中,破漢、宋門戶之見,集晚清學術之大成,不愧為晚清的經學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其遺著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陳澧著述百餘種,已見刊行的主要有:《說文聲表》十七捲、《切韻考》六捲、《切韻考外篇》三捲、《聲律通考》十捲、《水經註西南諸水考》三捲、《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七捲、《禹貢圖》一捲、《水經註提綱》四十捲、《漢儒通義》七捲、《東塾集》六捲、《東塾讀書記》十六捲、《朱子語類日鈔》五捲、《陳東塾先生讀詩日錄》一捲、《三統述詳說》四捲、《弧三角平視法》一捲、《摹印述》一捲、《憶江南館詞》一捲、《申範》一捲、《毛本梁書校議》一捲、《公孫竜子註》一捲、《琴律譜》一捲、《肇慶修志章程》一捲、《學海堂志(續)》一捲、《東塾遺書》等。 註釋:
  ①《東塾集》捲二,《先府君所讀〈資治通鑒〉》。
  ②《番禺縣續志》捲二十,《人物七·楊榮緒》。
  ③《東塾集》捲四,《與陳懿叔書》。
  ④同上。
  ⑤《東塾讀書記》捲一,《自述》,《清史》;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陳澧》。
  ⑥鬍錫燕:《〈漢儒通義〉跋》。
  ⑦《東塾集》捲一,《自述》。
  ⑧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下册,480頁。
  ⑨《東塾讀書記》,初名《學思錄》,鹹豐八年着手撰寫,同治十二年,改名曰《東塾讀書記》。原定撰述二十五捲,70歲親定十五捲副刊,餘稿本十捲,遺命名曰:《東塾雜俎》。72歲時,又自定《西漢》一捲,卒後,門人收入《東塾讀書記》中,實刊十六捲。
  ⑩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上册。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