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人物列錶
朱由檢
明代  (1611年1644年)
網筆號: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廟號: 思宗
陵墓: 思陵
開端終結
在位1627年1644年
崇祯1628年1644年三月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漢族,明朝末代皇帝,明光宗第五子,熹宗之弟。在位時間1627年-1644年共17年。年號崇禎。南明的弘光年間謚“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唐王謚為威宗。清改為莊烈愍皇帝。廟號懷宗。葬北京昌平思陵。
  1.生平簡介
  熹宗朱由校駕崩無子,臨終遺詔,以其五弟朱由檢即皇位。朱由檢在18歲即位後,面對著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於政務,事必躬親。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天啓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禎皇帝在鏟除魏忠賢的羽翼崔呈秀(?—1627年)之後,再將其貶至鳳陽,途至直隸阜城,魏忠賢得知大勢已去,遂與一名太監自縊而亡。此後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其閹黨260餘人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與此同時,平反冤獄,重新啓用天啓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托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為剿流寇,崇禎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皆功虧一簣。「闖王」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衆發展。朱由檢一生操勞,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天天生活在操勞、恐懼、痛苦、煩躁與焦慮之中。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連忙自我檢討。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發生可怕的旱災,赤地千裏,寸草不生,崇禎七年,傢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輓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燐,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饑民多從李自成。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饑,陝西巡按馬懋纔在《備陳大饑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衹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江南在崇禎十三年遭大水,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綫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傢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嘩變。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鏟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隨着局勢的日益嚴峻,朱由檢的濫殺也日趨嚴重,總督中被誅者七人,巡撫被戮者十一人。明思宗亦知不能兩面作戰,私底下同意議和。但明朝士大夫鑒於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明崇禎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一旁的盧象升立即告訴皇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衹知戰鬥而已!」,明思宗衹能辨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盧象升最後戰死沙場。明朝末年就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崇禎十五年(1642年),鬆山、錦州失守,洪承疇降清,崇禎又想和滿清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因泄漏議和之事被處死,與清兵最後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沒頂之災,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之下未能下决心遷都南京。
  2.國破自縊
  景山的崇禎帝自縊處建有碑文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禎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杜勳投降,十五日,大學士李建泰投降,大順軍開始包圍北京,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三月十六日,昌平失守,十七日,圍攻北京城。三月十八日,大順軍以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諸門,守軍或逃、或降。下午,曹化淳開彰儀門(一說是十九日王相堯開宣武門,另張縉彥守正陽門,朱純臣守朝陽門,一時俱開,二臣迎門拜賊,賊登城,殺兵部侍郎王傢彥於城樓,刑部侍郎孟兆祥死於城門下),農民軍攻入北京。太監王廉急告皇帝,崇禎在宮中飲酒長嘆:「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崇禎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傢。又逼周後自殺,手刃袁妃、長平公主、昭仁公主。崇禎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嚮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姦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三月二十一日屍體被發現,大順軍將崇禎與周皇后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衆,「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梓宮暫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邊。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謚曰莊烈愍皇帝,陵曰思陵」。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發現「皇庫扃鑰如故,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悵。」明思宗卒後,南明弘光年間謚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唐王謚為威宗。清廷改為莊烈愍皇帝,廟號懷宗。葬北京昌平思陵。
  3.家庭
  後妃
  莊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明亡之際依思宗命自盡而死。清順治帝,謚周後曰莊烈愍皇后,與帝同葬田貴妃寢園,名曰思陵。
  貴妃袁氏,1644年明朝亡國之際,依思宗命自謚卻未死,清朝入關後因其為明思宗最後的遺孀,得到清廷之哀憐與尊重,並由清廷贍養其終身。
  恭淑貴妃田秀英,1643年病死。謚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葬昌平天壽山,即思陵也。
  順妃王氏,原為選侍,生長平公主後病死,追封為順妃。
  兄弟
  熹宗朱由校
  簡懷王朱由㰒
  齊思王朱由楫
  懷惠王朱由模
  湘懷王朱由栩
  惠昭王朱由橏
  子女
  子
  獻愍太子朱慈烺,母莊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李自成封為宋王,李敗退時不知所終。
  懷隱王朱慈烜,母莊烈愍皇后周氏,早殤。
  定哀王朱慈炯,母莊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不知所終。
  永悼王朱慈炤,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1644年不知所終。
  悼靈王朱慈煥(1633年—1708年),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明思宗第五子,康熙四十七年被捕,後以「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為罪名遭處死。
  悼懷王,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二歲殤。
  (無名),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三歲殤。
  女
  坤儀公主(名不詳),母莊烈愍皇后周氏,早夭。
  長平公主朱徽娖(1629-1645),王順妃所出,由周皇后撫養(《明史》稱為周皇后所出,但同年周皇后生朱慈炯,蓋誤),駙馬周顯,1645年病逝。
  昭仁公主(名不詳)(1639-1644),1644年被思宗殺死。
  餘三女皆早逝,無考。
  4.大事年表
  1610年,朱由檢生,為明光宗朱常洛之第五子,母賢妃劉氏,早薨。
  1622年,封信王。
  1625年,出居信王府邸。
  1627年(天啓七年)8月,明熹宗朱由校病逝於乾清宮,年23歲。無子,遺詔命其五弟——信王朱由檢即皇位。朱由檢即位。追謚生母賢妃為孝純皇后,册妃周氏為皇后。11月,在鏟除魏忠賢的羽翼之後,再將其貶至鳳陽,途至直隸的阜城,魏忠賢得知明思宗要逮捕他,遂與一名太監李朝欽自縊而亡。
  1628年正月,改元崇禎。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屍。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與此同時,平反冤獄,重新啓用天啓年間被罷黜的官員。7月,親召袁崇煥於平臺。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托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 8月,定製,每日在文華殿與輔臣共同處理朝政。10月,皇太極攻打林丹汗,開始徵服漠南蒙古。西北大饑荒,李自成亂起。
  1629年正月,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2月,長子朱慈烺生。3月,薊州兵變。5月,議改歷法。6月,袁崇煥殺毛文竜於雙島。久旱,朱由檢齋居文華殿,敕群臣修省。11月,清兵入遵化。11月,京師戒嚴,清兵進攻德勝門。12月,逮捕袁崇煥於平臺。總兵官祖大壽兵敗,東出關。
  1630年,立皇長子慈烺為皇太子。久旱,齋居文華殿,諭百官修省。5月,清兵敗歸。6月,米脂張獻忠聚衆起義。8月,袁崇煥因“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被磔刑(分裂肢體)處死。巡撫延綏副都御史洪承疇、總兵官杜文煥在清澗打敗張獻忠。
  1631年,大雪,民饑,農民起義不斷。
  1632年8月,皇三子朱慈燦生,後封定王。
  1633年6月,皇四子朱慈煥生,後封永王。7月,駐臺荷蘭侵略軍侵犯廈門,福建巡撫鄒維璉委鄭芝竜為前鋒,於9月在澎湖大嶼、金門料羅擊敗荷軍。
  1634年正月,廣鹿島副將尚可喜降清。安南、暹羅、琉球入貢。
  1635年,洪承疇出關。
  1637年正月,南京地震。2月,朝鮮降清。4月,後金軍隊攻剋皮島。敕群臣潔己愛民,以回天意。6月,兩畿、山西大旱。7月,山東、河南遭遇蝗災,民大饑。安南、琉球入貢。
  1638年,兩畿、山東、河南大旱,並有蝗災。9月,陝西、山西旱饑。清兵入墻子嶺,京師戒嚴。土魯番、琉球入貢。
  1639年正月,後金軍隊入濟南。6月,畿內、山東、河南、山西旱蝗。琉球入貢。
  1640年,兩畿、山東、河南、山、陝大旱加蝗災,造成人吃人慘況。
  1641年六月,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大旱加蝗災,山東百姓為盜,四竄。8月,左良玉大敗張獻忠於信陽。
  1642年2月,清兵攻剋鬆山,洪承疇降。3月,祖大壽以錦州降清。11月,下詔罪己,求直言,起用廢將。
  1643年,鳳陽屢次地震。暹羅,琉球、哈密入貢。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國號“大順”。3月,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城。 18日,逼周後自殺,手刃袁妃、長女長平公主、幼女昭仁公主,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太監王承恩自縊跟隨。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時年35歲,明亡。帝後梓宮葬昌平陵區,名思陵。
  5.歷史評價
  崇禎即位,正直國傢內憂外患之際,內有黃土高原上百萬農民造反大軍,外有滿洲鐵騎,虎視耽耽,山河冷落,風煙四起。他决事果斷,雷厲風行,如處理庵黨一案, 也有心細多疑,優柔寡斷之一面,如關於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內,一直那不定,遂誤國傢 ;既有刻薄寡恩 翻臉無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腸之一面,對周後互敬互愛;他自製極嚴,不耽犬馬,不好女色,生活簡樸;他也經常徵求左右的意見,但剛愎自用,不能做到虛懷納諫;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煥 楊嗣昌,洪承疇,具一代文武全纔,任用他們時,言聽計從,優遇有加,一旦翻臉,嚴酷無情,果於殺戮,導致用人不專,出現崇禎朝五十相局面;他憫恤黎民疾苦,常下詔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無度,趣百姓於水火;他勵精圖治,經常平臺招對,咨問政之得失,與臣下論討興亡之道,為政察察,事必躬親,欲為中興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責臣太驟,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斷絶常謂所任非人,終成孤傢寡人,至於煤山殉國,從死者唯一太監耳[1]
  明思宗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竈恆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傢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污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絶少。」思宗的性格相當復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表現得極為機智,但在處理袁崇煥一事,卻又表現得相當愚蠢。如學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由於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後期的多數皇帝,思宗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雄心強上許多,故史傢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明史》評價思宗說:「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瀋機獨斷,刈除姦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輓。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復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製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謚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歷史學家孟森說:「思宗而在萬歷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啓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孟森也說思宗「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 、「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思宗的性格相當復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表現的超乎機智,但在袁崇煥一事上卻又表現的相當愚蠢,袁崇煥跟崇禎說五年之內收復遼東,簡直就像個瘋子。崇禎也瘋,他真就相信了。直到三年後,袁崇煥終於為自己的大話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學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史傢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為剿流寇,明思宗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農民軍的負責人。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但是他不斷地加稅,民間稱呼他為“重徵”以代替“崇禎”,這也使得明末農民起義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雖然明思宗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來“中興”,無奈前幾朝的積重難返,當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鏟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在衆大臣的吹捧下,崇禎高估了袁崇煥,誤信了袁崇煥“五年復遼”的大話,以傾國之力打造了一條寧錦防綫,結果滿清從蒙古繞了過來,明王朝面臨沒頂之災。
  乾隆大帝親自修訂的《明史•流賊傳》中說:“莊烈之繼統也,臣僚之黨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國傢之法令已壞,邊疆之搶攘已甚。莊烈雖銳意更始,治核名實,而人才之賢否,議論之是非,政事之得失,軍機之成敗,未能灼見於中,不搖於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當夫群盜滿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內外大臣救過不給,人懷規利自全之心。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為閫帥者,事權中製,功過莫償。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製馭過嚴而至於不能製。加以天災流行,饑饉洊臻,政繁賦重,外訌內叛。譬一人之身,元氣羸然,疽毒並發,厥癥固已甚危,而醫則良否錯進,劑則寒熱互投,病入膏肓,而無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於流賊,而其緻亡之本,不在於流賊也。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緻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清朝編纂的《明史》依舊承認他兢兢業業,勤勉勤儉。崇禎的一生可以說充滿了悲劇色彩,他擁有極強的政治手腕,心思縝密,果斷幹練,並且精力充沛,幾乎擁有歷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徵:崇禎的是非功過充滿爭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之一,“無力回天”這四個字,可以概括崇禎的一生。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