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1674年)
原名韞玉,又名晉,字令昭,一字鳧公,號籜庵,又號幔亭、白賓、吉衣主人,吳縣人。生年不詳,約卒於清聖祖康熙十三年,年在七十歲以外。明末為生員。居蘇州因果庵,因戀一妓女,為革去學籍。清順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清兵南下,吳地豪紳輓於令草降表進呈。因功,授荊州太守,十餘年未有升遷。某日,監司謂於令雲:“聞君署中有三聲,弈棋聲,唱麯聲,和骰子聲”。於令遽答雲:“聞公署中亦有三聲,天秤聲,算盤聲,和板子聲”。監司大怒,立免其官。年逾七十,尚勉為少年態,喜談閨闈事。晚年,寓居會稽,忽染異疾,不食二十餘日而死。於令工麯,師葉憲祖,所作有雜劇雙鶯傳,傳奇西樓記、金鎖記、玉符記、珍珠記、肅霜裘、(以上五種合稱劍嘯閣傳奇)長生樂及瑞玉記。(均麯錄)其中以西樓記最著名,筠廊偶筆雲:一日出飲,歸,月下肩輿過一大姓門,其傢方燕賓,演霸王夜宴。輿人曰:“如此良夜,何不唱‘綉戶傳嬌’語,乃演
千金記!籜庵狂喜,幾墮輿”。可見在當時流行之盛,亦作通俗小說,有隋史遺文十二捲六十回,(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作於崇禎時。
可能袁於令是中國小說思想史上唯一擠進了亞裏士多德命題的人:
文不幻不文,文不極不幻。是知天下極幻之事,乃極真之事;極幻之理,乃極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
看來這段是中國古代小說評傢對小說本質的最高理解,它沒有直接嚮史書壓力挑戰,所以衹是一個聲明,而不是一個哲學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