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人物列錶
湯顯祖 Tang Xianzu(明代)朱權 Zhu Quan(明代)明世宗 Ming Shizong(明代)
夏完淳 Xia Wanchun(明代)徐渭 Xu Wei(明代)唐寅 Tang Yin(明代)
陳繼儒 Chen Jiru(明代)趙友同 Zhao Youtong(明代)方孝孺 Fang Xiaoru(明代)
陳道復 Chen Daofu(明代)薛暄 Xue Xuan(明代)通潤 Tong Run(明代)
李日華 Li Rihua(明代)高啓 Gao Qi(明代)王鏊 Wang Ao(明代)
劉基 Liu Ji(明代)陳子竜 Chen Zilong(明代)楊慎 Yang Shen(明代)
王世貞 Wang Shizhen(明代)顧起綸 Gu Qiguan(明代)謝榛 Xie Zhen(明代)
瞿佑 Qu You(明代)俞弁 Yu Bian(明代)都穆 Dou Mu(明代)
李東陽 Li Dongyang(明代)陸時雍 Liu Shiyong(明代)徐禎卿 Xu Zhenqing(明代)
王世懋 Wang Shimao(明代)朱承爵 Zhu Chengjue(明代)顧元慶 Gu Yuanqing(明代)
羅貫中 Luo Guanzhong(明代)許仲琳 Xu Zhonglin(明代)王陽明 Wang Yangming(明代)
吳訥 Wu Ne(明代)屠隆 Tu Long(明代)歸子慕 Gui Zimu(明代)
於謙 Yu Qian(明代)李先芳 Li Xianfang(明代)鬍震亨 Hu Zhenheng(明代)
朱隗 Zhu Kui(明代)處囊齋主人 Chunangzhaizhuren(明代)安磐 An Pan(明代)
陳霆 Chen Ting(明代)俞彥 Yu Yan(明代)
張景嶽
明代  (1563年1640年)

醫學類 Medical Science《景嶽全書》

閱讀張景嶽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明代傑出醫學家。又名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嶽,別號通一子。原籍四川綿竹,後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經史百傢。14歲時隨父到京師,曾拜名醫金英(夢石)為師學習醫術。壯年時投筆從戎,遍歷東北各地,後卸職回鄉,專攻醫學,把廣泛的經史、天文、術數、堪輿、律呂、兵法等知識運用到醫學之中,很快成為名醫,求診者絡繹不絶。張景嶽非常重視《內經》,對《素問》、《靈樞》進行了30多年研究,根據個人體會,以類分門,撰成《類經》32捲。後又以圖解形式闡述《內經》中運氣學說,編成《類經圖翼》11捲,闡發“醫易同源”原理寫成《類經附翼》4捲。晚年結合個人豐富的臨證經驗和獨到深湛的理論,撰成《景嶽全書》64捲。為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喜用熟地和溫補方藥,人稱張熟地,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張景嶽生於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聰穎,因祖上以軍功起傢世襲紹興衛指揮使,“食祿千戶”,傢境富裕。從小喜愛讀書,廣泛接觸諸子百傢和經典著作。其父張壽峰是定西侯門客,素曉醫理。景嶽幼時即從父學醫,有機會學習《內經》。13歲時,隨父到北京,從師京畿名醫金英學習。青年時廣遊於豪門,結交貴族。當時上層社會盛行理學和道傢思想。景嶽閑餘博覽群書,思想多受其影響,通曉易理、天文、道學、音律、兵法之學,對醫學領悟尤多。景嶽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軍功立世的激勵,他壯歲從戎,參軍幕府,遊歷北方,足跡及於榆關(今山海關)、鳳城(今遼寧鳳城縣)和鴨緑江之南。當時北京異族興起,遼西局勢已不可為。數年戎馬生涯無所成就,使景嶽功名壯志“消磨殆盡”,而親老傢貧終使景嶽盡弃功利之心,解甲歸隱,潛心於醫道,醫技大進,名噪一時,被人們奉為仲景東垣再生。五十七歲時,返回南方,專心從事於臨床診療,著書立說。崇禎十三年去世,終年78歲。
  
  景嶽早年推崇丹溪之學。朱丹溪處於《局方》盛行的時代,醫者每多濫用辛熱燥烈藥物而致傷陰劫液,故朱氏以“陽有餘陰不足”立論。明代醫學界河間、丹溪的火熱論相火論占統治地位,更有時醫偏執一說,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華,反而濫用寒涼,多緻滋膩傷脾苦寒敗胃,成為醫學界的時弊。景嶽在多年豐富臨床實踐中,逐漸擯棄朱氏學說,私淑溫補學派前輩人物薛己(1486-1558),薛己身為明太醫院使,主要為皇室王公等貴族診病,病機多見虛損,故喜用補。景嶽出身貴族,交遊亦多豪門大賈,故法從薛氏,力主溫補。特別針對朱丹溪之“陽有餘陰不足”創立“陽非有餘,真陰不足”的學說,創製了許多著名的補腎方劑。張氏學說的産生出於時代糾偏補弊的需要,對後世産生了較大影響。因其用藥偏於溫補,世稱王道,其流弊使庸醫藉以藏拙,産生濫用溫補的偏嚮。
  
  張氏中年以後著書立說,著作首推《類經》,其編撰“凡歷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成書於天啓四年(1624)。張景嶽對《內經》研習近三十年,認為《內經》是醫學至高經典,學醫者必應學習。但《內經》“經文奧衍,研閱誠難”,確有註釋的必要。《內經》自唐以來註述甚豐,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註》為最有影響的大傢,但王氏未註《靈樞》,而各傢註本頗多闡發未盡之處。《素問》《靈樞》兩捲經文互有闡發之處,為求其便,“不容不類”。故景嶽“遍索兩經”,“盡易舊製”,從類分門,“然後合兩為一,命曰《類經》。類之者,以《靈樞》啓《素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裏,通其義也。” 《類經》分經文為十二類、若幹節,根據相同的內容,擬定標題,題下分別納入兩經原文後詳加註釋,並指出王冰以來註釋《內經》的各傢不足之處,條理井然,便於查閱,其註頗多闡發。景嶽思路開闊,對《內經》精研深刻,各傢著作瀏覽甚廣。《類經》集前人註傢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見解,敢於破前人之說,理論上有創見,註釋上有新鮮,編次上有特色,是學習《內經》重要的參考書。
  
  同年,景嶽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對《類經》一書中意義較深言不盡意之處,加圖詳解,再附翼說。《類經圖翼》十一捲:對運氣、陰陽五行、經絡經穴、針灸操作等作圖解說,討論係統。《類經附翼》四捲,為探討易理、古代音律與醫理的關係,也有闡述其溫補的學術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寶論》《附翼·真陰論》等重要論文,也有部分針灸歌賦。
  
  張景嶽晚年集自己的學術思想,臨床各科、方藥針灸之大成,輯成《景嶽全書》64捲。成書於其卒年1640年。“《全書》者,博採前人之精義,考驗心得之玄微。”《全書·傳忠祿》輯有景嶽主要醫學理論、醫評、問診和診斷、治療原則等論文三十餘篇,多有溫補學說的論述。《全書·脈神章》錄有歷代脈學,其中診脈之法和脈象主病多有結合臨癥經驗的評論。次為《全書·傷寒典》,補充“《內經》傷寒諸義並諸治法之未備”,論述傷寒病的證治。《全書·雜證謨》列諸內科雜證的病因病機、治理方藥和部分醫評,並輔有部分醫案,論述係統、精彩。《全書·婦人規》:論述九類婦科疾患,並指出婦科證多有情志病因,尤要註重四診合參。《全書·小兒則》:更述兒科諸病並治,在總論中提小兒“髒氣清靈,隨撥隨應”的生理特點,很有見地。《全書·痘疹銓》、《全書·外科鈐》各有論病及證治。《全書·本草正》介紹藥物二百九十二種,每味詳解氣味性用,很多為自己的臨癥用藥體會,頗有價值。《全書·新方八陣》、《全書·古方八陣》,景嶽善兵法,在此藉用藥如用兵之義,以方藥列八陣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全書·新方八陣》中所列方頗具創新。《全書·古方八陣》輯方經典。共錄新方186方,古方1533方,其後的婦人、小兒、痘疹、外科古方收婦科186方,兒科199方,痘疹173方,外科374方及砭法、灸法12種。
  
  《景嶽全書》內容豐富,囊括理論、本草、成方、臨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係統的臨床參考書。景嶽才學博洽,文采好,善雄辨,文章氣勢宏闊,議論縱橫,多方引證,演繹推理,邏輯性強,故《景嶽全書》得以廣為流傳。後世葉桂亦多承張氏的理論。清道光八年(1828)章楠《醫門棒喝》初集成,論《全書》雲:“或曰:嘗見誦景嶽者,其門如市”,則自順治中葉至1828年的近200年間,幾為醫所必讀,可見景嶽的溫補理論之影響深遠,《全書》之流傳廣泛。
  
  《質疑錄》,共45論,為張氏晚年著作,內容係針對金元各傢學說進行探討,並對早期發表的論述有所修正和補充。
  
  張景嶽善辨八綱,探病求源,擅長溫補,並在其醫學著述和醫療實踐中充分反映。治療虛損頗為獨到。反對苦寒滋陰,很好地糾正了寒涼時弊。他的陰陽學說、命門學說對豐富和發展中醫基礎理論有着積極的作用和影響。他的重要著作《類經》是學習《內經》的較好參考書,《景嶽全書》各科齊全,敘述條理,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臨床參考書。張景嶽的學術成就無疑是巨大的,對祖國醫學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