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人物列錶
非馬 William Marr愛倫·坡 Edgar Alan Poe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惠特曼 Walt Whitman狄更生 Emily Dickinson斯蒂芬·剋蘭 Stephan Crane
史蒂文斯 Wallace Stevens弗羅斯特 Robert Frost卡爾·桑德堡 Carl Sandberg
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龐德 Ezra Pound杜麗特爾 Hilda Doolittle
奧登 Wystan Hugh Auden卡明斯 E. E. Cummings哈特·剋萊恩 Hart Crane
羅伯特·鄧肯 Robert Duncan查爾斯·奧爾森 Charles Olson阿門斯 A. R. Ammons
金斯堡 Allen Ginsberg約翰·阿什伯利 John Ashbery詹姆斯·泰特 James Tate
蘭斯敦·休斯 Langston Hughes默溫 W. S. Merwin羅伯特·勃萊 Robert Bly
畢肖普 Elizabeth Bishop羅伯特·洛威爾 Robert Lowell普拉斯 Sylvia Plath
約翰·貝裏曼 John Berryman安妮·塞剋斯頓 Anne Sexton斯諾德格拉斯 W. D. Snodgrass
弗蘭剋·奧哈拉 Frank O'Hara布洛茨基 L.D. Brodsky艾米·洛威爾 Amy Lowell
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蕾 Edna St. Vincent Millay薩拉·梯斯苔爾 Sara Teasdale馬斯特斯 Edgar Lee Masters
威廉·斯塔福德 William Stafford艾德裏安娜·裏奇 Adrienne Rich大衛·伊格內托 David Ignatow
金內爾 Galway Kinnell西德尼·拉尼爾 Sidney Lanier霍華德·奈莫洛夫 Howard Nemerov
瑪麗·奧利弗 Mary Oliver阿奇波德·麥剋裏許 阿奇波德麦 Kerry Xu傑弗斯詩選 Robinson Jeffers
露易絲·格麗剋 Louise Glück凱特·萊特 Kate Light施加彰 Arthur Sze
李立揚 Li Young Lee姚園 Yuan Yao雷蒙德·卡佛 Raymond Carver
露易絲·博根 Louise Bogan艾倫·金斯伯格 Allen Ginsberg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詹姆斯·厄爾·卡特 James Earl Carter, Jr
美國 冷戰中的美國  (1924年十月1日現今)
吉米·卡特
開端終結
在位1977年1981年

  詹姆斯·厄爾·卡特(James Earl Carter, Jr,又稱吉米·卡特,1924年10月1日-),是美國的第39任總統(1977年1月20日 – 1981年1月20日)。他早年一直在軍隊中生活,1971年他開始任佐治亞州的州長。1976年代表美國民主黨當選總統。在任期間推行能源保護政策。外交方面,卡特積極調停以色列和埃及之間的戰爭,美國和共産主義國傢的關係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卡特跟其他國傢外交時註重人權保障,曾勸告當時由軍事強人樸正熙執政的南韓政府改善人權。他為了阻止通貨膨脹,曾將利息增加到最高20%,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1978年他簽署决議恢復傑斐遜·戴維斯的公民權[來源請求]。1980年,伊朗霍梅尼政權綁架美國大使館人質,卡特派“藍光突擊隊”救援但失敗,因此他同年在競選第二任時,輸給了羅納德·裏根。卸任後,他積極參與調停各種戰爭的斡旋工作,反對美國小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剋。他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和平奬,2004年支持約翰·剋裏(John Forbes Kerry)競選總統。
  
  生平
  早年
  
  卡特於1924年10月1日出生於佐治亞州普萊恩斯的一個農場主家庭,其父是該州州議員。他原名叫詹姆斯·厄爾·卡特,但他一生中幾乎不用這個名字,而用昵稱吉米·卡特。卡特童年時就懂得辛勤勞動。5歲時開始到鎮上去賣煮花生,到9歲時已成為一個機靈的小商販。
  
  卡特16歲中學畢業後,進入喬治亞西南大學讀了一年書,然後轉入喬治亞理工學院。一年後他托父親的好友、衆議員斯芬·佩斯說情,把他保送進海軍。1943年卡特進入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從此開始了11年的海軍生涯。
  服役
  
  1948年卡特轉入潛艇部隊,先去康乃狄剋州的潛艇學校學習半年,然後到太平洋艦隊常規潛艇“鯧魚號”服役。此後一年多,他隨艦在太平洋海域執勤,並多次到達中國港口。
  
  五十年代初,卡特參加了美國第一批核動力潛艇的研究工作。其間,研究項目負責人、後來被譽為“美國核潛艇之父”的海曼·裏科弗上校,對他影響極大。裏科弗是位勤奮出名和對下屬要求極嚴格的人,在他的栽培下,卡特很快成了核反應爐技術專傢,同時,他對卡特的嚴格要求,使得卡特在以後的日子,做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
  經商
  
  1953年,卡特的父親去世,他决定退役還鄉繼承父業,退役時軍階為海軍上尉。
  
  卡特回到老傢普萊恩斯後,重操舊業種植花生,然後又經商買賣化肥。妻子除了照顧傢務和孩子外,也幫他算帳、過磅,並做些力所能及的農活。經過刻苦鑽研種田和經商知識,到七十年代中期,卡特農場已擁有土地3100英畝,資産總值100萬美元。
  州長
  
  卡特關心和參與當地的社會活動。他廣泛地與群衆接觸,盡量擴大聯繫面,逐漸成為普蘭斯鎮的頭面人物。1970年,被稱為“鄉下佬”的卡特競選成功,成為佐治亞州第76屆州長。
  
  就任州長後,卡特以強調政府效率、社會生態學和消除種族隔閡而引人註目。他在就職演說中宣佈,“種族歧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他最有代表性的行動就是把馬丁·路德·金的肖像挂在州議會大廈裏,並宣佈起用黑人參政。他着手精簡機構,大刀闊斧地把原來州政府的65個機構縮減為22個,以節約開支和提高辦事效率。同時,他又對財政制度加以整頓,規定凡是需要經費的單位,一律重新申請並由政府重新審核,如開支不當,政府可以拒絶批準。以後,他又采取了許多保護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以及加強法製的措施。這一係列做法,為卡特樹立了“最有成就的州長”的形象。按該州的法律,州長衹能任期一屆,但4年州長任期期滿時,他已有了一段可以用來競選總統的資歷。
  總統
  
  1974年,卡特宣佈參加民主黨總統提名競選。雖然缺乏一個全國性政治基地或重要支持力量,但他不懈的努力和有計劃的競選活動,使他獲得大批選票,在1976年7月贏得民主黨提名。卡特選擇明尼蘇達州的自由派美國參議員蒙代爾為他的競選夥伴,於1976年11月擊敗在職總統福特。
  
  1977年1月20日,卡特宣誓就任美國第三十九任總統。
  
  卡特在總統任期內,力求加強其平易近人的形象,出現在公衆場合時,穿着及言談均不拘形式,不時舉行記者招待會,並避免總統的排場。然而儘管民主黨在參衆兩院均占有多數席位,卡特雄心勃勃的社會、行政、經濟改革方案還是在國會受到阻力。由於不能將其理想抱負變成現實的立法,到1978年時,他最初樹立起來的聲望便逐漸消失。
  外交
  
  在外交事務方面,雖然卡特標榜的國際人權得到各方重視,但他的主要成就卻是更為實際的忍耐外交。1977年美國與巴拿馬簽訂了兩項條約,使後者得於1999年底接管巴拿馬運河,並保證其後該運河中立。1979年1月1日,卡特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建立起全面外交關係,同時斷絶了與中華民國的官方關係。1978年卡特邀請埃及總統薩達特與以色列總理貝京同赴大衛營,使雙方同意按協定,結束兩國間自1948年以色列立國以來的戰爭狀態。該協定規定兩國間建立全面的外交和經濟關係,條件是以色列將所占領的西奈半島歸還埃及。1979年又與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在維也納簽訂新的雙邊限製戰略武器條約(SALTⅡ),在兩個超級強國得以充分查核的條件下,建立彼此同等的戰略核武器發射係統(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卡特於1980年1月將提交參議院討論的該項條約撤回)。然而這些外交政策上的重大成功不久,即因一次嚴重的外交危機,和對卡特經濟政策的普遍不滿,而黯然失色。
  
  1979年11月4日,一群伊朗學生衝入駐德黑蘭美國大使館,將使館人員扣為人質。學生的暴行隨即得到伊朗革命政府的支持,於是在被睏外交人員問題上,美伊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卡特的反應是迎合拖延,盡量通過談判方式尋求人質的釋放,避免與伊朗政府直接衝突。這一態度起初得到美國公衆支持,但在1980年4月美國秘密軍事援救人質行動失敗後,卡特未能取得人質獲釋,遂成為他一大政治包袱。1979年蘇聯進兵阿富汗,他采取了較為強硬的措施,禁止美國𠔌物輸往蘇聯,並抵製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
  經濟
  
  國內方面,卡特在處理經濟問題上引起廣泛關切。自他上任以來,通貨膨脹率逐年上升,1976年為6%,1980年已升至12%以上。失業率仍高達7.5%;波動的利率1980年竟兩次達到20%,甚至更高。
  
  雖然在國內改革及經濟政策上遭到明顯失敗,又有1979年的外交危機,他仍然贏得1980年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提名。但美國人民對其執政能力的信任已跌至𠔌底,無可輓回,因此在當年11月的大選中,卡特被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納德·裏根以壓倒優勢擊敗。
  卸任
  
  卡特離職後沉寂了一個短時期。不久他重新活躍起來,從事繁忙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1981年5月他出席了紀念杜魯門總統誕辰的授奬大會,並在會上發表了卸職後的第一次演說。7月初他首次批評雷根政府的政策,指責它出售大宗武器使美國再次被稱為世界軍火商。8月底和9月初他應邀訪問中國和日本,在中國受到熱情接待,獲鄧小平接見。1987年他在訪問中國後說,他任內最欣慰的是促成美中關係正常化。他相信中國可以和平統一。
  
  1981年10月,他去埃及參加沙達特總統的葬禮。1982年9月,他接受亞特蘭大的埃默裏大學的聘請,任客座教授。後來他在這所大學建立了研究國際問題的卡特中心。1985年他先後發表文章和講話,表示贊成雷根和戈爾巴喬夫舉行日內瓦會議,主張兩國達成裁減核武器協議,不贊成雷根搞“星球大戰”計劃。1994年,他在與北朝鮮談判結束核武器的發展、與海地談判權力和平移交、與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和穆斯林安排短期停火中,都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與臺灣的關係
  
  1978年,卡特總統在未徵詢國會或要求國會同意的情況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國會同時也訂立《臺灣關係法》,規定假使臺灣安全遭受威脅,美國有義務協助臺灣自我防衛。
  卡特中心
  
  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是由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於1982年創立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 卡特中心的理事會主席為約翰·莫爾斯(John Moores),主任為約翰·哈德曼博士(John Hardman)。卡特中心位於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隸屬美國南方名校愛墨蕾大學(Emory University)。卡特中心的宗旨是為和平奮鬥,與疾病抗爭,創造希望。
  
  成立二十餘年來,卡特總統和夫人帶領中心的工作人員活躍與世界的各個角落,消滅了在非洲肆虐的多種寄生蟲病,調節了在海地、北韓、前南斯拉夫出現的危機,觀摩了幾十個國傢的總統和議會選舉,為許多國傢的農業發展和經濟騰飛獻策獻力。卡特本人因此獲得2002年度的諾貝爾和平奬。
  
  卡特總統本人與中國有“不解之緣”。他的生日是中國的國慶;他也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年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1979年,作為美國總統,他毅然决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離開白宮後,卡特總統先後七次訪問中國。卡特中心與中國政府的合作由來已久。它先協助中國政府引進了一條假肢生産綫;之後又參與了對中國從事特種教育的師資的培訓;自1996年開始觀摩中國的村委會選舉並為中國農村基層選舉的程序化提供技術支持。
  
  卡特中心的“中國項目”建立於1998年3月,並於2000年3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簽訂了為期三年的“規範村委會選舉程序”的項目合作協議。 2003年,中國項目再度於民政部續簽了3年的“規範村委會選舉程序”的合作項目。自合作開始以來,“中國項目”為規範村委會選舉程序提供了技術支持,其中包括在吉林、福建、湖南、陝西、重慶、青海六個省(市)建立村委會選舉計算機信息係統,多次舉辦村委會選舉官員培訓班和村務管理培訓班,參與修改、編輯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村委會選舉規程》、《村民自治論叢》和《當代中國農村選舉與治理觀摩叢書》,印製並贈送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選舉流程圖等宣傳資料及及民政部定期互派訪問團觀摩中國村委會選舉及美國大選等。
  
  在過去幾年裏,卡特中心與全國人大的外事委員會及其他部門建立了極為真誠和富有成效的合作關係。卡特總統本人曾應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曾建徽和江恩柱的邀請分別在2001和2003年訪問了中國。“中國項目”分別於1999年和2002年應全國人大的邀請觀摩了重慶市的鄉鎮人大代表換屆選舉以及雲南省區縣人大代表換屆選舉。
  
  “中國項目”還與國內學者和選舉官員多次合作,探討和研究改進中國地方人大代表和基層政權選舉的技術程序,先後完成了《鄉鎮人大代表選舉程序》和《鄉鎮長選舉程序》的徵求意見稿,召開了中國選舉制度研討會,並為完善鄉鎮人大代表選舉程序作了試點。近年來,中國項目與幾個省市的人大合作對地方人大代表和工作人員進行了培訓。2004年,“中國項目”與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和吉林大學合作,在北京召開了 “促進中國政治文明”的國際研討會。
  趣聞
  
  據美國羅文斯坦學院的研究,卡特的智商高達175。卡特一直有“模範卸任總統”之稱,美國人一直流行的一個笑話:卡特總統不當總統時,比當總統時更稱職;剋林頓(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當總統時,比他不做總統時更稱職。


  James Earl "Jimmy" Carter, Jr. (born October 1, 1924) served as the 39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7 to 1981 and was the recipient of the 2002 Nobel Peace Prize, the only U.S. President to have received the Prize after leaving office. Prior to becoming president, Carter served two terms in the Georgia Senate followed by the governorship of the state of Georgia, from 1971 to 1975, and was a peanut farmer and naval officer.
  
  As president, Carter created two new cabinet-level departments: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e established a national energy policy that included conservation, price control, and new technology. In foreign affairs, Carter pursued the Camp David Accords, the Panama Canal Treaties and the second round of 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SALT II). Carter sought to put a stronger emphasis on human rights; he negotiated a peace treaty between Israel and Egypt in 1979. His return of the Panama Canal Zone to Panama was seen as a major concession of US influence in Latin America, and Carter came under heavy criticism for it. His term came during a period of persistent stagflation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significantly damaged his popularity. The final year of his presidential tenure was marked by several major crises, including the 1979 takeover of the American embassy in Iran and holding of hostages by Iranian students, an unsuccessful rescue attempt of the hostages, serious fuel shortages, and the Soviet invasion of Afghanistan. By 1980, Carter's disapproval rating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his approval, and he was challenged by Ted Kennedy for the Democratic Party nomination in the 1980 election. Carter defeated Kennedy for the nomination, but lost the election to Republican Ronald Reagan.
  
  After leaving office, Carter and his wife Rosalynn founded The Carter Center in 1982 , a nongovernmental,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 that works to advance human rights. He has traveled extensively to conduct peace negotiations, observe elections, and advanc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eradication in developing nations. Carter is a key figure in the Habitat for Humanity project, and also remains particularly vocal on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 前一君主: 傑拉爾德·魯道夫·福特冷戰中的美國詹姆斯·厄爾·卡特 James Earl Carter, Jr
(1977年1981年)
後一君主 >>: Ronald Wilson Reagan 羅納德·裏根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