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 | 麻城縣 |
|
夏鬥寅1885年出生在湖北省麻城縣東木區(木子店鎮)擱船山村夏傢垸一戶貧苦的農民家庭。夏鬥寅的父親是窮苦農民,在兒子出生後不久,突然病故。母親梅氏白天上山拾鬆枝做燈火,夜間幫人織麻紡綫,為鄉鄰縫補漿洗,納鞋搓衣,賺得少許錢糧供夏鬥寅上學讀書,維持生計。
夏鬥寅13歲時母親又抱疾離世,他生活睏窘,學費無着,15歲的他背井離鄉,浪跡至武昌,入湖北武昌一所普通學校半工半讀,加入了同盟會,畢業後考入湖北新軍三十二標隊從軍。由於身高貌正,當了標隊官。隨後又任大隊隊副,參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後,夏鬥寅經人介紹到湖北陸軍第一師任職,該師師長石川星積極響應孫中山“護法”運動,在沙市宣佈獨立。當時正是軍閥混戰期間,由於夏鬥寅從軍後英勇善戰,擁護孫中山,深得石川星賞識,並提拔他擔任工兵營營長,可是不久湖北督軍王占元令吳光新部剿滅石川星,兩軍對峙於宜昌磨盤山,經過一周激戰,石部全軍潰敗。夏鬥寅騎馬星夜嚮沙市逃奔,途中,見一水田中有一口大皮箱,他與一貼身衛兵擡到田邊打開一看,竟是滿箱鈔票,於是他將大皮箱搬上戰馬,徒步護行。石川星部殘兵紛紛自沙市渡江而逃,夏鬥寅靈機一動,扯起了一塊紅布做團旗,並大呼:“跟我走吧,我這裏有飯吃”潰兵見團旗高舉,以為部隊長官仍在軍中,便緊跟團旗行進。走到公安縣,夏將團旗插在要道口,招兵買馬,聲稱他奉命收容部隊,開箱發餉。在湘鄂邊界成立了武裝,並由此而發跡。他在安徽、湖南、江西、上海、河南等地打了不少大仗,大革命時期,賣力鎮壓工農運動,引起了蔣介石關註。1928年蔣派人攜帶數十萬元現金和許多慰勞品,慰勞夏軍,將其部隊編入陸軍第十三師,委任他為師長。不久蔣又擴軍十三師,編為十三軍,夏任軍長。此時,武漢政府所統率的唐生智部與蔣介石有矛盾,唐生智也拉夏共同反蔣,任命夏為“護黨救國軍討蔣前敵總指揮”。夏即在信陽召集全軍幹部會議,當衆宣佈蔣、唐雙方的任命和任務,徵詢部屬意見,部屬一致主張擁蔣反唐。會後,夏鬥寅令工兵營將平漢路信陽北面鐵路大橋炸毀,部隊投入反唐戰鬥,蔣看夏鬥寅有“助己滅異”之舉,急令其嫡係部隊四個師,日夜兼程北上,歸夏鬥寅統一指揮,於是討唐之戰在河南確山展開。苦戰半月,夏鬥寅終將唐生智部全部擊潰,並俘虜官兵二千餘人,繳獲大量武器。此後,夏又奉蔣之令,率部沿津浦路北上,在山東麯阜與閻錫山兩個師、一個炮兵旅,苦戰月餘,將其一舉擊潰,動搖了閻錫山稱霸津埔、挺進中原的野心,為蔣介石收編閻錫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夏鬥寅備受蔣介石的喜愛,與其結拜為兄弟。1934年,夏鬥寅登上了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寶座,不久又封為上將總參議。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夏漸漸認識到蔣介石對內消滅共産黨,對外消極抗日。於是他在湖北招賢納士,廣集宏猷,自行設置了一個“省政設計委員會”,專緻“強省富民安內攘外事宜”。然而,事未成氣候,蔣介石有所察覺,便親自派人查封扼殺,還懷疑夏“居心叵測有野心”,對他放棄剿共,“異想天開”大為不滿。抗戰時先將他調往四川成都,讓他挂着成都行轅上將總參議的頭銜,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使他積極主張抗日的思想無法伸展。他曾多次請戰抗日,馳援“臺兒莊”協同李宗仁,均被蔣介石以“大局為重”婉言拒絶。抗戰勝利後,成都行轅撤銷,夏由四川回到武漢,蔣介石密令他為“中原剿共總司令”,讓他繼續反共,秘密籌劃全面內戰。夏鬥寅藉故身體有病推托,在武漢經營他的東湖農場,試圖擺脫蔣介石。
1949年,武漢解放前夕,夏鬥寅參加了地下黨領導的“救濟委員會”籌建工作,在佈告上簽名擁護共産黨。同年5月,人民解放軍攻剋武漢,夏鬥寅任武漢治安委員會委員。蔣介石利用軍統特務人員恐嚇夏鬥寅,“共産黨不會容留劊子手,蔣某人也不想失去大將軍”,讓他自酌。此時的夏鬥寅內心非常矛盾,自悔過去反共,心中恐懼難安,同年7月夏鬥寅跑到臺灣。到臺後,蔣介石不但不給他薪水,還揚言要查辦他“通共行為”。夏鬥寅不得不連夜跑到香港。從此這位國民黨高級將領流落在香港以看相算命為生。兩年後的1951年他死在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