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人物列錶
湯顯祖 Tang Xianzu(明代)朱權 Zhu Quan(明代)明世宗 Ming Shizong(明代)
夏完淳 Xia Wanchun(明代)徐渭 Xu Wei(明代)唐寅 Tang Yin(明代)
陳繼儒 Chen Jiru(明代)趙友同 Zhao Youtong(明代)方孝孺 Fang Xiaoru(明代)
陳道復 Chen Daofu(明代)薛暄 Xue Xuan(明代)通潤 Tong Run(明代)
李日華 Li Rihua(明代)高啓 Gao Qi(明代)王鏊 Wang Ao(明代)
劉基 Liu Ji(明代)陳子竜 Chen Zilong(明代)楊慎 Yang Shen(明代)
王世貞 Wang Shizhen(明代)顧起綸 Gu Qiguan(明代)謝榛 Xie Zhen(明代)
瞿佑 Qu You(明代)俞弁 Yu Bian(明代)都穆 Dou Mu(明代)
李東陽 Li Dongyang(明代)陸時雍 Liu Shiyong(明代)徐禎卿 Xu Zhenqing(明代)
王世懋 Wang Shimao(明代)朱承爵 Zhu Chengjue(明代)顧元慶 Gu Yuanqing(明代)
羅貫中 Luo Guanzhong(明代)許仲琳 Xu Zhonglin(明代)王陽明 Wang Yangming(明代)
吳訥 Wu Ne(明代)屠隆 Tu Long(明代)歸子慕 Gui Zimu(明代)
於謙 Yu Qian(明代)李先芳 Li Xianfang(明代)鬍震亨 Hu Zhenheng(明代)
朱隗 Zhu Kui(明代)處囊齋主人 Chunangzhaizhuren(明代)安磐 An Pan(明代)
陳霆 Chen Ting(明代)俞彥 Yu Yan(明代)
楊榮
明代  (1371年1440年)

軍事紀實 arm record of actual event; on-the-spot report《北徵記》

閱讀楊榮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楊榮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因居地所處,時人稱為“東楊”。其性警敏通達,善於察言觀色。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然而由於其恃纔自傲,難容他人之過,與同事常有過節,並且還經常接受邊將的饋贈,因此往往遭人議論。楊榮既以武略見重,又有些文才,據《明史·藝文志》載,其著作有《訓子編》一捲、《北徵記》一捲、《兩京類稿》三十捲、《玉堂遺稿》十二捲。
  建文二年(1400),楊榮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建文四年,朱棣進入南京,楊榮和解縉、楊士奇等一同迎附。楊榮建議朱棣先謁埋葬朱元璋的孝陵而後即位,朱棣欣然采納。朱棣即位後,從翰林院中選用楊士奇、解縉等人與楊榮一起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楊榮最為年輕且聰明伶俐,朱棣自然對其格外寵愛,親自將其名由楊子榮改為楊榮。朱棣不苟言笑,與大臣們討論事情,議而不决之時,臉色更是難看,大臣們戰戰兢兢,無所適從。每當此時,楊榮便大顯身手,三言兩語便令“竜顔”大悅了。
  楊榮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在於謀劃邊防,尤其是在明成祖時最為突出。朱棣即位後,蒙古三部雖然處在分裂仇殺之中,卻並未歸附明朝。為瞭解决蒙古問題,朱棣一方面直接針對蒙古三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措施,另一方面着力於東北和西北地區的經營,形成控製蒙古地區的一把鉗子。在實施這一戰略過程中,楊榮先後被派往甘肅和寧夏。楊榮剋盡職守,詳細地瞭解山川形勢、軍事配備、軍民士氣、城堡建設,然後提出自己的設想及對策,朱棣予以充分的鼓勵並加以采納。
  永樂八年(1410)二月初十日,朱棣率軍開始了即位後的第一次北徵,楊榮作為貼身大臣隨行。不久,明軍進抵臚朐河,朱棣賜名為飲馬河。由於偵知了韃靼軍隊的行蹤,朱棣親選精銳進行長途奔襲,輕裝前進,每人衹帶二十日糧,命楊榮率勇士三百人作為親兵跟隨。明軍追至斡難河,與本雅失裏率領的韃靼主力相遇,經過激戰,明軍大獲全勝,本雅失裏衹率少數輕騎逃走,朱棣下令班師回朝。由於輕裝前進,在回師途中,明軍的糧草供應緊張起來,士兵幾乎斷糧。楊榮建議朱棣將御用的儲糧散發給將士,並且讓軍隊中糧多與糧少者藉貸互濟,還京後加倍償還。朱棣采納了他的建議,使明軍順利地度過糧荒,勝利班師回朝。
  永樂十二年,朱棣帶着皇太孫朱瞻基,率領五十萬大軍開始了第二次北徵蒙古的戰爭,楊榮再次隨行。楊榮承擔了兩項基本任務,其一,嚮朱瞻基講說經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璽,充當朱棣的機要秘書。行軍期間,有一天晚上,朱棣在自己的大帳中召見楊榮,同他討論軍隊糧餉的問題,楊榮認為:“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①提出一套實行軍屯以解决糧草問題的計劃,得到朱棣的首肯。雖然朱棣的第二次親徵,明軍損失不小,但也使瓦剌大傷元氣,此後大約七年多的時間裏,北方基本保持了穩定。
  為了從根本上解决北部的邊患,朱棣决定遷都北京。明朝官吏大多生在① 《明史》捲一四八《楊榮傳》。
  江南,要他們遠離故土,遠赴塞下,睏難重重。一些官吏便利用這種情緒,反對遷都。楊榮看到遷都北京對於解除蒙古部的威脅有不可低估的戰略作用,與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等堅决支持遷都,並且在《題北京八景捲後》指出:“迨我皇上繼承大統,又以薊燕左環蒼海,右擁太行,內跨中原,外控朔漠,宜為天下都會,乃詔建北京焉。”①永樂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遷都北京,這一年的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宮中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因雷擊起火,楊榮指揮衛士進行搶救,衹搶出一些重要圖籍,三大殿均未保住,由此又引發了一場反對遷都的政治風波。楊榮等人極力支持朱棣,使風波很快平息下去。遷都北京,對北部邊防的鞏固起了重要作用。
  永樂二十年,朱棣進行第三次北徵,楊榮與金幼孜再次隨行,明軍無功而返。為了鼓舞士氣,朱棣大開慶功宴會,有功無過者坐前列,食上餚,楊榮與金幼孜被特命坐在前列。次年,朱棣進行第四次親徵。有關軍務皆讓楊榮參與,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朱棣經常召見楊榮,並且親昵地稱之為“楊學士”而不直呼其名,對他的信任和依賴不言自明。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開始了第五次北徵。明軍到達開平時,朱棣做夢,夢見一位天神嚮他說:“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便有些猶豫,楊榮乘機加以勸諫:“此舉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岡,玉石俱毀,惟陛下留意。”②朱棣領悟了楊榮的意思,便說:“卿言合朕意,豈以一人有罪,罰及無辜?”當即下令楊榮等人草敕,詔諭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魯臺一人,餘皆不問。又命令軍士們收拾死於兵火的遺骸,葬為叢塚,朱棣親自撰寫了祭文。明朝大軍進至翠雲屯時,仍未發現阿魯臺蹤影,在楊榮等人的勸說下,朱棣决定班師回朝。
  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隨從宦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與楊榮、金幼孜密商如何處置。楊榮指揮若定,與金幼孜商議,認為離北京尚遠,為防止軍心渙散,應秘不發喪。他們用錫鑄椑將朱棣屍體收殮起來放在車中,每到一地進膳和平時一樣,明軍渾然不覺。楊榮和海壽先回京師,嚮太子報告情況,决定處理方法。結果,朱高熾順利地即位,國傢政局未發生絲毫的騷動。楊榮因貢獻突出,被晉升為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並食三祿,楊榮請求辭去尚書俸祿,未得批準。
  朱瞻基在洪熙元年(1425)繼承了皇位,漢王朱高煦發動了叛亂。年輕的皇帝有些猶豫不决,召見楊榮商討對策,楊榮極力主張趁朱高煦尚未切實準備之際,出其不意,御驾親徵,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朱瞻基接受了楊榮的建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樂安,朱高煦被迫投降,叛亂很快被平定。朱瞻基還面臨另一個嚴重問題、一個歷經幾代皇帝的問題——安南人繼續抵製中國人的直接控製。開始時,他在撤軍和繼續平定的努力之間舉棋不定。當時,武將主張采取武力,楊榮和楊士奇一道力主放棄交阯,朱瞻基最終接受了他們的建議,從安南撤出了明朝的全部軍隊。
  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病死,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太皇太後張氏精明能幹,委政“三楊”,楊榮在老邁之年,仍肩負着治理國傢的重任,正統三年(1438)晉升少師頭銜。由於王振的崛起,楊榮受到攻擊。正統五年(1440),楊榮在回鄉的路上去世,被追贈為太師,謚號文敏。
  ① 《明經世文編》捲十七《題北京八景捲後》。
  ② 楊榮:《北徵記》。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