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李格非在旅游地理的作品!!! |
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塚下。
幼時聰敏警俊,刻意於經學,著《禮記說》數十萬言。登熙寧九年進士第,調冀州司戶參軍。試學官,為鄆州教授。元佑元年為太學錄,轉太學博士。以文章受知於蘇軾,與廖正一、李禧、董榮同在館職,俱有文名,稱為“後四學士”。四年,官太學正。紹聖間立局編元佑時章奏,任為檢討,不就,出通判廣信軍。召為校書郎,遷著作佐郎。建中靖國元年,為禮部員外郎、提點京東刑獄。崇寧元年,入元佑黨籍。五年,敘復,與監嶽廟差遣。卒年六十一。
李格非刻意於詞章,詩文俱工緻,嘗言:“文不可以苟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劉剋莊評論其“文高雅條鬯,有意味,在晁、秦之上,詩稍不逮”,然亦多佳篇(《後村詩話》續集捲三)。《洛陽名園記》為其散文代表作,南宋樓昉謂其文“不過二百字,而其中該括無限盛衰治亂之變,意有含蓄,事存鑒戒,讀之令人感嘆”(《崇古文訣》捲三二)。也能詩,《過臨淄》、《試院》等篇清朗雅潔,為人所誦(《後村詩話》續集捲三)。著有詩文四十五捲,今已佚(同上書)。其《洛陽名園記》自宋時即有單刻本行世,今存《百川學海》本、《寶顔堂秘笈》本、《津逮秘書》本、《四庫全書》本。《全宋詩》捲一○三一錄其詩九首。《全宋文》捲二七九二收其文一捲。事跡見《東都事略》捲一一六、《宋史》捲四四四本傳。
補充:
李格非乃北宋文章名流,《宋史》中有傳。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進士(《太平治跡統類》捲二八),曾任冀州(今冀州市)司戶參軍、試學官。後為鄆州(今山東東平)教授。宋代有兼職兼薪制度,郡守見他清貧,欲讓他兼任其他官職,他斷然謝絶,表現了廉潔清正的風節。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官太學正。他專心著述,文名漸顯,於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再轉博士,以文章受知於蘇軾”,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同年十月,哲宗幸太學,李格非奉命撰《元佑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學君臣唱和詩碑》。紹聖二年(1095年),撰成傳世名文《洛陽名園記》,記洛陽名園19處,在對這些名園盛況的詳盡描述中,寄托了自己對國傢安危的憂思,“謂洛陽之興衰,天下治亂之候也。其後洛陽陷於金,人以為知言”。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 , 朝廷內排擠元佑舊臣。李格非名列“元佑黨”,被罷官。李格非著作頗豐,有詩文四十五捲(《後村詩話》續集捲三),已佚。另有《禮記精義》十六捲、《史傳辨志》五捲、《永洛城記》一捲。
李清照《上樞密韓公詩二首》詩序中稱“父祖皆出韓公門下”,可知其父祖輩皆為“蚤有盛名,識量英偉”(《宋史·韓倚傳》)的學士韓倚的門下士。李格非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進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縣)司戶參軍,試學官,後為鄆州(今山東東平)教授。宋代有兼職兼薪制度,郡守見他清貧,欲讓他兼任其他官職,他斷然謝絶,表現了廉潔清正的風節。
元豐八年(1085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為已故同裏人、傢住明水以西廉傢坡村的齊魯著名隱士廉復撰寫《廉先生序》一文,述其平生,證其為人,傳其不朽。
宋哲宗元柏元年(1086年)李格非官太學錄,元佑四年(1089年)官大學正。晁補之《有竹堂記》有雲:“濟南李文叔為大學正,得屋於經衢之西,輸直於官而居之。治其南軒地,植竹砌旁,而名其堂曰‘有竹’,榜諸棟間,又為之記於壁。率午歸自太學,則坐堂中,掃地置筆硯,呻吟策犢,為文章數十篇……”由於專心供職著述,文名漸顯,於元佑六年(1091年)“再轉博士,以文章受知於蘇拭”(《宋史·李格非傳》),與廖正一(字明略)、李槽(字膺仲)、董榮(字武子)並號為蘇門“後四學士”(見韓渡《澗泉日記》)。同年十月,哲宗幸太學,李格非奉命撰《元佑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學君臣唱和詩碑》。
紹聖元年(1094年),章悍為相,立局編類元佑諸臣章疏,召李格非為檢討,拒不就職,因而得罪,遂被外放為廣信軍(今河北徐水遂城西)通判。任職期間“有道士說人禍福或中,出必乘車,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車中道士來,窮治其好,杖而出諸境”。表現出厭惡邪術、不信鬼神、反對迷信的思想。紹聖二年(1105年),李格非召為校書郎,著作佐郎。是年撰成他的傳世名文《洛陽名園記》。《宋史·李格非傳》雲:“嘗著《洛陽名園記》,謂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其後洛陽陷於金,人以為知言。”《洛陽名園記》10捲,記洛陽名園,自富鄭公(粥)以下凡19處。北宋朝廷達官貴人日益腐化,到處營造園圃臺謝供自己享樂,李格非在對這些名園盛況的詳盡描繪中,寄托了自己對國傢安危的憂思。紹聖四年(1107年),李格非升任禮部員外郎。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0年),朝廷內排擠元佑舊臣。李格非名列“元佑黨”,被罷官。《宋史·李格非傳》:“提點京東路刑獄,以黨籍罷。”根據元佑黨人“不得與在京差遣”的規定,李格非衹得攜眷返歸明水原籍。
崇寧五年(1106年)正月,毀元佑黨人碑,大赦天下,除一切黨人之禁,敘復元佑黨人(見《宋史·徽宗紀》)。李格非與呂希哲、晁補之等“並令吏部與監廟差遣”(《續資治通鑒拾補》),但禁止到京師及近錢州縣。“監廟”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空頭職銜,故此後李格非仍在原籍居住。
大觀二年(1108年)三月八日,李格非曾陪同當時的齊州知州梁彥深遊於歷山東側佛慧山下的甘露泉,並鎸文於“秋棠池旁之石壁上,題名曰:“朝請郎李格非文叔”(乾《歷城縣志》)
李格非卒年元考:《宋史·李格非傳》僅載:“卒,年六十一。”
李格非著作頗豐。《宋史·藝文志》載,李格非有《禮記精義》十六捲、《人史傳辨志》五捲、《人洛陽名園記》一捲、《永洛城記》一捲。又,《遂書堂書目》及《後村先生大全集·詩話續集》載《李格非集》四十五捲、《澗泉日記》捲上載有《濟北集》、張邦基《墨莊漫錄》載有《歷下水記》。衹可惜各書皆佚,現僅有《洛陽名園記》一捲傳世。
李格非現存遺文、斷篇及書目可知者尚有《廉先生序》(《章丘縣志》)、《書戰國策後》(南宋紹興丙寅姚宏《重校戰國策·敘錄》)、《人元柏六年十月哲宗幸大學君臣唱和詩碑》(《楓窗小犢》)、《傅堯俞疏》(畢沅《中州金石志》)、《破墨癖說》(張邦基《墨莊漫錄》)、《雜書》二篇(《墨莊漫錄》、《人冷齋夜話》)、《李格非論文章》(彭乘《墨客揮犀》)、《祭李清臣文》(《以後村先生大全集·詩話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