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人物列錶
賀鑄 He Zhu(宋代)蔡伸 Cai Shen(宋代)歐陽修 Ouyang Xiu(宋代)
楊萬裏 Yang Wanli(宋代)姜夔 Jiang Kui(宋代)晏殊 Yan Shu(宋代)
秦觀 Qin Guan(宋代)朱淑貞 Zhu Shuzhen(宋代)呂本中 Lv Benzhong(宋代)
王觀 Wang Guan(宋代)鬍銓 Hu Quan(宋代)李從周 Li Congzhou(宋代)
劉辰翁 Liu Chenweng(宋代)辛棄疾 Xin Qiji(宋代)王雱 Wang Pang(宋代)
潘閬 Pan Lang(宋代)張林 Zhang Lin(宋代)蔣捷 Jiang Jie(宋代)
張先 Zhang Xian(宋代)宋祁 Song Qi(宋代)柳永 Liu Yong(宋代)
王之望 Wang Zhiwang(宋代)朱藻 Zhu Zao(宋代)晏幾道 Yan Jidao(宋代)
周邦彥 Zhou Bangyan(宋代)賀鑄 He Zhu(宋代)馬莊父 Ma Zhuangfu(宋代)
俞國寶 Yu Guobao(宋代)無名氏 Mo Mingshi(宋代)李元膺 Li Yuanying(宋代)
陳亮 Chen Liang(宋代)高觀國 Gao Guanguo(宋代)史達祖 Shi Dazu(宋代)
張炎 Zhang Yan(宋代)王安石 Wang Anshi(宋代)王沂孫 Wang Yisun(宋代)
劉剋莊 Liu Kezhuang(宋代)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宋代)仇遠 Chou Yuan(宋代)
彭泰翁 Peng Taiweng(宋代)趙彥端 Zhao Yanduan(宋代)艾申 Ai Shen(宋代)
張掄 Zhang Lun(宋代)李曾伯 Li Cengba(宋代)趙功可 Zhao Gongke(宋代)
呂南公 Lv Nagong(宋代)王之道 Wang Zhidao(宋代)方千裏 Fang Qianli(宋代)
盧祖臯 Lu Zugao(宋代)葛立方 Ge Lifang(宋代)徐伸 Xu Shen(宋代)
毛滂 Mao Pang(宋代)孫光憲 Sun Guangxian(宋代)韓縝 Han Zhen(宋代)
楊無咎 Yang Mojiu(宋代)晁補之 Chao Buzhi(宋代)晁端禮 Chao Duanli(宋代)
許棐 Xu Fei(宋代)韓元吉 Han Yuanji(宋代)趙鼎 Zhao Ding(宋代)
洪皓
宋代  宋(1088年1155年)

雜史 Miscellaneous History《鬆漠紀聞》
詩詞《點絳唇(詠梅) Point Jiangshouju lip Yongmei》   《點絳唇(臘梅)》   《減字木蘭花(和臘梅) Jianzimu orchid and Japan allspice》   《驀山溪(和趙粹文元宵) Suddenly coulee Cui Wen Zhao night of the 15th of the 1st lunar month》   《木蘭花慢(中秋) Magnolia Huaman mid-autumn》   《木蘭花慢(重陽) Magnolia Huama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浣溪沙(排悶)》   《浣溪沙(聞王侍郎復命) Huan xisha Wen Wang Assistant minister report on completion of mission》   《臨江仙(懷歸) Lin Jiangxian Huai-go》   《憶江梅 recall Jiang Mei》   更多詩歌...

閱讀洪皓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閱讀洪皓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閱讀洪皓在诗海的作品!!!
  字光弼,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歷臺州寧海主簿,秀州錄事參軍。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徽猷閣待製假禮部尚書使金被留,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始歸。遷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尋因忤秦檜,出知饒州。十七年,責授濠州團練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主管臺州崇道觀,卒謚忠宣。有文集五十捲等,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鄱陽集》四捲,另有《鬆漠紀聞》二捲行世。事見《盤洲文集》捲七四《先君述》,《宋史》捲三七三有傳。洪皓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鄱陽集》為底本,酌校他書。新輯集外詩附於捲末。
  
  曾任寧海主簿、秀州司錄。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宋高宗準備將都城由杭州遷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鋒芒。洪皓不顧職位卑微,上書諫阻。他的意見雖未被采納,但卻因此為高宗賞識。高宗特意召見他,擢升其為徽猷閣待製,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金國留不遣返。在金15年,直至紹興十三年(1143年)歸。在金期間,威武不屈,時人稱之為“宋之蘇武”。後除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封魏國忠宣公。宋高宗於杭州西湖邊葛嶺賜建國公府。明王守仁《謚襄惠兩峰洪公墓志銘》稱:“維洪氏世顯於鄱陽。自宋太師忠宣公皓始賜第於錢塘西湖之葛嶺,三子景伯、景嚴、景廬皆以名德相承,遂為錢塘望族。”清梁章鉅《楹聯叢話》雲:“西湖葛嶺下有洪忠宣公皓祠。《錢塘縣志》載:‘忠宣於建炎初使金,不屈,歷十五年始放歸,賜宅西湖葛嶺後。後人因就地建祠。’我朝雍正九年,李敏達衛重修,並書一聯雲:‘身竄冷山,萬死竟回蘇武節;魂依葛嶺,千秋長傍鄂王墳。’亦自確切。”
  洪皓被派出使金國議和,但金沒有議和之意,所以當時的使節非常危險。“凡宋使者如(王)倫及宇文虛中、魏行可、顧縱、張邵等,皆留之不遣。”(《金史·王倫傳》)洪皓行至太原,被金人扣留近一年,第二年轉至雲中(今山西大同),見到金國權臣完顔宗翰。完顔宗翰不許洪皓請歸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縱的偽齊劉豫政權去當官。洪皓嚴詞拒絶:“萬裏銜命,不得奉兩宮南歸。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願生鼠狗間,願就鼎鑊無悔。”(《宋史·洪皓列傳》)完顔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斬首。兩名壯士“執劍夾承”,擁之以下。洪皓面不改色,從容而行。一位貴族見狀,深受感動,不覺失聲說道:“真忠臣也。”遂用目光製止劍士暫緩行刑,並親自跪下請求完顔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顔宗翰雖然免洪皓死,但把他流放到遙遠的冷山(今黑竜江五常境內的大青頂子山)。
  冷山氣候寒冷,十分荒涼,一年四季多被凍指裂膚的寒冷包圍着。那裏是女真貴族完顔希尹傢族的駐地。洪皓以他淵博的學識和聰明才智,很快得到了完顔希尹的賞識。完顔希尹破例讓他教授自己的八個兒子讀書。洪皓時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一有機會就勸金國貴族與宋議和。完顔希尹最初力主攻宋。曾說:“孰謂海大,我力可幹。但不能使天地相拍爾。”洪皓聽後,警告他說:“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自古無四十年用兵不止者。”(《宋史·洪皓列傳》)建炎四年(1130年)以後,金強宋弱的形勢開始逐步嚮宋強金弱方面轉化。到了紹興七年至八年間(1137—1138年),宋強金弱的形勢開始形成,金人遂有議和思想。以宗盤、撻懶等人為首的一派,主張在交還南宋河南、陝西地的條件下與宋講和,並於紹興八年與南宋簽訂了和議。在議和期間,完顔希尹曾就所議十事徵求洪皓意見。洪皓條分縷析,完顔希尹以為洪皓說得實在,並沒有誑他,遂於紹興十年(1140年)帶領洪皓趕赴燕京(今北京),意欲遣洪皓歸宋進行議和。但在是否需要在歸宋河南、陝西地的條件下與宋議和的問題上,金人內部存在着嚴重分歧。以完顔宗弼(兀術)為代表的一派堅决反對交還,後來聯合完顔希尹,殺了宗盤、撻懶等人,重新發動了攻宋戰爭。完顔宗弼殺了撻懶等人之後,又殺了完顔希尹。洪皓因與完顔希尹有過異論,纔幸免於難。
  在燕京,洪皓見到了昔日好友宇文虛中,宇文虛中被金人扣留後當了金朝大官。見到洪皓以後,宇文虛中勸他留在金朝當官,並積極嚮金熙宗推薦。金熙宗表示可以任為翰林直學士,洪皓堅辭不就。金人不甘心,換官時仍讓洪皓就職。洪皓請求允許他到臨近宋的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名(今河北大名)等地“自養”,以便尋機逃回宋朝。金朝參政韓昉看出了洪皓的意圖,讓洪皓任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副留守,洪皓堅决不允。金人又降其官為留司判官,並催促他盡快起行,洪皓置之不理,誓死不就。金人見高官厚祿留不住洪皓,又想出了新的辦法。根據金法規定,雖未任金官,但衹要被金人任使,則“永不可歸”。韓昉為了留下洪皓,遂令其“校雲中進士試”。洪皓深知其意,裝病力辭。但韓昉不允,洪皓衹得前往雲中。到了雲中以後,他不履行職責,對院官說:“今取士以詩賦,吾故學經耳。”雲中院官和考官沒有辦法,衹好將洪皓送回燕京。在燕京期間,他一直關心宋朝的發展和強大。當聽說完顔宗弼在順昌(今安徽阜陽)被劉錡打敗而宋朝卻撤兵的消息以後,寫了數萬言的秘信,謂:“順昌之役,金人震懼奪魄。燕山珍寶盡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王師亟還,自失機會。今再舉尚可。”(《宋史·洪皓列傳》)此後又多次送秘信。紹興十三年(1143年),金熙宗喜得貴子,大赦天下,允許宋朝使者回歸,洪皓與張邵、朱弁等都在被赦之列。
  洪皓知識淵博,於“書無所不讀,雖食不釋捲”,不但精通經學、史學,也精通詩文詞賦。留金期間曾經寫下上千首詩詞,金人“爭抄誦求鋟鋅”,後來大部分散逸。今《鄱陽集》所存數十首,皆清新樸實,含義深遠。洪皓又曾同張邵、朱弁寫詩唱和,集成《軒唱和集》三捲,今已不存。洪皓還“善琴奕”,“能別三代彝器”,識書畫。留金期間,他通過言傳身教,將漢文化嚮北傳播。著名的故事如“無紙則取樺葉寫《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傳之,時謂‘樺葉四書’”(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炎興下帙66引《金虜節要》)。他通過教授金人讀書和其他接觸方式,與許多女真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女真人把洪皓視為知心朋友,熱情地邀請他參加婚禮、禮佛、生産等活動。他每到一地,人們“爭持酒食相勞苦”。在涿州,過韃靼帳,“其酋聞洪尚書名,爭邀入廬,出妻女鬍舞,舉渾脫酒以勸”(《容齋五筆》捲三)。
  洪皓對金國的自然地理、歷史沿革、經濟社會、風土人情、禮儀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物産等都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積纍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鬆漠紀聞》原書為洪皓留金時所記金國雜事,及歸宋時,懼為金人搜獲,悉付諸火。回宋後乃復追述一二,名曰《鬆漠紀聞》。書未刻而秦檜有私史之禁,其書遂秘而不宣。後其長子洪適於乾道初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時,釐為正、續二捲。又後,次子洪遵根據洪皓生前談及的往事,整理為11條,稱《鬆漠紀聞補遺》。這就是今天所見的《鬆漠紀聞》。洪適《鬆漠紀聞續》雲:“先君銜使十五年,深阸窮漠,耳目所接,隨筆纂錄。聞孟公庾發篋汴都,危變歸計,創艾而火其書,禿節來歸,因語言得罪柄臣,諸子佩三緘之誡,循陔侍膝,不敢以北方事置齒牙間。及南徙炎荒,視膳餘日,稍亦談及遠事。凡不涉今日強弱利害者,因操牘記其一二。未幾,復有私史之禁,先君亦枕末疾,遂廢不錄。及柄臣蓋棺,弛語言之律,而先君已賫恨泉下。鳩拾殘稿,僅得數十事,反袂拭面,著為一篇。”“鬆漠”是“千裏鬆林”和“平地鬆林”之意。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設置鬆漠都督府,由契丹酋長充任都督。因洪皓流放的地區就在古鬆漠都督府之北,書中所寫的內容都是發生在廣大的塞北地區,因此取書名《鬆漠紀聞》。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