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 人物列錶
李煜 Li Yu(南唐)李璟 Li Jing(南唐)李昪 Li Bian(南唐)董源 Dong Yuan(南唐)
恆安 Heng'an(南唐)
李昪
南唐  (888年943年)
字: 正倫
網筆號: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廟號: 烈祖
籍貫: 徐州
陵墓: 永陵
開端終結
在位937年943年
升元937年十月943年二月

詩詞《詠燈 Wing Light》   

閱讀李昪在诗海的作品!!!
  南唐先主李昪,字正,徐州人,楊行密養為子。以乞徐溫,初冒姓徐,名知誥。代溫秉政,受楊氏禪。僭帝位,謚烈祖,傳國三十九年。詩一篇。
  
  南唐烈祖李昪(888年—943年),字正,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時期南唐建立者。
  本為孤兒,為楊行密於爭戰中所擄,並以為養子,而楊行密諸子不能容,遂將其給予徐溫(一說為徐溫所擄,並以為養子),並改名徐知誥。
  南吳時期,因功纍升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史,徐知誥為政寬仁,又能節儉自處,奬勵農桑,因此府庫充實。當時,徐溫居升州,並以徐溫長子徐知訓居南吳都城揚州(今江蘇揚州)控製南吳政權,天佑十五年(918年)徐知訓因驕傲荒淫為朱瑾所殺,徐知誥就近自潤州渡長江平變,自是徐溫乃以其代替徐知訓留揚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誥處斷。
  徐知誥在揚州,一反徐知訓之作為,恭敬事奉吳王楊隆演,並且謙卑對待士大夫,對待部屬寬大,生活十分儉僕,並以宋齊丘為謀士,改革稅製,因此國傢遂漸富強,人心歸附。
  南吳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與徐溫親子徐知詢爭權,徐知誥趁徐知詢入朝的機會,將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吳政權。天祚元年(935年),進封齊王。天祚三年(937年),改名徐誥。同年,篡奪南吳政權,即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號升元。升元三年(939年),恢復原姓,並改名李昪。
  李昪登帝位後,勤於政事,並興利除弊,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去世,時年56歲,在位6年,謚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子李璟繼位。
  聰明忠厚的少年
  李昪,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字正,小名彭奴,其父親本姓潘,名榮,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六歲時李昪的父親就在戰亂中去世了,他隨母親跟着伯父一起到了淮南。不久,母親也不幸去世,成了孤兒的李昪衹好到寺廟裏勉強維生。後來楊行密派兵支援山東的王師範,攻打濠州(今安徽鳳陽)時得到了他,見他聰明機靈,長得也很招人喜愛,於是就想將他收為養子,但親生兒子們極力反對,楊行密無奈衹好把他給了屬將徐溫,李昪就做了徐溫的養子,改名為徐知誥。
  楊行密去世後,徐溫逐漸排除對手掌握了軍政大權,擁立楊隆演建立了吳國,以後又主持為楊溥謀劃稱帝,因而成為吳國的第一大臣。他讓自己的長子徐知訓駐守揚州(今江蘇揚州東北),自己則坐鎮潤州(今江蘇鎮江),隔江控製朝中大權。
  徐知誥長大後,不但相貌出衆,而且膽略過人,他為人厚道,待人誠懇,人緣也很好,威望高過徐溫的其他兒子們。徐溫的長子徐知訓對他異常忌恨,好幾次想加害於他,但都因為徐知誥人緣好而化險為夷。
  勤勉愛民
  徐溫讓徐知誥做樓船軍使,率領水軍駐守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後隨軍出徵立下戰功,被升為升州(今南京)刺史。當時江淮一帶剛剛平定,各地的官員都是一些武將出身的人,他們不知愛民,關心百姓疾苦,衹知道橫徵暴斂,搜刮錢財。而徐知誥卻與衆不同,他一上任就改變了武將們的那種做法,勤於政事,做事力求節儉,他還廣交儒生,實施寬仁政治,大大減輕了百姓們的負擔。因而時間不長,徐知誥愛民的名聲就傳遍了吳國,威望也因此大升。
  養父聽到後,就親自來查看,不禁暗自贊嘆。徐知誥管轄的升州和過去大變了樣,府庫充實,城墻修得高大堅固,城內也治理得井井有條,一派太平盛事的景象。徐溫看後非常高興,於是就坐享了這個養子的功績:他讓徐知誥到他坐鎮的潤州去治理,自己則搬到了升州來了,同時又將升州升格為金陵府。
  徐知誥開始不願意去,嚮養父提出要去宣州(今安徽宣州),說了好幾次,徐溫都沒有答應他,徐知誥因而整天悶悶不樂。他的謀士宋齊丘見他這樣,便極力勸說他,說還是去潤州為好:“徐知訓傲慢而又昏庸,難成大事,而且他又對老臣舊將橫加侮辱,我看他將來必定要出事,而且時間不會太長,您如果去了宣州,因為離那裏很遠,有事時無法及時應付,而潤州離揚州衹有一水之隔,用不了一個晚上就可以安定大事。您現在反而要捨棄這種有大好處的地方去宣州,到那裏枉度歲月,無聊得很啊!”
  徐知誥聽了,恍然大悟,他馬上出發到潤州上任去了。宋齊丘分析得果然非常準確,不久,徐知訓就出了事。他因為對屬下極度欺凌,惹惱了大將朱瑾,朱瑾忍不下這種待遇,就尋機將他殺死了。揚州頓時大亂,徐知誥隔着長江見對岸火光閃爍,馬上召集部下渡江過來,進城之後,很快就平定了朱瑾的叛亂。
  施惠政得民心
  徐溫得知揚州出事,趕忙領兵過來查看,見徐知誥已經平息了叛亂,穩定了局勢,非常高興,誇奬徐知誥說:“這次幸虧你在潤州,離得近,否則我傢大事已去,兄弟當中,你是有大功的!”然後,徐溫便讓徐知誥代替徐知訓治理揚州。
  徐知誥執政後,像他在升州時一樣施惠政於民,收攏民心。他完全改變了徐知訓的那種盛氣凌人的狂妄做法,對待吏民都很和藹,他還廢除了一些嚴酷的刑法,實行仁政。為減輕百姓負擔,他又下令免去一些不合理的稅收。此外鼓勵百姓積極生産,為百姓創造良好的條件。奴婢的買賣也被他嚴令禁止,就是百姓傢裏有了什麽婚喪之事,他也遍施恩惠,有睏難的家庭也能及時得到他的救濟。為了更好地治理當地政務,徐知誥又廣泛收攏有才幹的文人,而且加以重用。為此他還專門建造了一個延賓亭來接待四方的有識之士。像駱知祥、宋齊丘等人就成了他的心腹謀士,此外,他還註意打聽一些流落到他轄境內的士人,把他們請來委以重任,即使沒有什麽大的才能他也給個職務錄用。
  徐知誥關心民間疾苦,並不衹是做個樣子,而是身體力行。有一次,徐知誥在盛夏酷暑時外出,他不用傘也不拿扇子,隨從們看他熱得直流汗,便要撐開傘蓋,徐知誥婉言拒絶說:“士卒都暴露在驕陽下,我怎麽能用這東西呢?”徐知誥憑着他愛民如子的作為贏得了當地百姓和將士的深深愛戴,雖然當時掌握大權的是徐溫,但大部分的民心已經傾嚮於徐知誥。
  徐溫病死在金陵時,徐知誥馬上行動起來,他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將金陵接管過來,另一方面派兵阻止徐溫親生兒子徐知詢來繼承徐溫之位。徐知誥代替了徐溫的權臣職位,最後將楊溥推上了皇帝的寶座,自己掌握朝中實權。他也效仿原來徐溫的做法,自己到金陵,讓兒子徐景通駐守揚州。楊溥封徐知誥為東海郡王。
  嚮往帝位
  徐知誥的願望比他的養父徐溫要大得多,他不想總當第一大臣,他想的是皇位。但他又不好明說,就在一次照鏡子時對身邊的心腹周宗說:“我的功業已經完成了,可是我也老了。唉,這該怎麽辦呢?”
  周宗早就看出了徐知誥的心思,但主人不說他也不便挑明。見徐知誥這樣說,就明白了。於是,他就去聯合其他人,一起活動起來。大傢輪流勸徐知誥繼位稱帝,最後,徐知誥推辭謙讓了一番,終於答應了。
  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契丹天顯十二年、後晉天福二年五月,吳齊王徐(知)誥用謀士宋齊丘之計,欲聯合契丹共取中原,遣使節自海路獻美女、珍玩與契丹修好。契丹帝耶律德光亦遣使回報。
  吳執政徐知誥早有代吳之意,吳太和五年(公元933年),就曾聽謀主宋齊丘之策欲遷吳王都金陵,為吳王所罷。為謀禪代,徐知誥於太和六年幽吳臨川王楊蒙於和州。至吳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十月,吳加徐知誥尚父、太師、大丞相、天下兵馬大元帥,進封齊王,以升、潤、宣、池、歙、常、江、饒、信、海十州之地為齊國。幾乎相當於吳國一半的版圖。次年正月,徐知誥即建元帥府,設官職。十一月,吳又詔其置百官。以金陵(今江蘇南京)為西都。天祚三年正月,徐知誥建齊國,立宗廟、社稷,改金陵府為江寧府,牙城稱宮城,廳堂稱殿,百官多如天子之製,設騎兵八軍,步兵九軍,如國中之國。二月吳正式册命其為齊國王。三月,徐知誥改名徐誥,以示與養父徐溫諸子相區別。其取吳而代之而步步實現,距正式禪代已為時不遠。
  天祚三年(公元937年),楊溥被迫讓位,徐知誥正式稱帝,建國號大齊,以金陵為都城。稱帝建國後,徐知誥覺得姓徐不太好了,就在兩年之後恢復了李姓,改名為李昪,自稱為唐憲宗李恪的四世孫,所以他又將國號改為唐,為與唐朝和後唐區別,史稱為南唐。大凡皇帝都有一些神靈之類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常以民謠的形式傳播。在徐知誥稱帝前後,江南就有一句童謠“東海鯉魚飛上天”。等徐知誥當了皇帝,就有人出來解說這個民謠,東海指的是徐氏的封爵之名,即東海王,鯉魚指李弁,以此證明李弁的稱帝是有神靈啓示的。其實在封建社會,有很多人即使是很有威望的人為了爭取其他人的擁戴,也想藉助這種大傢都相信的民謠來為自己製造有利的輿論,特別是小孩子唱的童謠,更是覺得童言無欺,容易讓大傢相信,所以就編了朗朗上口的民謠讓兒童傳唱,以後再行動的時候百姓就以為是天意了,接受得也就非常容易了。
  保境安民做仁義之君
  登上了帝位,徐知誥沒有像其他的皇帝那樣變得昏庸起來,而是繼續施仁政,盡量為百姓謀福利。為了政權的長期穩定,也為了百姓長久地享受太平,徐知誥製定了一個根本的國策長期奉行,這就是保境安民。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和中原的勢力相比還有差距,所以製定了這個總的治國方針,對外邊的政權他盡力與之和好,萬不得以時纔北伐抗擊中原勢力,嚮南開拓疆土。有一次,因為江淮連年豐收,群臣都要求趁北方混亂之機北伐,恢復唐朝原來的疆土。徐知誥說:“我從小在軍旅中長大,經常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嚴重危害,能使百姓安定,我也就放心了,其他還要奢求什麽?”
  對於東邊的吳越國,徐知誥繼承了楊行密的做法,與之和平相處。有一年,吳越國發生了特大的火災,宮室和府庫都被燒得異常慘重,兵器鎧甲幾乎被燒盡了。這時,大臣們又提出趁此千載難逢的良機發兵,一舉滅掉吳越。徐知誥不但沒有答應,反而派人到吳越去慰問,此後又送去大量物資救濟,從此兩國盡消恩怨,長期地友好相處起來。
  吳越國在楊行密的時候就和江淮互相敵視,徐知誥見當時天下長期戰亂不止,厭惡用兵擾民,禍亂百姓。因此在稱帝之前就和吳越錢氏政權開始修好,把俘虜的吳越將士全部歸還,而錢氏也以桃報李,將俘虜的吳國的將士禮送回來,兩方面的關係有了根本性的轉折。
  徐知誥不喜歡用兵,但他的大臣中卻有不少喜歡談論戰爭的人,尤其是馮延巳,經常發表一些主張用兵的長篇大論,還狂妄地對徐知誥說:“田捨翁怎麽能成大事呢!”但徐知誥也不生氣,一心堅實自己的領地,不再想擴充領土之事。但這樣百姓也得到好處,一是太平,二是賦稅較輕,因為沒有戰爭的巨大消耗與需求。
  節儉的好榜樣
  徐知誥值得稱贊的要數他的節儉了,稱帝後他也沒有改變這種良好的習慣。穿的鞋是草編的,洗臉用具也是鐵製品,沒有什麽金盆銀盆。暑熱天氣時就睡在用青葛布做的帷帳裏面,左右聽候使喚的衹有一些老而醜的宮人,他們穿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至於綾羅綢緞極少見到。徐知誥還很勤於政事,有時日夜連續地批閱奏章,設宴奏樂之類享樂的事也很少做,為大臣們做出了表率。但對於為國犧牲的人他毫不吝嗇,一般都給傢屬三年的俸祿。對於農田的賦稅也盡量公平,他派使者到各地去調查記錄各戶農田的肥瘠,然後分出等級納稅,百姓紛紛稱其公允。從此江淮一帶調兵和攤派賦役時就以土地的肥瘠為標準,杜絶了官吏的層層盤剝,從根本上減輕了百姓負擔。
  徐知誥之所以采取保境安民的方針,並非衹是厭惡用兵禍亂百姓一條原因,他在一次和大臣討論政事時透露了他的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當時宋齊丘和馮延巳都說應當出兵吞併楚、吳越和閩國,徐知誥則說:“吳越的錢氏父子總是奉事中原政權,發兵攻打,弄不好要招來中原軍隊。閩國地方山險而地貧瘠,即使發兵攻打也要半年以上才能結束戰爭。就是占領了恐怕也是得到的少損失的大,而且當地人好作亂不好治理。要出兵衹有楚國的馬氏政權可以作為對象,也能輕易奪取,因為他不施仁政,枉法亂國。總之,就像孟子說的那樣,燕人取齊,恐怕驚動四鄰。就算是得到了尺寸之地卻得到了天下皆知的惡名,我不想落這麽個結果。”
  因為有了徐知誥的保境安民的政策,加上治理有方,南唐最終成為十國中經濟和文化最先進的地區,徐知誥也因此成為十國當中最傑出的政治傢,他對江淮一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南唐烈祖之死與陵墓欽陵
  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南唐社會生産有所發展。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與同時割據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於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別國昌盛。南唐烈祖徐知誥則於南唐升元七年(公元943年)因信奉長生道術,死於丹石中毒。長子李璟繼位,為中主。
  李昪欽陵二陵均係依山為陵,相距約100米.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東,稱為欽陵,建於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鐘氏的合葬陵居西,稱為順陵,建於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於南唐國勢強盛時;故規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李璟陵則建於南唐國勢衰弱時,規模略小,隨葬品亦不豐富。
  李昪欽陵全長達21米餘,寬10米餘,包括前、中、後三間主室和十間側室。前、中兩室及其所附四間側室是磚結構,後室及其所附六間側室是石結構。墓門及前、中、後三個主室都仿照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木結構建築式樣,在壁面上用磚砌或石雕成梁、橋、柱子和鬥拱,再用石青、石緑、儲石和丹粉等礦物質顔料在其上繪以鮮豔的彩畫,圖案多作牡丹、蓮花、寶相、海石榴和雲氣紋等。據有關學者研究,認為這是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附屬在柱枋部分的彩畫遺跡,在建築史和藝術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李昪陵的中室和後室之間有哺道,在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橫列大型的雙竜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兩側各置一尊足踩祥雲、披甲持劍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塗彩。後室的室頂為巨大青石條砌成的疊澀頂,上面繪有彩色的天象圖,包括日月星辰一百餘顆。後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婉蜒麯折的江河形狀,象徵着地理圖。這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內部裝飾,是秦始皇陵以來帝王陵寢的裝飾傳統。後室的中後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側面有行竜浮雕,並用淺刻的捲草和海石榴花紋作為棺床平面的裝飾。
  李昪陵前、中、後室所附的側室內均有放置隨葬品的磚臺,原置的金、玉、銅、鐵和陶瓷質的器物均被早年盜墓者所掠走或破壞擾亂。考古發掘所得的劫餘器物以玉哀册和陶涌像較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標明了該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後者有數以百計的男女宮中侍從涌和舞誦,以及各種動物涌,亦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見。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