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又作趙明遠、趙名遠,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鐘嗣成《錄鬼簿》列其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之內。賈仲明吊詞雲:“鐘公《鬼簿》應清朝,《范蠡歸湖》手段高。元貞年裏,升平樂章歌汝曹。喜豐登雨順風調。茶坊中嗑、勾肆裏嘲:明明德, 道泰歌謠。”莊一拂在《古典戲麯存目匯考》中推論趙氏“約元世祖至元中前後在世”。至元、元貞、大德時期, 大都是元雜劇繁榮的中心地區之一,關漢卿、馬致遠等曾在這裏組織了“玉京書會”、“元貞書會”等文人團體。趙氏可能參加了此類書會的活動。“茶坊中嗑、勾肆裏嘲”,可以證之。所作雜劇兩種:《韓湘子三赴牡丹亭》屬神仙度脫劇,《陶朱公范蠡歸湖》是隱逸樂道劇,皆演述歷史人物故事,麯折反映作者對蒙元統治階級所采取的不合作態度。可惜兩種雜劇僅存殘本,難於深入瞭解作傢思想與作品價值。趙氏雜劇,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言其“詞如太華清雲”。這主要是針對其雜劇的神仙度脫與隱逸樂道之思想而言,也指其語言風格。朱權曾雲:“白無咎之詞如太華孤峰”、“孑然獨立,巋然挺出,若孤峰之插晴昊,使人莫不
仰視也。宜乎高薦。”白氏因一首〔正宮〕《鸚鵡麯》,其語言通俗,含義極深,耐人尋味,且聲調諧美,難於唱和。朱權由此把它推為麯中“最上品”。其《范蠡歸湖》殘麯,同有如此特點,而且更是清麗自然,如“太華清雲”,不僅使人
仰視,還給人“神遊廣漠,寄情太虛”之感。這種藝術感受,朱權也感到有點說不清,難以言明, 遂感嘆趙氏等人的雜劇,“俱是傑作,尤其勝於前列者(指白氏等人)。其詞勢非筆舌可以擬。真詞林之英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