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人物列錶
蔣春霖 Jiang Chunlin(清代)朱彝尊 Zhu Yizun(清代)潘永因 Pan Yongyin(清代)
陳廷敬 Chen Tingjing(清代)倉央嘉措 Tshangs-dbyangs-rgya-mtsho(清代)普荷 Pu He(清代)
鄭燮 Zheng Xie(清代)金農 Jin Nong(清代)惲壽平 Yun Shouping(清代)
汪士慎 Wang Shishen(清代)張大受 Zhang Dashou(清代)寧調元 Ning Diaoyuan(清代)
吳淇 Wu Qi(清代)李方膺 Li Fangying(清代)俞樾內子 Yu Yuenazi(清代)
俞樾 Yu Yue(清代)宋犖 Song Luo(清代)律然 Lv Ran(清代)
曹雪芹 Cao Xueqin(清代)納蘭性德 Na Lanxingde(清代)呂撫 Lv Fu(清代)
錢謙益 Qian Qianyi(清代)吳偉業 Wu Weiye(清代)顧炎武 Gu Yanwu(清代)
顧貞觀 Gu Zhenguan(清代)陳維崧 Chen Weisong(清代)王士禎 Wang Shizhen(清代)
查慎行 Cha Shenhang(清代)袁枚 Yuan Mei(清代)黃景仁 Huang Jingren(清代)
龔自珍 Gong Zizhen(清代)黃遵憲 Huang Zunxian(清代)秋瑾 Qiu Jin(清代)
何文煥 He Wenhuan(清代)馮班 Feng Ban(清代)王夫之 Wang Fuzhi(清代)
孫濤 Sun Tao(清代)郭麟 Guo Lin(清代)楊夔生 Yang Kuisheng(清代)
萬斯同 Mo Sitong(清代)畢沅 Bi Yuan(清代)汪楫 Wang Ji(清代)
湯球 Shang Qiu(清代)黃奭 Huang Shi(清代)黃以周 Huang Yizhou(清代)
張廷玉 Zhang Tingyu(清代)佚名 Yi Ming(清代)王秉滔 Wang Bingtao(清代)
白君琳 Bai Junlin(清代)李清馥 Li Qingfu(清代)陳芳生 Chen Fangsheng(清代)
孫星衍 Sun Xingyan(清代)朱伯廬 Zhu Balu(清代)章學誠 Zhang Xuecheng(清代)
𠔌應泰 Gu Yingtai(清代)高鶚 Gao E(清代)蒲鬆齡 Pu Songling(清代)
吳敬梓 Wu Jingzi(清代)李汝珍 Li Ruzhen(清代)醒世居士 Xing Shijushi(清代)
姚瑩
清代  (1785年1853年)
籍貫: 安徽桐城

筆記雜錄 Historical writings《東槎紀略》

閱讀姚瑩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近代文學家。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因以十幸名齋,又自號幸翁。安徽桐城人。從祖姚鼐,為桐城派古文主要創始人。姚瑩於嘉慶十二年(1807)中舉,次年為進士。此後曾遊幕廣東,在福建、江蘇任州縣地方官。鴉片戰爭爆發時,他正在臺灣道任上,與鎮將達洪阿協力同心保衛國土。清王朝嚮英國屈辱議和後,以知州分發四川。鹹豐初年,奉旨赴廣西贊理軍務,先後任廣西、湖南按察使。
  姚瑩崇尚程朱理學。但他“耽性理,兼懷濟世”(《論心罪檄文》),做官清廉自守,註意時務,有政聲,也有一些有關實際政事的著述,陸以□說他"負經濟之學,尤長於論兵"(《冷廬雜識》捲三)。
  在文學上,姚瑩承襲傢學,曾親聆姚鼐教誨,名列所謂"姚門四弟子",為桐城派古文傢。他論文繼承桐城派的“義法”說,“纔、學、識三者先立其本,然後講求於格、律、聲、色、神、理、氣、味八者以為其用”,使文章“關世道而不害人心”(《復陸次山論文書》)。他的文章除闡釋性理者外,包括論辨、序跋、贈序、書信、記傳、雜文等,“舉聲音笑貌、性情心術、經濟學問、志趣識見乃至傢聲境遇,靡不悉載以出 ”(方東樹《石甫文鈔題辭》)。又“善持論,指陳時事利病,慷慨深切”(姚瀎昌語)。如《通論》、《再復座師趙笛樓先生書》等,於論政議事之中,滲透着自身的遭遇感慨和切憤深憂,激昂豪宕,文筆駿利而富於感情。他的文章也時有瑣碎、粗糙之病,缺乏剪裁與錘煉。
  姚瑩贊許漢樂府民歌“皆人情天籟,無假修飾,最有興觀群怨之旨”(《謠變序》),以"風之過簫"(《後湘詩集自敘》)自喻己詩。他的詩大都是寫自身感受,或吟詠性情和山水風物,或抒發宦途摧挫之感,憂時憫民之懷。詩風以盛唐為宗,兼有漢魏古詩的影響。
  姚瑩的《康輶紀行》係考察西藏後而著。他提出要警惕英國對西藏的侵略,加強沿海及邊疆的防務。他認為,英、法、美等國遠離中國數萬裏,他們多年來研究中國,對中國的地理人事很熟悉,而我國對他們卻沒人瞭解,這是中國失敗的原因。有感於此,姚瑩在書中記載了不少有關英國、法國、俄羅斯、印度等國的歷史地理知識。
  鴉片戰爭爆發以後,時任清朝臺灣兵備道的姚瑩和總兵達洪阿積極備戰,組織臺灣軍民抗擊英國侵略者。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9月30日,英國侵略軍侵入臺灣雞籠港口,英國一艘雙桅炮艦嚮雞籠(基隆)轟擊。我臺灣軍民奮起反擊,被參軍邱鎮功開炮擊傷,觸礁沉沒,斃英軍32人。當侵略軍上岸逃命時,為臺灣“屯丁鄉勇”分頭追擊捕獲,生俘130人,繳獲武器及地圖,擊退英軍的進犯。這是臺灣軍民抵抗英國侵略臺灣取得的第一次勝利。10月19日,英軍三桅兵艦進攻臺灣三沙灣炮臺,我臺灣守軍團结一致,把英軍擊退。 1842年3月11日,英軍三艘三桅軍艦駛入臺灣大安港,被大安港守軍予以擊退,英軍49人被守軍俘虜。1842年9月29日,清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裏布、牛鑒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此後,璞鼎查要求清政府懲辦臺灣抗戰將領。清政府竟然完全應敵所請,將姚瑩、達洪阿革職逮問。
  姚瑩保衛臺灣
  姚瑩是鴉片戰爭時期,領導臺灣軍民英勇抵抗英軍侵略的著名愛國官員。他與林則徐、魏源,同是當時主張睜眼看世界,學習西方國傢近代科學技術以抵抗外來侵略的代表人物。
  姚瑩從小好學,對書無所不窺,往往“博證精究,每有所作,不假思索,議論閎偉”,其“文章善持論,指陳時事利害,慷慨深切”。嘉慶十三年(1808年)中進士,次年招入粵督百齡幕府,當時海寇騷擾,日事招討,因而得知海上事。嘉慶二十一年 (1816年)任福建平和縣知縣,辦事幹練,誅姦抑暴,“所至雞犬不驚,民無擾攘,風俗一變”。次年,調任竜溪知縣,無論貧富,秉公斷獄,漳人大悅,被譽稱“閩吏第一”。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春,調任臺灣知縣。道光元年(1821年)任噶瑪蘭通判。在任期間,他多方規劃,建造城垣衙署,改築仰山書院,大力鼓勵人民開墾,興利除弊,積極促進漢族人民與高山族人民的民族團结友好,對開發噶瑪蘭作了積極貢獻,因而“深得士民心”,政聲震一時。後來,因竜溪別案,受害革職,“臺人大失望,群走道府乞留”。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月至京都,與龔自珍、魏源、張際亮、湯鵬等相交遊,講究經世之學,關註國計民生,時政利病。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十四年(1834年)間,任江蘇武進、元和知縣。當時,道光帝詔諭朝廷內外大臣舉薦人才,姚瑩為兩江總督陶澍、江蘇巡撫林則徐所器重,力薦朝廷,皆認為“可大用”。林則徐推薦姚瑩的評語,尤為懇切。他說:姚瑩“學問優長,所至於山川形勢,民情利弊,無不悉心講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確有把握。前任閩省,聞其歷著政聲,自到江南,歷試河工漕務,詞訟聽斷,皆能辦理裕如。武進士民,至今畏而愛之。”於是,升為高郵州知州,未赴任便調署淮南????監掣同知。道光十六年(1836年),入都引見,道光帝“察其纔,具明白諳練”,於次年授臺灣兵備道,賞加按察使銜。
  臺灣鎮總兵達洪阿“性過剛,同官鮮與合”,道光十七年(1837年)姚瑩至臺,彼此“亦有齟齬 ”,歷經兩年,姚瑩待之以誠,達洪阿深為佩服。某日登門謝過,他對姚瑩說:“武人不學,為君姑容久矣,自後諸事悉聽君,死生福禍願與共之”。於是,結成兄弟之交,相互團结合作,以後他們在鴉片戰爭期間領導臺灣軍民抗英,屢次取得重大勝利。
  道光十八年(1838年)閏四月,黃爵滋奏請嚴禁鴉片,加重罪名,重治吸食,姚瑩認為“非此不能力去沉痾,振啓聾瞶”,並會同臺鎮出告示嚴申禁煙,命營弁嚴加查拿,“有買賣鴉片者分別搜拿封毀”,“初犯者刑,再犯者死”,於是各地煙館,紛紛關閉,一時鴉片幾絶。林則徐赴粵查禁海口事件後,姚瑩對英國軍事侵略保持警惕,認為“夷情狡譎,絶其貿易,有事用兵,此亦事勢之必然者。”
  姚瑩會商總兵達洪阿,對守衛臺灣,采取“以守為攻,誘敵入境”策略,保固藩籬,“不禦敵於港門之外”而“誘之登岸以取勝”。認真訓練水師,嚴格選擇將帥,積極修整炮臺船衹,添置輪船彈藥,加強沿海巡邏、稽查,嚴防鴉片走私和偷渡。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艦闖入臺灣鹿耳門外馬鬃洋面挑釁,姚瑩即令水師出擊,英艦狼狽嚮西南大詳逃竄。七月,他嚮閩浙總督鄧廷楨提出募壯勇、練水勇、雇快船等七條防英急務。並且,親自巡視南北各路海口,勘察水域深淺,查明船衹炮位配備,進而製定臺灣十七口設防圖。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英艦第二次進犯臺灣,未能得逞。
  同年八月,英艦“納爾布達”號駛入雞籠(基隆),攻打二沙灣炮臺,參將邱鎮功發射八千斤巨炮,轟斷其桅捍,英艦退出口外,衝礁擊碎,英軍紛紛落水,死者無數,有的鳧水上岸,有的搶搭舢板逃生,官兵與壯勇結合,分頭追擊,擊斃和俘虜英軍一百六十六人,繳獲新式大炮十門。
  為了進一步加強防禦,姚瑩積極組織民力,即發諭示數百道,由各地耆壯,申約連莊,添練壯勇,“ 傢自為守,人自為兵”,鄉勇從原一萬三千餘人增至四萬七千餘人;並且,揭露英軍野蠻逞兇罪狀,遍加曉諭,“使人皆切齒,共奮同仇”,又頒發告示,實行信賞必罰,“如兵民奮勇破夷,凡所獲夷船銀貨,悉與出力兵民充賞”,於是,“臺灣擐甲之士,不懈於登陴,好義之民,鹹奮於殺敵。”
  九月,英軍攻陷定海後,藉口索還上次戰俘,於十三日凌晨,再到雞籠窺伺,進攻二沙灣、三沙灣,受到當地軍民還擊,英艦見我人衆山險,不敢仰攻,午時逃駛出口。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英艦三衹,進犯淡水、彰化交界的大安港,姚瑩不與其海上交鋒,采取“計誘擱淺,設伏殲擒”戰術,密示巡檢高春如等,募漁民周梓偽裝姦細,把敵艦“安因”號引入土地公港,觸礁擱淺,即令該處伏兵奮力攻擊,打死打傷英軍六十人,漢姦五人,繳獲大小銅鐵炮十三門,鳥槍二十支,短刀二十七把。
  後來,英軍勾結草鳥船,侵擾臺灣,又遭失敗。
  同年七月,耆英、伊裏布代表清朝政府與英軍頭目璞鼎查簽訂《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英雙方交換戰俘。九月,璞鼎查在廈門發表文告,進行訛詐,誣衊姚瑩、達洪阿“冒功”,“枉殺”其“納爾布達”號和“安因”號“遭風難民”,要求清朝政府將其“去官正法”“以命抵償”,否則“幹戈復起”。耆英勾結穆彰阿危詞恫嚇,相繼彈劾,充當侵略者幫兇,加罪姚、達,聲稱“該夷之欲求伸冤,尚非無端啓釁”,“不值因此一端,緻撫局又形决裂”⒂。道光帝在璞鼎查威脅下,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一月,派新任閩浙總督怡良赴臺傳旨查辦。姚瑩據理駁斥璞鼎查“遭風難民 ”謊言,他說:“如係商船,為何開炮攻我炮臺?所有取獲大小炮位多門,及夷人戰甲、內地營中炮械尚在可證”;並且指出,“該夷捏稱遭風商船,以飾其來臺挫衄之恥”⒄。怡良不顧事實,強迫姚、達供認英船係遭風破碎,“實無兵勇接仗之事”。臺灣士民不肯為英方作證,而且,“千百為群,日匍伏於大府行署,紛紛僉呈申訴者,凡數十起”,尤其“精兵千萬,攘臂呶呼,其勢洶洶”,充分顯示臺灣軍民反對封建統治者投降媚外的愛國精神。
  但是,這時清朝政府已决定對侵略者投降,同年三月,姚瑩和達洪阿還是被加以“欺飾冒功”罪名,遭革職查辦,並從臺灣押解,經福州,送京都。八月,入刑部獄。刑部逮訊時,“臺諫交章論救”,而粵督耆英卻致書京都某大臣,聲稱:“不殺臺灣鎮道,我輩無立足之地”。但,在輿論壓力下,清朝政府不得不放他出獄。十月,貶謫川、藏。
  姚瑩懷着愛國義憤,抨擊“和局”。“時至今日,海外諸夷,侵凌中國甚矣。沿海數省,既遭蹂躪,大將數出,失地喪師,卒以千萬取和。至今海疆大吏,受其侮辱,而不敢較”,而“忠義之士,莫不痛心疾首,日夕憤恨,思殄滅醜虜,捍我王疆,以正人心,以清污穢。”回顧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他認為“正由中國書生狃於不勤遠略,海外事勢夷情,平日置之不講”⒇,而英吉利、佛蘭西、米利堅對中國地利人事,“彼日夕探習者已數十年,無不知之,而吾中國曾無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勝負之數,已皎然者矣。”一因而,要有效抵抗侵略,就必須首先瞭解外情。
  其實,遠在嘉慶年間,姚瑩就開始“購求異域之書,究其情事”二;在臺灣抗英鬥爭中,他重視仿求英艦“堅大”、“靈捷”要領,主張督造“巨艦”,仿鑄“夷炮”;而鴉片戰爭後,他更加註意時事與世界大勢,熱心搜購外國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書籍,並縱論時事,指陳得失,積極尋求抵抗外國侵略之策。
  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在西南各地進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著《康輶紀行》一書,旨在“知彼虛實”“徐圖製夷”,以“冀雪中國之恥,重邊海之防”。他說:“瑩為此書,蓋惜前人之誤,欲吾中國稍習夷事,以求撫馭之方耳”三。該書對英法歷史,英俄、英印關係,印度、尼泊爾、錫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問題,都有所闡述,尤其註重考察西藏地區情況,揭露英國侵藏野心,建議清政府加強沿海與邊疆防務,以反抗外國侵略。
  道光三十年(1850年)鹹豐帝即位後,因鎮壓農民起義的需要,他與林則徐同時被重新起用,授湖北????法道,未行,擢為廣西、湖南按察使,曾在廣西參與嚮榮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後辦糧臺,尾追太平軍至湖南,病死軍中。他生平著作,有《中復堂全集》。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