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 人物列錶
晉元帝 Jin Yuandi(東晉)晉明帝 Jin Mingdi(東晉)晉成帝 Jin Chengdi(東晉)
晉康帝 Jin Kangdi(東晉)晉穆帝 Jin Mudi(東晉)晉哀帝 Jin Aidi(東晉)
晉廢帝 Jin Feidi(東晉)晉簡文帝 Jin Jianwendi(東晉)晉孝武帝 Jin Xiaowudi(東晉)
晉安帝 Jin Andi(東晉)晉恭帝 Jin Gongdi(東晉)司馬勳 Sima Xun(東晉)
張琚 Zhang Ju(東晉)謝安 Xie An(東晉)王獻之 Wang Xianzhi(東晉)
王徽之 Wang Huizhi(東晉)謝玄 Xie Xuan(東晉)謝石 Xie Dan(東晉)
王珣 Wang Xun(東晉)桓玄 Huan Xuan(東晉)顧愷之 Gu Kaizhi(東晉)
竺曇無蘭 Zhu Tanwulan(東晉)瞿曇僧伽提婆 Samghadeva(東晉)僧伽跋澄 Samgha-varti(東晉)
迦留陀伽 Kalodaka(東晉)佛陀跋陀羅 Fo Tuobatuoluo(東晉)覺賢 Juexian(東晉)
祇多蜜 Zhiduomi(東晉)佛馱跋陀羅 Fo Duobatuoluo(東晉)曇無蘭 Tanwulan(東晉)
帛戶梨蜜多羅(東晉)難提(東晉)祇多蜜 Zhiduomi(東晉)
伽提婆 Gatipo(東晉)道安 Dao 'an(東晉)羅什 Luo Shi(東晉)
王珣
東晉  (350年401年)
字: 元琳

  王珣,字元琳,幼時小字法護,為東晉著名書法傢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於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於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纍官左僕射,加徵虜將軍,並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謚獻穆。董其昌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王珣真跡《伯遠帖》的年代僅次於《平復帖》,堪稱無上至寶,其書體為成熟的行草,運筆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灑脫,確實是晉人特有的風神,堪與二王爭輝,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紙本 行書 縱25.1釐米橫17.2釐米 其紙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貴。其歷來為後世書法傢,鑒賞傢,收藏傢視為瑰寶。《伯遠帖》是王給親友的一通書函。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它的筆畫寫得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畫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真有點“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麯洞”的晉人韻味。
  此帖經北宋內府收藏,着錄於《宣和書譜》,明、清董其昌等都曾收藏,《書畫記》、《平生狀觀》、《墨緣匯觀》有着錄。乾隆年間入內府,乾隆皇帝弘歷視其為無上之寶,將此帖與《快雪時晴帖》 、 《中秋帖》藏於養心殿西暖閣,專設三希堂,以盡賞玩珍寶之美意。
  辛亥革命後,清室覆亡,遜帝溥儀攜文物出逃,《伯遠》、《中秋》二帖正在其內。1937年,二帖售予袁世凱的差官郭葆昌。郭氏是一位古玩商,常將書畫、名瓷賣出海外,牟取厚利。事為張伯駒先生所知,生怕二希流落海外,即請惠古齋的柳春農居間,願以高價收購二希,郭氏要求搭賣李白《上陽臺帖》、唐寅 《孟蜀宮妓圖》軸等,議價20萬元,先付6萬,餘款以一年為期結清。
  不料當年夏天,盧溝橋事變,金融凍結,餘款至次年不能付,衹能以二希退還。
  抗日戰爭勝利後,郭葆昌已歿,張伯駒嚮郭氏之子郭昭俊重提舊事,要價黃金一千兩,而且不能還價。往返磋商,尚未有成議,時宋子文以行政院長來京視察,郭子將二希嚮宋行賄,謀得中央銀行北京分行襄理之職。這一事件在上海的《新民晚報》“造型”副刊被揭露,一時傳說紛紜,引起文藝界正義之士的強烈不滿。宋子文畏物議,不得已將二希退予郭子。
  《新民晚報·藝壇通訊》載雲:“希世珍品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前由袁世凱差官郭世五(即郭葆昌)之兒獻於宋子文,據悉宋不敢收,已還郭子,刻原件存中南銀行,郭子仍待價而沽,國寶之下落如此!”
  又至北京解放前夕,郭子從上海取出二希,攜逃至香港轉臺灣。《新民晚報》又載雲:“王珣、王獻之二帖,今由郭昭俊自中南銀行取出,攜至臺北,將求善價。此種國寶竟容私人如此匿逃,又竟無人管,怪極!”
  新中國成立以後,儘管千頭萬緒,百廢待興,但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物的收藏,周恩來總理並親自過問此事。時郭子居香港,二希押於英國某銀行,流落海外,幾乎已成定局。但因為人民政府千方百計、不惜一切代價的努力,終於以重金將這兩件無價的希世國寶,重新收回故宮博物院中。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