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 人物列表
余光中 Yu Guangzhong(现代中国)佚名 Yi Ming(现代中国)李叔同 Li Shutong(现代中国)
赵超 Zhao Chao(现代中国)钱穆 Qian Mu(现代中国)柏杨 Bai Yang(现代中国)
岳南 Yue Na(现代中国)易中天 Yi Zhongtian(现代中国)林语堂 Lin Yutang(现代中国)
赵柏田 Zhao Baitian(现代中国)陈舜臣 Chin Shunshin(现代中国)子金山 Zi Jinshan(现代中国)
王利器 Wang Liqi(现代中国)马非百 Ma Feibai(现代中国)落花散人 La Huasanren(现代中国)
朱谦之 Zhu Qianzhi(现代中国)王明 Wang Ming(现代中国)马叙伦 Ma Xulun(现代中国)
刘武 Liu Wu(现代中国)欧阳竞无 Ouyang Jingmo(现代中国)道源法师 Dao Yuanfashi(现代中国)
广化法师 An Huafashi(现代中国)袁闾琨 Yuan Lvkun(现代中国)岑仲勉 Cen Zhongmian(现代中国)
夏岚馨 Xia Lanxin(现代中国)胡适 Hu Shi(现代中国)王蒙 Wang Meng(现代中国)
梅朝荣 Mei Chaorong(现代中国)李勇 Li Yong(现代中国)成君忆 Cheng Junyi(现代中国)
刘绪义 Liu Xuyi(现代中国)张海鸥 Zhang Haiou(现代中国)余秋雨 Yu Qiuyu(现代中国)
曾仕强 Ceng Shijiang(现代中国)张晓杰 Zhang Xiaojie(现代中国)于丹 Yu Dan(现代中国)
孔健 Kong Jian(现代中国)王立群 Wang Liqun(现代中国)李零 Li Ling(现代中国)
徐晋如 Xu Jinru(现代中国)杨昊鸥 Yang Haoou(现代中国)马骏 Ma Jun(现代中国)
赵林 Zhao Lin(现代中国)孔庆东 Kong Qingdong(现代中国)方尔加 Fang Erjia(现代中国)
钱文忠 Qian Wenzhong(现代中国)姚淦铭 Yao Ganming(现代中国)李刚田 Li Gangtian(现代中国)
马明达 Ma Mingda(现代中国)杨泓 Yang Hong(现代中国)钱绍武 Qian Shaowu(现代中国)
崔乐泉 Cui Lequan(现代中国)赵世民 Zhao Shimin(现代中国)黄朴民 Huang Piaomin(现代中国)
颜世安 Yan Shian(现代中国)止庵 Zhi An(现代中国)冯时 Feng Shi(现代中国)
白云翔 Bai Yunxiang(现代中国)南怀瑾 Na Huaijin(现代中国)刘德江 Liu Dejiang(现代中国)
刘和平
现代中国 

杂史 Miscellaneous History《大明王朝1566》

阅读刘和平在历史大观的作品!!!
  内敛、谦和、烟不离手,这是我对刘和平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看似寻常的湖南书生,以一部《雍正王朝》掀起“帝王戏”的热潮。而今,他担任编剧和制片人的电视剧《大明王朝》再度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不少人评价该剧其精彩程度是众多历史剧中特别难得的。在见刘和平之前,我已是《大明王朝》的忠实观众。剧中诡谲多变的政治风云、颇具张力的人物冲突吸引了很多不大喜爱电视剧,尤其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人。
  
  对于《大明王朝》,历史学家冯尔康的评价是“厚道”,这也是刘和平本人特别认可的一个评语。的确,刘和平赋予了剧中每个人物以人性的温暖。无论是海瑞还是嘉靖,高翰文或者沈一石,甚至“奸相”严嵩都无一不具有人性的厚度。一生耿介,与权贵、皇帝叫板的海瑞为何得以善终?“严党”倾覆,嘉靖为何仍待严嵩不薄?这些历史上的迷局,刘和平皆用一个“情”字来破译。他说:“小情小我才是永恒。”而“大情大我”不过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比如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在当时可能是成立的“大情大我”,但时代一变就显得可笑了。而一个人的敬畏心和感恩心则是人性中亘古不变的东西。
  
  刘和平显然是一个非常有感恩心的人。他出生于一个戏剧家庭。他的父亲是剧作家,母亲是著名湘剧演员,怀着他的时候还坚持在舞台上。他从小在剧场里长大,13岁休学,从父读书,15岁和父亲一起被下放到湖南农村,生活非常艰苦。白天出工,晚上和父亲对坐读书。他说,是父亲的教诲让他有了今天,所以他在《大明王朝1566》一书的前面题写“献给父亲”。
  
  十多年前,刘和平编的一个舞台剧在成都演出。落幕后,著名剧作家徐棻夫妇专程到后台看望刘和平,对他的才华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十多年后,刘和平到成都,仍不忘徐棻当年的鼓励,一定要与她见面,并引为上宾。在与刘和平交谈中,他于“感恩”二字感慨颇多。他说,我们现在的人太容易遗忘了,记不得历史上那些做出过贡献和牺牲的人,不懂得要感恩。其实,感恩之心,正是理解刘和平创作《大明王朝》意图的关键,也是《大明王朝》何以如此牵扯人心的关键。
  
  在观看《大明王朝》时,我不时又觉得刘和平“用情太深”了。在谈话中,作为南开大学的客座历史教授,刘和平谈到了《百家讲坛》。他说,他支持这种普及文化的形式,但是他有时候难免担心,怕讲课的人误解了庄子、老子的思想。在谈到自己的历史观时,他所讲的“知彰、知微、知阴、知阳”是从《易经》中化来。谈到历史上的困局、苦局,他又援引佛家之“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求不得)一说作解。可见,刘和平是一个对佛老之学相当有体味的人。这样的人,本应做到“太上忘情”,却为何对历史中的种种人物寄予深情呢?
  
  刘和平对《大明王朝》中的人物“用情太深”,会不会让有些人在其中为自己的各种行径寻找“历史合理性”呢?这个问题我没有正面地向刘和平提出,但一直是我的疑惑。
  
  不过,刘和平也很佩服诸葛武侯一生“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的伟大哲学。他说,自己是一个“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始终坚信“发大愿心得大愿力”。希望《大明王朝》的观众们不仅能理解剧中身陷困局的历史人物们,更能理解刘和平笔下那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海瑞精神。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