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人物列表
袁枚 Yuan Mei(清代)白君琳 Bai Junlin(清代)李调元 Li Diaoyuan(清代)
冒襄 Mao Xiang(清代)叶梦珠 She Mengzhu(清代)屈大均 Qu Dajun(清代)
陆莘行 Liu Shenhang(清代)顾祖禹 Gu Zuyu(清代)丁绍仪 Ding Shaoyi(清代)
朱仕玠 Zhu Shijie(清代)黄叔璥 Huang Shujing(清代)蒋师辙 Jiang Shizhe(清代)
李元春 Li Yuanchun(清代)陈伦炯 Chen Lunjiong(清代)梁廷枏 Liang Tingnan(清代)
聂鈫 Nie Qin(清代)曹廷杰 Cao Tingjie(清代)景方昶 Jing Fangchang(清代)
厉鹗(清代)倪赞元(清代)姜廷铭 Jiang Tingming(清代)
张郁文(清代)林佶 Lin Ji(清代)陈文达 Chen Wenda(清代)
卢德嘉(清代)周凯 Zhou Kai(清代)王礼 Wang Li(清代)
江日升(清代)高拱乾 Gao Gongqian(清代)夏献纶 Xia Xianguan(清代)
薛绍元 Xue Shaoyuan(清代)陈淑均 Chen Shujun(清代)柯培元(清代)
马幼良(清代)南怀仁 Nan Huairen(清代)哈达清格 Ha Daqingge(清代)
富尔丹 Fu 'erdan(清代)岳西本 Yue Xiben(清代)张缙彦 Zhang Jinyan(清代)
李方学 Li Fangxue(清代)冯昌奕 Feng Changyi(清代)祁寯藻(清代)
叶封 Ye Feng(清代)台隆阿(清代)吴绮 Wu Qi(清代)
潘荣陛 Pan Rongbi(清代)张文治(清代)李绍纲(清代)
刘起凡 Liu Qifan(清代)周玺 Zhou Xi(清代)唐宗源(清代)
屠继善 Tu Jishan(清代)陈希魁 Chen Xikui(清代)张凤羽 Zhang Fengyu(清代)
周学曾 Zhou Xueceng(清代)张签定(清代)杨宾(清代)
林百川 Lin Baichuan(清代)杨守敬 Yang Shoujing(清代)曾曰瑛 Zeng Yueying(清代)
余怀
清代  清初(1617年1696年)

笔记杂录 Historical writings《板桥杂记》

阅读余怀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又号曼持老人。福建莆田人,侨居南京。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他与杜□、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
  关于余怀的生平,史料上仅有零星的记载,多散见于他人诗文别集,禾记中,而志乘所列之传,多陈陈相因,不离王士禛等人所作的小传。近人柳诒征先生据《玉琴斋词》中的有关记载确证了《续颖年录》关于余怀生年的记载。此后,官桂铨《余怀卒年考》、范志新《余怀生卒年考辨》、李金堂《清代金陵学人传略——余怀传》等文章,对余怀的的生平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考证。
  余怀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七月十四日。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余怀生于莆田,后寓居南京。然康爵先生引《雪鸿堂诗话》言:“苏门余澹心曰:‘余闽人,而生长金陵。生平以未游开夷,未食荔支为恨。’”据此推证,余怀是生于南京、长于南京、祖籍福建莆田而已。余家身,可能是书香门箬。曹溶《送余澹心远金陵歌》言:“余子闽中名士族,几年移住长干曲。”至少是殷实的家庭。方文在《余先生六十》中称:“瑶岛移来自八闽,却依京国寄闲身。藏万卷儿能读。酒泛千锺家不贫。”《余先生六十》作于崇祯辛巳年(一六四一)题下注“澹心尊人”,可见廖诗是为余怀的父亲六十大寿而作的。也说明了余怀的确是在“书藏成卷”、“ 家不贫”的环境中长大的。(《余怀集》)
  
  余怀才情艳逸,其诗词用笔较为深细,表现出悠情绵邈的意境。如《由画溪三箬至合溪》:"画舫随风入画溪,秋高天阔五峰低。绿萝僧院孤烟外,红树人家小阁西。箬水长清鱼可数,篁山将尽鸟空啼。桃源不是无寻处,枫叶纷纷路转迷",将其怅惘之情,溶入苍凉寥落的画面之中。朱彝尊评此诗有"晚唐风格",有一种" 秋花"式的"幽艳晚香之韵"。尤其是明亡后,他对一代兴衰,发出千秋感慨,颇多凄丽之辞。他的六首感遇词,通过和王介甫、苏子瞻、陆放翁、刘后村等人的词作,形象地描写了在"故国倾覆"的情况下,一个"九分憔悴"、"心事成灰"的"江南游子"的悲哀。这些作品情感凄怆,词采清丽,颇为吴伟业、王士□所称道。
  
  此外,他的笔记《板桥杂记》记载狭邪之事,共分3卷,上卷雅游,中卷丽品,下卷轶事。其自序曾阐述了以狭邪、艳冶之事生发感慨的原因,认为:"鼎革以来,时移物换。十年旧梦,依约扬州。一片欢场,鞠为茂草。红牙碧串,妙舞清歌,不可得而闻也;洞房绮流,湘帘绣幕,不可得而见也;名花瑶草,锦瑟犀毗,不可得而赏也。间亦过之,蒿藜满眼,楼馆劫灰,美人尘土,盛衰感慨,岂□有过此者乎!"因此,极力渲染当年的繁华,以对照今日的凄凉,是这本笔记的写作上的特点。
  
  著有《味外斋文稿》、《研山堂集》、《秋雪词》、《板桥杂记》、《东山谈苑》、《砚林》等。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