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 人物列表
刘半农 Liu Bannong(现代中国)佚名 Yi Ming(现代中国)郭沫若 Guo MoRuo(现代中国)
周天游 Zhou Tianyou(现代中国)方诗铭 Fang Shiming(现代中国)柯劭忞 Ke Shaomin(现代中国)
连横 Lian Heng(现代中国)陈尚君 Chen Shangjun(现代中国)吴树平 Wu Shuping(现代中国)
吴则虞 Wu Zeyu(现代中国)赵超 Zhao Chao(现代中国)张惠诚 Zhang Huicheng(现代中国)
火焰塔 Huo Yanta(现代中国)吕思勉 Lv Simian(现代中国)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现代中国)
钱穆 Qian Mu(现代中国)黄仁宇 Ray Huang(现代中国)舒敏 Shu Min(现代中国)
王觉溟 Wang Jiaoming(现代中国)梅毅 Mei Yi(现代中国)陈羡 Chen Xian(现代中国)
樊树志 Fan Shuzhi(现代中国)何兹全 He Ciquan(现代中国)柏杨 Bai Yang(现代中国)
罗玺纲 Luo Xigang(现代中国)葛剑雄 Ge Jianxiong(现代中国)潇水 Xiao Shui(现代中国)
岳南 Yue Na(现代中国)魏昌 Wei Chang(现代中国)顾诚 Gu Cheng(现代中国)
文韬 Wen Tao(现代中国)易中天 Yi Zhongtian(现代中国)周膺 Zhou Ying(现代中国)
刘江华 Liu Jianghua(现代中国)林洛 Lin Luo(现代中国)屈维英 Qu Weiying(现代中国)
茅十七 Mao Shiqi(现代中国)蒋胜男 Jiang Shengnan(现代中国)唐博 Tang Bo(现代中国)
孙杰 Sun Jie(现代中国)许志龙 Xu Zhilong(现代中国)向斯 Xiang Si(现代中国)
张鸣 Zhang Ming(现代中国)河边 He Bian(现代中国)落榜生5 La Bangsheng(现代中国)
林语堂 Lin Yutang(现代中国)赵柏田 Zhao Baitian(现代中国)陈舜臣 Chin Shunshin(现代中国)
倪政兴 Ni Zhengxing(现代中国)王春瑜 Wang Chunyu(现代中国)吴晗 Wu Han(现代中国)
子金山 Zi Jinshan(现代中国)朱岩 Zhu Yan(现代中国)孙立群 Sun Liqun(现代中国)
赵焰 Zhao Yan(现代中国)牛贯杰 Niu Guanjie(现代中国)张研 Zhang Yan(现代中国)
郭燕红 Guo Yangong(现代中国)二月河 Eryuehe(现代中国)阎崇年 Yan Chongnian(现代中国)
梁思成 Liang Saicheng
现代中国  (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
姓:
名: 思成
籍贯: 广东新会
出生地: 日本东京

阅读梁思成 Liang Saicheng在旅游地理的作品!!!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男,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

【个人简历】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梁启超长子。曾在日本神户同文学校读书。
1912年9月,随父母回国,先后在北京汇文学校、崇文高小及清华学堂肄业。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年6月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年2月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经欧洲考察意、法、希腊等国建筑艺术返回北京。8月,梁回到东北,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任东北大学教授兼建筑系主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北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任研究员、法式部主任(至1946年),致力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到任后,组织调查组到荒山野岭寻找古建筑遗物。6年间,走遍华北十余省、百余县,对二千多处古迹遗存和文物进行勘测研究,获得重要成果:
1933年在蓟县发现北宋双层木构建筑独乐寺观音阁;还有宋初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以及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的铜观音。
1937年初,他和夫人林徽因(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学家)到五台山,发现建于唐代的大佛光寺大殿木构建筑以及山西晋祠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举家南迁,由华北经华中到西南的昆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到各处调查勘探古崖墓和佛道教石窟摩崖雕刻。
1939年再从昆明迁往四川南溪县李庄,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起,以便利用该所的图书资料研究古建筑。在中国营造学社停止野外调查后,他便专研古代专著《营造法式》。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2年接受国立编译馆委托编写《中国建筑史》,历经两年多才完成。
1944年起,梁被任为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5年,梁为挽救日本古建筑向美国的鲁梅将军请求不要炸毁京都和奈良(详见冀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梁回北平,向清华大学校长建议增设建筑学院,首先开办建筑系,学校当局聘请他任建筑系主任到1972年。11月,被派去美国考察,应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应耶鲁大学聘请讲授《中国艺术史》。
1947年1月-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4月,参加普林斯顿大学“远东文化与社会”研讨会,作了《唐宋雕塑》与《建筑发展》两上学术报告,并获得该校授予文学博士学位。6月,再次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之后,还出席该校举办的“体形环境学术会议”,获得城市建筑整体结构规模方面的知识,回国后建议把建筑系改为营建系,更好地培养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专门人材。
194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4月,被选任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梁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兼营建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直属的修建处(建筑工程部前身)顾问。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担任过国徽的设计组长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历任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城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全国科协、科联委员会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委会副主任,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参加过北京十大建筑设计工作,对保护北京古文物建筑提出过很多建议,对保存团城和成贤街牌楼作出了贡献。
1962年,梁思成南下广西调查,还回到新会故乡茶坑村与乡亲团聚,在县城指导华侨大厦改建工程,对县里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回北京后,又接受为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设计,为促进中日友好作出努力。英国著名建筑学者李约瑟说他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极“左”势力迫害, 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而遭受批判,身心受到摧残。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1岁。打倒“四人帮”后,恢复名誉,并决定整理编辑出版他的著作。

【丰功伟绩】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1940年,因抗战营造学社不得不迁居四川李庄,在非常年代的这一时期,虽有川滇古建筑考察,虽完成了多项研究课题,但却是整体工作困难重重、惨淡经营,留下许多遗憾,营造学社以致1946 年不得不宣告解体。梁先生强调说:“故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在这一时期,学社经费匮乏,学社成员生活极度艰辛。梁思成仍强忍着病痛,坚持实地考察,并完成《中国建筑史》等重要文稿的写作。这部《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国营造学社同仁共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著的,因此可以说它是体现学社治学观点和方法的代表作,是早期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地安门内双子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曾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梁思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主要著作】
《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

【古建筑调查报告】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我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等17篇;
另外,在报刊发表有90余篇文章。此外, 用英文撰写发表在美国百科全书的有《中国建筑和艺术》等6篇。其生平著述被收入《梁思成文集》。


Liang Sicheng (Chinese梁思成; 20 April 1901 – 9 January 1972) was a Chinese architect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His father, Liang Qichao, wa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hinese scholar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is wife was the architect and poet Lin Huiyin. His younger brother, Liang Siyong, was one of China's first archaeologists.

Liang authored the first modern history on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he was the founder of 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in 1928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46. He was the Chinese representative of the Design Board which designed the 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 in New York City. He, along with wife Lin Huiyin, Mo Zongjiang, and Ji Yutang, discovered and analyzed the first and second oldest timber structures still standing in China, located at Nanchan Temple and Foguang Temple at Mount Wutai.

He is recognized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which awarded him an honorary doctoral degree in 1947, issued a statement praising him as “a creative architect who has also been a teacher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a pioneer in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and a leader in the restor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priceless monuments of his country.”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