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一禾 Luo yihe(1961-1989)出生于中国北京,幼时随父母下放中国河南农村淮河平原,在那里接受启蒙教育。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3年开始发表诗作和诗论,1984年毕业,任北京《十月》杂志编辑,主持西南小说及诗歌专栏,两次获得优秀编辑奖。1988年参加《诗刊》举办的青春诗会。1989年5月14日凌晨因脑血管大面积出血,昏倒在天安门广场,5月31日不治逝世。身后留下长诗《世界的血》和《大海》及大量短诗、诗论、论文等,整理出版的著作有诗集《世界的血》(1990,长春)、《骆一禾诗全编》(1997,上海)、《骆一禾的诗》(2011,北京)等。骆一禾强调身心合一意义上的性灵本体论诗学,他钦崇“美神”,意图以此抒写宏大玄远之诗。他认为诗的创造力涌现于众多诗歌巨匠的共时行列之间,他们代表不同的文明相互竞争,形成伟大的合唱。这种伟大的合唱,“其实乃是诸多经过时间熔炼和选汰的、有力和主导的诗歌心象集合而成的”。一个诗人,应该能提供类似的、具有总结性质的心灵符号。正是基于对伟大的“诗歌共时体”的思考和对集合诗歌心象的强调,他的诗歌显出了只属于自身的轮廓,朝着原型的、史诗的、总体的文明视野敞开。长诗《世界的血》和《大海》的写作,正属于骆一禾沉毅、谦抑地对待人类智慧、传统而构想的方案的一部分。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这两件中国当代诗歌的杰作“展示了知性的绵密力量,却又将之和谐地融汇于高迈放达的激情和想象中。无论是其精神内核还是其构成形式,它们都堪称典范。”
1989年3月26日,海子离世。“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诗稿仍请交给骆一禾处理。”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骆一禾倾尽全力整理海子的诗稿,奔走于高校作关于海子的演讲,并与西川组织了为海子募捐的活动,在北大组织了上千人参加的“海子诗歌朗诵会”,向诗坛力荐海子。
5月14日凌晨,骆一禾因脑血管大面积出血,在天坛医院昏迷18天后,于5月31日去世,年仅28岁。作于5月13日夜的《海子生涯》成为其生前绝笔。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诗《世界的血》。
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骆一禾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2011年,《十月》杂志设置“骆一禾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