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 朱 | |||||||||
名: | 允炆 | |||||||||
網筆號: | 建文帝; 恭閔惠皇帝 | |||||||||
廟號: | 惠宗 | |||||||||
|
早年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子,但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視朱允炆為嫡長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由於自幼熟讀儒傢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其父同樣溫文儒雅,即長皆以寬大著稱。朱允炆為皇太孫時,曾嚮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份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在位時期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去世,死前密命駙馬梅殷輔佐新君,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定次年(從1399年2月6日開始)為建文元年。惠帝在六月晉用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在國事上倚重三人。惠帝的年號建文有別於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嚴刑峻法治國,即位後改行寬政,《明史·刑法二》記載“元年刑部報囚,減太祖時十三矣”,囚犯人數減至洪武時期的三成左右。
明太祖為鞏固皇室,大封宗室為藩王,各擁私人護衛軍隊。對惠帝來說,諸藩王大多為其叔輩,且在封地掌握兵權,心中由是不安。惠帝為皇太孫時曾問黃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說諸王軍力不足以抗衡朝廷。惠帝即位後,下令各王國的地方文武官員聽朝廷節制,采取削藩政策,先後廢黜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及岷王。在部署對付年齡最長、軍功最多、武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時,由於惠帝身邊的謀士多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以致打草驚蛇,引發了燕王先發製人的念頭。朱棣在權衡利害之後,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難”為名,嚮京師進軍。
儘管朝廷的兵力遠勝燕王,由於惠帝下令“毋使朕負殺叔父名”,必須活捉燕王,這樣便掣肘了中央軍。加上以前太祖濫殺功臣名將,以致朝廷缺乏將纔可用,而燕王曾隨功臣出徵,有雄纔、善用兵,將士用命,因此中央軍屢為燕軍所突破。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中央軍主力在淮北慘敗,燕軍乘勝渡過淮河及長江。這時有人勸惠帝離開京城,方孝孺力請惠帝留下等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從金川門攻入京師應天府,惠帝在宮中舉火,皇后自焚死,惠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則‘不知所終’,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論的歷史之謎。朱棣入京後,先捕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及大批忠於惠帝的官員,後方稱帝。
後人普遍對惠帝朱允炆抱持同情態度,終明一朝,朱允炆始終為百姓所念念不忘。
建文下落之謎
雖然朱棣宣稱在宮中假裝找到建文帝(惠帝)的屍體,並為他舉行葬禮,但朱棣對建文未死的傳言不敢掉以輕心。溥洽是建文帝主錄僧,《明史·姚廣孝傳》記載“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鬍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係十餘年。”直到姚廣孝病危時請求朱棣釋放溥洽,溥洽纔獲釋。
有野史記載,建文帝離宮後出傢為僧,雲遊四方。有詩云:“閱罷楞言磐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裏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竜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傳言此詩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證實。
另有一說建文帝逃到東南亞,野史傳聞鄭和下西洋其中任務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
1999年,有人認為中國貴州省的紅崖天書是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後逃到貴州所作的聲討燕王朱棣的檄文,間接支持建文帝並未死在宮中的說法。
而根據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中的觀點,朱棣密令鬍濙尋找建文帝,19年後鬍濙找到了建文帝。建文帝告訴鬍濙不會再去爭奪皇位,朱棣這纔安心,也沒有殺建文帝。
2008年1月在寧德金涵鄉上金貝村發現的一個高僧墓被認為是建文帝的墓葬所在。這個墓穴也是迄今為止福建發現的最大的高僧墓。
傢族列表
父親 明興宗孝康皇帝(懿文皇太子)朱標
母親 呂氏(1402年死)
皇后 孝愍溫貞哲睿肅烈襄天弼聖讓皇后馬氏
子
朱文奎,和簡太子,母皇后馬氏
朱文圭,次子,潤懷王,母皇后馬氏
<< 前一君主: 興宗 朱標 | 明代朱允炆 Zhu Yunwen (1398年~1402年) | 後一君主 >>: 成祖 永樂帝; 永樂大帝; 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