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人物列錶
乾隆 Qian Long雍正 Yong Zheng康熙 Kang Xi
順治 Shun Chi鹹豐 Xian Feng同治 Tong Chi
光緒 Guang Xu宣統 Xuan Tong嘉慶 Jia Qing
道光 Dao Guang皇太極 Huang Taiji
同治 Tong Chi
清代  (1856年四月27日1875年元月12日)
姓: 愛新覺羅
名: 載淳
網筆號: 清穆宗
開端終結
在位1862年1875年
同治1862年1874年

  同治為清穆宗王將相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相對於公元1862年至1874年,前後共13年。
  
  公歷對照表
  
  元年 壬戌年 1862年
  
  二年 癸亥年 1863年
  
  三年 甲子年 1864年
  
  四年 乙醜年 1865年
  
  五年 丙寅年 1866年
  
  六年 丁卯年 1867年
  
  七年 戊辰年 1868年
  
  八年 己巳年 1869年
  
  九年 庚午年 1870年
  
  十年 辛未年 1871年
  
  十一年 壬申年 1872年
  
  十二年 癸酉年 1873年
  
  十三年 甲戌年 1874年
  
  同治大事紀
  
  同治三年 洪秀全逝世,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7月19日天京失守。
  
  同治八年 最後一支使用太平天國年號的殘餘捻軍袁大魁部於陝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
  
  同治
  
  姓名:愛新覺羅·載淳
  
  民族:滿族
  
  出生: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
  
  屬相:竜
  
  卒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
  
  享年:19歲
  
  謚號:毅皇帝
  
  廟號:穆宗陵寢:惠陵(清東陵)
  
  父親:奕詝(鹹豐)
  
  母親:葉赫那拉氏,後尊為孝欽顯皇后(即慈禧太後)
  
  初婚:16歲結婚,配偶:5人,阿魯特氏為皇后
  
  子女:無
  
  繼位人:載湉(光緒)
  
  最得意:興辦維新諸事
  
  最失意:父親早故
  
  最不幸:身後皇后自盡
  
  最痛心:無子女
  
  最擅長:戲耍
  
  名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1875年),滿族,鹹豐病死後繼位,是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說為患梅毒而死),終年19歲。葬於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在位時間為1861年至1875年 。
  
  同治帝載淳,生於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為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7月鹹豐病死後,他於同日在靈柩前繼位,改年號為“祺祥”。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順理成章,最沒有爭議的一個,鹹豐皇帝共有兩個兒子,同治是他的長子,次子三歲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同治即位時,衹有6歲,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這一年的十月,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後不滿八位大臣專權,聯合東宮慈安皇太後和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在護送鹹豐帝梓宮回京之際,慈安、慈禧和小皇帝先行到達,采納恭親王建議,將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他五人革職或遣戍,實行兩宮太後“垂簾聽政”,自己掌握實權,改年號為“同治”,以第二年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訢為議政王、軍機大臣,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族地主武裝,勾結外國侵略勢力,實行藉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延緩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務派“自強”和“求富”的方針,開辦一些新式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頑固派對洋務派進行牽製,以加強深宮集權。被清朝統治階級稱為“同治中興”。
  
  同治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淫程度比他父親鹹豐還要厲害。他有許多後妃,卻還要常常帶了兩個心腹太監,換上平民服裝,偷偷溜出皇宮,到京師的南城娼妓區去尋花問柳,夜間不回皇宮。據說,時間一長,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衹覺得渾身發燒,口渴,腰疼,小便不暢。太醫摸不透是什麽病,衹當普通的感冒來治。一連幾天,燒熱不退。又便秘,頸項、肓背、腰部等處發出紫紅斑塊。到公元1874年11月,頭部、臉面上都出現紫色發亮的斑塊,左邊臉頰上的斑塊被抓破,滲出血水,又頰腫得厲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膿,很遠就能聞到一股令人作嘔的惡臭。慈禧太後怕同治從鏡子裏見自己的尊容會受驚,便命太監將養心殿內所有的鏡子都收藏起來,不便挪動的穿衣鏡等,用紅緞蒙上。同治命人拿鏡子,皇后阿魯特氏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為理由勸阻。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宮中對於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飾,衹說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養心殿探病,並嚮他訴說慈禧太後又為細微小事責駡她,還失聲哭泣起來。慈禧本來就不喜歡這個兒媳婦,並設下了監視的耳目。這天,慈禧聽說皇后去探視皇帝,便親自到養心殿東暖閣外偷聽他倆的談話。她聽到皇后在訴說她的不是,就怒氣衝衝地闖了進去,一把抓住皇后的頭髮,舉手就打,並且叫內廷太監準備棍杖,要嚴厲責罰皇后。同治見狀,被嚇得昏厥了過去,慈禧這纔沒有對皇后用刑。同治的病勢卻從此越來越重,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死於養心殿東暖閣。沒有過多久,皇后阿魯特氏薨逝。 當然這個是沒有史料記載的。是傳聞。
  
  同治死後的廟號為穆宗毅皇帝,史稱同治皇帝。
  
  附錄:同治皇帝之死因
  
  同治帝載淳,是清王朝建立後的第八代皇帝,鹹豐六年(1856)葉赫那拉氏(慈禧)所生,他是鹹豐帝奕詝駕崩後唯一留下的兒子。載淳六歲(1861年)登基稱帝,十七歲(1873年)親政,未及二年,即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病逝,時年十九歲。
  
  關於他的死因,傳聞很多,十分離奇,廣為流傳的是說他因行為不檢,染梅毒而死。尤其一些野史小說,無中生有,添枝加葉,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例如,影響很大的《清史演義》第七十九回寫道:“同治帝一意尋花……受了淫毒”,並將其死因歸於“禦醫未識受病緣由”藴毒深而死。
  
  另部影響亦很大的《清宮歷史演義》捲十二第九十六回也稱:“穆宗(同治帝)一嚮在外胡闹不已,早就沾染了淫毒”,並在該書《編輯大意》中講:“本書事實,或采輯名人文集,或依據私傢筆記,語有來因,事可微信,絶非憑空結撰、嚮壁虛造之作品所可比擬。”這樣,百年來就給廣大讀者一個印象:同治帝確係死於梅毒,“絶非憑空結撰、嚮壁虛造”。
  
  廣為流傳的臺灣作傢高陽寫的長篇巨著《慈禧全傳》第二部《玉座珠廉》(下)的《惡疾初起》一節中,認定“是梅毒!”。
  
  特別是電影《一代妖後》的公演,片尾說明同治皇帝本患梅毒,但在慈禧授意下,外稱“天花”,還篡改檔案,將禦醫們寫的“脈案”。(即診斷記錄及處方)篡改成天花病癥。使得同治帝患梅毒致死之說,盡人皆知。
  
  若說文藝作品不是歷史著作,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虛構和誇張的話,那麽,一些論著亦持此話,其影響非同小可。如山東大學《文史哲》雜志1989年第6期載李鎮同志文章《同治究竟死於何病》。李鎮祖上“數代為禦醫,高祖李萬清是鹹豐皇室太醫,曾為懿嬪(那拉氏)遇喜診脈,確定慈禧懷孕而生同治。曾祖李德立就是給同治看病的主治禦醫,李德立的長子、李鎮的祖父“曾任光祿寺置正,在清廷供事多年”,1938年,他曾告訴李鎮:“同治確是死於梅毒”,“同治梅毒潰爛後,流膿不止,奇臭難聞,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須親自為他清洗敷藥,一個多月來受到強烈惡臭刺激,從此失去了嗅覺”。至於為什麽在診治同治帝的脈案上寫為“天花”,李鎮解釋說:“據祖父面告,曾祖父奉沼入養心殿請脈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癥,為了填重起見,曾約一位有名外科禦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肯定是楊梅大瘡。自忖若奏明載淳生母慈禧,她通曉醫道,喜怒無常,如若一時火起,指責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倘若知情不報隱瞞病情,又怕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真是左右為難。經與右院判莊守和商議,認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況這是自古以來少見的帝王之絶癥,難告於天下,不如裝鬍塗吧,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同志為澄清歷史事實,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七輯中編纂公佈了《同治進藥簿》編者根據宮中所藏《萬歲爺天花喜進藥用藥底簿》中禦醫對同治帝臨死前診斷記錄(即脈案)及處方進行研究,認為“從這本進藥薄的名稱,以及從載淳患病到去世的脈案、用藥處方,都可以證明是因患天花沒有治好而去世的”。
  
  第一,從理論上講,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梅毒則是由梅毒蠃旋體引起的一種漫性傳播疾病,患天花之初都要發燒,這是患急性傳染病的規律,體溫增加一度,脈搏增跳十次。從同治脈案可以清楚看到,從發病第一天就脈搏加快,發高燒達7天之久:十月三十日發病第一天,他“脈息浮數而細……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第二天“脈息浮數……咽喉幹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第三天因發燒而“大便四日未行”;第四天至第七天,天天皆“脈息滑數”、“脈息數大”,均為發燒導致脈搏加塊癥狀,說明起病很急。
  
  而患梅毒起病不急,無發燒癥狀,病情發展緩慢。
  
  第二,天花發病帶季節性,有嚴格的發病時間,一般在鼕春發生,非其時不可能發生,同治帝發病在陰歷十月末,死於十二月初,與天花鼕季發病相符合。
  
  而梅毒發病無明顯的季節特點,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第三,患天花開始還頭痛、背痛、發冷、寒戰等,皆為天花明顯癥狀,在脈案中上述現象記錄得相當詳細:“十月三十日……發熱頭眩……身酸腿軟”;“十一月初二日……腰疼胸堵”;“十一月初三日……嗆咳腰疼”;“十一月初七日……腰疼腿酸,未能驟減”。皆為天花典型癥狀。
  
  而梅毒發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癥狀,表面像個健康人。
  
  第四,天花皮疹的形態,分佈及轉化時間有一定的規律性。在天花發病後的第一或第二日,皮膚上就可見皮疹,即斑疹,但數小時後即迅速變為丘疹,丘疹呈園形,邊緣清晰。同治發病第一日,脈案記載:“皮膚發出疹形未透”;第二天為“疹形透出,挾雜瘟痘”,“頭面周身疹中換雜之痘顆粒透出,係屬天花二朝之喜”,“頭面頸項顆粒稠密,顔色紫滯”,這裏所說“瘟痘”,是指斑疹已轉為丘疹。自這天禦醫確認同治帝患天花,在以後脈案中均記為天花。
  
  天花皮疹光發於額部、發際、面頰、腕,逐漸延及臂、軀幹而至下肢,疹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即呈離心型分佈,這與同治帝發病第二天脈案記載相同,直到十一月初七日仍“蒙頭蓋面,鎖項咽關”,這與天花的皮疹分佈特點吻合。
  
  天花在出疹後全身中毒癥狀顯著減輕,脈案記:“十一月初三……顆粒漸長,紫豔稍化,胸堵煩嘔俱退,大便已行,胃口漸開”;初四日“顆起長紫滯漸潤,內癥俱見稍減”;初五日“已有放白之勢,飲食亦佳”;初六日“漿汁已行,飲食俱佳”。這些記載與天花癥狀極為相似。
  
  天花出疹後二至三日,丘疹開始灌漿,成為皰疹,皰疹中央凹下呈臍形,周圍有紅暈。脈案中亦記載:十一月初三日皰疹顆粒“極實頂陷,攢簇紫滯”;初四日皰疹“色豔板實,頂平不凸”;初五日“頂陷漸起”,“惟形欠飽滿”;初六日“漿汁已行”、“惟漿未充足,根暈未收”。上述癥狀說明天花皰疹頂陷為明顯臍形。
  
  天花發病的第八天至第九天,皰疹轉為膿皰,膿皰形成二至三日逐漸幹縮成痂,於發病的二至四周開始脫痂。同治帝脈案記載他皮疹轉化始終都與天花癥狀一致:十一月初八日“漿漸蒼老,盤暈赤色見退”;初九日“漸有收靨之勢,惟收靨較遲”;直到十一月十八日“痂漸脫落,滑濁漸止”,說明天花病已基本結束。
  
  但梅毒則沒有如此明顯的急性發病過程,它發的斑疹如蠶豆大小,呈園形或略帶不規則形,初起淡紅,二至三周後呈青色或緑色,並不是臍形,與天花皰疹有明顯區別。
  
  十一月十九日起,同治帝染上皮膚感染,這一天的脈案記載“發熱頭眩俱退,惟溫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浸流膿水……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毒”,這種“痘癰”即並發的皮膚感染。二十日“痘痂漸落,發熱咳嗽俱減”,天花漸愈,乃正常現象,但“腰疼重軟,漫腫流汁……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說明形成廣泛皮膚感染的跡象;二十二日感染惡化:“潰破流汁……其餘各處痘癰有已潰而毒未淨者,有未潰而仍腫者”;二十三日雖然天花“痘痂俱落”,“惟腰間潰孔膿汁不減,紅腫不消,臀肉左右潰孔二處流汁”;以後逐日惡化,說明他幾乎沒有抵抗力。
  
  此時,又並發壞疽性口炎,俗稱“走馬牙疳”,此病一般發生在全身性重癥疾病的末期,常於短期內因全身衰竭而死亡。從同治脈案看,他全身皮膚感染未得到有效控製,又並發了走馬牙疳,導致他迅速死亡。
  
  這種病在口腔壞死部分迅速嚮周圍及深部發展,痛疼、惡臭。脈案記載: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脹面腫”:三十日“面頰腫硬,牙浮口粘”;十二月初一日“面頰硬腫,牙齦黑糜口臭”;初二日“各處痘癰俱見正膿……唇腮硬腫,牙齦黑糜,舌幹口臭,大便黑粘”,開始便血,死期已近;初四日“牙齦黑臭,勢恐口疳穿腮,毒熱內擾”,這一天,禦醫已確診為走馬牙疳;初五日酉刻死亡。
  
  在社會上還有一種傳說,李鎮在文章中也加以重複:“據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經曾祖父精心治療,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後,阿魯特氏(同治皇后)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皇后)哭訴備受母後(慈禧)刁難之苦,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可知載淳在去世的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後的事,沒有預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在窗外偷聽的)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一把揪住皇后的頭髮用力猛拖,一大撮頭髮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后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后,同治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藥不進,於次日夜晚死去”。
  
  此說未見檔案史料記載,其事有無策,姑不作評論,僅以脈案對照,可知:自十一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患走馬牙疳後,禦醫們已經束手無策,脈案記載“正不製毒,癥勢日進,溫補則恐陽亢,涼攻則防氣敗”,左右為難;到十二月初四日(即皇后挨打這一天)同治帝“脈息弦數無力,上唇腫木,腮紫腫硬……不能作膿,時流血水……毒熱內擾,減食少寐,理必耗傷氣血”。這樣的狀態,就不可能再經“精心治療已有起色”,“神志清醒”,還能講話更不可能有氣力“從床上跌落在地”。
  
  總之,通過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公佈的《同治進藥簿》研究,我們認為,同治帝因患天花而死,而非梅毒。


  The Tongzhi Emperor (27 April 1856 – 12 January 1875), born Zaichun of the Manchu Aisin Gioro clan, was the tenth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ighth Qing emperor to rule over China. His reign, from 1861 to 1875, which effectively lasted through his adolescence, was largely overshadowed by the rule of his mother Empress Dowager Cixi. Although he had little influence over state affairs, the events of his reign gave rise to what historians call the "Tongzhi Restoration",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stabilise and modernise China.
  
  BiographyThe only surviving son of the Xianfeng Emperor and Empress Dowager Cixi, Tongzhi attempted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period of the Tongzhi Restoration. His first regnal name was Qixiang (祺祥; Manchu: Fengšengge Sabingga), but this name was later abandoned by Cixi in favour of Tongzhi, a contraction of the classical phrase tonggui yu zhi (simplified Chinese: 同归与治; traditional Chinese: 同歸與治), which means "restoring order together". An alternate interpretation reads it as "mother and son co-emperors" (Chinese: 母子同治天下), which fits the state of affairs, as the empress dowager wielded real power and ruled behind the scen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phrase "attending audiences behind a curtain" (simplified Chinese: 垂帘听政; traditional Chinese: 垂簾聽政; pinyin: chuí lián tīng zhèng) was coined to describe Cixi's rule through her son.
  
  Tongzhi became emperor at the age of five upon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the Xianfeng Emperor. His father's choice of regent, Sushun, was removed in favour of a partnership between his mother Empress Dowager Cixi, Empress Dowager Ci'an, and his uncle Prince Gong.
  
  Tongzhi married Empress Xiaozheyi, who was from a Mongol clan. He died of smallpox at the age of 18. He was buried in the Huiling Mausoleum, Eastern Qing Tombs, Hebei. He had no sons to succeed him. Folklore says that Tongzhi died from 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pecifically syphilis), due to his alleged affairs with prostitutes outside of the palace, and that the smallpox diagnosis was given only because the mere discussion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in China was taboo. However no credible evidence exists to substantiate the rumours.
  
  Tongzhi's mother Empress Dowager Cixi and Empress Dowager Ci'an resumed regency after enthroning Zaitian, son of Prince Chun, as the Guangxu Emperor. Empress Xiaozheyi died a few months after Tongzhi's death. Popular stories suggest that she either committed suicide or that Empress Dowager Cixi starved her to death by cutting off her food supply.
  
   FamilyFather: Xianfeng Emperor
  
  Mother: Noble Consort Yi (Empress Dowager Cixi)
  
   Consorts1.Empress Xiaozheyi, (Chinese: 孝哲毅皇后) of the Alute clan (1854–1875)
  
  2.Imperial Noble Consort Shushen, (Chinese: 淑慎皇贵妃) (1860–1905) née Fuca.
  
  3.Imperial Noble Consort Zhuanghe, (Chinese: 庄和皇贵妃) (1857–14 April 1921) née Alute was the aunt of Empress Xiaozheyi.
  
  4.Imperial Noble Consort Jingyi, (Chinese: 敬懿皇贵妃) (1856–1932) née Heseri.
  
  5.Imperial Noble Consort Ronghui, (Chinese: 荣惠皇贵妃) (1854–1933) née Silin Gioro.
<< 前一君主: 清文宗 鹹豐清代同治 Tong Chi
(1862年1874年)
後一君主 >>: 清德宗 光緒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