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斯大林 | |||||||
|
斯大林於1879年12月21日出生於俄羅斯帝國第比利斯省的哥裏城。他的父親是一名奧塞梯鞋匠,母親是格魯吉亞農奴。斯大林是傢中的第三個孩子,兩個兄長在嬰兒時代就已夭折。起初他的父親比較富裕,擁有自己的工廠,但嗜酒無度,經常毒打妻子和兒子。後來家庭的財政狀況變差,斯大林隨父母多次搬傢。他的母語是格魯吉亞語,十歲那年,母親把他送到哥裏的神學學校就讀,在學校裏他學會了俄語,但講俄語的時候依然帶有格魯吉亞口音。16歲時,他進入第比利斯一所東正教中學讀書,成績優秀並獲得了奬學金。在此期間他接觸了一些革命書籍,並深受馬剋思主義影響,1898年8月,斯大林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899年,由於他無法支付學校突然上漲的學費,不得不放棄了最終的考試,被學校開除。隨後他在第比利斯的氣象觀測臺做一名職員,同時積極參與革命活動。1903年黨發生了分裂,他選擇加入了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剋一邊。不久後斯大林就成為了高加索地區主要的革命活動者,他組織罷工、發放傳單,為了給布爾什維剋活動募集資金,他還使用搶劫銀行、綁架、敲詐等手段。1906年夏天,斯大林和葉卡捷琳娜·斯瓦尼澤結婚,後者不久之後就為他生下了第一個兒子雅可夫。
1907年6月26日,斯大林和手下在第比利斯市內的廣場伏擊了帝國銀行的護送隊,槍戰中自製炸彈爆炸導致40人死亡,而斯大林和手下成功的劫取了25萬盧布脫逃。隨後他帶着妻子來到巴庫,但斯瓦尼澤卻在1907年12月因傷寒去世,這使斯大林在悲痛中渡過了幾個月,最後他選擇了把孩子雅可夫交給了娘傢撫養。來到巴庫後,他積極從事阿塞拜疆和波斯地區的革命活動,包括暗殺極右翼民族主義團體“黑色百人團”的成員,並參與綁架、搶劫等。從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間,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被逮捕7次、流放6次,從流放地逃出5次。1912年,來到聖彼得堡的斯大林在列寧的指示下創辦了《真理報》。1913年3月,他發表了《馬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一文,並首次使用了“斯大林”(意思為“鋼鐵的人”)這一筆名。隨後不久他最後一次被捕。1916年,沙俄政府將他強徵入伍參加一戰,卻被醫生檢查出左臂有傷,於是他免於參與動員,被流放到阿欽斯剋。
【革命時期】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沙俄羅曼諾夫王朝滅亡。斯大林被釋放,他於3月25日重返彼得格勒(聖彼得堡),與加米涅夫、莫洛托夫等人繼續從事布爾什維剋《真理報》的編輯工作。他們曾一度對剋倫斯基的俄國臨時政府持支持態度,而在4月召開的黨內會議中,列寧主張推翻臨時政府,斯大林等人於是轉變了立場支持列寧。會議上他被選為布爾什維剋中央委員會成員。同年發生七月事件,列寧由於試圖發動革命而被臨時政府所通緝,斯大林協助他逃往芬蘭,為了避免擴大流血衝突,斯大林下令讓被圍困的布爾什維剋黨員投降。不久列寧重返俄國,並在斯莫爾尼宮策劃武裝起事推翻臨時政府,斯大林成為了領導團體的一員,最終布爾什維剋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奪取了政權,隨後他被任命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
[斯大林、列寧和加裏寧]
斯大林、列寧和加裏寧
1918年,俄國內戰爆發。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人入選了由列寧組建的五人主席團。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裏津徵糧,在伏羅希洛夫、布瓊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強化了自己在軍隊中的影響力。這段期間內,斯大林多次違抗當時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的决議,處决了很多紅軍中在沙皇時代任過職的軍官以及“反革命”。為了徵糧,他還使用了焚燒村莊的手段,逼迫農民服從和防止食物供應被強盜劫掠。最終紅軍在察裏津戰役中取得勝利,同時他也和第一騎兵軍的軍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關係。在斯大林掌權後,察裏津被改名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稱伏爾加格勒)。1919年初斯大林被調回莫斯科,3月24日他與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結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綫,期間對紅軍中的逃跑者,他嚴厲的把他們作為叛徒集體處决。
1919年波蘇戰爭爆發。任蘇軍西南方面軍政委的斯大林希望奪取波蘭城市利沃夫,然而這卻違背了列寧和托洛茨基主攻華沙的戰略意圖。他的政治把戲促使第一騎兵軍的布瓊尼和葉戈羅夫違背中央的命令,拒絶援助圖哈切夫斯基的西北軍,最後蘇軍在利沃夫和華沙的兩場戰役均以失敗告終。歸國後,斯大林的行為受到批評,他則辯護說問題在於中央的决策,而同時也主動辭去軍職。在黨內第九次會議中,托洛茨基更是公開的指責了他,兩人最終在日後結仇。
【掌握權力】
1921年紅軍入侵格魯吉亞,建立了格魯吉亞蘇维埃政權,其中斯大林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此時列寧和托洛茨基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於是列寧重用斯大林與其抗衡。在加米涅夫的幫助下,1922年4月3日俄共第11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被選
[斯大林和列寧]
斯大林和列寧
為蘇共中央總書記。而在5月列寧突然中風,之後不得不減少了政務活動。在處理格魯吉亞事件時,斯大林要求削減格魯吉亞地方自治的權力,要求格魯吉亞蘇维埃並入南高加索聯邦再並入蘇聯,引起了當地布爾什維剋的不滿。他和奧爾忠尼啓則於是對反對派使用了粗暴的高壓政策,列寧對此非常反感,稱他們的行為是“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同時,斯大林要求放鬆外貿壟斷的建議也跟列寧發生了分歧。列寧於是在遺囑中批評了斯大林的粗暴,建議將其“調離總書記的位置”,並尋求與托洛茨基再次合作。斯大林得知後,在電話裏辱駡了列寧的妻子剋魯普斯卡婭,列寧之後曾憤怒寫信給斯大林,並以絶交威脅他道歉。斯大林選擇低頭認錯最終事情平息。
在列寧健康惡化時期,斯大林和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建立了政治同盟,共同對抗黨內威望較高的托洛茨基。在列寧逝世後,剋魯普斯卡婭把列寧的遺囑交給了中央政治局。在蘇共第13次代表大會上,列寧的遺囑沒有被公佈於衆,而僅僅是在中央委員會的高級領導人中傳達,斯大林提出辭職,而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不同意,他們認為列寧的建議是不合適的,並一致選舉斯大林為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列寧去世後,托洛茨基寫下《論列寧》和《十月的教訓》,其中直言不諱的批評了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的錯誤,這促使了兩人和斯大林聯手形成共同對抗托洛茨基的局面。三人發表文章稱“托洛茨基主義”不是真正的列寧主義,斯大林還表示“黨的任務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義這一思潮”。被孤立的托洛茨基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解除了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而不久之後,斯大林和又和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在一些問題上發生分歧:斯大林支持布哈林的意見,延續新經濟政策,放寬對農民的約束,並希望先在一國內建成社會主義;而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反對放大新經濟政策並擁護世界革命的主張,他們形成“新反對派”,1925年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會議上,他們和斯大林為首的主流派公開對抗,卻以失敗告終。季諾維也夫於是重新聯合托洛茨基,並和列寧遺孀剋魯普斯卡婭等人結成反對派聯盟,共同和斯大林的“右傾”集團鬥爭。斯大林則充分利用中央權力對反對派實施政治打壓,1927年12月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後,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後開除出黨。
1927年末蘇聯發生𠔌物短缺,斯大林認為是富農囤積的結果,力求迅速消滅富農階級,開始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而布哈林等人則認為𠔌物收購危機的原因不在於富農,而在於收購價格不合理和工業品供應不足,支持繼續維護新經濟政策。兩派展開政治鬥爭。斯大林批評布哈林等人是黨內右傾投降主義集團,並於1929年利用權力將布哈林清除出政治局。
【統治蘇聯】
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中,斯大林並沒有起主要作用,但是在隨後的兩年中他表現得積極出色,多次受到列寧的委派前往最關鍵的戰綫與國外武裝干涉勢力和國內反對勢力作戰,鞏固了新生的政權。這一期間,在斯大林的主導下,俄國的國傢名稱由原來的“俄羅斯蘇维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蘇维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這有使蘇聯成為“未來全世界社會主義國傢的聯合國”的意圖。同時,斯大林還提出“在一個國傢首先建立社會主義”(一國社會主義)的主張。1922年斯大林成為成為蘇聯共産黨的總書記。列寧雖然欣賞斯大林的才能,但也曾批評斯大林太粗暴,擔心他掌握無限的權力。有人甚至說列寧在他的政治遺囑中曾建議將他“調離總書記職務”,而斯大林後來成功地銷毀了這一遺囑。
1924年在列寧去世後,斯大林聯合季諾維耶夫和加米涅夫一起和托洛茨基鬥爭,他在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選舉上繼續當選黨的總書記,並獲得最高領導權。1925年4 月,在蘇共十四大上,斯大林代表中央提出把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綫。隨後,斯大林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工業化,急於消滅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同時他也開始殘酷消除其他政黨和黨內的反對派和政治對手,大搞個人崇拜和個人集權,以確保斯大林路綫得以全面貫徹施行。
這樣,在斯大林的主導下,在20年代後期到30年代後期這十幾年裏,蘇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方面,斯大林通過兩個“五年計劃”,使得蘇聯這個傳統落後的農業國傢迅速改變了面貌,建立了完整的獨立自主的工業和軍事體係。這期間蘇聯的工業産值增加了4倍多,年平均增長16.8%,重工業發展增加了9倍,年平均增長21.2%。到1940年,蘇聯已經成為工業總産值歐洲第一、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大國。此外,1930年前後,在國傢工業化迅速高漲,商品糧食相對短缺的情況下,斯大林力排衆議采用高壓手段實行了農業集體化的政策,把數百萬富農強行流放到西伯利亞與中亞。由於措施不當,斯大林的農業改革造成多地出現饑荒,其中的烏剋蘭大饑荒更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死亡。另一方面,斯大林在30年代所領導的所謂“肅反”中對蘇共黨、國傢和軍隊的領導人和其他反對派人士展開了大規模的殘酷“清洗”,將大量的幹部殺害,包括當時紅軍第一批晉升為元帥的五人中的三位,以及列寧逝世時七名政治局委員中的四名;成千上萬的人被處死,數以百萬計的人被送進了勞改營。
斯大林在30年代還主導了蘇聯外交關係的改善和拓展以及蘇聯的法製建設。他先是同英法逐步改善了敵對關係,1933年又同美國正式建交。1934年蘇聯被接納加入國際聯盟並擔任常任理事國,使得蘇聯完全走出了建國初期被孤立的處境,並以大國身份進入國際舞臺。1936年底,斯大林在蘇维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新憲法草案》的報告,大會隨後通過了蘇聯憲法草案(這部憲法也被稱為“斯大林憲法”,之後的蘇聯憲法雖幾經修改,但都以此版本為基礎),從法律上規定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製和計劃經濟體製。
【二戰領袖】
1930年希特勒掌握德國政權之後開始擴軍備戰,當時西方國傢采取綏靖政策,蘇聯在國際上頗為孤立。1939年8月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著名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當1939年納粹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解放”烏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幌子下,根據與德國達成的秘密協議,蘇聯紅軍參與了對波蘭的瓜分。隨後蘇聯軍事威脅下,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三個獨立國傢,最終歸屬於蘇聯。羅馬尼亞的部分領土也被蘇聯用武力威脅的手段吞併了,芬蘭在威脅面前不肯低頭,蘇聯便發動了入侵芬蘭的鼕季戰爭。上述擴張行動常被說成蘇聯需要這些領土來防禦納粹德國的突然襲擊,但是當戰爭已結束、德國被徹底擊敗以後,斯大林並沒有表示要放棄對所占據領土的控製。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嚮蘇聯發動了閃電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方面稱為衛國戰爭),斯大林於7月3日發表演說,號召蘇聯人民不僅要消除本國面臨的危險,還要幫助在德國法西斯奴役下的歐洲各國人民。1941年6月他擔任了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任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總司令。由於斯大林的脾氣暴躁,獨斷專行,聽不得不同的意見,導致戰爭初期由於種種失誤蘇聯遭到了巨大的物質、人員損失,斯大林表現出鋼鐵般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性格。下令死守基輔的的决策給蘇聯蘇聯帶來了慘重的損失.基輔戰役中蘇軍損失了約70萬人,有66.5萬人投降,丟掉了一個龐大的戰略集團,德軍把基輔戰役說成戰爭史上最大的圍殲戰。到11月初,德軍逼近莫斯科。7日,斯大林照常在紅場舉行閱兵式,受閱部隊從紅場直接開赴前綫,極大的鼓舞了紅軍的士氣,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納粹德國閃電戰的神化第一次遭到挫敗,被認為是“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殲敵33萬人,此役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1943年7月,蘇聯又取得了庫爾斯剋戰役的勝利,這場勝利的意義,用斯大林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如果說斯大林格勒會戰預示着德國法西斯的衰落,那麽庫爾斯剋會戰則使它面臨滅頂之災”。1945年5月,蘇聯紅軍攻剋德國首都柏林,德國被迫無條件投降。同年,斯大林獲蘇聯大元帥軍銜。
斯大林先後出席了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同美、英領導人羅斯福、丘吉爾等人會談,為二戰以反法西斯力量的完全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二戰之後,根據美、蘇、英等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世界格局的劃分,斯大林確立了蘇聯在東歐的勢力範圍,並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傢陣營。但在對待同為共産黨政府的南斯拉夫時,斯大林采用大國沙文主義的手段,並在東歐各國推行清洗資産階級精英分子的運動。此外,二戰後中國政府也在斯大林的重壓下被迫同意外蒙古作為“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蘇聯勢力擴展到了大半個東歐,斯大林利用這個機會在整個占領區建立了共産黨政府,變成蘇聯的衛星國。共産主義擴展到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引起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傢的極大恐慌,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標志着冷戰的正式開始。
【逝世】
斯大林於1953年3月5日去世,享年73歲。依據官方說法,斯大林是因腦溢血去世的;但俄《共青團真理報》在進行了深入調查後稱,斯大林是被貝利亞毒死的。他的遺體被保存在莫斯科紅場的列寧墓中,供瞻仰參觀。
斯大林去世之後,赫魯曉夫在朱可夫元帥的幫助下,將貝利亞逮捕槍决,罷免了繼任的蘇共總書記馬林科夫,最終坐上蘇聯的第一把交椅。並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做“秘密報告”,全面批判否定斯大林,使斯大林與馬剋思列寧主義的聲譽在全世界受到極大的影響,非社會主義國傢共産黨的大量黨員退黨。赫魯曉夫還把斯大林的遺體從列寧墓中移出來火化,骨灰埋在了剋裏姆林宮墻下。赫魯曉夫也遭到了各方面的批判,被稱為“站在導師墳墓上跳舞的人”。
【愛好】
斯大林喜歡吃家乡菜、喝格魯吉亞酒,其中三樣有代表性的格魯吉亞菜最為他喜愛:香軟可口的“哈恰普裏”奶酪餡餅、風味獨特的加核桃仁的茄子捲、鮮美味厚的“哈爾喬”羊肉湯。他喜歡喝“赫萬奇加拉”和“金茲馬拉烏利”兩種半幹紅葡萄酒,微甜帶澀,醇厚香濃。
斯大林與中國
對於中國,斯大林強占中國的唐努烏梁海、整個黑瞎子島、迫使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等,對中國造成極大的傷害。斯大林為了討好日本,更是屠殺了遠東地區約30萬華人。
【斯大林主義】
[斯大林和毛澤東]
斯大林和毛澤東
斯大林主義是指蘇聯和受蘇聯影響的共産主義國傢, 在斯大林統治下及其之後的共産主義理論,主要包括了斯大林的政治經濟外交主張。但是,斯大林本人從來不承認自己創立了任何同馬剋思列寧主義並列的所謂“斯大林主義”,一直以來他都認為自己是列寧的學生。
很多人認為斯大林主義的一個核心是中央集權體係。裏昂·托洛茨基認為斯大林主義體製的本質是獨裁政策,這個解釋被反對斯大林主義的評論傢們廣泛運用。 斯大林主義還經常被他們稱為“紅色法西斯主義”。
也有很多人認為斯大林主義其實是西方反共勢力強加給斯大林的。毛澤東就曾經說過:“如果一定要說什麽斯大林主義的話,就衹能說,首先,它是共産主義,是馬剋思主義,這是主要的一面;其次,它包含了一些極為嚴重的、必須徹底糾正的、違反馬剋思列寧主義的錯誤。”他尖銳的指出:“所謂非斯大林主義化就是非馬剋思主義化,就是搞修正主義。”
[蘇聯出版的斯大林和毛澤東宣傳海報。]
蘇聯出版的斯大林和毛澤東宣傳海報。
【大事記年表】
1879年12月21日,出生在高加索格魯吉亞的哥裏城。
1894年,斯大林進入梯弗裏斯(今第比利斯)東正教中學讀書期間開始研讀馬剋思的作品並參加革命活動。
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梯弗裏斯組織。
1900年開始參加地下政治活動,在高加索一些工業中心組織罷工、示威。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化為孟什維剋派和布爾什維剋兩派後,他參加了布爾什維剋派。
1904年12月領導巴庫工人大罷工。
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間,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監禁。
1912年2月被選入布爾什維剋黨中央委員會,主編黨的機關報《真理報》。
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1917年5月至1952年10月連續當選為俄共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他協助列寧組織和領導了1917年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勝利後參加了以列寧為首的第一屆人民委員會。
1918年至1920年在蘇俄國內戰爭時期擔任民族事務人民委員和國傢監察部人民委員。
1922年至1952年10月連續當選為黨中央總書記——蘇聯共産黨1925-52年簡稱聯共(布)。
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蘇蘇维埃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成立蘇维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報告。他提出了“在一個國傢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
1924年,斯大林進行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為強盛的工業國,但形成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製,具有嚴重的弊端。
1928年,他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工業化,通過幾個五年計劃使蘇聯這個落後國傢迅速改變了面貌。
1934年底開始,斯大林發動了一場政治恐怖風暴,處决了許多曾支持他掌權的老黨員以及蘇聯紅軍和蘇聯紅海軍的大多數中高級軍官。
1936年開始在蘇聯紅軍和紅海軍中實行紅軍式軍銜製;12月5日在第8次蘇维埃非常代表大會上批準了在他領導下起草的第一部蘇聯憲法,即所謂“斯大林憲法”。
1940年恢復實行俄羅斯傳統軍銜製。
1941年5月至1946年3月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部長會議)主席。
1941年6月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任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
1945年6月獲最高軍銜─蘇聯大元帥稱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他成為同盟國最成功的統帥之一,
1941年鼕季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期間,斯大林始終留在首都組織大反攻。在他的卓越指揮下,蘇軍先後贏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庫爾斯剋戰役的勝利,使當時的形勢出現轉折,兵鋒指嚮德軍,他領導蘇聯人民戰最終戰勝了納粹德國。斯大林參加了盟國的幾次首腦會議,包括和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舉行的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
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1952年10月聯共(布)19大將中央政治局改組為蘇共中央主席團時,他當選為中央主席團委員和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腦溢血病逝,遺體經防腐處理後安放在列寧墓。
1956年,赫魯曉夫主持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
1961年,斯大林的遺體被火化後掩埋在剋裏姆林宮紅墻下。
【紀念斯大林】
斯大林創建了巨大的軍事-工業機構,使蘇聯進入核時代,並實現了工業化,但他的農業集體化始終沒有産生積極的經濟效果。
他的著作編為《斯大林全集》,均已譯成中文。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格魯吉亞重建了20多座斯大林紀念碑,均為斯大林崇拜者集資修建的。
1998年4月1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命令公佈一直秘密存放在總統檔案館的有關斯大林活動的材料,葉利欽贊同關於出版斯大林文獻集的建議,該建議是由亞歷山大·雅科夫列夫領導的受政治迫害者恢復名譽委員會提出的,葉利欽委托總統辦公廳將總統檔案館的材料移交給該委員會。
1998年12月21日,斯大林的故鄉──格魯吉亞的哥裏市舉行了紀念斯大林誕辰119周年的活動,格魯吉亞統一共産黨領導人和積極分子、左派團體的代表在哥裏市斯大林博物館附近舉行集會,斯大林的孫子也參加了集會。
1999年3月5日,在格魯吉亞共産黨人的倡議下,哥裏舉行了紀念斯大林逝世46周年的悼念活動。哥裏的斯大林紀念館一直對外開放。
婚姻家庭
【斯大林的子女】
長子(斯大林的第一個妻子所生)雅科夫·朱加什維利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於1941被德國俘虜,希特勒曾企圖用雅科夫交換被蘇聯軍隊俘獲的一名德軍高級將領,但被斯大林拒絶,雅科夫後來犧牲。他較早開始獨立生活,生活儉樸,堅定頑強,在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受到蘇聯人民的熱愛。
第二個妻子娜傑日達·謝爾蓋耶夫娜·阿利盧耶娃留下兩個孩子:兒子瓦西裏、6歲的女兒斯韋特蘭娜。
瓦西裏在戰爭中是一名勇敢的飛行員。1947年被任命為莫斯科軍區空軍司令員,因嚴重酗酒,1952年夏斯大林親自簽署了對他的撤職令。1953年4月被捕,被判8年徒刑,關押在弗拉基米爾監獄,當時他改用了他的第三個妻子的姓──瓦西裏耶夫。1960年提前釋放,被允許繼續住在莫斯科,並還給他住房、將軍肩章、黨證和勳章,因其繼續酗酒又被關進監獄。1961年出獄時健康狀況惡化,赫魯曉夫把他送到更遠的喀山,但其行動完全自由,一名女護士是他的最後伴侶。1962年3月瓦西裏因酗酒死亡,年僅40歲,其墓碑上寫着:瓦·約·朱加什維利將軍之墓。
斯韋特蘭娜在斯大林在世時就有不少緋聞,20世紀50年代中期時已結過兩次婚。同第一個丈夫格裏戈裏·莫羅佐夫生育有一子約瑟夫(後來成為醫生);同第二個丈夫尤裏·日丹諾夫(前蘇共中央書記安德烈·日丹諾夫的兒子)生了一個女兒,名叫卡佳。斯大林去世後,斯韋特蘭娜沒有受到排擠和打擊,繼續在莫斯科住五居室的房子,每月得到個人撫恤金300盧布,兩個孩子另外各有100盧布。後來,她與印度人拉傑什·辛格同居,辛格是印度共産黨員,在莫斯科一傢出版社工作,他的叔叔是尼赫魯政府中的一名部長。1966年10月31日,辛格去世,她申請去印度安葬他的骨灰,她在印度的辛格父母傢居住兩個月後到美國大使館請求避難,蘇聯領導人為此撤銷了當時的國傢安全委員會(剋格勃)主席弗拉基米爾·謝米恰斯內的職務。
1970年,她又一次結婚,丈夫是一名美國建築師,名叫威廉姆斯·皮特斯,他們不久生下一女,取名奧莉加。後來離婚。1982年她移居英國,1984年11月帶着小女兒回到莫斯科,沒住多久,她又孤身一人,住在英國西海岸的一傢養老院裏,膳宿費同國傢負責,每月70英鎊,此外她每周還可領到65英鎊10便士的養老金。
【斯大林的夫人】
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叫娜傑日達。娜傑日達——即“希望”的意思。於1932年11月18日夜在孔策沃別墅開槍自殺,年僅30歲。她留下一份遺書,除了斯大林之外,誰也沒有看過它的內容。
娜傑日達是斯大林老戰友阿利盧耶夫的女兒。他們都是格魯吉亞人。十月革命初期,斯大林孤身一人,在彼得格勒曾寄宿在這位老友傢中。斯大林的第一位夫人斯瓦尼澤早在多年前已經逝世。1919年,39歲的斯大林與不滿十八歲的娜傑日達成婚。斯大林是成熟的職業革命傢。娜傑日達中學還沒有畢業,不過她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已開始涉獵荊棘人生。娜傑日達年輕,貌美,上進,她不以做夫人為滿足。她要具備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知識水平與工作能力。她隨斯大林上過前綫,在列寧辦公室當過秘書。後來進入工業學院學習化學纖維工藝。學院裏除個別人之外,並不知道這位勤奮的黑發文靜的女同學是斯大林的夫人。
斯大林與娜傑日達一起生活了13年,生了一兒一女。當時革命傢的夫人們都不太過問傢務,娜傑日達也不例外,她整個身心撲在社會事業上。列寧逝世後,斯大林擊敗了黨內“反對派”,成為全黨的第一把手。娜傑日達瞭解斯大林取勝的過程與付出的代價。她在政治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她的觀點和列寧的遺孀剋魯普斯卡婭及其他被扣上“反對派”的帽子的人們相近。有的老布爾什維剋成了斯大林的政敵,卻是她的朋友。但她知道自己的身份,極力剋製個人的感情。
1932年11月7日十月革命15周年,紅場上舉行大遊行時,娜傑日達和工業學院的同學們走在接受檢閱的行列中。可是幾天後,報上發佈消息,說她於8日逝世。訃文沒有提到她的死因,也沒有刊出醫生的最後診斷,這不能不在社會上引起疑問。她的死成了衆人猜測的謎。於是社會上流傳開不同的說法:自殺、他殺、謀殺……
蘇聯政府為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斯大林衹參加了與遺體告別的儀式,沒有護送遺體到墓地,以後他也沒有到妻子墓地去憑吊和掃墓,衹是墓碑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娜傑日達·謝爾蓋耶夫娜·阿利盧耶娃——斯大林娜
聯共(布)黨員。
1901年9月9日生——1932年11月8日亡
約·維·斯大林敬立
她女兒斯韋特蘭娜的一段話:“如果她沒有死,那麽她以後的命運會是如何呢?不會有什麽好的結果。早晚她會成為父親的政敵。當她看到她的最好的老朋友,如布哈林、葉努基澤、雷登斯、斯瓦尼澤夫婦都一一死去,她决不會沉默。她絶對熬不過去。”
斯韋特蘭娜在懷念母親的文章中自問自答:“也許命運賜予她死亡使她免於遭到等待她的更大的不幸吧?”
【個人崇拜】
斯大林在蘇聯建立了他自己和列寧的個人崇拜。他不顧列寧的遺孀反對,將列寧這位蘇维埃創建者的遺體安放在水晶棺內供人瞻仰。斯大林也曾是大規模敬愛甚至是崇拜的中心。一些城鎮、鄉村、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斯大林格勒,還有斯大林奬,斯大林和平奬等等。這種個人崇拜在蘇聯衛國戰爭勝利後達到了頂峰,他的名字甚至被寫入新的蘇聯國歌。斯大林成為了詩歌、音樂、繪畫、電影等各種文化作品的焦點。
托洛茨基曾批評斯大林的個人崇拜,認為建立這樣的個人崇拜將個人價值凌駕於黨和階級之上,違反了社會主義和布爾什維剋的價值,從而沒有人能對斯大林進行個人批評。
【歷史評價】
斯大林作為蘇聯的實際統治者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他有卓絶的才幹,精力旺盛,堅毅不拔。斯大林個性的突出特點就是剛強。斯大林是備受爭議、影響深遠、極其復雜矛盾多面的歷史人物。從赫魯曉夫在1956年2月的蘇共二十大上作《關於斯大林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全面否定斯大林開始,關於斯大林的歷史面貌與評價一直爭論不休。前蘇聯國內主流輿論幾十年裏幾乎一邊倒地將其塑造為暴君和精神病狂人。蘇聯解體後,雖然俄羅斯主流媒體依然重複着前蘇聯關於斯大林的種種“故事”,也有一些歷史學者開始跳出官方評論重新審視斯大林問題。俄羅斯國內由於近 10年的經濟衰退,民衆中也開始産生對斯大林的懷念之情,因為畢竟如丘吉爾所說“斯大林接受的是還在使用木犁的俄羅斯,而他留下的卻是裝備了原子武器的俄羅斯"。在他逝世50周年之際,一份民意調查顯示,在經過近50年的妖魔化後,已經將近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憑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可以原諒斯大林的一切”,將近一半的俄羅斯人對斯大林主要持正面評價。總統普京在就職演說中把斯大林說成是“不能忘記的人”。近來俄羅斯新版的歷史教程開始對斯大林做出了新的評價。總之,正如一位歷史學家所說“斯大林就是一張牌,任何政治傢都得打他,都要打他。”
在20世紀30年代的肅反運動中,由於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導致了肅反擴大化,使一大批黨和軍隊的優秀幹部遭到殘酷迫害;在指導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時,由於他把蘇聯一國的經驗絶對化,忽視了把馬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采取了不少不妥當的做法,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在對待一些國傢問題上體現了大國沙文主義。
許多人指責斯大林是過於殘酷和犯下嚴重罪行的獨裁者,在列寧去世後執政蘇聯的30多年間多次進行黨內外的清洗活動,使一大批蘇共黨和軍隊中富作戰經驗的優秀幹部遭到殘酷迫害,許多人還指責斯大林利用政治保衛局、內務人民委員會(剋格勃的前身)等組織嚴密控製人民的思想言論。至今,在斯大林時代被迫害的人的總數已經無法查明,特別是按照不同的統計、對時間範圍的不同定義以及對於被迫害致死的不同定義(例如是否包括在遷徙中死亡的人數等等),所得到的結果往往大相徑庭。其中一種說法是共約170萬人被關押,近70萬人被處死。
很多人認為斯大林對那一歷史時期共産主義勢力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擴展起了重要作用,正是由於斯大林的作用,東歐的各衛星國纔建立了共産主義。也有很多人指責斯大林在指導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時,把蘇聯一國的經驗絶對化,忽視了把馬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采取了不少不妥當的做法,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例如,共産主義在中國獲得勝利就主要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産黨人鬥爭的結果。 此外,蘇聯在1929年中東路事件時占領中國的黑瞎子島,二戰後強迫蔣介石政府同意將外蒙古以獨立公投的形式從中國獨立出去,都對中國産生極大傷害。
很多人認為斯大林個性的突出之處是殘忍,沒有絲毫的憐憫之心。但多數人都承認斯大林有着卓絶的才幹、旺盛的精力、堅毅不拔的品質和敏捷靈活的思路。同時,斯大林對各種藝術門類,特別是文學和音樂也涉獵良多,都有不俗的品味和造詣
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事業,完成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造,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發展有一定貢獻。斯大林對那一歷史時期共産主義勢力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擴展起了重要作用,多數人都承認斯大林對於蘇聯成立後政局的穩定、以及蘇聯經濟軍事發展的巨大貢獻。他統帥蘇聯紅軍為打敗法西斯德國以及同盟國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程中,斯大林抓住英法等歐洲國傢衰落的時機,籌劃安排戰後的世界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的大國地位在經濟、軍事和國際政治等方面都得到進一步的全面加強,最終成為與美國共同主導世界事務的超級大國,使蘇聯成為世界最強國之一,共産主義擴展到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同時他也特別專斷,他強行實施的一係列極端的政策給蘇聯的建設留下太大弊端,以至於不同學者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卻沒有人否定他的歷史重要性。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1959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誕辰之際(當時斯大林逝世已經6年)在下院發表演說時說:"對於俄羅斯萬幸的是,在它經受艱難考驗的年代裏領導它的是天才而且堅忍不拔的統帥約.維.斯大林.他是一位傑出的人物,贏得了他所生活的我們這個殘酷時代的敬仰.斯大林精力過人,博學多識,意志堅定,無論處事還是談話,他總是果斷`堅决`毫不留情,連我這個英國議會培養出來的人也不能提出什麽反對意見.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無比的力量.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的領導人中,他仿佛是無與倫比的,他對人們的影響是不能抗拒的.當他走進雅爾塔的會議廳時,我們大傢就好像是聽到了命令似的,站起身來.而且,真是怪事,兩手下垂,放在褲縫邊.斯大林具有深刻的,邏輯性極強的,清晰的智慧,絶不會驚慌失措.他是無人能比的大師,能夠在睏難時刻好到擺脫絶境的出路.他是一個能夠假敵人之手消滅敵人的人,它迫使我們這些被他公然稱為帝國主義者的人去同法西斯主義者作戰.斯大林接受的是還在使用木犁的俄羅斯,而他留下的卻是裝備了原子武器的俄羅斯"。
毛澤東不贊成把斯大林說的一無是處,認為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力求客觀公允、實事求是,他說:“蘇聯過去把斯大林捧得一萬丈高的人,現在一下子把他貶到地下九千丈。我們國內也有人跟着轉。斯大林不是在所有問題上,而是在一些問題上犯了錯誤”,中央認為斯大林是三分錯誤,七分成績,總起來還是個偉大的馬剋思主義者,按照這個分寸,寫了《關於無産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三七開的評價比較合適。”他認為,斯大林問題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一種現象,帶有時代的特點”。所以,“我們應當用歷史的觀點看斯大林”。
1989年東歐劇變後,匈牙利等國擺脫了蘇聯控製,在2004年4月2日加入歐盟前,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市市長辦公室發表的聲明稱:“斯大林對人類、歐洲、匈牙利、匈牙利人民、布達佩斯和布達佩斯市民犯下了嚴重的罪行。”同時剝奪了斯大林於1947年獲當時的布達佩斯市政府授予的榮譽市民稱號(這項榮譽是為了表彰他領導的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把納粹德軍隊趕出匈牙利)。
有些歷史學家將斯大林和彼得大帝的政治經濟政策並列。這兩個人都致力於俄國在經濟軍事實力上趕超西歐,都全面深遠地改變了俄國、西歐乃至世界的歷史,都成功地令俄國在一段時間成為歐洲領導者。同時,也有歷史學家對斯大林與彼得大帝、伊凡四世等在限製人民自由、專政手段上的殘暴上作出了比較。
蘇聯解體多年後,在俄羅斯的政治傢和普通百姓中出現了重新正面評價斯大林歷史作用的呼聲,認為 “斯大林是一個非凡的人物”、“是20世紀傑出的人物之一”。俄羅斯的民意調查表明,近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憑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可以原諒斯大林的一切”,並贊揚斯大林使蘇聯“井然有序、工業發展,成為令人驕傲的偉大國傢”,幾乎有一半的俄羅斯人對斯大林主要持正面評價;但也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仍然“將斯大林與大迫害與勞改營聯繫在一起”。總統普京在就職演說中把斯大林說成是“不能忘記的人”。俄共總書記久加諾夫更聲稱“斯大林不僅是20世紀俄國歷史,而且是整個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活動傢”。
俄國在2007年重新修訂的一本教科書中,將斯大林明確定位為“一個確保國傢邁入工業社會的體係的開拓者和維護者,一個瀕臨戰爭的國傢的領袖”。並為斯大林所犯下的所謂“人道罪過”進行解釋,認為那就如同秦始皇、彼得大帝等的“殘暴”一樣,是時代的必然,最終將成為滾滾嚮前的大歷史的附屬物。這種罪過將在一個國傢民族的大統一、大發展中獲得強勁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斯大林死亡之謎】
——自然死亡還是被人謀殺?
官方公報
1953年3月4日,當時蘇聯最具權威的官方報紙《真理報》頭版頭條刊登了前一天由蘇共中央委員會和蘇聯部長會議聯合簽發的斯大林病情公報,公報說,“斯大林於3月1日午夜至3月2日凌晨在莫斯科的寓所裏突發腦溢血,造成右肢癱瘓並失去言語能力,3月2日和3日已采取了必要的醫療措施”。3月6日,《真理報》發佈了斯大林病故醫學鑒定書:“因連續出現心血管供血不足和呼吸睏難,斯大林同志於3月5日21點50分逝世。”《真理報》的上述報道,就是蘇聯官方有關斯大林病情、死亡時間、地點及其原因的正式說法。但這種官方說法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
謀害之說
最先提出有別於官方說法的是赫魯曉夫,1971年他在紐約出版的英文版回憶錄中講述了斯大林死亡前的情景。他證實說,斯大林實際上是在他的孔策沃別墅裏突發腦溢血而後去世的,而不是在莫斯科的寓所。此外,赫魯曉夫還認為貝利亞有反常表現,暗示貝利亞與斯大林之死有關。
明確提出斯大林是被密謀毒害而早逝的是流亡西方的蘇聯學者阿·阿夫托爾哈諾夫,1976年他在德國出版的俄文版《斯大林死之謎》一書引起廣泛關註。此後還出現了謀害之說的各種版本,如安·弗·安東洛夫———奧費申柯在《斯大林時代的謎案》一書中的說法也與阿夫托爾哈諾夫的說法相似,認為貝利亞是謀害斯大林的主謀,當然還有赫魯曉夫、馬林科夫、布爾加寧。
最近有關謀害之說的提法,是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愛·拉津斯基1997年出版的《斯大林秘聞》,他挖掘了歷史見證人的回憶錄,如斯大林的警衛員雷賓1977年撰寫但尚未發表的回憶錄《鋼鐵士兵》,並采訪到了恰好曾在斯大林發病當天值班的警衛員洛茲加喬夫。俄著名傳記作傢沃爾科戈諾夫在1999年出版的《蘇聯七領袖》一書中對此的描寫也大致相同。根據這些見證者回憶:斯大林是3月1日白天突發中風昏迷,晚上10點多警衛員發現後通知了國傢安全部部長伊格納季耶夫,並根據他的指示通知了馬林科夫、貝利亞,但斯大林的四位戰友在2日凌晨3點多來了一趟就匆匆離開了,早上7點多再次把他們叫來,這時他們纔决定叫醫生來救治。
逝世誘因
到目前為止,謀害之說僅僅是推測而已,還沒有任何強有力的、令人信服的事實根據,懷疑貝利亞有 “謀害之心”的,也是緣於他與斯大林晚年的政治恩怨。不過,1952年10月聯共(布)十九大所通過的組建中央委員會主席團來取代原政治局以及1953年斯大林發動的新的清洗運動,所針對的是原領導機構裏的某些核心人物,並不衹針對貝利亞一人,而且,事實上自1946年起貝利亞就不再是國傢安全部部長了,斯大林在1946年和1951年先後任命阿巴庫莫夫以及黨務幹部伊格納季耶夫接任安全部部長,並進行直接領導。所以說,1953年3月的貝利亞早已經無法插手斯大林的安全警衛工作了。
其實,斯大林自1923年起就患有風濕病,1944年已出現血壓過高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癥狀,1945年10月曾患過一次中風,1951年~1952年斯大林健康狀況已明顯惡化,他為此戒了煙,赤紅的面色說明這時斯大林已有高血壓的徵兆,再加上1952年~1953年斯大林忙於發動新的清洗運動而沒有休假,這一切都可能是他後來突發腦溢血的誘因。
目前結論
斯大林逝世雖然已有半個多世紀了,但對於斯大林死亡之謎這個重要歷史懸案目前仍無定論,不過,結合1953年蘇聯當時的政治局勢的大背景,在瞭解見證人對斯大林突發腦溢血前後整個事件的詳細敘述基礎上,再分析斯大林的健康原因,目前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謀害之說缺乏事實根據,當時並不存在長期準備的反斯大林的密謀,斯大林是因突發腦溢血而死。至於為什麽官方發佈的病情公報與斯大林實際發病時間“有誤”,對斯大林之死進行專門研究的俄羅斯歷史學家、生物化學家若列斯·麥德韋傑夫認為,“不排除在斯大林突發中風後有一種心照不宣的自發産生的密謀”,麥德韋傑夫在其新書進一步提出,“在斯大林突發腦溢血而昏迷請醫生來的這十幾個小時,馬林科夫、貝利亞和赫魯曉夫、布爾加寧等人達成了針對斯大林在聯共(布)十九大上指定的蘇共新領導班子和蘇聯政府的密謀”。這也可以用來解釋官方偽造關於斯大林發生腦溢血的時間以及拖延叫醫生前來救護的做法,衹是不想讓更多的人過早地知道斯大林病危,為的是爭取足夠的時間來對國傢權力進行內部重新分配。
有人認為,如果及時救助斯大林是能救活的。對於這一說法,麥德韋傑夫的依據是,“斯大林是因顱內大面積出血而導致昏迷,這種重度中風就是在當今其結果也是致命的。若迅速采取醫療救護,衹能是推遲去世的時間,仍救不活斯大林”。
【虛假傳聞】
蘇聯英雄、衛國戰爭參加者、作傢卡爾波夫用了數十年時間依靠保存下來的零星檔案,以及對參戰將領和特工、外交傢的訪談,調查1941―1945年衛國戰爭的某些事件。
傳聞一:莫斯科保衛戰期間斯大林建議德國停戰,共同打擊英美
這樣的談判確實舉行過,在1942年2月20―27日。當時的情況很像列寧在1918年為了拯救年輕的蘇维埃俄羅斯而締結了相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約。斯大林看到,紅軍損失嚴重,大多數軍工廠正在嚮大後方撤退,急需喘息時間。最高統帥下令情報機關同德軍指揮部聯繫,以他的名義建議停火。
到德軍占領下的姆岑斯剋參加談判的蘇方代表是副內務人民委員梅爾庫洛夫,德方是黨衛軍參謀長沃爾夫。斯大林建議,1942年5月5日6時到8月1日18時全綫停止軍事行動,隨後德軍應撤到事先商定的界綫,並在1943年底前與蘇軍一起對英美開戰。文件還說,蘇聯準備考慮對德媾和條件,把發動戰爭的責任推到國際猶太人組織頭上;如果德方拒絶,德軍將被擊敗,德國將不復存在。
梅爾庫洛夫1942年2月27日在給斯大林的報告中說,德方建議停火後把戰綫現狀維持到1942年底,蘇聯政府應立即把猶太人送到極北地區的集中營裏消滅;在隨後的世界格局中,德國要求統治拉美、中國和阿拉伯世界。
蘇方表示無法接受德方要求,談判中斷。斯大林沒有出賣本國的猶太人。卡爾波夫認為,斯大林想同德國一起對英美開戰是一種策略手法,目的是贏得時間。
傳聞二:蘇聯特工機關製訂了消滅希特勒的計劃,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斯大林竟然在最後一刻放棄
早在1941年蘇聯就準備謀刺希特勒。當時蘇聯情報機關推測,希特勒會像拿破侖一樣,在攻占莫斯科後親臨蘇聯首都。情報機關成立了幾個小組,準備了好幾套方案。但德軍並未攻下莫斯科。
第二個計劃是1942年製訂的,當時獲悉希特勒要到德軍占領下的烏剋蘭文尼察的野戰指揮部。當時正在敵後的蘇軍顛覆隊隊長、資深特工梅德韋傑夫被責成執行這項任務。但行動失敗。
最接近於成功的是老特工蘇多普拉托夫和伊林籌備的“連環套”。他們通過希特勒的親信,步步接近 “元首”。第一環是名演員布魯門撒爾―塔馬林娜的兒子弗謝沃洛德,他曾投靠德國,並與希特勒寵愛的影星契訶娃一起,取得了法西斯的充分信任。第二環是蘇聯把弗謝沃洛德的侄子米剋拉捨夫斯基派到他身邊。1943年,這時情報機關嚮斯大林請示行動。斯大林聽完梅爾庫洛夫和蘇多普拉托夫的報告,衹說了一句話: “這事別幹了。” 但米剋拉捨夫斯基的綫沒有斷。1944年,機會又來了,再次請示,斯大林指示:“希特勒不用收拾掉。”這次梅爾庫洛夫大着膽子探問原因。斯大林說:“我們需要希特勒。衹要他活着,德國就不會同西方單獨媾和。萬一希特勒消失,西方就可能同他的繼承人戈林等談妥條件。這對我們不利,我們已經接近於徹底打敗德國了。所以你們別碰希特勒……” 就這樣,斯大林出於戰略考慮,放過了希特勒。
傳聞三:德國想消滅斯大林,但沒成功
希特勒曾下令消滅斯大林。為采取行動,德國人挑選了前蘇聯軍官塔夫林。此人在前綫嚮德軍投降,後又進入德國軍事情報機關的間諜學校,他表示願意去暗殺斯大林。打入國防人民委員部幹部局和預備隊司令部的兩名德國間諜給他偽造了假履歷,塔夫林和報務員希洛娃將裝成在前綫行動中負傷的蘇軍鋤姦總局少校夫婦。塔夫林的行動方案有兩個:第一方案是潛入有斯大林出席的一場慶典,用淬毒子彈對斯大林開槍;第二方案是用特製的微型火箭筒打斯大林的汽車。
1944年9月5日,空投塔夫林和希洛娃的德國飛機被蘇軍高炮擊傷後迫降,他倆被捕。塔夫林馬上招供。蘇方將計就計,讓他呼叫德國請求支援,輕易地消滅了新派來的德國特務。一直持續到1945年4月,德國還在等結果。反諜機關一直等到1952年,纔槍斃了他倆。
Stalin launched a command economy, replacing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of the 1920s with Five-Year Plans and launching a period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collectivization. The upheaval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disrupted food production, resulting in widespread famine, such as the catastrophic Soviet famine of 1932-1933, known in Ukraine as the Holodomor.
During the late 1930s, Stalin launched the Great Purge (also known as the "Great Terror"), a campaign to purg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people accused of sabotage, terrorism, or treachery; he extended it to the military and other sectors of Soviet society. Targets were often executed, imprisoned in Gulag labor camps or exiled. In the years following, millions of ethnic minorities were also deported.
In 1939, the Soviet Union under Stalin signed a non-aggression pact with Nazi Germany, followed by a Soviet invasion of Poland, Finland, the Baltics, Bessarabia and northern Bukovina. After Germany violated the pact in 1941, the Soviet Union joined the Allies to play a large role in the Axis defeat, at the cost of the largest death toll for any country in the war. Thereafter, contradicting statements at allied conferences, Stalin installed communist governments in most of Eastern Europe, forming the Eastern bloc, behind what was referred to as an "Iron Curtain" of Soviet rule. This launched the long period of antagonism known as the Cold War.
Stalin made efforts to augment his public image and a cult of personality developed around him; however, his successor, Nikita Khrushchev, denounced his legacy and drove the process of de-Staliniz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