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ngguān zuòzhělièbiǎo
zhōu Zhou Yupáng Pangde
zhōu Zhou Yu
jiàngguān  (175nián210nián)
xìng: zhōu
míng:
zì: gōng jǐn
wǎngbǐhào: zhōu láng
jīnshǔ: ān huī shěng shū chéng xiàn
chūshēngdì: jiāng shū xiàn
qùshìdì: dōng hàn qiūjīn nán shěng yuè yáng shì


周瑜(175年-210年),公瑾,人称“周郎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东汉末年孙权阵营重要的统帅,也是杰出优秀的军事家、战术家、战略家、政治家建安十三年(208年),他所指挥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直接决定三国时代三国鼎足而立。战后两年,他在准备征伐四川巴蜀途中身染重病,不久于巴丘病逝,年仅三十六岁。与鲁肃吕蒙陆逊合称四大都督

周瑜年轻便成就大功,加上天资聪颖、精明能干、胸襟宽阔、相貌俊美、精熟音律,酒过三巡仍能听出宴席间的音误,故而传言“曲有误,周郎顾”,并深得主上孙策孙权礼遇器重、提拔重用,妻子小乔在江东亦称国色,是不少人羡慕追思的英雄形象,也有不少古代诗词表达了对周瑜的赞美和钦佩,其中最著名篇章如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作者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才德卓越、智慧非凡,将周瑜描写成为心胸狭隘,与诸葛亮明争暗斗之人物
 
 

生平

高官世家

周瑜出身名门之后,卢江周氏家族曾经多代人出任朝廷要职之位,从高祖父周荣由于通晓经典而得到推荐,得司徒袁安辟为府僚。袁绍袁术的高祖父袁安多次和他谈论当世大事,他见解独到,能提出不同寻常的观点,袁安很赏识、器重他。从曾祖父周兴,在汉安帝时任尚书郎。从祖父周景,少以廉洁能干见称,初被察为孝廉,辟公府。后为豫州刺史李膺荀绲等为从事,更迁至尚书令,登为太尉。从叔周忠先后出任大司农光禄大夫,父亲周异曾任洛阳

总角之交

初平元年(190年),孙坚出兵加入讨伐董卓联军,他家里人则从寿春迁至舒县。《江表传》记载,周瑜听说了与其同年孙策的名气,因此前往寿春拜访,两人一见如故,独相友善,周瑜遂建议孙策带家人移居舒县。周瑜甚至提供自家南侧大宅给孙策一家人,同时拜谒孙策母亲,二人情如兄弟,共同生活起居。等到周瑜叔父周尚就任丹杨太守时,周瑜也一起跟随。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丧父后,多年依附在袁术手下打拼,终于下定决心起兵发展,正要入吴时,书信报知周瑜,周瑜立刻率领五百人起兵响应,孙策高兴地说:“我得到你,事可成了。”随后帮助孙策攻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秣陵(今南京江宁秣陵关)打败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熟(今南京江宁湖熟镇)、江乘(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曲阿(今江苏丹阳),将刘繇赶走,发展极快。

后来孙策亲自进攻山越,对周瑜说道:“我以这班士兵夺取吴郡会稽郡、平定山越已足够,你先回去镇守丹杨。”周瑜遂回师丹杨。不久,袁术派其弟袁胤代替周瑜从父周尚为丹杨太守,周瑜随叔父周尚还军回寿春。袁术发现周瑜有才识和能力,想招揽周瑜为己用,但周瑜看出袁术并无成就,且不会用人,托辞请求回居巢出任县长,袁术答应了周瑜请求之后,周瑜却寻机从居巢东渡长江到了江东,回到孙策身边。周瑜在做居巢县长结识了鲁肃,认为他非同寻常,就主动与他结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子产季札那样密不可分的朋友关系。

建安三年(198年),孙策亲自迎接挚友周瑜,并任命他为建威中郎将,发二千兵为周瑜部曲,赐军马五十匹,为其建造屋舍,馈赠赏赐无人能及。孙策当着众将面前下令道:“周公瑾才华杰出,与我是从少相识的好朋友,有兄弟的情义。就像之前在丹杨,就是他征召人手及船只粮草才能成就大事,若要计算他的功劳,这些也未足够报答啊。”,周瑜的年龄仅比孙策小一个月。

负图之托

庐江一带,乡民向来敬服于周瑜的恩德信义,周瑜身在舒城练兵,出备牛渚,后再领春谷长。不久,孙策发兵攻荆州,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当时江夏还在黄祖手上并不是孙军领下),攻克,两人将桥公的两位女儿占为己有,孙策对周瑜笑说:“桥公的两个女儿虽然流离,但得我们二人作为夫婿,亦够她们高兴了。”两人关系更进一步。后再进逼寻阳,大破刘勋,第二年年初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临终前将权力交给弟弟孙权。周瑜奔丧还吴,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一起辅佐孙权,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当时孙权继承兄长孙策的官职只是会稽太守、将军,宾客礼节都很简从,唯独周瑜用君臣的礼节表达对刚继承基业孙权的支持。

雄烈胆略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击败了河北的袁绍,兵威强盛,要求孙权送子质到曹营。孙权与周瑜及其母商议,当时张昭秦松等人犹豫不决,唯独周瑜却坚决反对,他认为:“昔日战国时期的楚国初时被封于荆山的侧面,只有不满百里的土地,后来继嗣贤能,广开国境,建立基石于郢,遂据荆、扬二州,至到南海,传承家业、延续国祚有九百多年。现今将军(孙权)继承父(孙坚)、兄(孙策)余下基业,兼有六郡之地,贤才辈出,齐聚江东,兵多将广,粮草富足,将士用命,采山里的铜铸成钱币,取海水煮成食盐,江东境内富饶,人心不会思乱,乘船在水上举帆,朝早出发黄昏便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又有何急切要送人质?人质一旦入朝,不得不与曹氏建立关系,与其建立关系,则有召命便不得不往,会被制伏于人。最多只不过做一个诸侯,仆从十多人,车数辆,马数匹,又岂可和在南面称孤相同?现在不如不派遣人质,慢慢观看其变动。若曹氏能率兵来统一天下,将军(孙权)再臣服于他也未迟。若是策划暴乱,士兵犹如火烧,不息兵而自我消灭。将军(孙权)韬勇抗威,等待天命,何以要送出人质?”孙权之母吴夫人支持周瑜的决定,并说:“周瑜所议决实对。周瑜与孙策为同年,只小一个月而已,我视他为自己的儿子,你要以事兄之礼对待他。”最后,孙权也没有送人质给曹操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督孙瑜等讨伐麻、保两处贼兵,俘虏万多人,后还守官亭。后来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领数千人进柴桑,周瑜追讨击,生擒邓龙。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讨伐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

雅量高致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大军压境之际,曹操向孙权进逼。孙权打算与曹操一战,然而孙权的众臣下面出现了主战、主和两派,重臣张昭劝孙权投降。鲁肃劝孙权召回在鄱阳的周瑜,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指出:“第一,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舍马鞍而就船桨。第四,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周瑜请求主公孙权给予精兵三万人,进屯夏口,为主公破曹。孙权当众说:“曹操欲废汉朝自立已久,所惧怕的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而已。如今其他群雄皆灭,唯独我尚存,我与曹操势不两立,周瑜正当请兵出击破曹,与我的意见相同,真是上天将周瑜授予我呀。”在与鲁肃周瑜意见一致后,增加许多信心,坚定抗曹决心,孙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言降曹者,如同此案!”孙权命周瑜为左都督(大都督),程普为右都督(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与刘备结盟,共破曹军,借此压制主和派。然而程普并不服于周瑜之下,程普数以长年跟随孙氏及年长的资格不听从调度,周瑜始终以屈己待人的态度来回应程普。程普最终敬佩信服周瑜的胸襟气量,对军中友人说与:“与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饮醇厚的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沉醉了。

赤壁之战前,曹操知道周瑜年少俊美有才略,而蒋干的故乡九江郡与周瑜的故乡庐江郡相邻,于是派蒋干去见周瑜,希望能劝说周瑜离开孙权前来效力自己。 周瑜接见蒋干,说:“子翼你费尽心思,长途跋涉过江前来,是为曹氏做说客吗?”蒋干说:“我和你的故乡同属一州,大家分开后很久不见,我在远方听闻你的大名,因此前来叙旧,顺道来看望你高雅的风采,但你却说我是来当说客,岂不是在猜疑我欺骗你吗?”周瑜说:“我曲艺虽然比不上师旷,但听赏你的弦音乐曲,也足以了解你曲中之意了。” 之后周瑜请蒋干入内一同进食。三日后周瑜邀请蒋干参观军营,宴饮时还请侍者展示服饰珍玩,并向蒋干说:“堂堂男子立身处世,遇到了解自己的主公,表面有着君臣之间的恩义,里面却更有连着兄弟般手足的情谊,不仅听从自己的意见和计策,还和自己一起同生共死荣辱与共,即使苏秦张仪再生,郦食其再出现,尚且无言以对,又怎会是你这年轻人可以说得动呢?”蒋干只是一直笑着,始终没有说话,回去后向曹操称赞周瑜情致高雅,并非单凭言辞就能挑拨离间江东孙氏兄弟与周瑜的关系,即是劝其放弃招降的念头

孙曹两军在赤壁两军遇上,曹操军因有疾病,又不习水性,初战便败退,曹操引军至江北。周瑜便与刘备军在南岸设营,相方对峙。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计将曹军打败,周瑜认为可行,命黄盖诈降。曹操果然中计,船舰全被烧毁,曹操北还南郡

进兵南郡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与程普乘胜追击,发兵南郡,与曹营大将曹仁隔江对持。周瑜派遣先锋甘宁攻打夷陵,曹仁也分兵围攻。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纳吕蒙的计策,留凌统防守本营,自己就与吕蒙前往解救甘宁,甘宁之围解决后,即引到北岸。周瑜亲自率军进攻,但右臂被流矢所伤,伤势严重,引军撤退。曹仁闻得周瑜伤得不能起来,亲自督军到周瑜阵前,周瑜起身乃行至军营前激厉士气,曹仁见状便撤退。前后约一年时间,南郡终于被攻克。孙权别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同时周瑜上书:“刘备素有枭雄之姿,而关羽张飞也有熊虎之勇,他们不会甘愿寄人篱下久为人下者。我建议软禁刘备,将刘备留在东吴,提供锦衣美食、音乐歌女,企图软化刘备志向,将关羽张飞二人,各置一方不让他们见面,而将其带上战场参与战事,大事可定。而如今要借荆州给他们立足,聚集他们三人,都在战场,这恐怕是放龙入海,恐非掌中物、池中鱼了。”但孙权以曹操仍在北方,应该结交各路英雄,又恐怕刘备难以控制,不采纳周瑜的计策

天下二分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即天下二分之计:因当时刘璋暗弱无断,常被张鲁攻掠,而曹操新败,未能恢复元气。可趁此时机攻讨刘璋而吞并张鲁,再与西凉马超结援,然后再出兵襄阳。如此,反攻北方即可成事。孙权答允,但就在赶回驻地江陵途中身染重疾,不久死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孙权亲自穿上素服,左右皆感动。

婚姻争议

有关小乔是否是周瑜的正室,一方观点认为小乔至少并非周瑜元配(周瑜娶小乔该年已快25岁),且三国志中使用“瑜纳小乔”,因此有人推断小乔只是妾。另外,小乔与周瑜成婚是在孙策攻破皖城,二乔沦为女战俘之背景下,双方地位并不相符。之后,小乔等被掳获之人一起被送回吴郡,周瑜则继续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后留下来镇守巴丘,对比之下,这场婚礼发生在两场战争之前,似乎未免草率了。

持有小乔是正妻的观点则认为,古代成亲之用语有许多,更因朝代不同而有些差异,因此并不能由此断定小乔是妾。古代女子及笄才可结缡,也许两人有年龄差距,亦有可能是根据《礼记》载,“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始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始笄,二十三而嫁。”之说法影响,才导致此种情况。而且小乔之事迹记载于《周瑜传》中,亦佐证小乔对周瑜而言是重要人物。

特征

  • 周瑜年少时有才学,相貌堂堂。为人恢廓大度,虚怀若谷,以谦服人,吴军中众人皆与他为友。唯程普因为较其年长却位居其下,心中不服,于是数次侮辱周瑜,然而周瑜每次容忍,程普逐渐对周瑜改观,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与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饮醇厚的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沉醉了。)
  • 周瑜与孙策是总角好友,孙策起兵时,周瑜就立刻响应孙策的行动并赞助给予军资及兵力。周瑜脱离袁术后,孙策亲迎周瑜,并当着众将面前下令说:“周公瑾才华杰出,与我是从少相识的好朋友,有兄弟的情义。就像之前在丹杨,就是他征召人手及船只粮草才能成就大事,若要计算他的功劳,这些也未足够报答啊。”到后来周瑜随孙策攻打卢江皖城时,俘虏了桥公二女,孙策与周瑜结为连襟兄弟。
  • 孙权虽然视周瑜为兄长,一年到头经常赠与他百件衣服,其他人的待遇不能和他比。但是周瑜从来不因此居功自傲,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照君臣之礼来对待,对孙家忠心不二。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曾经派遣同窗名士少时学友蒋干游说周瑜来投降,但是遭到周瑜严词拒绝。
  • 周瑜为人十分亲切,扬州百姓都用对一般男子的称呼称周瑜为周郎。周瑜精通音律,即使酒过三巡,如果音乐有误,他亦必然知道,并且回头一望,所以当时的人都说:“曲有误,周郎顾。”而后世亦将嗜好音乐戏剧者和举止称为“周郎癖”或“周郎顾曲”
  • 周瑜与鲁肃是挚友。周瑜任居巢县长时,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 周瑜有识君之才,为袁术做事时看出他不会有什么成就而弃其而去。而孙权掌管江东不久就认定能“终构帝基”而倾心服侍。所以孙权称赞周瑜王佐之资,登基称帝时对着众臣说:“我若没有周瑜,我不可能当皇帝。”亦归功周瑜。

家庭

从高祖父

  • 周荣,在汉章帝汉和帝二帝时任尚书令。由于通晓经典而得到推荐,被召为楚郡太守袁安的司徒袁安多次和他谈论当世大事,他见解独到,往往能提出不同寻常的观点,袁安很赏识、器重他。

从曾祖父

从祖父

父亲

叔伯

  • 周尚,周瑜的堂叔,官至丹阳太守。
  • 周忠,周瑜的堂叔,周景之子,官至太尉

妻妾

  • 小乔,桥公次女,大乔之妹,生得国色天香。

子女

  • 周循,周瑜长子,妻为孙鲁班,官拜骑都尉,有周瑜之风,早卒。
  • 周胤,周瑜次子,初为兴业都尉,妻为孙家宗女,屯于公安,封都乡侯。后因罪徒庐陵郡,病死。
  • 周妃,周瑜之女,嫁给太子孙登。一说名作周彻。

侄子

  • 周峻,周瑜兄之子,因周瑜功,任为偏将军,领吏士千人。

侄孙

  • 周护,周峻之子。周峻死后全琮推荐他为将,但孙权认为周护人品低劣,没有任用。

后人

评价

  • 陈寿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瑜少精意于音乐。”
  • 孙策:“周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谐也。”
  • 吴夫人:“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 程普:“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 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
  •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 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 王朗:“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
  • 吕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
  • 韦昭:“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 孙权:“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腹心旧勋,与孤协事,公瑾有之,诚所不忘。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瑾以及于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孤于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汉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虽德非其畴,犹欲庶几,事亦如尔,故未顺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此天以君授孤也。”
  •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吕蒙:“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 诸葛瑾步骘上疏孙权:“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隆于兴继,为胤归诉,乞余罪,还兵复爵,使失旦之鸡,复得一鸣,抱罪之臣,展其后效。”
  • 虞溥《江表传》:“年少有美才。”
  • 陆机:“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 “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
  • 习凿齿《周鲁通诸葛论》:客问曰:“周瑜、鲁肃,何人也?”主人曰:“小人也。”客曰:“周瑜奇孙策于总角,定大计于一面,摧魏武百胜之锋,开孙氏偏王之业,威震天下,名驰四海。鲁肃一见,孙权建东帝之略,子谓之小人,何也?”主人曰:“此乃真所以为小人也。夫君子之道,故将竭其真忠直,佐扶帝室,尊主宁时,远崇名教。若乃力不能合,事与志违,躬耕南亩,遁迹当年,何由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已亡之日耶!……(《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七•人事部八十八》)
  • 袁宏《三国名臣颂》:“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三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又诗赞:“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托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 严从:“周瑜、鲁肃,咸起诸生,鹗视乌林,鹰扬赤壁。然肃为布衣,当襄汉之际,标卖田宅,分财结士,以求人杰:此其志不小也。公瑾推第于孙策,子敬辍粟于周郎:咸有异于人者也。”
  • 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 胡曾:“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 孙元晏:“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 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李九龄:“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 梁肃:“昔汉纲既解,当涂方炽,利兵南浮,江汉失险。公瑾尝用寡制众,挫强为弱,燎火一举,楼船灰飞。遂乃张吴之臂,壮蜀之趾。”
  •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
  •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节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苏辙:“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欧阳澈:“使富国强兵,内无动揺,民安如故,有如大夫种之能;转输供馈,外无劳民扰攘之役,有如范蠡之知;临机果断,折冲千里,有如周瑜之勇;度长虑逺,收功于必成,有如赵充国之守。严细柳之军,有如周亚夫者;奔项羽之营,有如樊哙者;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有如房玄龄者;兼资文武,出将入相,有如李靖者,则虽愚夫愚妇亦知其可以必胜矣。”
  •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吉礼五》中提到,唐代时礼仪使颜真卿曾经向皇室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吴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关羽张飞张辽吕蒙陆逊邓艾陆抗而已。
  • 同样,元代脱脱等撰写的《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礼八‧吉礼八》提及宋代宣和五年时,皇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周瑜。
  • 宋词人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节录:“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 林光朝:“当时称之为长才无或异辞者,吴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蜀有诸葛孔明,是皆一方隽才也。”
  • 陈渊:“当时人物如周瑜辈,盖百世之士,若其它智勇纷出,莫可悉数。”
  • 陈亮:“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昔吴起与田文论功,至主少国疑,大臣未亲,百姓未附之际,吴起屈焉。桓王属大皇于张昭,更以周瑜遗之,后瑜驰驱于颠危之际,昭遂废不用。何哉?江东虽定而国轻矣。余论次其行事,使善观国者有考焉。”
  • 洪迈:“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
  • 范成大:“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青春年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
  • 谢采伯:“孙策、周瑜拔皖城,纳二乔,皆国色,是以师婚也。英锐豪俊之气,固足办事。毕竟有所溺,则智昏,智昏则防虑疏。策为许贡客箭伤颊,创甚,年二十六卒。瑜为流矢中右协,年三十六卒。” “孙权运筹于内,刘备诸葛亮、周瑜、关侯等,合谋并智,方拒得曹操,败之于赤壁,亦未为竒政縁。”
  • 萧常:“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瑜、肃建拒操之议,孙权违众用之,卒成大功。然瑜昧于远图,不能乘胜佐昭烈以定中原,乃欲越荆取蜀,而(吕)蒙又复袭关羽以取荆州,使曹氏为不讨之贼,可与言知哉?”
  • 钱时:“江左之势定于赤壁之一战。操破荆州乘胜东下号八十万,向微公瑾决此大计,六郡之众宁足恃乎?论者遂谓此为公瑾功第一。”
  • 刘祁:“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
  • 王义山:“某仰惟某官学通六艺,忠贯三精,其谋略则荀攸、贾诩之密,其经济则周瑜、鲁肃之英,其吟啸则谢安、庾亮之雅,其牧御则羊祜、陆逊之仁。”
  • 胡三省:“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 孙承恩:“矫矫公瑾,实吴良臣,雄姿英发,筹策迈伦,老瞒长驱,志无江表,一战蹙之,功莫与绍。”
  • 晏璧:“当曹操伐吴,威震寰宇,群臣争议迎降,瑜独定大计,度操部水军百万,远渉江湖,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愿得精兵三万破之,以片言决兴王之策,以偏方抗天下之师,卒走强敌,开拓荆土,非明断能然乎?至其议纵刘备不资其出地,又欲西取巴蜀而并张鲁,北据襄阳以蹙曹操,雄啚出人意表,使究其志,未易量也。虽天啬其寿,中路陨殁,其一举而鼎分三国功名之奇,垂于无穷。”
  • 张凤翼:“周公瑾江左伟人,其才略功烈足光纪载,而传必及其顾曲,固知审声知音非鲜事也。”
  • 黄中坚:“周公瑾英姿伟略,诸葛孔明而下一人而已。然其欲徙昭烈于吴,盛宫室美女玩好以娱乐之,分关张各置一处,使如瑜者挟与俱战,则其计亦左矣。昭烈以枭雄之姿,少有大志,其心固欲建霸王之业耳,故髀里肉生至于堕泪。今方破曹操,势可有为,岂甘为吴所豢养?关张与昭烈生死分定,不得昭烈而奉之,岂肯为吴宣力?果若所言,势必将有内变而使魏人得以乘其隙,吴蜀事业俱未可知也。语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公瑾知昭烈君臣不为人下而顾建此策,殆所谓多思则乱者耶?仲谋于公瑾言无不从而此独不听其见,不岀公瑾上哉!”
  •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 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 明代才子高启的《过二乔宅》节录:“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璧烦江东,都与乔家做佳婿。”
  • 罗贯中:“姿质风流,仪容秀丽。”
  • 清代郑板桥的《念奴娇·周瑜宅》:“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熛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 王懋竑:“周瑜雄略似孙伯符,有并吞中原之志,而不专于自守。”
  • 李安溪:“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
  • 张佩纶:“若公瑾则赤壁之后旋没巴邱,世之称公瑾者第曰胆略兼人而已,不知公瑾之才实一世奇才,而驾乎三国群贤之表。“吴虽多才,鲁肃失之疏,吕蒙失之谲,陆逊失之柔,孙权以公瑾为王佐,公瑾诚王佐。惜乎!权之非真主才耳。嗟乎!伯符与公瑾实创江东,其意亦欲取荆州袭许都。使天老其才,以与公瑾戮力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
  • 卢弼:“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 蔡东藩:“周瑜年第逾壮,方可有为,乃以意气之未除,遽致短命,不无可惜。”
  • 吕思勉:“周瑜、鲁肃,亦皆可谓为好乱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轻之徒,同怀行险徼幸之计,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祸,岂不哀哉。”
  • 毛泽东:“赤壁之战,群英会,诸葛亮那时二十七岁,孙权也是二十七岁,孙策起事时只有十七岁,周瑜死时不过三十六岁,那时也不过三十岁左右,鲁肃四十岁,曹操五十三岁。事实上,青年人打败了老年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三国时代,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赤壁之战,程普四十多岁,周瑜二十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

作品形象

三国演义

周曰校插图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三气周瑜

《三国演义》总承过往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说部话本等故事,将周瑜描绘成足智多谋,但却气量狭小之人。例如,在这些作品中,周瑜屡次在赤壁之战试图谋害诸葛亮,例如要求诸葛亮造箭等。大战之后又多次想铲除刘备的势力,反而被诸葛亮“三气周瑜”,气得吐血而亡,临死前感叹:“老天既生我周瑜,为何又要再生孔明呢?”俗称“既生瑜、何生亮”。今人常用“瑜亮情结”或“一时瑜亮”来形容两位杰出人物互相较量的情形。诸葛亮在为周瑜哭丧时说的“从此天下,知音何方?”一句,也被后人视为英雄人物惺惺相惜的经典。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民间形象影响十分巨大。作者为增加情节冲突而创作的“气量狭小”特点,与历史上周瑜谦逊宽容,气度恢弘的人格完全相反。又将其夺南郡之功改为“三气周瑜”故事,对其作为东吴军事统帅,谋定对外战略,任用庞统治理南郡,西进取蜀进而二分天下等重大决策,则完全抹杀。然而,亦有人认为三国演义认同并强化了周瑜年轻,俊美的历史形象,在“孙氏夺取江东”过程中,增添了颇具文学性的小战役和周瑜设谋细节(如“计擒太史慈”“奇兵破王朗”等),丰富了人物形象,不可一概以贬毁概括。在由《三国演义》衍生的京剧剧目《群英会》中,周瑜亦成为经典小生,清末“同光十三绝”中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徐小香,即因其扮相富丽,所饰周瑜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美誉。

诗词

与周瑜相关的诗词数量甚多,大多与赤壁之战二桥有关,或是追思其年少得志、功名显赫。当中不少都是出于名家手笔,如最著名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还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赤壁歌送别》中: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唐代另一大诗人杜牧的《赤壁》中: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宋代词人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元代诗人朱桢的《赤壁石刻》:

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日还英雄。

明代诗人王奉的《过赤壁偶成佳句》:

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公。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此外,也多有诗词提及周瑜“曲有误,周郎顾”的雅事。例如唐诗三百首中的《听筝》: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明初十才子之一的高启的《过二乔宅》中:

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璧烦江东,都与乔家做佳婿。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的《念奴娇·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熛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戏剧

中国传统戏曲中周瑜的角色,多为小生扮演,而不戴髯口(胡须),以表现其儒雅、秀气、英俊。其故事多来自《三国演义》,如《群英会》、《借东风》、《三气周瑜》等。

电影

电视剧

偶像剧

动漫游戏

译注与参考文献

  1. ^ 《三国志》:“瑜长壮有姿貌”,可见周瑜是相貌堂堂的美男子,但是“美周郎”一词从未出现在正史《三国志》或小说《三国演义》中,二书只有曾称其“周郎”,“美周郎”应是后人自创。有日本人认为来自日本文学著作,如《吉川英治三国志》,见《三国志人物事典》,小出文彦著、苏竑嶂译,目次、第2章吴,第133页,译注:“美周郎”
  2. ^ 《三国志周瑜传》:“瑜长壮有姿貌”
  3. ^ 《吴地记》:“美姿貌”
  4. ^ 《续后汉书》:“美丰仪”
  5. ^ 《建康实录》:“少有姿貌”
  6. ^ 三国志作小桥
  7. ^ 谭景泉. 三国第一谋将:周瑜. 远流出版. 在三国的英雄中,周瑜是最著名的一位,但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才德卓越,足智多谋,就把周瑜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极强的人。
  8. ^ 后汉书曰:景字仲向,少以廉能见称,以明学察孝廉,辟公府。后为豫州刺史,辟汝南陈蕃为别驾,颍川李膺、荀绲、杜密、沛国朱㝢为从事,皆天下英俊之士也。稍迁至尚书令,遂登太尉。张璠汉纪曰:景父荣,章、和世为尚书令。初景历位牧守,好善爱士,每岁举孝廉,延请入,上后堂,与家人宴会,如此者数四。及赠送既备,又选用其子弟,常称曰:“移臣作子,于之何有?”先是,司徒韩????为河内太守,在公无私,所举一辞而已,后亦不及其门户,曰:“我举若可矣,不令恩偏称一家也。”当时论者,或两讥焉。
  9. ^ 太平御览·人事部·喜》注引张勃《吴录》:长沙桓王(孙策)在历阳,遣书呼周瑜。瑜将兵五百人,船粮器杖,星夜驰赴。王大喜,执瑜手曰:“卿至,谐矣。”
  10. ^ 《江表传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11. ^ 三国演义乔玄
  12. ^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第三》以瑜恩信着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13. ^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扬,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汎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偪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靣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
  14. ^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第五》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掩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鬬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乆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鞌马,杖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槀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闲,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乆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15. ^ 《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16. ^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17. ^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第八》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浏阳、州陵为奉邑,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带,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擥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18. ^ 资治通鉴》卷六六载,献帝建安十五年,“周瑜卒于巴丘。”《资治通鉴考异》曰:“按,《江表传》,瑜与策同年,策以建安五年死,年二十六,瑜死时年三十六,故知在今年也。”
  19. ^ 见于《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20. ^ 见于清代俞樾《余莲村劝善杂剧序》:“谁谓周郎顾曲之场,非即生公说法之地乎!”
  21. ^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22. ^ 《毛泽东妙评三国:孙权年少有为 刘表徒有其表》凤凰网. 2007-11-02.
  23. ^ 于2019年的剧情设定

参考资料


Zhou Yu (About this soundpronunciation) (175–210, Chinese周瑜),[a] courtesy name Gongjin (Chinese公瑾), was a Chinese military general and strategist serving under the warlord Sun Ce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of China. After Sun Ce died in the year 200, he continued serving under Sun Quan, Sun Ce's younger brother and successor. Zhou Yu is primarily known for his leading role in defeating the numerically superior forces of the northern warlord Cao Cao at the Battle of Red Cliffs in late 208, and again at the Battle of Jiangling in 209. Zhou Yu's victories served as the bedrock of Sun Quan's regime, which in 222 became Eastern Wu, one of the Three Kingdoms. Zhou Yu did not live to see Sun Quan's enthronement, however, as he died at the age of 35 in 210 while preparing to invade Yi Province (modern Sichuan and Chongqing).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Zhou Yu was described as tall, physically strong and having a beautiful appearance. He was also referred to as "Master Zhou" (zhoulang 周郎). However, his popular moniker "Zhou the Beautiful Youth" (meizhoulang 美周郎) does not appear in either the Records or the 14th-century historical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ome Japanese literary scholars such as Yoshikawa Eiji and Koide Fumihiko believe that this was a later invention by Japanese storytellers.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