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官 人物列錶
周恩來 Zhou Enlai林森 Lin Sen劉少奇 Liu Shaoji
王寵惠 Wang Chonghui張太雷 Zhang Tailei陳炯明 Chen Jiongming
鄧中夏 Deng Zhongxia李大釗 Li Dazhao夏鬥寅 Xia Douyin
傅作義 Fu Zuoyi張自忠 Zhang Zizhong吳忠信 Wu Zhongxin
薛嶽 Xue Yue佟麟閣 Tong Linge趙登禹 Zhao Dengyu
郝夢齡 Hao Mengling陳潭秋 Chen Tanqiu朱德 Zhu De
彭德懷 Peng Dehuai劉伯承 Liu Bocheng賀竜 He Long
葉劍英 Ye Jianying
彭德懷 Peng Dehuai
將官  (1898年十月24日1974年十一月29日)
姓:
名: 清宗
字: 得華
出生地: 湖南湘潭縣石潭鎮烏石寨彭傢圍子
去世地: 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彭德怀
 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原名清宗,後改德懷,字得華,小名鐘伢子石穿湖南湘潭人,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傢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黨和國傢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彭德懷早年供職於湘軍,於1928年發動平江起義,建立紅五軍,任軍長。此後,彭德懷與毛澤東朱德等共同開闢江西根據地,並擔任紅三軍團軍團長,參與長徵長徵結束後,任紅一方面軍司令員。抗日戰爭中,彭德懷任八路軍副總司令,發動百團大戰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彭德懷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總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兼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政治委員,攻占西北五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彭德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1950年,彭德懷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領導抗美援朝。1954年,彭德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第一任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任內主持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大制度(徵兵製、薪金製、軍銜製、勳章奬章制度)的確立。彭德懷於1959年廬山會議上緻函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道出大躍進中的問題和弊病及根源,而被打擊為“彭、黃、張、周反黨集團”之首,後被撤銷國防部長等職務,移居北京郊外吳傢花園。1965年被任命為西南“三綫”建委第三副主任。“文化大革命”爆發後被押送回北京,遭到殘酷迫害。身患結腸癌,於1974年11月29日14時52分含恨辭世。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宣佈,為彭德懷平反,並恢復其作為黨和國傢領導人的一切名譽。
 

生平

早年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9月10日,彭德懷出生於湖南湘潭縣石潭鎮烏石寨彭傢圍子的一個貧下中農家庭,為傢中長子:2。彭德懷祖父彭安恭一輩有兄弟五人,勤勞耕種,傢境尚好。到父親彭民言一代,傢道中衰。彭民言根據傢譜,為彭德懷起名清宗,字懷歸,號得華,乳名鐘伢子:2。彭德懷六歲啓蒙,八歲時因母死父病,傢境轉壞而輟學,砍柴換米。據《彭德懷自述》中所載:彭年少時,某年除夕,傢無餘糧,祖母叫他和弟弟彭金華往富傢門第乞食,彭寧願餓肚子,也不說自己是招財童子(乞丐)。因此彭一直說自己是貧下中農出身:10-11

1913年,彭德懷受當地元末農民起義軍易華“打富濟貧”傳說和太平天國故事的影響:5,參加饑民鬧糶被通緝,離傢逃走:6。1916年,彭德懷加入湯薌銘軍第二師三旅六團一營一連當士兵:11-12,表現優異,授以軍官訓練,任班長。彭德懷此時與同連的黃公略李燦等結為摯友,在連隊秘密組織救貧會:9。1920年初夏,彭德懷參加驅逐湖南督軍張敬堯的戰鬥:12-14, 升為長。11月底,參加湘軍近10萬士兵的鬧餉鬥爭。1921年夏,彭德懷參加“援鄂自治”戰爭,湘軍敗退,隨六團開赴南縣,代理連長。同年秋鼕,彭德懷為幫助一個貧苦農民,派救貧會會員殺死華容縣註滋口惡霸地主區盛欽而被逮捕,在送往長沙途中逃亡:10-11

1922年初春,彭德懷到廣東舊友魯廣厚獨立營任連長:14-15。3月,彭德懷見魯廣厚胸無大志,便棄職回傢種地:12。8月,參加軍校測驗,保送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此時改名彭德懷:13。1923年畢業,回六團一營一連任連長。1924年4月,彭德懷代理六團一營營長。1926年5月,彭德懷實任營長。

1926年夏,廣東北伐軍進入湖南。不久湖南軍加入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彭德懷任八軍獨立第一師一團一營營長,參加北伐戰爭。此時,彭德懷結識一師政治部秘書長共産黨員段德昌,開始接受共産主義思想:16。1927年1月,彭德懷在一營各連成立士兵委員會,以救貧會章程作為士兵委員會的章程:17。5月,彭德懷在嶽州嚮師長周磐建議,攻擊武漢的夏鬥寅部,嚮長沙進軍平定許剋祥部,均被拒絶:19。6月上旬,為聲援武漢國民革命軍葉挺部擊敗夏鬥寅叛軍,率部襲擊城陵礬對岸的四川軍閥楊森:19。8月,參加唐生智第四集團軍討伐蔣介石的戰爭。1927年10月,彭德懷任一團團長:21。1927年鼕,同中共特委取得聯繫,要求加入共産黨,並幫助段德昌秘密來南縣養傷:22-23

紅軍時期

平江起義

1928年2月,彭德懷支持師長周磐辦師隨營學校。推薦黃公略任副校長主持隨校工作,按士兵委員會章程精神擬訂隨校章程:25 。1928年4月彭德懷加入中國共産黨,一團書記官共産黨員鄧萍主持了彭德懷的入黨儀式,彭德懷正式加入中共組織:24。 6月19日,彭德懷率一團隨獨五師師部抵達平江:28 。7月17日,中共湘鄂贛邊界特委書記滕代遠,奉湖南省委指示到達平江,與一團黨組織取得聯繫:30。19日,正在三營巡視的彭德懷從友人的來信中獲悉南華安特委被破壞,黃公略等人的身份暴露,迅即返回縣城。當晚,一團黨組織舉行緊急會議,决定立即發動起義。 21日,三團三營營長黃公略率部在嘉義起義,22日抵達縣城。22日中午,一團士兵以鬧餉名義,嚮平江縣城進攻,解除了城內軍警2000多人的武裝,繳獲步槍1000餘支、子彈100萬發,將縣長劉作柱、清鄉委員黃斡屏等人鎮壓:32 。23日,賀國中率隨營學校從嶽陽來平江參加起義。

24日,宣佈建立平江縣工農兵蘇维埃政府,成立紅五軍:409, 彭德懷任軍長兼十三師師長,滕代遠任軍黨代表,原一團團部書記官、共産黨員鄧萍任參謀長。全軍共2500餘人:33 。不久,起義部隊遭到湘鄂贛軍的聯合進攻,撤出平江:35 東入江西修水銅鼓萬載:410 ,轉戰於湘鄂贛邊區,開闢了根據地。

井岡山鬥爭

1928年11月,彭德懷與滕代遠率紅五軍一、三縱隊800餘人嚮井岡山進軍,並留三個縱隊堅持原地鬥爭:127。12月上旬,彭德懷與朱德毛澤東領導的紅四軍井岡山勝利會師:38:20、49。隨後,彭德懷任紅四軍副軍長兼三十團團長:39

1929年1月1日,國軍以魯滌平為總指揮,何鍵代總指揮,金漢鼎為副總指揮,對井岡山發動第三次會剿:128。1月4日,中共在井岡山的領導人在寧岡縣柏露村召開了為期四天的會議:129,决定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出擊,留彭德懷守衛井岡山:39。隨後,彭德懷指揮紅五軍和王佐部抗擊國軍嚮井岡山的進攻。然而由於國軍勢強,井岡山最終失守,彭德懷率部突圍:40,途中損失慘重,僅存283人:41。隨後,這支小部隊突襲於都縣城成功,又進一步攻占瑞金,並於4月1日在瑞金與紅四軍會合:41。毛澤東以國民黨內爭正酣,命彭德懷再返井岡山:411。5月2日,彭德懷抵達寧岡茅坪,此時紅五軍恢復至800餘人:42。隨後,為應對國軍金漢鼎部圍剿,彭德懷率紅五軍和王佐特務營嚮湘東、粵北進行遊擊,先後攻占桂東汝城城口南雄,繳獲大量槍枝彈藥。7月初,彭德懷回師井岡山,攻打安福城,戰鬥失利:43。8月下旬,彭德懷率紅五軍返回湘鄂贛邊根據地,與原紅五軍第二縱隊(湘鄂贛邊境支隊)會合,全軍已發展到3000餘人。9月,出席湘鄂贛邊特委擴大會議。會議决定重新組建紅五軍軍部,將彭德懷率領的四、五縱隊(原紅五軍一、三縱隊)和湘鄂贛邊支隊(原紅五軍第二縱隊)擴編為5個縱隊,彭德懷為紅五軍軍長:45

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後,國軍對當地的進剿也逐漸停止,此時當地土籍和客籍兩族矛盾開始激化,袁文才作為客籍一員掌握着當地的武裝力量,槍殺了土籍的寧岡縣工農兵政府主席文庚宗,導致兩族矛盾不可調和。10月,土籍控製的中共湘贛邊區特委槍殺了與袁、王交好的特委組織部長宛希先,並嚮上級報告袁、王二人可能叛變。1930年,在中央特派員彭清泉的主持下,邊區特委决定清除袁、王二人。1930年2月21日,袁、王抓住五縣團總羅剋紹不殺,作為綁票要羅交出兵工廠,被湘贛特委書記朱昌楷認為是通敵。朱昌楷嚮彭德懷報告袁、王所為,朱還嚮彭提及袁文才偷看了中共六大文件中有關土匪的內容:142,提出要立即采取行動:146。彭接受了朱的意見。2月24日,袁、王二人及其所部在永新縣遭到湘贛特委指揮的部隊與紅五軍第四縱隊伏擊,邊界特委書記朱昌楷親手槍殺了袁文才,王佐則在逃出永新時落水淹死:46。同時殺掉了袁、王部“排長以上幹部40餘人,至於部下有1/3的人編入了紅五軍,其餘的人則遣送回傢”。這一事件帶來的惡果是井岡山於1931年3月落入國軍之手,直至1949年:147

進攻長沙

1930年紅三軍團攻剋長沙後群衆活動
1938年,原紅三軍團軍團長和三任政治委員於延安。左起:李富春、彭德懷、楊尚昆滕代遠

1930年3月,彭德懷率紅五軍一、三、四縱隊攻占袁川。4月下旬,率紅五軍一、三、四縱隊在長壽街與第二縱隊、第五縱隊會師,全軍已發展到6000餘人。5月6日,指揮紅五軍第二次攻占平江城:46。6月中旬,紅五軍軍委在大冶劉仁八召開擴大會議,遵照中央指示,擴編為紅三軍團,任總指揮:47。1930年6月9日至11日,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開會議,實際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製定了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城市暴動計劃,要“爭取一省或數省首先勝利”“會師武漢,飲馬長江”:412:37。按照李立三的命令,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進攻長沙,在攻占嶽州、平江後,於7月27日攻占長沙:48。11天後,在何鍵的夾擊下退出:31-32

8月23日,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在瀏陽永和市紅一軍團會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任副總司令:49。然而,李立三又急令紅一方面軍再攻長沙,毛澤東衹得從命,但是紅軍損失慘重,衹好撤圍:50。隨後,毛澤東說服了李立三派來的長江局代表周以慄,决定返回贛南,攻占吉安:51:413。10月17日,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央蘇區軍委委員。10月下旬,出席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江西省行動委員會於新喻羅坊召開的聯席會議,並說服紅三軍團接受總前委的决定,東渡贛江:52。12月中旬,彭收到一封毛澤東給古柏(毛的秘書)的“親筆”信,信中讓古柏審訊AB團時,逼供出彭德懷是AB團等。彭德懷看後,認定這是陰謀,便表態支持毛澤東:53。此後,彭德懷還在大規模肅反中保護了黃剋誠等人

江西反圍剿

紅軍時期的彭德懷

1930年12月30日至1931年1月3日,彭德懷參與指揮第一次反圍剿戰役。指揮三軍團配合一軍團在竜崗全殲國軍近1萬人,俘虜前綫總指揮兼18師師長張輝瓚。1931年3月18日,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决定增選彭德懷為蘇區中央局委員。5月16日至31日,彭德懷參加指揮第二次反圍剿戰役。一、三軍團配合作戰,全殲國軍47師一個旅、28師大部和43師一部,取得中洞、白沙兩戰勝利:414。在紅一軍團配合下,紅三軍團在中村殲國軍27師1個旅;在建寧全殲國軍56師三個團。8月5日至9月15日,彭德懷參與指揮第三次反圍剿戰役。紅三軍團在其他紅軍部隊配合下,於蓮塘全殲國軍47師一個旅,獲得初戰勝利:415。11月25日,被任命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32年1月10日,彭德懷任攻打贛州主作戰軍前敵總指揮:58。2月初,指揮主作戰軍(紅三軍團、紅一軍團第四軍)圍攻、爆破贛州城,歷時30多天未剋,撤出戰鬥:429。3月中旬,出席在贛縣江口圩召開的蘇區中央局擴大會議,支持紅軍主力夾贛江而下,分途作戰的意見:59。3月18日,任紅軍西路軍總指揮。5月,指揮西路軍紅三軍團占領湖南汝城。7月,參加紅一方面軍發起的南雄水口戰役。8月19日,率紅三軍團參加樂安宜黃戰役,主攻宜黃城,殲國軍27師三個團。11月,率紅三軍團參加金資戰役,指揮紅三軍團攻占黃獅渡。殲國軍五師十三旅大部。

1933年2月中旬至3月下旬,參與指揮第四次反圍剿戰役:60。此時,博古李德等人掌握了紅軍領導權。博古等人提出紅軍主力分離作戰,“兩個拳頭打擊敵人”,命令紅三軍團組成東方軍入閩作戰:62。7月19日起,彭德懷指揮東方軍連剋泉上、朋口、連城:63。8月,指揮東方軍攻占閩江上遊順昌洋口和延平峽陽兩個重要商港,擊潰國軍56師3個團。並包圍順昌將樂,主力圍攻延平。9月,駐紮福建的國軍十九路軍蔡廷鍇部决定反蔣,彭德懷遵照中央指示先期與蔡廷鍇代表在王臺談判:65

1933年10月,國軍發動第五次圍剿,彭德懷率東方軍從福建回師江西,於飛蔦與國軍周渾元六師遭遇,攻占詢口,殲滅周師十八旅:67。11月閩變發生後,彭德懷建議中央令紅軍主力進軍閩浙贛,支援十九路軍,但彭德懷的建議反被斥為“冒險主義”:65-66。12月12日,指揮團村戰鬥。1934年1月,彭德懷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補選為候補中央委員。3月中旬,率紅三軍團前往泰寧堵擊國軍進攻,但未能達到消滅國軍的目的。

4月中下旬,彭德懷被任命為廣昌戰役總指揮,此戰紅軍遭受重大傷亡,廣昌失守:68:432。4月28日晚,彭德懷與李德就第五次反“圍剿”的戰略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期間彭德懷批評李德的錯誤指揮為“崽賣爺田心不痛”:196。隨後,率紅三軍團於北綫不斷抗擊敵軍南進,指揮紅三軍團進行高虎墒、萬年亭戰鬥,因孤立無援,陣地均被攻破。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决定放棄中央蘇區,將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共中央機構嚮西轉移至湖南西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一决定未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及機關直屬隊共8.6萬餘人,從福建長汀寧化、江西瑞金興國等地開往雩都縣集結。

長徵

1934年10月18日傍晚,中央紅軍直屬機關及一、三、五、八、九軍團從江西雩都縣渡過貢水,邁出了長徵的第一步,彭德懷的紅三軍團與林彪紅一軍團作為紅軍的前鋒:433。隨後,紅軍接連突破四道封鎖綫,但傷亡慘重。湘江戰役之後,出發時的八萬餘中央紅軍僅剩下3萬餘人

1934年1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從廣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嶺。1934年12月14日,占領貴州黎平縣,打開通嚮貴州的門戶。12月28日,尚未恢復權力的毛澤東黎平會議上力主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提議嚮四川貴州邊界進軍,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蘇區。這個計劃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準。1935年1月1日-1月3日,紅軍強渡烏江。1月7日,中央紅軍攻剋遵義,進行休整。在這段時間,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旨在研判今後的軍事、政治方針。彭德懷在遵義會議上擁護毛澤東的主張,因軍情緊急衹參加了一天會議:74-75

1935年1月29日-5月9日,毛澤東指揮紅一方面軍“四渡赤水”以擺脫國軍的圍追堵截。在二渡赤水後的遵義、婁山關戰鬥中,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擔任主攻並攻占了兩處,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軍團參謀長鄧萍陣亡。1月30日(一渡赤水後的第二天),紅一軍團林彪和政委聶榮臻致電總司令朱德,內容包括“自西渡赤水後,部隊走小路爬高山繞道太多”。由於毛澤東來回調動部隊,且紅一方面軍在土城戰鬥魯班場戰鬥習水戰鬥等皆表現不佳,不少幹部和士兵尤其對路走多了有意見。

1936年,徐海東、彭德懷、彭雪楓郭述申在陝北

5月初,中革軍委决定分三路搶渡金沙江,林彪所部受令從竜街渡口渡江,其先頭紅一師在渡口折騰了兩天因水流太急和無器材架橋設橋失敗,由於林彪和師長李聚奎溝通不好,林少有的駡了娘,冷靜下來聽取報告後他嚮軍委反映。5月11日,林彪當着聶榮臻、左權、羅瑞卿、朱瑞的面打電話給彭德懷:“現在的領導不成了,你出來指揮吧。再這樣下去,就要失敗。我們服從你領導,你下命令,我們跟你走。”彭不答應:79。林又寫了長信給中共中央“三人小組”,建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幾個軍委負責人不要直接指揮軍隊,前綫指揮由彭德懷負責。林彪把信給聶榮臻、參謀長左權朱瑞羅瑞卿看過後讓他們簽名,都被拒絶,他就簽了自己的名發上去

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四川會理召開。會上,毛澤東批評彭德懷右傾,說林的信(和劉、楊的電報)是彭鼓動起來的。毛稱林彪“你是個娃娃,你懂得什麽?”彭德懷在廬山會議後被關押後寫的材料寫道:“我也批評了林彪的信:遵義會議纔改變領導,這時又提出改變前敵指揮是不妥當的;特別提出我,則更不適當。林彪當時也沒有說他的信與我無關。”周恩來、朱德等發言支持毛澤東,會議决定立即北上同紅四方面軍會合

1935年6月中旬,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到達懋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6月26日,出席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8月,率紅三軍隨右路軍從毛兒蓋地區進人草地,嚮班佑、巴西前進。在此期間,彭德懷支持毛澤東的北上主張,反對張國燾的南下主張。1935年9月9日上午,張國燾給陳昌浩發去密電,參謀長葉劍英首先看到此電,電報的大意是命陳昌浩率右路軍立即南下,並提出“徹底開展黨內鬥爭”。葉劍英立即報告了毛澤東:203。毛澤東、張聞天、博古隨即趕到了三軍團駐地巴西,連夜召開了政治局緊急會議,决定率一、三軍團單獨北上:83。9月12日,彭德懷出席在俄界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决定將一、三軍團、中央縱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被任命為司令員。隨後彭德懷與毛澤東等率陝甘支隊突破臘子口、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吳起鎮,與紅十五軍團會合:54。11月3日,彭德懷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員。隨後,協同毛澤東、周恩來指揮直羅鎮戰役:85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並派遣紅軍東徵山西。1936年1月,彭德懷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2月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司令員,與毛澤東等指揮部隊東渡黃河,挺進山西,宣傳抗日,擴大紅軍。然而盤踞山西的閻錫山對此十分恐懼,並請求蔣介石調陳誠湯恩伯關麟徵的中央軍進行阻擊。中共中央在紅軍獲取物資後,隨即撤回東徵部隊返回陝北,歷時75天的東徵結束:435:87。5月,彭德懷任西方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西徵寧夏、隴東,消滅馬鴻賓主力,迎接第二、第四方面軍北上會師:88-90;10月底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

初期抗戰

1938年,山西洪洞縣馬牧村八路軍總部合影,自左起分別為左權、彭德懷、朱德彭雪楓蕭剋鄧小平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彭德懷任副總指揮,並擔任中央軍委前方軍委分會副書記,被授予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9月5日,彭德懷與周恩來林彪徐嚮前抵太原,同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會商紅軍參戰問題:99。隨後,彭德懷又協助朱德部署平型關戰役和八路軍配合忻口戰役等行動:100-102。11月,彭德懷返回延安,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十二月會議:103

1938年秋,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成員合影,左起毛澤東、彭德懷、王稼祥張聞天朱德博古王明康生項英劉少奇陳雲周恩來

1938年1月15日,彭德懷與朱德、賀竜劉伯承、林彪赴洛陽參加蔣介石召集的第二戰區師長以上幹部會:150。會後應蔣介石之約在武昌與蔣會談八路軍支援徐州會戰問題:175。2月,與朱德一起部署八路軍各師主力破擊正太、同蒲、平漢鐵路和邯長公路,支援正面戰場的徐州會戰。3月2日,彭德懷任第二戰區東路軍副總指揮:108,並參與指揮東路軍各部粉碎日軍的九路圍攻,消滅日軍4000餘人,收復縣城18座:109-110。隨後,彭德懷又參與部署八路軍第四縱隊進軍冀東、129師進軍冀南、120師進軍冀中等事宜:111。9月,彭德懷返回延安參與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並成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11月9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彭德懷為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北方局常委。12月,彭德懷到西安、重慶等地會見蔣介石:113。1939年2月,彭德懷到冀南指揮反掃蕩作戰。

然而隨着八路軍武力在華北的發展,而冀察戰區總司令、河北省主席鹿鐘麟又力圖恢復國民政府在華北的統治,導致國共雙方不斷摩擦:112。1939年6月,為解决國共摩擦,彭德懷赴冀南同鹿鐘麟談判,提出解决河北八大綱領,但未得要領而返。之後,華北地區的國共矛盾激化,最終導致八路軍在1940年采取全面行動,將國軍逐出河北:469。1940年4月,彭德懷部署115師、120師、129師及各軍區對津浦、同蒲、平漢、膠濟等鐵路幹綫及日軍新修的公路、鐵路、碉堡進行破壞。此時,朱德奉命返回延安,八路軍前方總部的工作便改由彭德懷主持。

百團大戰

1940年百團大戰中,彭德懷在關傢堖前綫。

1940年8月,彭德懷報告中央後,號令八路軍各部準備針對華北日本占領軍交通綫、據點、封鎖溝為主的進攻戰役。戰役最早由8月20日晚8點開始的華北交通要道破襲戰為序幕,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戰役開始時被稱為“正太路戰役”。至9月下旬為止,正太鐵路全綫癱瘓,並破壞北寧鐵路平綏鐵路平漢鐵路津浦鐵路井陘煤礦亦遭破壞:129。並占領娘子關的部分地區。在第二階段時期,除暫留約10個團兵力繼續阻撓道路和橋梁的修築,主力則把戰鬥對象轉移到鐵路交通綫兩側的日本守軍與被抗日根據地包圍的日軍據點,目的是鞏固並擴大戰果,其中以榆遼戰役淶靈戰役最為激烈:133。日軍也投入使用了戰爭公約所禁止的毒氣生物武器展開反撲,戰爭也進入相持階段。

1940年10月初,百團大戰第二階段作戰暫告一段落。隨後,八路軍參戰各部按照總部的要求進行休整,以利進行下一階段的作戰。為回應八路軍的百團大戰,日本軍隊開始將各地的機動兵力集結於華北地區,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報復性“掃蕩”,藉以迫使八路軍退出華北交通要道,先後對太行山地區、太嶽地區晉察冀邊區、晉西北等地進行掃蕩:135。此後由於日軍大兵壓境,各根據地的反“掃蕩”戰鬥仍在繼續;另一方面,由於此時的國共關係特別緊張,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要求“百團大戰對外不要宣告結束”,繼續對日作戰:137。八路軍隨即展開百團大戰第三階段,一方面以運動戰和遊擊戰、麻雀戰(騷擾遊擊戰術)反擊日軍“掃蕩”,另一方面抓住機會繼續打破襲戰和伏擊戰。到1941年1月24日,八路軍擊退日軍掃蕩,百團大戰正式宣告結束

按照中共公佈的數據,八路軍共投入105個團約40萬人,取得了進行作戰1,824次,攻剋據點900餘個,破壞鐵路474公裏、公路1500余公裏、橋梁和隧道等260多處,繳獲各種炮53門、各種槍5800餘支(挺)的戰果,史稱“百團大戰”;因此戰役打響後彭德懷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嘉奬,事後還榮獲國民政府頒發的奬章和蔣中正親自發出的嘉奬令:134。但後來彭也一度受到毛澤東等人的批評,認為彭沒有執行毛澤東的抗戰相持時期的軍事戰略(即“山地遊擊戰為主,可能條件下進行陣地戰,避免决戰”),打成了“消耗戰”,過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犧牲了中共領導的一些抗日力量。為此彭在華北座談會上被批了四十天:170-171:86。文革中挨批時造反派材料中出現了“彭德懷幹這麽大事也不和我商量,我們的力量大暴露了,後果將是很壞”的說法。當代予以平反,不過現代報道有說法提到劉伯承對彭的“臨機專斷”有看法。

太行反掃蕩

1941年4月16日,中央軍委决定組織華北軍委分會,彭德懷被任命為副主席

百團大戰後,日軍推行治安強化運動:140,調回20餘萬部隊,在華北日軍兵力達到47萬,並集中了傀儡政權中投入戰場的全部軍隊,先後共調集60萬日軍以及90萬偽軍,發動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1208。為應對中國共産黨方面的遊擊戰術,采用了“保甲制度”來斷絶共産黨軍隊與當地民兵的接觸,設立無人區,進行三光政策,甚至時常使用違反國際法的生化武器來作戰:107-122。共産黨面對日軍掃蕩壓力下,全軍退入山區和鄉村,化整為零保留實力,並積極開展山地及平原遊擊戰遲滯和消耗日軍鋒芒。1942年5月,日軍針對八路軍總部所在的太行山區發動掃蕩,彭德懷率總部機關在激戰後突出重圍,但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戰鬥中陣亡:152

1942年1月8日,彭德懷發表《剋服睏難爭取勝利》一文,嚮華北抗日軍、政、民提出實行精兵、簡政、增加生産三項號召。1942年8月,彭德懷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統一領導對敵鬥爭、整風學習、大生産和減租減息運動,實行精兵簡政,領導華北軍民渡過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1943年1月,彭德懷發表《關於敵戰區與遊擊區的工作》一文,提出武裝工作隊的任務、組織和活動方式。

1943年9月,彭德懷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以後即在延安參加整風學習和協助毛澤東、朱德指導華北敵後抗戰:169-170。1944年8月,彭德懷對美軍觀察組作題為《八路軍七年來在華北抗戰的概況》3次談話,講述了八路軍七年抗戰歷程和戰果。1945年6月,彭德懷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1945年8月,彭德懷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173抗日戰爭結束後成為首批被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授予抗戰勝利勳章的軍事將領之一。

第二次國共內戰

保衛延安

1948年,宜川瓦子街戰役後,彭德懷動員解放軍嚮西府隴東進軍。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彭德懷作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協助毛澤東、朱德等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173。1946年11月、12月,彭德懷前往延安南部和晉綏,指導保衛延安的若幹事宜:175。1947年3月10日,各路國軍20萬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鬍宗南指揮下,分由洛川宜川嚮延安進行重點進攻。在此情況下,彭德懷主動嚮中共中央請纓,率領西北共軍保衛延安。3月16日,彭德懷被任命為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直接指揮西北戰場作戰:178。中國共産黨調動5000兵力,憑藉地雷和伏地堡壘頑強抵抗,國軍19日攻入延安,中共中央主動從延安撤退:179

隨後,彭德懷利用運動戰術與鬍宗南在陝北周旋。3月25日,彭德懷指揮青化砭伏擊戰,全殲國軍31旅旅部及九十二團,並俘旅長李紀雲以下2900餘人:182。4月14日,指揮羊馬河伏擊戰,殲滅國軍135旅4700餘人,俘虜旅長麥宗禹:185。5月2日—4日,又指揮蟠竜鎮攻堅戰,殲國軍167旅旅長李昆崗以下6700餘人,繳獲大批糧食、彈藥。號稱“三戰三捷”:188。5月下旬,彭德懷與習仲勳率主力進攻隴東,打擊馬鴻賓部,收復環縣定邊靖邊安邊等地:189。1947年7月,彭德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司令員政治委員:192。隨後,為引誘國軍北上,彭德懷北上進攻榆林,在沙傢店戰役中殲滅國軍整編第36師師部及165、123旅6000餘人,被中國共産黨方面認為是西北戰局從轉嚮“戰略反攻”的轉折點

1949年2月,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和副司令員張宗遜在西北前綫

攻占西北

1947年10月,彭德懷發動延清戰役,俘虜整編第76師師長廖昂:198。隨後,彭德懷第二次攻打榆林,未剋。12月,彭德懷參加中共中央在米脂縣楊傢溝召集的會議,同時開展新式整軍運動:199。1948年2月,西北野戰軍開展宜瓦戰役,殲滅國軍第24旅、第47旅、第53旅、第61旅、第31旅旅部5個旅29480人,擊斃國軍整編第29軍軍長劉戡和整編第90師師長嚴明:207。1948年4月22日,解放軍收復延安。隨即,彭德懷發動西府隴東戰役,在第一階段順利攻占寶雞:209,然而卻在第二階段在鬍宗南和馬步芳的夾擊下遭受慘重失敗:210:517。8月,彭德懷指揮澄合戰役,殲滅國軍9000餘人,又在九月的荔北戰役中殲滅國軍25300餘人。11月,為配合中共的“三大戰役”,彭德懷發動西北鼕季攻勢,殲滅國軍24960人:213-214

1949年1月,彭德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3月,彭德懷出席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216。隨後,彭德懷接替病重的徐嚮前指揮太原戰役,於4月24日攻占太原,殲滅國軍135000餘人:217。之後,彭德懷率第18、19兵團加入西北戰場,於5月20日會同賀竜部占領西安,並擊退鬍宗南聯合二馬的反攻:218。7月,彭德懷指揮扶眉戰役,殲滅國軍44000餘人:220。8月,彭德懷指揮蘭州戰役,殲滅馬步芳主力27000餘人,攻占蘭州城:224。隨即,一野部隊攻占西寧、銀川,掃蕩河西走廊,數十年據有甘、寧、青三省的回軍消滅:526。9月26日,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和新疆省政府主席鮑爾漢接受中國共産黨提出的8項和平條件,率領所部7萬餘人在迪化分別通電歸附中國共産黨,新疆不戰而和平易手:2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9月下旬,在北平為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彭德懷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1月,彭德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北軍區司令員,負責恢復發展經濟和農業生産、交通建設、調查研究、團结少數民族等工作:228-230,並曾兼任新疆軍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

朝鮮戰爭

1951年彭德懷在朝鮮戰爭前綫

1950年北朝鮮發動朝鮮戰爭,9月15日聯合國軍韓國仁川登陸,10月9日越過“三八綫”,在北朝鮮和蘇聯請求下毛澤東决定出兵朝鮮半島林彪粟裕因病未成為軍隊統帥,而10月8日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率軍入朝作戰。

10月,彭德懷利用美軍韓國軍隊分兵進攻的機會,發起第一次戰役重創美國和韓國軍隊,美韓軍隊退回清川江以南。11月24日,志願軍在彭德懷的命令下主動放棄陣地,采取主動示弱,在占據優勢的情況下故意采取“增兵減竈”的戰術引誘美軍深入,而誤以為是對志願軍後方的空襲産生了效果,迫使志願軍後撤的麥剋阿瑟命令美軍和韓軍展開全面進攻,以左翼的美第八集團軍與右翼的美第10軍為首發起了全綫進攻。當美軍進入志願軍的包圍圈後,彭德懷下令志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將美第八集團軍擊退至“三八綫”。10月,毛澤東派其精通俄語、英語法語的兒子毛岸英擔任彭德懷的機要秘書兼翻譯,任職於大後方的本部內。難料毛岸英到部方一個多月,即遭美軍空襲而陣亡。彭德懷感到十分愧疚,但在毛澤東的安撫下,彭德懷開始擺脫心結。之後志願軍又發起第三次戰役,突破“三八綫”,攻占漢城,一直進攻至“三七綫”。

此後,由於對前綫情況瞭解不夠充分,而前階段又取得了勝利,毛澤東命令彭德懷繼續進攻,毛的這個判斷後被認為是失誤的。彭德懷多次陳述志願軍經過長時間的作戰已經十分疲勞,加上後勤供給在完全沒有空軍保障的情況下遭受美軍轟炸損失嚴重,前方戰士的糧彈已經出現短缺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因為入朝鮮作戰的倉促,很多士兵沒有發到鼕衣,在朝鮮的嚴寒環境下出現大量的非戰傷亡,甚至比戰損更大等的實際情況,甚至親自到北京嚮毛陳述不能繼續深入的理由,然而被毛拒絶,要求必須繼續進軍,無奈之下彭衹得命令志願軍繼續深入韓國南部。

1953年,彭德懷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1951年1月志願軍發起第四次戰役橫城反擊戰取得勝利,之後在砥平裏戰役中失利,為了避免陷入被動,志願軍開始主動後撤,聯合國軍取代麥剋阿瑟擔任總司令的李奇微發起反擊計劃,志願軍一面撤退,一面通過阻擊戰遲滯聯合國軍的前進,傷亡慘重,並退回“三八綫”。4月,志願軍發起第五次戰役,嚮南進攻聯合國軍,殲滅8萬多聯合國軍,為五次戰役中殲敵最多的一次。但志願軍本身也承受了極大的傷亡,特別是在後期的撤退行動中。最終志願軍撤回“三八綫”,在鐵原一綫經過與聯合國軍的血戰阻止住聯合國軍。之後,雙方轉入了持久的陣地攻防戰。

1951年7月10日雙方停火,但停火談判持續長達兩年時間,其間大小戰役不斷,均為雙方在三八綫附近的拉鋸戰,包括白馬山戰役和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美國稱為三角高地戰役)、金城戰役等等,雙方均傷亡慘重,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正式達成停戰協議,彭德懷在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中說(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二日):“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衹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傢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國主義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擊敗的。它也雄辯地證明: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朝鮮戰爭正式結束。在停戰後的1953年7月31日,由金日成主持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在平壤召開,期間授予了彭德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的稱號及一級國旗勳章。1953年8月11日彭德懷回國,取代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1954年至文革前

1953年,彭德懷與毛澤東。

1954年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首任國防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在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朱德。1956年,彭主張建立專業化的軍隊,將主官的指揮權定在政委之上:67-68。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對此反對,但是此時他的焦點放在劉伯承羅榮桓兩人身上。彭最終在毛的支持下擊倒了劉伯承,但也使得軍隊中對他産生了怨氣。而到了1958年毛也說服了彭確立主官政委並立的制度:89

由於在戰略預備隊等問題上和粟裕纍積起來的意見不和,彭德懷對粟裕每周嚮軍委主席毛澤東匯報一次都不滿,粟在報告寫上“彭副主席轉報毛主席”,彭說“我不是你的通訊員”,不寫,又說粟是越級告狀,粟的計劃也長時間得不到批復,曾經打算請辭總參職務未獲準。1957年蘇聯的朱可夫元帥被解職後,毛澤東也開始擔憂將領擁兵自重,打算整頓軍隊,在這種背景下。1958年,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彭德懷連同陳毅聶榮臻黃剋誠等人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對粟裕進行了極不公正的批判,粟裕被扣上了“資産階級個人主義”、“裏通外國”的帽子,直到粟裕逝世十年後,於1994年纔得以徹底平反。至今《彭德懷全傳》還說粟裕擅權佈置打馬祖列島,是嚴重的錯誤。

1959年4月24日至6月11日,彭德懷率領中國軍事友好代表團與王樹聲楊得志肖華等20餘人乘飛機從北京出發經莫斯科飛往波蘭華沙,先後訪問了波蘭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捷剋斯洛伐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5月29日至30日彭德懷訪問阿爾巴尼亞期間,和赫魯曉夫及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謝鬍列希巴盧庫出席了在地拉那的“遊擊隊宮”舉行的宴會

彭德懷個性直爽、衝動,敢於毫無顧忌地發泄自己的不滿,1959年7月14日,在江西廬山召開的當年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期間,他寫信給毛澤東。信中首先肯定1958年“大躍進”的方針是正確的,但接着彭德懷指出了“大躍進”的問題:“1958年的基本建設,現在看來有些項目是過急過多了一些,分散了一部分資金,推遲了一部分必成項目,這是一個缺點”,“1959年就不僅沒有把步伐放慢一點,加以適當控製,而且繼續大躍進,這就使不平衡現象沒有得到及時調整,增加了新的暫時睏難”;他指出:“浮誇風、小高爐等等,都不過是表面現象;缺乏民主、個人崇拜,纔是這一切弊病的根源。”:358-3617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黃剋誠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發言支持彭德懷:363-364。7月21日,外交部副部長張聞天作了三個小時發言,用了更精確的理論術語批評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左傾錯誤,主張發揚黨內民主,支持彭德懷

這封信遭到毛澤東估判與批評。彭德懷跟毛澤東起了衝突,忍不住回敬:“在延安你操了我四十天娘,我操你二十天娘行不行?”隨後,原本主張“糾左”的毛澤東轉而批判“彭德懷反黨集團林彪稱彭德懷“是野心傢、陰謀傢、偽君子、是馮玉祥式的人物。”隨後毛澤東對“馮玉祥式的人物”進行解釋,對彭德懷說:“人們衹看到你簡單、坦率、心直口快,初交衹看到這一面。久了,就從現象看本質。彎彎麯麯,內心深處不見人。人們(林彪)說你是偽君子,像馮玉祥。真偽有矛盾。不能說全部假,對敵鬥爭是真的。心中很嚴重的東西不拿出來。”劉少奇以“魏延的骨頭、朱可夫的黨性、馮玉祥的作風...一個一貫反黨的偽君子,企圖搞軍事政變!”批判彭德懷。 最後,彭德懷與黃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人被打成“彭、黃、張、周反黨集團”;彭本人被誣陷為“裏通外國”,定為“彭、黃、張、周反黨集團”的首要分子,被嚴厲批判。會議後,“反右傾運動”再次展開,彭德懷被免去國防部長和軍委副主席職務,職務由林彪接任。

彭德懷被革職以後住在北京頤和園附近的挂甲屯吳傢花園屯田六年,自食其力。1961年10月30日至12月26日到湖南湘潭縣家乡調查,將所寫的5個調查材料送中央參考。1962年6月16日,彭為了說明歷史問題,寫了《八萬言書》,請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印發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9月十中全會上,批判所謂彭德懷反黨集團的“新的進攻”,毛澤東給彭德懷加了一個新頭銜—“修正主義分子”。1964年12月20日至1965年1月4日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撤銷副總理職務。

1965年9月,中央工作會議同意第三個五年計劃“以國防建設第一,加速三綫建設,逐步改變工業佈局”的方針。在這個大背景下,考慮到當時的國內外形勢,毛澤東認為彭德懷、黃剋誠、習仲勳等人不宜留在首都,遂提議把他們挂職下放,分配到外地去。

9月7日,康生在彭德懷、習仲勳專案委員會常委開會時特別講道:“中央最近分配這些人(彭、黃、習)的工作,我們瞭解有兩方面:一方面更便於我們審查他們的活動,所以我們不要鬆氣(有人插話:他們一出去,就會叫);二方面還表示希望他們轉過來,轉不轉過來,全看他們自己。”

中央安排彭德懷工作的同時,專案審查委員會搞出了《彭德懷反黨問題審查報告》第五稿,認定“彭德懷和黃剋誠這些人是反革命、階級敵人”;黃剋誠隨即被安排任山西省副省長。

1965年9月23日,被毛澤東請到中南海談話,毛對其承認“也許真理在你那邊”,並對在場的其他中央領導同志稱“我過去反對彭德懷同志是積極的,現在要支持他也是誠心誠意的。對老彭的看法應當是一分為二,我自己也是這樣……在我的選集上,還保存你(彭德懷)的名字。為什麽一個人犯了錯誤,一定要否定一切呢?”彭德懷最終被派往四川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綫”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一職。

1965年11月10日,彭德懷離開北京前一周左右的時間,毛澤東正式批準發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並示意全國報刊轉載。12月21日,毛澤東公開出面講話,進一步點透了他發動這場大批判的關鍵意義。他說姚文元的文章很好,但是還沒有打中要害:“《海瑞罷官》的“要害問題是‘罷官’。嘉靖皇帝罷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們罷了彭德懷的官。彭德懷也是‘海瑞’”。

文革身死

1965年11月30日,彭德懷來到四川省成都市,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綫”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主管電力、煤炭、石油、燃氣),其住處為成都市人民東路附近的永興巷7號;1966年6月,在三綫建委局以上幹部學習《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會上遭批判。

1966年12月北京地質學院造反派王大賓等紅衛兵在江青的授意下,前往四川成都把彭德懷強行綁架後,乘坐火車押回北京

彭德懷在被關押期間,1967年1月1日,曾嚮毛澤東寫下了最後一封信,在信中他簡略地介紹了自己被關押的經過,並稱“嚮您最後一次敬禮!祝您萬壽無疆!”這封信由監護點層層上送到周恩來處,他在中央碰頭會上宣讀後,將信送請毛澤東、林彪和江青閱。毛澤東在中南海看到了彭德懷這封信,拿起一支黑鉛筆,在信上畫了一個不規整的圈,沒有批語,在毛傢灣的林彪和江青同一天也都在信上畫了圈

康生陳伯達的支持下,1967年7月9日韓愛晶強行針對彭德懷逼供和毆打,聲稱“審鬥會”要“刺刀見紅”,要彭德懷交待“你為什麽在廬山會議上寫信反對‘三面紅旗’?”“你為什麽反對毛主席?”彭德懷被“打翻在地”七次,前額受傷出血,第五和十肋骨骨折李鐘奇還當衆打彭德懷耳光。 對於此前韓愛晶等指責他“為什麽要發動百團大戰”、“在華北搞‘獨立王國’”,彭德懷打斷韓愛晶的話予以反駁。 對於“百團大戰”因自己被批鬥受牽連 ,彭德懷即使在獄中寫“交代檢討”,也肯定了“百團大戰”業績和歷史意義,衹在具體的指揮上自己沒有做得更好進行了嚴格的自省和檢討。

1974年9月,彭德懷因患直腸癌,得不到醫療救治,身體狀況急劇惡化,去世前他希望見離異的妻子浦安修一面,但當時正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進行勞動改造的浦安修拒絶見他。10月以後,陷入昏迷狀態。1974年11月29日下午14時25分,在北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即“三〇一醫院”)因病去世,享年76歲。12月17日遺體進行火化,骨灰盒上的紙條上寫着化名王川、男”三個字。彭德懷的骨灰盒被中共中央專案組派人送到四川省成都市,後保存在成都東郊火葬場。

恢復名譽

1978年,中國共産黨宣佈為其恢復名譽,受到全面公正的評價。鄧小平稱他是“優秀無産階級革命傢、傑出領導人”、“作戰勇敢,耿直剛正,廉潔奉公,嚴於律己,關心群衆,從不考慮個人得失。”

1978年12月22日,彭德懷原秘書綦魁英、警衛參謀景希珍受命護送彭德懷的骨灰乘飛機去北京。 2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為彭德懷和在“文革”中被迫害逝世的陶鑄共同舉行追悼大會。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緻悼詞。追悼會結束後,其骨灰盒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産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决議》,决議中說:“廬山會議後期,毛澤東同志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同志的批判,進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爭。八屆八中全會關於所謂‘彭德懷、黃剋誠、張聞天、周小舟反黨集團’的决議是完全錯誤的。”

彭德懷在獄中所寫的材料後來被編輯成《彭德懷自述》一書出版。

1999年12月,彭德懷的侄兒侄女將其伯父骨灰遷出“八寶山革命公墓”,歸葬湖南湘潭烏石故裏。

家庭

1918年,與表妹周瑞蓮訂下婚約。1920年彭德懷從軍在外,周瑞蓮在家乡反抗賣身抵債跳崖身亡。1922年,娶劉坤模(原名:劉細妹),平江起義時劉坤模回老傢兩人從此失散。1937年彭德懷在延安再次見到劉坤模時,她已經結婚並育有一女:106

1938年10月10日,與浦安修結婚,無子女。1960年代初浦安修迫於政治壓力,與彭德懷離婚。彭德懷臨終前,希望見浦安修一面,浦安修終未敢同意。然而最終中央以離婚報告未批準為由,還是認定浦安修是彭德懷夫人。

評價

我永遠是人民的兒子——彭德懷元帥

1935年,毛澤東曾寫詩寄《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給彭德懷,評價了彭德懷的軍事能力:

但是毛澤東的俄語翻譯師哲的回憶錄也記載,毛澤東也曾指責彭德懷“剛愎自用,目空一切”

1979年,楊尚昆撰寫了一篇回憶文章《我所知道的彭老總》;1998年,彭德懷誕辰100周年,楊尚昆發表了文章《追念彭大將軍》,楊尚昆在評點彭德懷時說:“彭德懷同志是一個真正高尚的人。建國以後,德懷同志身居高位,仍念念不忘‘自己是一個農民的兒子’。不過,他在前面加了‘勇敢’二字:‘一個勇敢的農民的兒子。’他經常對人說,我是人民的掃帚,人民要怎麽使用就怎麽使用。在他的思想深處,總是將自己置於人民之下,而不是人民之上。從1959年被‘罷官’到1974年生命的終結,15年中,德懷同志經受了巨大的精神和肉體的痛苦,但他是堅強的,雖百折而不撓。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黨和人民的事業,經常說自己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死後能在他的骨灰上種一棵蘋果樹,以此來最後報答養育了他的土地和人民。”

1998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紀念彭德懷誕辰10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對彭德懷的一生做了極高評價。

朝鮮戰爭時期,蘇聯駐朝大使兼朝鮮人民軍總顧問拉佐瓦耶夫和彭德懷因為第三次戰役是否要乘勝追擊發生意見衝突,斯大林知道後馬上調離了在朝鮮戰場的拉佐瓦耶夫,斯大林批示:“東方戰場的指揮一切都聽彭德懷的,彭德懷是久經考驗的天才軍事傢”。

影視作品

電影
電視劇

參考文獻

  1. ^ 彭德懷侄女彭鋼少將 專傢薑廷玉做客人民網——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60周年. 人民網. 2010-10-27[2012-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2).
  2. ^ 竜劍宇 編著:《烏石寨攬勝——彭德懷故裏紀行》. 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06頁
  3. ^ 李銳讀《彭德懷自述》. 《讀書》. 1982-03-30, (第4期)[2014-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1) –通過人民網.
  4. 跳轉至: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彭德懷傳》編寫組. 彭德懷傳.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12. ISBN 978-7-80092-103-2 (中文(簡體)‎).
  5. 跳轉至:5.0 5.1 5.2 5.3 5.4 5.5 5.6 Jürgen Domes. Peng Te-huai: The Man and the Imag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2013-09-23]ISBN 978-0-8047-13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9) (英語).
  6. 跳轉至: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6.13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上海人民出版社、格緻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32-2049-2 (中文(簡體)‎).
  7. 跳轉至:7.0 7.1 7.2 7.3 7.4 7.5 葉永烈. 歷史選擇了毛澤東. 四川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2014-11. ISBN 978-7-220-09205-3 (中文(簡體)‎).
  8. 跳轉至:8.0 8.1 8.2 彭德懷. 彭德懷自述. 人民出版社. 1981年3月[2014-07-10]OCLC 13633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中文(簡體)‎).
  9. ^ 黃禹康. 開國大將黃剋誠的傳奇經歷:彭德懷力輓刀下人. 中國新聞網. 2008-12-31 [2010-06-20] (中文(簡體)‎).
  10. ^ 長徵經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人民網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 2006年.
  11. 跳轉至:11.0 11.1 《長徵途中的會理會議真相》黃瑤,《黨史博覽》;中國共産黨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2. ^ 《林氏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江幸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ISBN 978-7-216-03913-0。第86節“要求撤換毛澤東”。
  13. ^ 李劍. 《中共歷史轉折關頭》.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8年: 160. ISBN 9787503517259 (中文(簡體)‎).
  14. ^ 韋力. 《1965年前的林彪》.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6年: 110 (中文(簡體)‎).
  15. ^ 《聶榮臻回憶錄》聶榮臻,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8月,ISBN 978-7-5065-5423-7。“遵義會議後的風波”、第25章“關於林彪的幾個問題”等。
  16. ^ 《重訪長徵路--會理會議:毛澤東指揮權曾遭受懷疑》新華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7. ^ 《毛澤東傳(1893-194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ISBN 978-7-5073-1656-8,第15節“長徵”。
  18. ^ 張黎群、張定、嚴如平、李公天、唐非. 《鬍耀邦傳第一捲(1915~1976)》 初版. 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5年12月: 63. ISBN 9787010052878 (中文(簡體)‎).
  19. 跳轉至:19.0 19.1 張文傑、郭輝. 中國革命戰爭紀實·抗日戰爭·八路軍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7. ISBN 978-7-01-005024-9.
  20. ^ 王建朗;曾景忠. 中國近代通史第九捲:抗日戰爭(1937-1945).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3: 271. ISBN 978-7-2140-8098-1.
  21. ^ 韓渝. 百團大戰是彭德懷擅自發動的?. 人民網. 2010-10-21 [2015-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4).
  22. ^ 《說不盡的百團大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中國共産黨新聞>>資料查詢>>檔案·記憶>>史海回眸2007年06月04日08:43
  23. ^ 百團大戰之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共産黨新聞>>資料中心>>史海回眸>>歷史珍聞
  24. ^ 紅色記憶:百團大戰(下)(2)[永久失效鏈接] 中國共産黨新聞>>永遠的豐碑·紅色記憶>>紅色記憶:百團大戰 2006年09月18日10:11
  25. ^ 《說不盡的百團大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中國共産黨新聞>>資料查詢>>檔案·記憶>>史海回眸2007年06月04日08:43
  26. ^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百團大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編輯: 喬婭 2005-05-26 10:46:48 稿源: 國際在綫
  27.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軍事歷史研究部 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ISBN 978-7-80137-315-1,捲“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
  28. 跳轉至:28.0 28.1 Teiwes, Frederick C. Peng Dehuai and Mao Zedong.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uly 1986, (16) [2013-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英語).
  29. ^ 浙江省革命造反聯合總指揮部:《毛主席革命路綫勝利萬歲--黨內兩條路綫鬥爭大事記(1921-1968)》,第79頁,1969.5
  30. ^ 老帥中為何劉伯承最先被打倒:與彭德懷早有很深誤會(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人民網
  31. ^ 薑廷玉. 朱德軍事任職紀事:從普通士兵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統帥(6). 人民網. 2012-04-24 [2015-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2. ^ 張玉法:《民國山東通志》編輯委員會:《民國山東通志》第4捲,山東文獻雜志社,2002年
  33. ^ 謝忠厚、謝麗麗. 〈華北(甲)一八五五部隊的細菌戰犯罪〉. 《抗日戰爭研究》. 2003, (4).
  34. ^ 歐陽青. 《大授銜:1955共和國將帥授銜檔案. 長城出版社. 2011: 182. ISBN 978-7-5483-0058-8 (中文(簡體)‎).
  35. ^ 延安保衛戰——戰爭經過[2015-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
  36. ^ 扭轉西北戰局的沙傢店戰役. 《人民政協報》. 2009-02-26[201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5).
  37. ^ 人民軍隊經典戰役--陸戰經典之沙傢店戰役. 人民網. 2002-05-21 [201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5).
  38. ^ (簡體中文)張高陵. 徐嚮前兵團徵戰記. 國防大學出版社. 1997年: 369. ISBN 7562606641.
  39. ^ 張明金、劉立勤.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200個軍區.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0: 514. ISBN 978-7-5033-2252-5.
  40. ^ 王樹增. 《朝鮮戰爭》.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年4月: 422. ISBN 978-7-02-006920-0.
  41. ^ 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 人民網.[2013-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42. ^ 無冕元帥 一個真實的粟裕 pp. 299-301.
  43. ^ 存檔副本[2013-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30).
  44. ^ 孫立忠. 彭德懷所謂“裏通外國”的真相. 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45. ^ 章金樹. 隨彭德懷應邀訪問東歐和蒙古八國紀實. 中國共産黨新聞. 《百年潮》(2008.9). [2018-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4).
  46. ^ 徐焰. 黃剋誠為真理十次直言. 人民網. 2001-05-21[2010-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08).
  47. ^ 程中原. 張聞天傳.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 413–419. ISBN 978-7-80092-927-4.
  48. ^ 蘇曉康、羅時敘、陳政. 烏托邦祭: 一九五九年廬山之夏. 中國新聞出版社. 1988: 252.
  49. ^ 李銳. 廬山會議實錄.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 424. ISBN 9788807186219.
  50. ^ [英]理查德·伊文思. 鄧小平傳. 由田山翻譯 .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13: 183. ISBN 978-7-5125-0483-7.
  51. ^ 見《北戴河往事追蹤報告》:中央文獻出版社
  52. ^ 毛澤東為什麽看不起民國重要人物馮玉祥?. 搜狐歷史.[2019-03-18].[永久失效鏈接]
  53. ^ 《中國共産黨八屆八中全會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决議》[2015-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4).
  54. ^ 薄一波,《若幹重大决策與事件的回顧》,1997年,人民出版社,ISBN 978-7-01-002687-9第三十章“廬山會議的‘反右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5. 跳轉至:55.0 55.1 55.2 彭梅魁彭德懷侄女回憶:伯伯被鬥不願連累傢人. 新浪網. [2012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56. ^ 羅斯·特裏爾 著,鬍為雄、鄭玉臣 譯:《毛澤東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1,ISBN 978-7-300-07010-0
  57. ^ 杜世偉. 赤子之忱 鬆柏之節 論彭德懷同志堅持真理耿直剛正的高貴品格.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6-11-29[2013-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58. ^ 彭德懷傳記組. 《彭德懷全傳》.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59. ^ 《百年潮》毛澤東為何派彭德懷去三綫
  60. 跳轉至:60.0 60.1 60.2 《彭德懷全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版)彭德懷傳記組著
  61. ^ 來源:環球時報. 紅衛兵毒打彭德懷:一天被打倒七次. 北京: 華夏記者網. 2009-07-10 [2013-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節選自《一九六五年後的彭德懷》)
  62. ^ 瀋國凡. 《一九六五年後的彭德懷》.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7年 [2013-07-15]ISBN 9787801705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9).
  63. ^ 彭德懷傳記組. 從百戰沙場到挨鬥百場. 北京: 搜狐讀書. (選自《彭德懷全傳》) [201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64. ^ 金春明. 《百團大戰》. 廣西: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第54–55頁 [2013-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9).
  65. ^ (選自《彭德懷全傳》)[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66. ^ 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新華網. [2003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4).
  67. ^ 師哲口述;李海文著. 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 毛澤東貼身十八年秘書對中國近代史的第一手觀察. 九州社 崧博出版社. 22 November 2017: 199. ISBN 978-7-5108-3290-1.
  68. ^ 楊尚昆眼中的彭德懷:敢於同錯誤路綫作鬥爭. 環球網.[2011-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2).
  69. ^ 十大元帥中誰被斯大林稱為天才軍事傢?. 鳳凰網.[2011-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2).

外部鏈接


 Peng Dehuai (Chinese: 彭德懷; pinyin: Péng Déhuái; October 24, 1898 – November 29, 1974) was a prominent Chinese Communist military leader, who served as China's Defense Minister from 1954 to 1959. Peng was born into a poor peasant family, and received several years of primary education before his family's poverty forced him to suspend his education at the age of ten, and to work for several years as a manual laborer. When he was sixteen, Peng became a professional soldier. Over the next ten years Peng served in the armies of several Hunan-based warlord armies, raising himself from the rank of private second class to major. In 1926 Peng's forces joined the Kuomintang, and Peng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communism. Peng participated in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and supported Wang Jingwei's attempt to form a left-leaning Kuomintang government based in Wuhan. After Wang was defeated, Peng briefly rejoined Chiang Kai-shek's forces before join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llying himself with Mao Zedong and Zhu De.

Peng was one of the most senior generals who defended the Jiangxi Soviet from Chiang's attempts to capture it, and his successes were rivaled only by Lin Biao. Peng participated in the Long March, and supported Mao Zedong at the Zunyi Conference, which was critical to Mao's rise to power. During the 1937–1945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Peng was one of the strongest supporters of pursuing a ceasefire with the Kuomintang in order to concentrate China's collective resources on resisting the Japanese Empire. Peng was the senior commander in the combined Kuomintang-Communist efforts to resist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Shanxi in 1937; and, by 1938, was in command of 2/3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 In 1940, Peng conducted the Hundred Regiments Offensive, a massive Communist effort to disrupt Japanese logistical networks across northern China. The Hundred Regiments Offensive was modestly successful, but political disputes within the Communist Party led to Peng being recalled to Yan'an, and he spent the rest of the war without an active command. After the Japanese surrendered, in 1945, Peng was given command of Communist forces in Northwest China. He was the most senior commander responsible for defending the Communist leadership in Shaanxi from Kuomintang forces, saving Mao from being captured at least once. Peng eventually defeated the Kuomintang in Northwest China, captured huge amounts of military supplies, and actively incorporated the huge area, including Xinjiang, in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eng was one of the few senior military leaders who supported Mao's suggestions to involve China directly in the 1950–1953 Korean War, and he served as the direct commande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 Army for the first half of the war (though Mao and Zhou Enlai were technically more senior). Peng's experiences in the Korean War convinced him that the Chinese military had to become more professional, organized, and well-equipped in order to prepare itself for the conditions of modern technical warfare. Because the Soviet Union was the only communist country then equipped with a fully modern, professional army, Peng attempted to reform China's military on the Soviet model over the next several years, making the army less political and more professional (contrary to the political goals of Mao). Peng resisted Mao's attempts to develop a personality cult throughout the 1950s; and, when Mao's economic policies associated with the Great Leap Forward caused a nationwide famine, Peng became critical of Mao's leadership. The rivalry between Peng and Mao culminated in an open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wo at the 1959 Lushan Conference. Mao won this confrontation, labeled Peng as a leader of an "anti-Party clique", and purged Peng from all influential positions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Peng lived in virtual obscurity until 1965, when the reformers Liu Shaoqi and Deng Xiaoping supported Peng's limited return to government, developing military industries in Southwest China. In 1966, following the adven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ng was arrested by Red Guards. From 1966–1970, radical factions within the Communist Party, led by Lin Biao and Mao's wife, Jiang Qing, singled out Peng for national persecution, and Peng was publicly humiliated in numerous large-scale struggle sessions and subjected to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orture in organized efforts to force Peng to confess his "crimes" against Mao Zedo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In 1970 Peng was formally tried and sentenced to life imprisonment, and he died in prison in 1974. After Mao died in 1976, Peng's old ally, Deng Xiaoping, emerged as China's paramount leader. Deng led an effort to formally rehabilitate people who had been unjustly persecut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eng was one of the first leaders to be posthumously rehabilitated, in 1978. In modern China, Peng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highly respected general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