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 周 |
名: | 瑜 |
字: | 公瑾 |
網筆號: | 周郎 |
今属: | 安徽省舒城縣 |
出生地: | 廬江舒縣 |
去世地: | 東漢巴丘(今湖南省嶽陽市) |
|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人稱“周郎”,廬江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東漢末年孫權陣營重要的統帥,也是傑出優秀的軍事傢、戰術傢、戰略傢、政治傢。建安十三年(208年),他所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决定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戰後兩年,他在準備徵伐四川、巴蜀途中身染重病,不久於巴丘病逝,年僅三十六歲。與魯肅、呂蒙和陸遜合稱四大都督。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天資聰穎、精明能幹、胸襟寬闊、相貌俊美、精熟音律,酒過三巡仍能聽出宴席間的音誤,故而傳言“麯有誤,周郎顧”,並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禮遇器重、提拔重用,妻子小喬在江東亦稱國色,是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也有不少古代詩詞表達了對周瑜的贊美和欽佩,其中最著名篇章如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小說《三國演義》裏,作者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纔德卓越、智慧非凡,將周瑜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之人物。
生平
高官世傢
周瑜出身名門之後,盧江周氏傢族曾經多代人出任朝廷要職之位,從高祖父周榮由於通曉經典而得到推薦,得司徒袁安闢為府僚。袁紹和袁術的高祖父袁安多次和他談論當世大事,他見解獨到,能提出不同尋常的觀點,袁安很賞識、器重他。從曾祖父周興,在漢安帝時任尚書郎。從祖父周景,少以廉潔能幹見稱,初被察為孝廉,闢公府。後為豫州刺史,李膺、荀緄等為從事,更遷至尚書令,登為太尉。從叔周忠先後出任大司農、光祿大夫,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
總角之交
初平元年(190年),孫堅出兵加入討伐董卓聯軍,他傢裏人則從壽春遷至舒縣。《江表傳》記載,周瑜聽說了與其同年孫策的名氣,因此前往壽春拜訪,兩人一見如故,獨相友善,周瑜遂建議孫策帶傢人移居舒縣。周瑜甚至提供自傢南側大宅給孫策一傢人,同時拜謁孫策母親,二人情如兄弟,共同生活起居。等到周瑜叔父周尚就任丹楊太守時,周瑜也一起跟隨。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喪父後,多年依附在袁術手下打拼,終於下定决心起兵發展,正要入吳時,書信報知周瑜,周瑜立刻率領五百人起兵響應,孫策高興地說:“我得到你,事可成了。”隨後幫助孫策攻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當利(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秣陵(今南京江寧秣陵關)打敗笮融、薛禮,轉而攻占湖熟(今南京江寧湖熟鎮)、江乘(今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麯阿(今江蘇丹陽),將劉繇趕走,發展極快。
後來孫策親自進攻山越,對周瑜說道:“我以這班士兵奪取吳郡會稽郡、平定山越已足夠,你先回去鎮守丹楊。”周瑜遂回師丹楊。不久,袁術派其弟袁胤代替周瑜從父周尚為丹楊太守,周瑜隨叔父周尚還軍回壽春。袁術發現周瑜有才識和能力,想招攬周瑜為己用,但周瑜看出袁術並無成就,且不會用人,托辭請求回居巢出任縣長,袁術答應了周瑜請求之後,周瑜卻尋機從居巢東渡長江到了江東,回到孫策身邊。周瑜在做居巢縣長結識了魯肅,認為他非同尋常,就主動與他結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子産和季札那樣密不可分的朋友關係。
建安三年(198年),孫策親自迎接摯友周瑜,並任命他為建威中郎將,發二千兵為周瑜部麯,賜軍馬五十匹,為其建造屋捨,饋贈賞賜無人能及。孫策當着衆將面前下令道:“周公瑾才華傑出,與我是從少相識的好朋友,有兄弟的情義。就像之前在丹楊,就是他徵召人手及船衹糧草才能成就大事,若要計算他的功勞,這些也未足夠報答啊。”,周瑜的年齡僅比孫策小一個月。
負圖之托
廬江一帶,鄉民嚮來敬服於周瑜的恩德信義,周瑜身在舒城練兵,出備牛渚,後再領春𠔌長。不久,孫策發兵攻荊州,以周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當時江夏還在黃祖手上並不是孫軍領下),攻剋皖,兩人將橋公的兩位女兒占為己有,孫策對周瑜笑說:“橋公的兩個女兒雖然流離,但得我們二人作為夫婿,亦夠她們高興了。”兩人關係更進一步。後再進逼尋陽,大破劉勳,第二年年初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臨終前將權力交給弟弟孫權。周瑜奔喪還吳,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一起輔佐孫權,共同掌管軍政大事。當時孫權繼承兄長孫策的官職衹是會稽太守、將軍,賓客禮節都很簡從,唯獨周瑜用君臣的禮節表達對剛繼承基業孫權的支持。
雄烈膽略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擊敗了河北的袁紹,兵威強盛,要求孫權送子質到曹營。孫權與周瑜及其母商議,當時張昭、秦鬆等人猶豫不决,唯獨周瑜卻堅决反對,他認為:“昔日戰國時期的楚國初時被封於荊山的側面,衹有不滿百裏的土地,後來繼嗣賢能,廣開國境,建立基石於郢,遂據荊、揚二州,至到南海,傳承傢業、延續國祚有九百多年。現今將軍(孫權)繼承父(孫堅)、兄(孫策)餘下基業,兼有六郡之地,賢才輩出,齊聚江東,兵多將廣,糧草富足,將士用命,采山裏的銅鑄成錢幣,取海水煮成食????,江東境內富饒,人心不會思亂,乘船在水上舉帆,朝早出發黃昏便到,士風勁勇,所嚮無敵,又有何急切要送人質?人質一旦入朝,不得不與曹氏建立關係,與其建立關係,則有召命便不得不往,會被製伏於人。最多衹不過做一個諸侯,僕從十多人,車數輛,馬數匹,又豈可和在南面稱孤相同?現在不如不派遣人質,慢慢觀看其變動。若曹氏能率兵來統一天下,將軍(孫權)再臣服於他也未遲。若是策劃暴亂,士兵猶如火燒,不息兵而自我消滅。將軍(孫權)韜勇抗威,等待天命,何以要送出人質?”孫權之母吳夫人支持周瑜的决定,並說:“周瑜所議决實對。周瑜與孫策為同年,衹小一個月而已,我視他為自己的兒子,你要以事兄之禮對待他。”最後,孫權也沒有送人質給曹操。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督孫瑜等討伐麻、保兩處賊兵,俘虜萬多人,後還守官亭。後來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竜領數千人進柴桑,周瑜追討擊,生擒鄧竜。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討伐江夏,周瑜為前部大督。
雅量高緻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率軍南侵,占領荊州,大軍壓境之際,曹操嚮孫權進逼。孫權打算與曹操一戰,然而孫權的衆臣下面出現了主戰、主和兩派,重臣張昭勸孫權投降。魯肅勸孫權召回在鄱陽的周瑜,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嚮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勝敗關鍵,指出:“第一,曹軍遠途跋涉,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北方人慣習陸戰不擅水戰,水土不服,捨馬鞍而就船槳。第四,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嚮曹”。周瑜請求主公孫權給予精兵三萬人,進屯夏口,為主公破曹。孫權當衆說:“曹操欲廢漢朝自立已久,所懼怕的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而已。如今其他群雄皆滅,唯獨我尚存,我與曹操勢不兩立,周瑜正當請兵出擊破曹,與我的意見相同,真是上天將周瑜授予我呀。”在與魯肅周瑜意見一致後,增加許多信心,堅定抗曹决心,孫權拔劍砍掉桌子一角,說:“再有言降曹者,如同此案!”孫權命周瑜為左都督(大都督),程普為右都督(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與劉備結盟,共破曹軍,藉此壓製主和派。然而程普並不服於周瑜之下,程普數以長年跟隨孫氏及年長的資格不聽從調度,周瑜始終以屈己待人的態度來回應程普。程普最終敬佩信服周瑜的胸襟氣量,對軍中友人說與:“與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飲醇厚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沉醉了。”
赤壁之戰前,曹操知道周瑜年少俊美有才略,而蔣幹的故鄉九江郡與周瑜的故鄉廬江郡相鄰,於是派蔣幹去見周瑜,希望能勸說周瑜離開孫權前來效力自己。 周瑜接見蔣幹,說:“子翼你費盡心思,長途跋涉過江前來,是為曹氏做說客嗎?”蔣幹說:“我和你的故鄉同屬一州,大傢分開後很久不見,我在遠方聽聞你的大名,因此前來敘舊,順道來看望你高雅的風采,但你卻說我是來當說客,豈不是在猜疑我欺騙你嗎?”周瑜說:“我麯藝雖然比不上夔和師曠,但聽賞你的弦音樂麯,也足以瞭解你麯中之意了。” 之後周瑜請蔣幹入內一同進食。三日後周瑜邀請蔣幹參觀軍營,宴飲時還請侍者展示服飾珍玩,並嚮蔣幹說:“堂堂男子立身處世,遇到瞭解自己的主公,表面有着君臣之間的恩義,裏面卻更有連着兄弟般手足的情誼,不僅聽從自己的意見和計策,還和自己一起同生共死榮辱與共,即使蘇秦、張儀再生,酈食其再出現,尚且無言以對,又怎會是你這年輕人可以說得動呢?”蔣幹衹是一直笑着,始終沒有說話,回去後嚮曹操稱贊周瑜情緻高雅,並非單憑言辭就能挑撥離間江東孫氏兄弟與周瑜的關係,即是勸其放棄招降的念頭。
孫曹兩軍在赤壁兩軍遇上,曹操軍因有疾病,又不習水性,初戰便敗退,曹操引軍至江北。周瑜便與劉備軍在南岸設營,相方對峙。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周瑜認為可行,命黃蓋詐降。曹操果然中計,船艦全被燒毀,曹操北還南郡。
進兵南郡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與程普乘勝追擊,發兵南郡,與曹營大將曹仁隔江對持。周瑜派遣先鋒甘寧攻打夷陵,曹仁也分兵圍攻。甘寧嚮周瑜告急,周瑜采納呂蒙的計策,留凌統防守本營,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甘寧之圍解决後,即引到北岸。周瑜親自率軍進攻,但右臂被流矢所傷,傷勢嚴重,引軍撤退。曹仁聞得周瑜傷得不能起來,親自督軍到周瑜陣前,周瑜起身乃行至軍營前激厲士氣,曹仁見狀便撤退。前後約一年時間,南郡終於被攻剋。孫權別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同時周瑜上書:“劉備素有梟雄之姿,而關羽、張飛也有熊虎之勇,他們不會甘願寄人籬下久為人下者。我建議軟禁劉備,將劉備留在東吳,提供錦衣美食、音樂歌女,企圖軟化劉備志嚮,將關羽張飛二人,各置一方不讓他們見面,而將其帶上戰場參與戰事,大事可定。而如今要藉荊州給他們立足,聚集他們三人,都在戰場,這恐怕是放竜入海,恐非掌中物、池中魚了。”但孫權以曹操仍在北方,應該結交各路英雄,又恐怕劉備難以控製,不采納周瑜的計策。
天下二分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提出徵伐西蜀的方案,即天下二分之計:因當時劉璋暗弱無斷,常被張魯攻掠,而曹操新敗,未能恢復元氣。可趁此時機攻討劉璋而吞併張魯,再與西涼之馬超結援,然後再出兵襄陽。如此,反攻北方即可成事。孫權答允,但就在趕回駐地江陵途中身染重疾,不久死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孫權親自穿上素服,左右皆感動。
婚姻爭議
有關小喬是否是周瑜的正室,一方觀點認為小喬至少並非周瑜元配(周瑜娶小喬該年已快25歲),且三國志中使用“瑜納小喬”,因此有人推斷小喬衹是妾。另外,小喬與周瑜成婚是在孫策攻破皖城,二喬淪為女戰俘之背景下,雙方地位並不相符。之後,小喬等被擄獲之人一起被送回吳郡,周瑜則繼續敗劉勳,然後討江夏,後留下來鎮守巴丘,對比之下,這場婚禮發生在兩場戰爭之前,似乎未免草率了。
持有小喬是正妻的觀點則認為,古代成親之用語有許多,更因朝代不同而有些差異,因此並不能由此斷定小喬是妾。古代女子及笄纔可結縭,也許兩人有年齡差距,亦有可能是根據《禮記》載,“男子二十而冠,始學禮,三十始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始笄,二十三而嫁。”之說法影響,纔導致此種情況。而且小喬之事跡記載於《周瑜傳》中,亦佐證小喬對周瑜而言是重要人物。
特徵
- 周瑜年少時有才學,相貌堂堂。為人恢廓大度,虛懷若𠔌,以謙服人,吳軍中衆人皆與他為友。唯程普因為較其年長卻位居其下,心中不服,於是數次侮辱周瑜,然而周瑜每次容忍,程普逐漸對周瑜改觀,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與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飲醇厚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沉醉了。)
- 周瑜與孫策是總角好友,孫策起兵時,周瑜就立刻響應孫策的行動並贊助給予軍資及兵力。周瑜脫離袁術後,孫策親迎周瑜,並當着衆將面前下令說:“周公瑾才華傑出,與我是從少相識的好朋友,有兄弟的情義。就像之前在丹楊,就是他徵召人手及船衹糧草才能成就大事,若要計算他的功勞,這些也未足夠報答啊。”到後來周瑜隨孫策攻打盧江皖城時,俘虜了橋公二女,孫策與周瑜結為連襟兄弟。
- 孫權雖然視周瑜為兄長,一年到頭經常贈與他百件衣服,其他人的待遇不能和他比。但是周瑜從來不因此居功自傲,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照君臣之禮來對待,對孫傢忠心不二。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曾經派遣同窗名士少時學友蔣幹遊說周瑜來投降,但是遭到周瑜嚴詞拒絶。
- 周瑜為人十分親切,揚州百姓都用對一般男子的稱呼稱周瑜為周郎。周瑜精通音律,即使酒過三巡,如果音樂有誤,他亦必然知道,並且回頭一望,所以當時的人都說:“麯有誤,周郎顧。”而後世亦將嗜好音樂戲劇者和舉止稱為“周郎癖”或“周郎顧麯”。
- 周瑜與魯肅是摯友。周瑜任居巢縣長時,聞魯肅之名,帶數百人來拜訪,請他資助一些糧食。當時,魯肅傢裏有兩個圓形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斛米,周瑜剛說出藉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立即手指其中一倉,贈給了他。經此一事,周瑜確信魯肅是與衆不同的人物,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朋友關係。
- 周瑜有識君之才,為袁術做事時看出他不會有什麽成就而棄其而去。而孫權掌管江東不久就認定能“終構帝基”而傾心服侍。所以孫權稱贊周瑜王佐之資,登基稱帝時對着衆臣說:“我若沒有周瑜,我不可能當皇帝。”亦歸功周瑜。
家庭
從高祖父
從曾祖父
- 周興,在漢安帝時任尚書郎。
從祖父
父親
- 周異,為洛陽令。
叔伯
妻妾
子女
侄子
- 周峻,周瑜兄之子,因周瑜功,任為偏將軍,領吏士千人。
侄孫
後人
評價
- 陳壽評曰:“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瑜少精意於音樂。”
- 孫策:“周公瑾英雋異纔,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諧也。”
- 吳夫人:“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 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 蔣幹:“雅量高緻,非言辭所閑。”
-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 王朗:“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
- 呂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决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 韋昭:“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 孫權:“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腹心舊勳,與孤協事,公瑾有之,誠所不忘。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侯將,蓋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後告喻,曾無悛改。孤於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漢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雖德非其疇,猶欲庶幾,事亦如爾,故未順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間,苟使能改,亦何患乎!”、“此天以君授孤也。”
-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呂蒙:“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
- 諸葛瑾、步騭上疏孫權:“故將軍周瑜子胤,昔蒙粉飾,受封為將,不能養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縱情欲,招速罪闢。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徵,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夫折衝捍難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於宗廟,傳於無窮,欲使功臣之後,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後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況於瑜身沒未久,而其子胤降為匹夫,益可悼傷。竊惟陛下欽明稽古,隆於興繼,為胤歸訴,乞餘罪,還兵復爵,使失旦之雞,復得一鳴,抱罪之臣,展其後效。”
- 虞溥《江表傳》:“年少有美纔。”
- 陸機:“飭法修師,則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公為之雄;交禦豪俊,而周瑜為之傑。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江東蓋多士矣。” “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
- 習鑿齒《周魯通諸葛論》:客問曰:“周瑜、魯肅,何人也?”主人曰:“小人也。”客曰:“周瑜奇孫策於總角,定大計於一面,摧魏武百勝之鋒,開孫氏偏王之業,威震天下,名馳四海。魯肅一見,孫權建東帝之略,子謂之小人,何也?”主人曰:“此乃真所以為小人也。夫君子之道,故將竭其真忠直,佐扶帝室,尊主寧時,遠崇名教。若乃力不能合,事與志違,躬耕南畝,遁跡當年,何由盡臣禮於孫氏,於漢室已亡之日耶!……(《太平御覽•捲四百四十七•人事部八十八》)
- 袁宏《三國名臣頌》:“公瑾卓爾,逸志不群,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三分於赤壁。惜其齡促,志未可量。”又詩贊:“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托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 嚴從:“周瑜、魯肅,鹹起諸生,鶚視烏林,鷹揚赤壁。然肅為布衣,當襄漢之際,標賣田宅,分財結士,以求人傑:此其志不小也。公瑾推第於孫策,子敬輟粟於周郎:鹹有異於人者也。”
- 李白:“二竜爭戰决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 鬍曾:“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
- 孫元晏:“會獵書來舉國驚,衹應周魯不教迎。曹公一戰奔波後,赤壁功傳萬古名。”
- 李端:“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 李九齡:“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閑。”
- 梁肅:“昔漢綱既解,當塗方熾,利兵南浮,江漢失險。公瑾嘗用寡製衆,挫強為弱,燎火一舉,樓船灰飛。遂乃張吳之臂,壯蜀之趾。”
-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 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節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蘇轍:“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 歐陽澈:“使富國強兵,內無動揺,民安如故,有如大夫種之能;轉輸供饋,外無勞民擾攘之役,有如范蠡之知;臨機果斷,折衝千裏,有如周瑜之勇;度長慮逺,收功於必成,有如趙充國之守。嚴細柳之軍,有如周亞夫者;奔項羽之營,有如樊噲者;孜孜奉國,知無不為,有如房玄齡者;兼資文武,出將入相,有如李靖者,則雖愚夫愚婦亦知其可以必勝矣。”
- 宋代歐陽修、宋祁等撰寫的《新唐書‧捲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中提到,唐代時禮儀使顔真卿曾經嚮皇室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衹有關羽、張飛、張遼、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
- 同樣,元代脫脫等撰寫的《宋史‧捲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提及宋代宣和五年時,皇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周瑜。
- 宋詞人戴復古的《滿江紅‧赤壁懷古》節錄:“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竜怒。捲長波、一鼓睏曹瞞,今如許。”
- 林光朝:“當時稱之為長纔無或異辭者,吳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蜀有諸葛孔明,是皆一方雋纔也。”
- 陳淵:“當時人物如周瑜輩,蓋百世之士,若其它智勇紛出,莫可悉數。”
- 陳亮:“嗚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觀其决謀以破曹操,拓荊州,因欲進取巴蜀,結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襄陽以蹙之,此非識大略者不能為也。使斯人不死,當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奪之矣。孫權之稱號也,顧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呂蒙之徒止足以保據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昔吳起與田文論功,至主少國疑,大臣未親,百姓未附之際,吳起屈焉。桓王屬大皇於張昭,更以周瑜遺之,後瑜馳驅於顛危之際,昭遂廢不用。何哉?江東雖定而國輕矣。餘論次其行事,使善觀國者有考焉。”
- 洪邁:“說者謂天無大風,黃蓋不進計,周瑜未必勝。此不善觀人者也。方孫權問計於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擒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正使無火攻之說,其必有以製服矣。”;“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
- 範成大:“年少曾將社稷扶,三分獨數一周瑜。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功跡巍巍齊北斗,聲名烈烈震東吳。青春年紀歸黃壤,提起教人轉嘆籲。”
- 謝采伯:“孫策、周瑜拔皖城,納二喬,皆國色,是以師婚也。英銳豪俊之氣,固足辦事。畢竟有所溺,則智昏,智昏則防慮疏。策為許貢客箭傷頰,創甚,年二十六卒。瑜為流矢中右協,年三十六卒。” “孫權運籌於內,劉備、諸葛亮、周瑜、關侯等,合謀並智,方拒得曹操,敗之於赤壁,亦未為竒政縁。”
- 蕭常:“周瑜從攻橫江當利及東渡擊枺陵,則知在江北。或曰:此功為大,每以語簡而忽之,遂令烏林之役獨傳。”“瑜、肅建拒操之議,孫權違衆用之,卒成大功。然瑜昧於遠圖,不能乘勝佐昭烈以定中原,乃欲越荊取蜀,而(呂)蒙又復襲關羽以取荊州,使曹氏為不討之賊,可與言知哉?”
- 錢時:“江左之勢定於赤壁之一戰。操破荊州乘勝東下號八十萬,嚮微公瑾决此大計,六郡之衆寧足恃乎?論者遂謂此為公瑾功第一。”
- 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能自效。”
- 王義山:“某仰惟某官學通六藝,忠貫三精,其謀略則荀攸、賈詡之密,其經濟則周瑜、魯肅之英,其吟嘯則謝安、庾亮之雅,其牧禦則羊祜、陸遜之仁。”
- 鬍三省:“此數語所謂相時而動也。然瑜之言不悖大義,魯肅、呂蒙輩不及也。”
- 孫承恩:“矯矯公瑾,實吳良臣,雄姿英發,籌策邁倫,老瞞長驅,志無江表,一戰蹙之,功莫與紹。”
- 晏璧:“當曹操伐吳,威震寰宇,群臣爭議迎降,瑜獨定大計,度操部水軍百萬,遠渉江湖,不習水土,必生疾病,願得精兵三萬破之,以片言决興王之策,以偏方抗天下之師,卒走強敵,開拓荊土,非明斷能然乎?至其議縱劉備不資其出地,又欲西取巴蜀而並張魯,北據襄陽以蹙曹操,雄啚出人意表,使究其志,未易量也。雖天嗇其壽,中路隕歿,其一舉而鼎分三國功名之奇,垂於無窮。”
- 張鳳翼:“周公瑾江左偉人,其才略功烈足光紀載,而傳必及其顧麯,固知審聲知音非鮮事也。”
- 黃中堅:“周公瑾英姿偉略,諸葛孔明而下一人而已。然其欲徙昭烈於吳,盛宮室美女玩好以娛樂之,分關張各置一處,使如瑜者挾與俱戰,則其計亦左矣。昭烈以梟雄之姿,少有大志,其心固欲建霸王之業耳,故髀裏肉生至於墮淚。今方破曹操,勢可有為,豈甘為吳所豢養?關張與昭烈生死分定,不得昭烈而奉之,豈肯為吳宣力?果若所言,勢必將有內變而使魏人得以乘其隙,吳蜀事業俱未可知也。語雲:‘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公瑾知昭烈君臣不為人下而顧建此策,殆所謂多思則亂者耶?仲謀於公瑾言無不從而此獨不聽其見,不岀公瑾上哉!”
- 陳子竜:“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機宜之便耳。”
-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製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 明代才子高啓的《過二喬宅》節錄:“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璧煩江東,都與喬傢做佳婿。”
- 羅貫中:“姿質風流,儀容秀麗。”
- 清代鄭板橋的《念奴嬌·周瑜宅》:“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 八十萬軍飛一炬,風捲灘前黃葉。 樓艫雲崩,旌旗電掃,熛射江流血。 鹹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絶。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麯,虎帳談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 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姦黠。 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 王懋竑:“周瑜雄略似孫伯符,有並吞中原之志,而不專於自守。”
- 李安溪:“規圖荊、益,及製曹、劉之策,着着機先,真英物也。”“周瑜在則可,如無瑜者,權必不能獨擋曹,無玄德則無吳耳,子敬之謀未為非也。”
- 張佩綸:“若公瑾則赤壁之後旋沒巴邱,世之稱公瑾者第曰膽略兼人而已,不知公瑾之才實一世奇才,而駕乎三國群賢之表。“吳雖多才,魯肅失之疏,呂蒙失之譎,陸遜失之柔,孫權以公瑾為王佐,公瑾誠王佐。惜乎!權之非真主纔耳。嗟乎!伯符與公瑾實創江東,其意亦欲取荊州襲許都。使天老其纔,以與公瑾戮力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
- 盧弼:“公瑾生長江、淮,諳識險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濤,熟籌彼我,用能以寡擊衆,遁走阿瞞,一戰而霸,剋建大勳,玄德謂為本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者,豈虛語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憂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 蔡東藩:“周瑜年第逾壯,方可有為,乃以意氣之未除,遽緻短命,不無可惜。”
- 呂思勉:“周瑜、魯肅,亦皆可謂為好亂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輕之徒,同懷行險徼幸之計,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禍,豈不哀哉。”
- 毛澤東:“赤壁之戰,群英會,諸葛亮那時二十七歲,孫權也是二十七歲,孫策起事時衹有十七歲,周瑜死時不過三十六歲,那時也不過三十歲左右,魯肅四十歲,曹操五十三歲。事實上,青年人打敗了老年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三國時代,曹操帶領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赤壁之戰,程普四十多歲,周瑜二十多歲,程普雖是老將,不如周瑜能幹,大敵當前,誰人挂帥?還是後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帥印。”
作品形象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總承過往野史、戲麯、地方世代說法、說部話本等故事,將周瑜描繪成足智多謀,但卻氣量狹小之人。例如,在這些作品中,周瑜屢次在赤壁之戰試圖謀害諸葛亮,例如要求諸葛亮造箭等。大戰之後又多次想鏟除劉備的勢力,反而被諸葛亮“三氣周瑜”,氣得吐血而亡,臨死前感嘆:“老天既生我周瑜,為何又要再生孔明呢?”俗稱“既生瑜、何生亮”。今人常用“瑜亮情結”或“一時瑜亮”來形容兩位傑出人物互相較量的情形。諸葛亮在為周瑜哭喪時說的“從此天下,知音何方?”一句,也被後人視為英雄人物惺惺相惜的經典。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民間形象影響十分巨大。作者為增加情節衝突而創作的“氣量狹小”特點,與歷史上周瑜謙遜寬容,氣度恢弘的人格完全相反。又將其奪南郡之功改為“三氣周瑜”故事,對其作為東吳軍事統帥,謀定對外戰略,任用龐統治理南郡,西進取蜀進而二分天下等重大决策,則完全抹殺。然而,亦有人認為三國演義認同並強化了周瑜年輕,俊美的歷史形象,在“孫氏奪取江東”過程中,增添了頗具文學性的小戰役和周瑜設謀細節(如“計擒太史慈”“奇兵破王朗”等),豐富了人物形象,不可一概以貶毀概括。在由《三國演義》衍生的京劇劇目《群英會》中,周瑜亦成為經典小生,清末“同光十三絶”中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傢徐小香,即因其扮相富麗,所飾周瑜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美譽。
詩詞
與周瑜相關的詩詞數量甚多,大多與赤壁之戰或二橋有關,或是追思其年少得志、功名顯赫。當中不少都是出於名傢手筆,如最著名的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
還有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赤壁歌送別》中:
唐代另一大詩人杜牧的《赤壁》中:
宋代詞人戴復古的《滿江紅‧赤壁懷古》:
元代詩人朱楨的《赤壁石刻》:
明代詩人王奉的《過赤壁偶成佳句》:
此外,也多有詩詞提及周瑜“麯有誤,周郎顧”的雅事。例如唐詩三百首中的《聽箏》:
戲劇
中國傳統戲麯中周瑜的角色,多為小生扮演,而不戴髯口(鬍須),以表現其儒雅、秀氣、英俊。其故事多來自《三國演義》,如《群英會》、《藉東風》、《三氣周瑜》等。
電影
- 《神通術與小霸王》(1983年,香港邵氏電影):由艾飛飾演
- 《關公》(1990年):由陳道明飾演
- 《諸葛孔明》(1996年):由劉傢輝飾演
- 《一代梟雄曹操》(1999年):由劉傢輝飾演
- 《赤壁》、《赤壁2:决戰天下》(吳宇森執導電影):由梁朝偉飾演
- 《越光寶盒》(2010年,劉鎮偉執導電影):由黃渤飾演
電視劇
- 《三國春秋》(1976年,麗的電視本港臺電視劇):由張清飾演
- 《諸葛亮》(1985年,亞洲電視ATV):由江庚辰飾演。
- 《諸葛亮》(1985年,香港亞洲電視電視劇):由羅樂林飾演。
- 《孔明三氣周瑜》(1990年,華視葉青歌仔戲):由楊懷民飾演
- 《三國演義》(1994年,中國中央電視臺電視劇):由洪宇宙飾演
- 《三國英雄傳之關公》(1996年,中華電視公司電視劇):由秦風飾演
- 《三國》(2010年,高希希導演):由黃維德飾演
- 《回到三國》(2012年,無綫電視電視劇):由陳展鵬飾演
- 《半為蒼生半美人》(2015年,安徽廣電傳媒産業集團電視劇):由李宗翰飾演
- 《武神趙子竜》(2016年,中國湖南衛視電視劇):由黎源飾演
- 《軍師聯盟》(2017年,中國電視劇):由王志飛飾演
偶像劇
動漫遊戲
- 真三國無雙係列 / 無雙OROCHI係列(光榮公司開發,吉水孝宏配音)和趙雲、呂布、貂蟬、夏侯惇、司馬懿為遊戲中的主角。
- 三國志
- 三國演義
- 《橫山光輝三國志》(橫山光輝)
- 《蒼天航路》(王欣太):於討伐董卓時期登場,當時為孫堅軍成員並隨軍出徵。
- 《火鳳燎原》(陳某):設定是謀士學府“水鏡府”的門生,是司馬徽的弟子,更是名聞天下的軍師集團“水鏡八奇”中的“五奇”,樣貌與司馬懿相似,曾假意投靠及輔助劉勳,實際用計使袁術和劉表互相牽製及智取東安城,由下江東至赤壁時為孫軍都督,赤壁之戰後為新一代殘兵所傷並中毒,曾多次以自己“中毒身亡”使自軍習慣及曹軍鬆懈,並實行自己的天下三分之計以劉備入贅江東來號令關張,再與馬超結盟取川以取代劉備,實際上自己本身患有難治之癥,所以自己為餌製造多一次不下於赤壁之大火,使自己及大半曹兵亦葬身大火中,使曹操元氣大傷數年間無暇南下及孫軍擺脫對自己的倚賴。
- 《王者榮耀》
譯註與參考文獻
- ^ 《三國志》:“瑜長壯有姿貌”,可見周瑜是相貌堂堂的美男子,但是“美周郎”一詞從未出現在正史《三國志》或小說《三國演義》中,二書衹有曾稱其“周郎”,“美周郎”應是後人自創。有日本人認為來自日本文學著作,如《吉川英治三國志》,見《三國志人物事典》,小出文彥著、蘇竑嶂譯,目次、第2章吳,第133頁,譯註:“美周郎”
- ^ 《三國志周瑜傳》:“瑜長壯有姿貌”
- ^ 《吳地記》:“美姿貌”
- ^ 《續後漢書》:“美豐儀”
- ^ 《建康實錄》:“少有姿貌”
- ^ 三國志作小橋
- ^ 譚景泉. 三國第一謀將:周瑜. 遠流出版.
在三國的英雄中,周瑜是最著名的一位,但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纔德卓越,足智多謀,就把周瑜寫成一個心胸狹窄,嫉妒心極強的人。
- ^ 後漢書曰:景字仲嚮,少以廉能見稱,以明學察孝廉,闢公府。後為豫州刺史,闢汝南陳蕃為別駕,潁川李膺、荀緄、杜密、沛國朱㝢為從事,皆天下英俊之士也。稍遷至尚書令,遂登太尉。張璠漢紀曰:景父榮,章、和世為尚書令。初景歷位牧守,好善愛士,每歲舉孝廉,延請入,上後堂,與傢人宴會,如此者數四。及贈送既備,又選用其子弟,常稱曰:“移臣作子,於之何有?”先是,司徒韓????為河內太守,在公無私,所舉一辭而已,後亦不及其門戶,曰:“我舉若可矣,不令恩偏稱一傢也。”當時論者,或兩譏焉。
- ^ 《太平御覽·人事部·喜》註引張勃《吳錄》:長沙桓王(孫策)在歷陽,遣書呼周瑜。瑜將兵五百人,船糧器杖,星夜馳赴。王大喜,執瑜手曰:“卿至,諧矣。”
- ^ 《江表傳曰》:策又給瑜鼓吹,為治館捨,贈賜莫與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雋異纔,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楊,發衆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
- ^ 三國演義‧喬玄
-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第三》以瑜恩信着於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𠔌長。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復進尋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註引《江表傳》:曹公新破袁紹,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責權質任子。權召群臣會議,張昭、秦鬆等猶豫不能决,權意不欲遣質,乃獨將瑜詣母前定議,瑜曰:“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裏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揚,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六郡之衆,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汎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嚮無敵,有何偪迫,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製於人也。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靣稱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權母曰:“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質。
-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第五》曹公入荊州,劉琮舉衆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掩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鬬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衆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纔,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傢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乆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捨鞌馬,杖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槀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閑,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乆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 ^ 《江表傳》曰: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註引《江表傳》:初曹公聞瑜年少有美纔,謂可遊說動也,乃密下揚州,遣九江蔣幹往見瑜。幹有儀容,以纔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乃布衣葛巾,自託私行詣瑜。瑜出迎之,立謂幹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幹曰:“吾與足下州裏,中間別隔,遙聞芳烈,故來敘闊,並觀雅規,而云說客,無乃逆詐乎?”瑜曰:“吾雖不及夔、曠,聞弦賞音,足知雅麯也。”因延幹入,為設酒食。畢,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館,事了,別自相請。”後三日,瑜請幹與周觀營中,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宴飲,示之侍者服飾珍玩之物,因謂幹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終無所言。幹還,稱瑜雅量高緻,非言辭所間。
-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第八》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瀏陽、州陵為奉邑,控製了長江中遊地帶,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竜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擥英雄,又恐備難卒製,故不納。
- ^ 《資治通鑒》捲六六載,獻帝建安十五年,“周瑜卒於巴丘。”《資治通鑒考異》曰:“按,《江表傳》,瑜與策同年,策以建安五年死,年二十六,瑜死時年三十六,故知在今年也。”
- ^ 見於《三國志.捲五四.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麯有誤,周郎顧。’”
- ^ 見於清代俞樾《餘蓮村勸善雜劇序》:“誰謂周郎顧麯之場,非即生公說法之地乎!”
-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後權稱尊號,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 ^ 《毛澤東妙評三國:孫權年少有為 劉表徒有其表》. 鳳凰網. 2007-11-02.
- ^ 於2019年的劇情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