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人物列表
约翰·帕赫贝尔 Johann Pachelbel
约翰·帕赫贝尔 Johann Pachelbel
艺术家  (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9日)
约翰·帕海贝尔
帕卡贝尔

约翰·帕赫贝尔(德语:Johann Pachelbel,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3日),德国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管风琴家,先后曾在许多地方担任过管风琴师的职位。帕赫贝尔在西洋音乐史上经常被忽略,他的作品也都没有获得妥善的保管,西方费尽心思想找出有关他的图片但就是遍寻不着。即使提到,也多半仅是说他是“数字低音时代”的管风琴大师而已,事实上他的作品曾对巴赫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为他是当时最伟大的风琴作曲家,而巴赫的哥哥就曾在他门下学习。帕赫贝尔的一生写了很多的教会音乐,因为他信奉当时新兴的路德教派,自然的也当了好几个教堂的风琴师。他著名作品包括众赞歌前奏曲78首、由三把小提琴与数字低音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等。

生平

他年轻时在圣罗伦兹(St. Lorenz)高等学校就读,就追随海因里希·施威莫(Heinrich Schwemmer)和乔治·卡斯珀·威克(Georg Caspar Wecker)两人学习作曲和乐器演奏的技巧。1669年6月29日,进入阿尔道夫学校(Altdorf),并在圣罗伦兹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一年后,因为经济状况被迫辍学,终止了他的大学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为在学术知识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选入另一所学院接受学者训练,而且因为他在音乐上别有专精,学校更特许他在校外另外跟从普伦次(Kaspar Prentz)学习作曲。

1673年追随他的老师普伦次到维也纳担任圣史提芬教堂的管风琴师。维也纳是个天主教国家,他也因此接触到了德国南部和意大利的天主教音乐作品,在普伦次的影响下,逐渐将自己原有的北德风格转向意大利风格。 之后他进入了艾森纳赫(Eisenach)担任宫廷管风琴师,这是艾萨克逊-艾森纳赫公爵,即约翰·乔治王子的辖地。5年后因为王子的哥哥过世,宫廷守丧,乐师都被裁撤,他于是在1678年5月18日离开艾森纳赫。然后来到了艾尔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这个教堂对管风琴师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门徒演唱圣歌, 还必须提供圣歌的前奏曲,不能即兴乱弹。因此,他的管风琴技术得以发挥便是在这个阶段,而且发表不少重要的管风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后期管风琴名家的声望。

1681年,28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巴巴拉和他们唯一的孩子后来死于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Judith Drommer),Judith为他生下了7名子女。艾森纳赫就是巴赫的故乡,所以 他与巴赫的父亲也熟识,他还当了巴赫姐姐的教父,也负责教导巴赫的哥哥音乐。巴赫的父亲 去世之后,这位长兄就负责教育巴赫音乐,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为巴赫的师祖。

离开了艾尔福特(Erfurt),来到符腾堡(Wurttemberg)位于斯图加特(Stuttgart)的宫廷,这里是玛德莲娜女爵的辖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长,在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他的老师魏克过世,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在纽伦堡的五年间,他写下了感恩(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

逝世

1706年,约翰帕赫贝尔去世,享年52岁,他的确实死亡日期不明,于3月9日被埋葬。 当地习俗葬死者于死后三至四天,估计去世日期为3月5日~3月6日或前后。

作品

帕赫贝尔在西洋音乐史上经常被忽略,他的重要性在于影响巴赫音乐的发展。他的重要作品是风琴曲,特别是他的众赞歌前奏曲。

D大调卡农

罗赫斯墓地(Rochus Friedhof)的墓碑

“卡农”更是耳熟能详的名曲,大约在1680年完成,是无数巴洛克佳作中的其中一首,以三部小提琴间隔两小节演奏一首完全相同的曲调,工整精致,“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D大调卡农》是约翰·帕赫贝尔最著名的曲子之一。

阿波罗的里拉琴

帕赫贝尔写了很多键盘曲目,“阿波罗的里拉琴”(Hexachordum Apollinis)就是其中的键盘曲目。 他写下这组曲,原本是送给费迪南·托比亚斯·里赫特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两位作曲家。

“阿波罗的里拉琴”是一组六首不同调的咏叹调和变奏曲(Aria and variation),它们分别是:

  1. Aria Prima
  2. Aria Secunda
  3. Aria Tertia
  4. Aria Quarta
  5. Aria Quinta
  6. Aria Sexta(Aria Sebaldina)
 


Johann Pachelbel (baptised 1 September 1653 – buried 9 March 1706) was a German composer, organist, and teacher who brought the south German organ schools to their peak. He composed a large body of sacred and secular music,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orale prelude and fugue have earned him a plac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sers of the middle Baroque era.

Pachelbel's music enjoyed enormous popularity during his lifetime; he had many pupils and his music became a model for the composers of south and central Germany. Today, Pachelbel is best known for the Canon in D, as well as the Chaconne in F minor, the Toccata in E minor for organ, and the Hexachordum Apollinis, a set of keyboard variations.

He was influenced by southern German composers, such as Johann Jakob Froberger and Johann Caspar Kerll, Italians such as Girolamo Frescobaldi and Alessandro Poglietti, French composers, and the composers of the Nuremberg tradition. He preferred a lucid, uncomplicated contrapuntal style that emphasized melodic and harmonic clarity. His music is less virtuosic and less adventurous harmonically than that of Dieterich Buxtehude, although, like Buxtehude, Pachelbel experimented with different ensembles and instrumental combinations in his chamber music and, most importantly, his vocal music, much of which features exceptionally rich instrumentation. Pachelbel explored many variation forms and associated techniques, which manifest themselves in various diverse pieces, from sacred concertos to harpsichord suites.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