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魏伯阳 Wei Bayang郑玄 Zheng Xuan何休 He Xiu
马融 Ma Rong王符 Wang Fu许慎 Xu Shen
阿庇安 Appianus盖尤斯 Gaius
魏伯阳
作者  东汉(100年170年)

易类 three T's type, terms, technique《周易参同契》

阅读魏伯阳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魏伯阳(约100—170),东汉著名炼丹家,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为高门望族之子。世袭簪缨,唯有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修道,服丹成仙:魏伯阳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瞻文词,精通纬候,恬淡守素,惟道是从。视轩冕,如秕糠。乃从阴长生得受金丹大道,後与弟子三人入山炼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笃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暂死,自己也服丹暂死,以试弟子,独有一虞姓弟子说:“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也服丹暂死,余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後,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著作:魏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他兼及内丹和外丹,被後世奉为“丹经之祖”。魏伯阳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很大,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
  魏伯阳 名翱,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化学、炼丹术。
  
  魏伯阳的生平事迹未见于正史。据葛洪的《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出身高
  贵,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五代后蜀时,彭
  晓在《周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一书的序言中说,魏伯阳是东汉会稽上虞人,不
  知师承谁氏,他“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参同契》“密示青
  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
  于世”。这说明魏伯阳是生活于东汉桓帝(公元147—167年)前后的人物,他的弟
  子有徐从事、淳于叔通(即淳于斟,又名翼)等人。
  
  关于魏伯阳的著述,葛洪在《神仙传》中说:“伯阳作《参同契》、《五相
  类》,凡二卷。”但在《抱朴子内篇·遐览》中却只记录了《魏伯阳内经》1卷。
  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编成的《旧唐书》著录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2卷、
  《周易五相类》1卷。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说魏伯阳撰《参同契》
  3篇,“复作补塞遗脱一篇”。今仅存《周易参同契》一书,卷数视版本而定,
  或作3卷,或作2卷,或不分卷而作上、中、下3篇。
  
  炼丹术是化学化学的原始形式。中国炼丹术大约始自春秋战国时代。到了汉代,
  炼丹术在封建帝王和豪强贵族的资助下取得长足的进展,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
  论上,都为后世炼丹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魏伯阳所撰的《周易参同契》就是世
  界炼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历代炼丹家对此书均很重视,被称为“万古丹
  经王”。
  
  《周易参同契》全书共约6000余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
  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该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并采用
  许多隐语,所以历代有很多注本行世,仅《正统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后注本11种。
  《参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论、道家哲学与炼丹术(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的炼
  丹修仙著作。历代注释名家对它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魏伯阳
  讲的是烧炼金丹以求仙药的外丹说,有的认为魏伯阳主张调和阴阳,讲的是靠自
  身修炼精、气、神的内养术,即后世所谓的内丹说;有的认为在《参同契》中,
  外丹说、内丹说二者兼而有之。今人王明认为,“《参同契》之中心理论只是修
  炼金丹而已”,并斥责内丹、房中、服符、昼夜运动、祷祀鬼神等为徒劳无功的
  旁门邪道。此说可取。
  
  《周易参同契》中叙述最详细的部分,也是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炼制“还
  丹”。原文记载共分三变,第一变是将15份金属铅放在反应器四周,加入6份水
  银,再用炭火加热,便生成铅汞齐。魏伯阳认为“火”也参加反应,是反应物。
  所以他说,要用6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热,铅与水银、炭火这三种“物质”相互含
  受,才能够发生变化而生成铅汞齐。第二变是随着火力的增大,水银逐渐被蒸发
  掉,铅被氧化为一氧化铅和四氧化三铅,反应完毕时,主要生成黄丹,即黄芽
  (Pb3O4)。第三变是将第二变的产物铅丹与9份水银混合、捣细、研匀,再把这种
  混合药料置入丹鼎鼎中,密封合缝,务必使其不开裂、不泄气,然后加热。先文火
  后武火,昼夜察看,注意调节温度,反应完毕,丹鼎上部得到红色的产物“还
  丹”。这种“还丹”就是氧化汞。用现代化学知识来解释,魏伯阳所述“还丹”
  炼法如下:
  
   3Pb + 2O2 = Pb3O4 (黄芽)
   2Pb3O4 = 6PbO + O2↑ (下丹鼎)(可逆反应)
   2Hg + O2 = 2HgO (下丹鼎)(可逆反应)
  
  魏伯阳还在《周易参同契》中说:“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
  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黄芽”就是铅丹,“河上姹女”为汞。这
  句话的意思是,汞易挥发,铅丹能与汞在高温下作用,生成不易挥发的氧化汞,
  因而汞被铅丹“制服”住了。
  
  魏伯阳在阐述服饵金丹何以能使人长生不老时,采用的是不恰当的类比法,
  认为黄金既然不朽,还丹又能发生可逆循环变化(2Hg + O2 = 2HgO(可逆反应))
  那么饵服黄金和还丹后,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还童。这种希图把黄金黄金、还
  丹的性质机械地移植到人体中以求长生的天真想法,在今天看来当然荒谬可笑,
  但在当时有些人却深信不疑。
  
  在阐述炼丹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时,魏伯阳指出,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
  规律,炼丹过程正如以檗染黄,煮皮革为胶,用曲蘖作酒等等一样,是“自然之
  所为”,“非有邪伪道”。他还将阴阳五行学说用于解释炼丹术现象,认为万物
  的产生和变化都是“五行错王,相据以生”,是阴阳相须,彼此交媾,使精气得
  以舒发的结果。
  
  魏伯阳不只是囿于阴阳五行学说,他还提出了相类学说。他认为阴阳相对的
  两种反应物质还必须同时属于同一种类,“同类”的物质才能“相变”,“异类”
  物质之间则不能发生反应。他说:“欲作服食仙,宜以同类者。……类同者相从,
  事乖不成宝。”“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虽黄帝临炉……
  亦狄和胶补釜,以硇(氯化铵)涂疮,……愈见乖张。”这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是
  有其内在原因的。这大概是根据炼丹家们一些失败的教训而总结出来的。魏伯阳
  的这一理论虽然遭到葛洪的反对,但到了唐代唐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它毕竟
  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实际上,魏伯阳的这个相类学说是化学亲合力观念的前身。
  
  魏伯阳还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的比例很重要,并已经观察到胡粉(碱式碳酸铅)
  在高温下遇炭火可还原为铅等化学现象。在《周易参同契》中,魏伯阳还记述了
  升华装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个缩小的宇宙,阴阳变化、万物终始都在其中。
  
  必须指出,魏伯阳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是同一个道理,易道与丹道是相通的,
  所以能用《周易》的道理来解释炼丹的道理,这使本来就比较复杂的炼丹术变得
  更加神秘,影响了后世炼丹家的哲学思维。此外,魏伯阳主张采用铅汞作为炼丹
  的主要原料,所炼得的丹药是氧化汞之类的毒药,这就限制了炼丹实验的范围,
  并导致服丹中毒,这实际上阻碍了炼丹术的发展。
  
  文献
  
  原始文献
  
  [1](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赵府味经堂刻,明嘉靖年间。
  
  [2](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7。
  
  研究文献
  
  [3] 王明:周易参同契考证,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
  商务印书馆,1948。
  
  (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