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刘半农 Liu Bannong郭沫若 Guo MoRuo李叔同 Li Shutong
夏承焘 Xia Chengdao王国维 Wang Guowei方诗铭 Fang Shiming
赵尔巽 Zhao Erxun柯劭忞 Ke Shaomin连横 Lian Heng
吴则虞 Wu Zeyu吕思勉 Lv Simian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钱穆 Qian Mu何兹全 He Ciquan柏杨 Bai Yang
梁启超 Liang Qichao林语堂 Lin Yutang吴晗 Wu Han
蔡东藩 Cai Dongfan陈汝衡 Chen Ruheng孙希孟 Sun Ximeng
平江不肖生 Ping Jiangbuxiaosheng徐枕亚 Xu Zhenya林纾 Lin Shu
储仁逊 Chu Renxun陆士谔 Liu Shie冷佛 Leng Fo
王利器 Wang Liqi马非百 Ma Feibai朱谦之 Zhu Qianzhi
杨伯峻 Yang Bajun王明 Wang Ming马叙伦 Ma Xulun
欧阳竞无 Ouyang Jingmo道源法师 Dao Yuanfashi岑仲勉 Cen Zhongmian
徐珂 Xu Ke余嘉锡 Yu Jiaxi袁珂 Yuan Ke
罗惇曧 Luo Dunrong张謇 Zhang Jian何刚德 He Gangde
叶德辉 She Dehui李葭荣 Li Jiarong孟森 Meng Sen
陶希圣 Tao Xisheng辜鸿铭 Gu Hongming张春帆 Zhang Chunfan
程善之 Cheng Shanzhi周大荒 Zhou Dahuang张恨水 Zhang Henshui
叶楚伧 She Chucang周汝昌 Zhou Ruchang俞平伯 Yu Pingba
张爱玲 Zhang Ailing胡适 Hu Shi朱一玄 Zhu Yixuan
冯其庸 Feng Jiyong叶嘉莹 Ye Jiaying南怀瑾 Na Huaijin
齐邦媛 Qi Bangyuan
作者  (1924年2月19日)
姓:
名: 邦媛
出生地: 辽宁铁岭


齐邦媛(Qi Bangyuan 1924——),女,汉族,辽宁铁岭人,台湾地区以及国民党政界人士齐世英长女,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194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国立中兴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荣誉博士。1947年到台湾,1968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1969年出任中兴大学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1988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迄今。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教学、著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贡献。

 

主要著作

 

1.《千年之泪》

2.《雾渐渐散的时候

3.《一生中的一天 》

4.《巨流河》

5.英译《城南旧事》(部分,林海音原著)

此外,还主编有《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1970-1989》、《中英对照读台湾小说 Taiwan litera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文文学》等。

年轻时的齐邦媛

人物经历

 

1924:元宵节生于辽宁省铁岭县一个汉族人家庭(据其本人的书《巨流河》一书的自述)。父:齐世英(铁生)母:裴毓贞(纯一)。

1938:十一月底由父亲带往重庆,就读南开中学。

1943:联考入第二志愿武汉大学哲学系,前往四川乐山,一年后转入外文系,受教于朱光潜、吴宓。

1947:大学毕业。九月得国立台湾大学聘任外文系助教,到台北。

1948:与罗裕昌于武大校友会相遇,十月返上海由父母主持,在新天安堂基督教会结婚。返台。

1953:台中一中任教高中英文。(至1958)年轻时候的齐邦媛1958:至国立中兴大学(原为省立农学院)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英文秘书(1959-1965)。

1967:随夫调差,迁回台北。第二次考取Fulbright Exchange Fellowship赴美任教于印第安纳St.Mary-of the-Woods College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同时正式注册进Indiana University进修比较文学。

1969:返台回中兴大学,出任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

1970:开始在台大外文系兼任教授。讲授文学院高级英文课程。

1977:台大外文系专任(讲授英国文学史、高级英文、翻译等课)。

1978:参加中华民国笔会。赴瑞典参加国际笔国年会(International PEN)。

1982:暑假至纽约St. John's University开中国现代文学会议。首次与大陆文学界同时出席。

1985:应聘为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讲授台湾文学(春季班)。同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参加中国现代文化会议。

回台后遭到人行道上车祸,重伤。

1988:由台大外文系退休。次年台大颁赠名誉教授位。

1989:主编《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1970-1989》,小说卷一至五。台北:九歌。

1990:评论集《千年之泪》出版,台北:尔雅。

1992:接Chinese PEN Quarterly总编辑工作(至1999)。林海音原著,殷张兰熙、齐邦媛英译《城南旧事》出版,香港:中文大学。

1999:四月赴北京与南开中学班友作五十年后首次重聚。主编《中英对照读台湾小说 Taiwan litera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出版,台北,天下文化。

2000:齐邦媛、王德威主编英文版《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中文文学》论文集出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2001:"九一八"纪念七十周年回故乡沈阳,兄妹四人向东北中山中学献"齐世英纪念图书馆"。

2003:十月,鼓吹(催促)设立"国立文学馆"于台南成立,经立法院改名为"国立台湾文学馆"。

2009:记忆文学《巨流河》出版,台北:天下文化。

2011::获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度散文家'。

 

生平事迹

 

永远的齐老师

 

在台湾,齐邦媛有着"永远的齐老师"之称,二十三岁(1947年)应聘到台湾大学外文系任助教开始,她毕生从事教育,并且负责过翻译出版、统筹中学教材编选、推广台湾文学等工作,真正桃李满天下。小说家白先勇这样形容他的老师齐邦媛:"她一生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真!"并将她称为"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

受父亲影响,齐邦媛对政治也有极深的思考,在大学外文系的教学中,她首先将《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等反独裁作品引入课堂,要求学生阅读。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陈芳明多年后这样回忆:"我对言论自由的向往,对思想解放的期待……都在齐老师的文学解释中获得依靠。"齐邦媛老师齐邦媛生于辽宁铁岭,流经该地的辽河在清代名为巨流河,本书书名即来源于此。由于父亲齐世英跟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失败,被迫流亡,六岁的齐邦媛也跟着母亲离开东北故乡。此后的十七年大部分是战争岁月,齐邦媛跟随父母从南京、北平,跟着撤退的路线一路往西南,在南开中学四川分校度过少女时期,后就读国立武汉大学,师从朱光潜、吴宓等名家。六十多年前在武汉大学上朱光潜英诗课的手抄笔记,齐邦媛珍藏至今。1947年,齐邦媛大学毕业到台湾,直至1993年,才再度踏上大陆的土地,重返故乡。

齐邦媛在《巨流河》的序言中解释她写此书的初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犹太人写他们悲伤的故事,日本人侵略惹来两颗原子弹也写个不休,而中国人自20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却渐渐被湮没与遗忘。而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的她,心灵上刻满弹痕,"六十年来,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奋斗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

 

为简体版重写一章书

 

《巨流河》繁体版的腰封上有一句煽情的话:读了这本书,你终于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与许多同类型的书不同,尽管经历过战争时代的颠沛流离,建设台湾时的艰苦,描写的是家族从东北到台湾的变迁,反映的是两代中国人的苦难,《巨流河》的字里行间却散发出沁人的温暖和乐观,让人可以通过文字轻易触摸到齐邦媛内心的火热。

这种温暖正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方正为时代周报推荐书目时所说的:同样颇具史诗风格,但味道却截然相反的,是齐邦媛的自传《巨流河》。它卑之无甚高论,只是一个中国女孩子在抗战、内战、辗转流亡台湾的艰苦岁月中,奋斗、成长、追求幸福与理想的故事。然而它是如此平实、充沛,如此充满温暖、希望,读后我们禁不住要相信,中国人对人性,对未来的不可救药的乐观虽然好像很肤浅、幼稚,其实还是有道理的。齐邦媛教授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为《巨流河》撰写的文章形容它"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那英挺有大志的父亲,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那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子弟,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深邃无尽的哑口海,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

时隔一年又三个月,《巨流河》出版简体中文版,首印一万两千册。繁体版全书的25万字略有缩减,删减部分主要是国共时期的历史观点,封面从日军战机轰炸下血光冲天的重庆,变成了东北家乡深蓝色蜿蜒的巨流河。尽管此前四年的写作已消耗了大量的心血,加上身体欠佳,但齐邦媛仍极为重视《巨流河》简体版的出版。齐邦媛亲自执笔重写了第十章《台湾、文学、我们》,对新的封面颜色、文字颜色、署名,以及书中图片选用都一一给予意见。至于受到关注的部分删节,她说在不影响全书的完整性和著书的意义时,都可以体谅与同意。

齐邦媛的认真也反映在采访之中,在收到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函后,她花了三周时间,亲笔手写了整整五页纸作为回复。对于她来说,《巨流河》可以接触到中国大陆的读者,是代替年迈的她真正"还乡"了。

 

张大飞是回忆,不是初恋

 

读过《巨流河》的人都会记得贯穿全书始终的满族人 "张大飞",这个东北少年的父亲原是沈阳县警察局局长,被日本人在广场上浇油漆烧死,一家八口因此逃亡离散。张大飞放弃学业报考空军,成为一名飞虎队员,"生命中,从此没有眼泪,只有战斗,只有保卫国家"。在整整七年的时间里,张大飞都与少女齐邦媛保持通信,直到二十六岁战死,还托人将一包齐邦媛写的信交回。2000年,齐邦媛再访南京,到了紫金山的航空烈士公墓,在石碑群中找到了刻有张大飞名字和生卒日期的纪念碑。

张大飞的照片如今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这段亦兄妹亦恋人的朦胧感情在书中荡气回肠,令许多读者动容,以至于不少记者都追问齐邦媛:"这是你的初恋吗?"就连正在筹拍电影《飞虎队》的导演吴宇森也被这段故事打动,曾公开表示"看了非常感动,但我没有取得版权,不能纳入片中"。但齐邦媛说希望自己有生之年都不要看到"这部电影"的诞生,因为很怕电影的刻板处理会让纯文学中人物的"纯真"简单化,是一种亵渎。

齐邦媛说张大飞的生与死对这本书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她想通过一个这样的人来描写那个年代一批人的心路历程。"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

 

荣获奖项

 

2011年3月,齐邦媛获得华语文学奖2010年度最高奖"杰出作家"提名。

2011年5月7日,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广州颁奖,荣获2010年度散文家

《巨流河》作者:齐邦媛
齐邦媛90岁时手迹


Chi Pang-yuan (Chinese齊邦媛pinyinQí Bāngyuàn; born 19 February 1924) is professor emeritus of Englis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a notable writer, academic,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or. She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introducing Taiwanese literature to the western world through translations.

Her autobiography The Great Flowing River (巨流河), a bestseller in the Sinophone world, is available in English through translation.

References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