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錶
雅科布·格林 Jacob Grimm威廉·格林 Wilhelm Grimm
特奧多·施托姆 Theodor Storm施篤姆 Theodor Storm
法勒斯雷本 August Heinrich Hoffmann特奧多爾·蒙森 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
阿道爾夫·第斯多惠 Friedrich Adolph Wilhelm Diesterweg保羅·海澤 Paul Johann Ludwig von Heyse
阿道夫·馮·貝耶爾 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
阿道夫·馮·貝耶爾 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
作者  (1835年十月31日1917年八月20日)
Adolf von Baeyer
阿道夫·馮·拜爾
約翰·弗雷德裏剋·威廉·阿道夫·馮·拜爾

阿道夫·冯·拜尔
 約翰·弗雷德裏剋·威廉·阿道夫·馮·拜爾(德語: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發音:[ˈbaɪɐ],1835年10月31日-1917年8月20日),德國化學家,因成功合成了靛藍而獲得1905年諾貝爾化學奬

生平與事業

拜爾在1835年出生於柏林,父親是一名有名的路德教派大地測量學傢,母親則從猶太教家庭皈依於基督教。拜爾初在柏林大學攻讀數學物理,之後前往海德堡大學,在羅伯特·本生的指導下學習化學。畢業後,拜爾回到柏林,在弗裏德裏希·凱庫勒的實驗室進行研究,1858年獲得博士學位。當凱庫勒成為根特大學的教授時,他也跟隨他去了那裏。1860年,拜爾在柏林貿易大學擔任講師,並在1871年前往斯特拉斯堡大學擔任教授。1875年,他接替尤斯圖斯·馮·李比希慕尼黑大學教授位置。

拜爾的輝煌成就包括植物染料靛藍的說明與合成,發現酚酞,研究聚乙炔𨦡????亞硝基化合物尿酸衍生物(包含巴比妥類藥物的母體化合物:巴比妥酸)。1869年,他是第一位提出正確的吲哚化學式的化學家,他的理論化學貢獻包括三鍵的應變理論及小型環的環張力

1871年,拜爾發現酚酞是由鄰苯二甲酸酐縮合反應及在酸性條件下2當量的苯酚所合成的,並且因此而得名。同年,他也是第一個成功合成熒光素(類似於由微生物自然合成的熒光嗜鐵素)的科學家。拜爾一開始命名他所發現的熒光素為間苯二酚酞(英文:resorcinphthalein),因為是用鄰苯二甲酸酐間苯二酚所合成的,直到1878年被正名為熒光素。1872年,拜爾嘗試使用苯酚甲醛製造樹脂産物,這個也提供了靈感使裏歐·貝剋蘭成功將酚醛作為商業用途。

1881年,皇傢學會授予戴維奬章給拜爾以肯定他的靛藍合成貢獻。1884年,他被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的外籍榮譽會員。1905年,為了感謝拜爾的有機染料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研究對於有機化學和化工行業的巨大進步,他榮獲了諾貝爾化學奬。作為在全球衆所周知的科學家,拜爾繼續在有機化學領域貢獻直到他逝世為止。

約翰·弗雷德裏剋·威廉·阿道夫·拜爾通常被簡稱為阿道夫·拜爾直到他的50歲生日,他被提高到了世襲貴族的地位,因此改名為約翰·弗雷德裏剋·威廉·阿道夫·馮·拜爾,簡稱為阿道夫·馮·拜爾。

貢獻

連結

參考資料

  1. ^ Adolf Baeyer, Viggo Drewsen. Darstellung von Indigblau aus Orthonitrobenzaldehyd [Preparation of blue indigo from o-nitrobenzaldehyde]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882, 15 (2): 2856–2864. doi:10.1002/cber.188201502274.
  2. ^ Adolf von Baeyer: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1905 Armin de Meije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4, Issue 48 , Pages 7836 – 7840 2005 Abstract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12-10
  3.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4. ^ Adolf Baeyer. Ueber Polyacetylenverbindungen (Zweite Mittheilung) [On polyacetylene compounds (Part II)]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885, 18 (2): 2269–2281. doi:10.1002/cber.18850180296. See especially pages 2277-2281.
 


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 (German: [ˈbaɪɐ]; 31 October 1835 – 20 August 1917) was a German chemist who synthesised indigo and developed a nomenclature for cyclic compounds (that was subsequently extended and adopted as part of the IUPAC organic nomenclature). He was ennobled in the Kingdom of Bavaria in 1885 and was the 1905 recipient of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