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atus Cartesius | |
勒內·笛卡爾 | |
笛卡兒 | |
|
生平
1596年,笛卡爾出生在法國安德爾-盧瓦爾省的圖賴訥拉海(現改名為笛卡爾以紀念這位偉人)。他出身於地位較低的貴族家庭,父親Joachim是雷恩的布列塔尼議會的議員。1歲多時母親患肺結核去世,而他也受到傳染,造成體弱多病。母親去世後,父親移居他鄉並再婚,而把笛卡爾留給了他的外祖母帶大,自此父子很少見面,但是父親一直提供金錢方面的幫助,使他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追求自己的興趣而不用擔心經濟來源問題。
1606或1607年,笛卡爾進入位於拉弗萊什的耶穌會的皇傢大亨利學院學習。在那裏,他學習到了數學和物理學,包括伽利略的工作。1616年12月畢業後,他遵從他父親希望他成為律師的願望,進入普瓦捷大學學習法律,並獲得業士學位和文憑。畢業後笛卡爾一直對職業選擇不定,又决心遊歷歐洲各地,專心尋求“世界這本大書”中的智慧。1618年,笛卡爾加入荷蘭的拿騷的毛裏茨的軍隊。但是荷蘭和西班牙之間簽訂了停戰協定,於是笛卡爾利用這段空閑時間學習數學。
在笛卡兒的時代,拉丁文是學者的語言。他也如當時的習慣,在他的著作上簽上他的拉丁化的名字——Renatus Cartesius(瑞那圖斯·卡提修斯)。正因為如此,由他首創的笛卡兒坐標係也稱卡提修坐標係。
笛卡爾對結合數學與物理學的興趣,是在荷蘭當兵期間産生的。1618年11月10日,他偶然在路旁公告欄上,看到用佛萊芒語提出的數學問題徵答。這引起了他的興趣,並且讓身旁的人,將他不懂的佛萊芒語翻譯成拉丁語。這位身旁的人就是大他八歲的以撒·貝剋曼。貝剋曼在數學和物理學方面有很高造詣,很快成為了他的導師。 4個月後,他寫信給貝剋曼:“你是將我從冷漠中喚醒的人……”,並且告訴他,自己在數學上有了4個重大發現。1619年9月,他去到了法蘭剋福,在那時他宣稱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解决任何算術或幾何問題。但笛卡爾認為基於所有學科的基礎都是哲學,而哲學沒有任何確定性,所以他要先在哲學建立確定性的基礎。笛卡爾意識到任務是艱巨的,“那時我衹有二十三歲,我想衹有等到更成熟的年紀,在長時間的準備之後纔可以去嘗試完成這個任務。”實際上到1628年後他纔開始建立他的準則。
1621年笛卡爾退伍。
1622年,當他26歲時,笛卡爾變賣掉父親留下的資産,用4年時間遊歷歐洲,其中在意大利住了2年,隨後遷住於巴黎。他在巴黎結識了馬蘭·梅森,梅森在1624和1625年出版的兩部論戰作品,既反對放縱派也反對懷疑主義。後來笛卡爾的《沉思集》就是專門討論這兩個主題的。離開巴黎後,梅森依然隨時嚮他通報論戰的進展。
因為在當時的法國教會勢力龐大,不能自由討論宗教問題,因此笛卡爾在1628年移居荷蘭,在那裏住了20多年。在此期間,笛卡爾致力於哲學研究發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了《方法論》(Discours de la méthode)、《形而上學的沉思》(Méditations métaphysiques)和《哲學原理》(les Principes de la philosophie)等,成為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
1629年,笛卡爾開始寫一部作品,想構建能解釋所有自然現象的統一學說。第一部分名為《世界》,第二部分名為《論人》。《世界》中包含了地動說的假設,他本計劃1633年將初稿寄給梅森,但他聽到伽利略宣揚地動說被監禁的消息,因為害怕遭受同樣的命運,他在34年放棄了出版。該作品在他去世纔得以出版。
1639年11月笛卡爾開始寫作《沉思集》,於40年完成,幾個月後他5歲的女兒弗朗辛因熱病去世。
1649年笛卡爾受瑞典剋裏斯蒂娜女王之邀來到斯德哥爾摩擔任女王的私人教師,但不幸在這片“熊、冰雪與岩石的土地”上得到肺炎,在1650年2月去世,享年54歲。
1663年他的著作在羅馬和巴黎被列入禁書之列。1740年,巴黎纔解除禁令,替代當時在法國開始流行的艾薩剋·牛頓世界體係。
宗教信仰
笛卡爾的宗教信仰在學術圈中一直被嚴格地爭論着。他聲稱是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天主教)徒,以及“沉思”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基督教信仰。但是在他自己的時代,笛卡爾被指控宣揚秘密的自然神論和無神論信仰。與他同時代的布萊茲·帕斯卡說,“我不能原諒笛卡爾;他在其全部的哲學之中都想能撇開上帝。然而他又不能不要上帝來輕輕碰一下,以便使世界運動起來;除此之外,他就再也用不着上帝了。”
斯蒂芬·高剋羅格的笛卡爾傳記中寫到,“他作為一個天主教徒有着很深的宗教信仰,並一直保持到他死的那一天,並帶着堅定的,熱情的探索真理的渴望。”在笛卡爾死於瑞典後,剋裏斯蒂娜女王放棄了她的王位轉信羅馬天主教(瑞典法律要求統治者是新教教徒)。她一直聯繫的僅有的天主教徒就是笛卡爾,他曾是她的個人家庭教師。
哲學思想
笛卡爾在哲學方面影響力很大,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他著名命題“我思故我在”。事實上,他在形而上學、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都有很大貢獻,影響力至今。
笛卡爾方法
- 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絶不把它當成真的接受。
- 把我所審查的每一個難題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幹部分,以便一一妥為解决。
- 按次序進行我的思考,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逐步上升,直到認識最復雜的對象。
- 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盡量全面地考察,盡量普遍地復查,做到確信毫無遺漏。
形而上學與認識論
笛卡爾是一個二元論者以及理性主義者。笛卡爾認為,人類可以使用數學的方法——也就是理性——來進行哲學思考。他相信,理性比感覺更可靠。例如,他認為數字、物理定律這類超出感官的實在是通過理性思考得知的,是無法通過感官認識的。他在“第一個沉思”中提出人無法完全區分睡夢的經驗與清醒的經驗,從而懷疑了感官,反駁了亞裏士多德主義的經院哲學家“一切思想來源於感覺”的觀念。
笛卡兒第一步認為懷疑就是出發點,感官知覺的知識是可以被懷疑的,我們並不能信任我們的感官。所以他不會說“我看故我在”、“我聽故我在”。從這裏他悟出一個道理:我們所不能懷疑的是“我們的懷疑”。意指:我們無法去懷疑的,是我們正在“懷疑”這件事時的“懷疑本身”,衹有這樣才能肯定我們的“懷疑”是有真實性的,並非虛假的産物。人們覺得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事物,他卻感到疑惑,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笛卡爾將此作為形而上學中最基本的出發點,從這裏他得出結論,“我”必定是一個獨立於肉體的、在思維的東西。笛卡爾還試圖從該出發點證明出上帝的存在。笛卡爾認為,我們都具有對完美實體的概念,由於我們不可能從不完美的實體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必定有一個完美實體——即上帝——的存在來讓我們得到這個概念。從所得到的兩點出發,笛卡爾繼續推論出既然完美的事物(神)存在,那麽我們可以確定之前的惡魔假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一個完美的事物不可能容許這樣的惡魔欺騙人們,因此藉由不斷的懷疑我們可以確信“這個世界真的存在”,而且經由證明過後的數學邏輯都應該是正確的。現實世界中有諸多可以用理性來察覺的特性,即它們的數學特性(如長、寬、高等),當我們的理智能夠清楚地認知一件事物時,那麽該事物一定不會是虛幻的,必定是如同我們所認知的那樣。
雖然笛卡爾證明了真實世界的存在,他認為宇宙中共有2個不同的實體,既思考(心靈)和外在世界(物質),兩者本體都來自於上帝,而上帝是獨立存在的。他認為,衹有人才有靈魂,人是一種二元的存在物,既會思考,也會占空間。而動物衹屬於物質世界。
笛卡爾強調思想是不可懷疑的這個出發點,對此後的歐洲哲學産生了重要的影響。我思故我在所産生的爭議在於所謂的上帝存在及動物一元論(黑猩猩、章魚、鸚鵡、海豚、大象等等都證實有智力),而懷疑的主要思想,確實對研究方面很有貢獻。
對數學和歷史貢獻
笛卡爾對數學最重要的貢獻是創立了解析幾何。笛卡爾成功地將當時完全分開的代數和幾何學整合。在他的著作《幾何》中,笛卡爾嚮世人證明,幾何問題可以歸結成代數問題,也可以通過代數轉換來發現、證明幾何性質。笛卡爾引入了坐標係以及綫段的運算概念。笛卡爾在數學上的成就為後人在微積分上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後者又是現代數學基石。他創新地將幾何圖形‘轉譯’代數方程式,從而將幾何問題以代數方法求解,這就是今日的解析幾何(或稱“座標幾何”)。 此外,現在使用的許多數學符號都是笛卡爾最先使用的,這包括了已知數a, b, c以及未知數x, y, z等,還有指數的表示方法。他還發現了凸多面體邊、頂點、之間的關係,後人稱為歐拉-笛卡爾公式。還有微積分中常見的笛卡爾葉形綫也是他發現的。
在物理學方面,笛卡爾也有所建樹。他在《屈光學》中首次對光的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論論證。他還解釋了人的視力失常的原因,並設計了矯正視力的透鏡。力學上笛卡爾則發展了伽利略運動相對性的理論,強調了慣性運動的直綫性。笛卡爾發現了動量守恆原理的原始形式(笛卡兒所定義的動量是一標量,不是嚮量,因此他的動量守恆原理後來也被證明是錯誤的)。他還發展了宇宙演化論、漩渦說等理論學說,雖然具體理論有許多缺陷,但依然對以後的自然科學家産生了影響。
他還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釋彩虹現象,並且通過元素微粒的旋轉速度來分析顔色。
在心理學方面,笛卡爾也是有所貢獻的。 他的觀點和重大發現,對後來心理學頗有影響。他是近代二元論和唯心主義理論著名的代表。他的反射和反射弧的重大發現,為“動物是機器”的論斷提供了重要依據。並提出,反應----刺激的假設。但是笛卡爾的反射概念是機械性的,他強調人和動物的區別,動物沒有心靈,人是有心靈的,這樣的推斷是二元論的典型表現。另外,心神交感論也是笛卡爾在身心關係上二元論的又一典型表現,他認為,人的肉體是由物質實體構成的,人的心靈是由精神實體構成的。心靈和人體即可以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相互作用。他認為人的原始情緒有六種:驚奇、愛悅、憎惡、欲望、歡樂和悲哀,其他的情緒都是這六種原始情緒的分支,或者組合。 笛卡爾的二元論心理學思想雖然在理論上是錯誤的,但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是非常具有推動和進步作用的,他利用二元論擺脫了神學對科學的絶對控製,將人們的思想引導至理性思維和具體研究上,所以,他對心理學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瑣事
此章節的準確性有爭議。 |
笛卡爾死後墳墓遭盜墓賊挖掘,其頭骨幾經易手現存於法國巴黎夏樂宮人類博物館。
笛卡兒堅决否認他與德國玫瑰十字會之間的關係,他所留下的相關文件中卻有許多巧合,他不承認可能是因為害怕被當時的教會打壓。
笛卡兒將早期在整合幾何與代數的研究與貝剋曼一同分享,且曾說:“如果有機會,你不嫌棄用到我的研究或想法時,你大可表示那是你的想法。”這衹是他過於客氣與謙虛的態度罷了,但貝剋曼卻真的當作是自己的功勞。這使笛卡兒備受侮辱,所以他譴責貝剋曼的“愚蠢和不學無術”。
同行評審(peer-review)的制度淵源於笛卡兒。在《第一哲學沉思集》出版前,Mersenne 收到委托手稿後,將其發給多位哲學家與神學家閱讀;隨後收到了六組反對意見,這些《反駁》與笛卡兒所作的《答辯》被收錄在書中的附錄一同印行,為歷史上最早的同儕評論。
著作
- 1618. Musicae Compendium. 笛卡爾為其早期合作者撰寫的關於音樂理論和音樂美學的論文, Isaac Beeckman (去世後第一版,1650)。
- 1626–1628. Regulae ad directionem ingenii (《指導心靈的規則》)。 不全。逝世後第一版是1684年的荷蘭語翻譯版,拉丁原文在1701年阿姆斯特丹出版 (R. Des-Cartes Opuscula Posthuma Physica et Mathematica)。Giovanni Crapulli編輯的最好的批判的版本,包括了1684年荷蘭語的翻譯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6)。
- 1630–1631. La recherche de la vérité par la lumière naturelle (英文譯名:The Search for Truth),是未完成的對話集,1701年發表。
- 1630–1633. Le Monde (《The World》) and L'Homme (《論人》)。笛卡爾第一部係統論述他的自然哲學的作品。《論人》在其死後,1662年用拉丁語發表;《論世界》1664年。
- 1637. Discours de la méthode (《談談方法》)。 介紹其作品Essais,包括了Dioptrique,Météores和Géométrie。
- 1637. La Géométrie (《幾何學》)。 笛卡爾在數學方面的主要作品。英語版由Michael Mahoney翻譯 (New York: Dover, 1979)。
- 1641. 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 (《第一哲學沉思集》),拉丁語版亦作Metaphysical Meditations。1642年發表第二版,包括了反駁和答辯,和Letter to Dinet(《給迪內的信》)。Luynes的Duke翻譯出法文版,可能未經笛卡爾審查,1647年發表,包括了 反駁和答辯。
- 1644. Principia philosophiae (《哲學原理》),拉丁教科書,笛卡爾最初的目的是用此書來替代亞裏士多德主義的經院哲學教科書。法文翻譯Principes de philosophie,翻譯者Claude Picot,笛卡爾審核,1647年以給波黑米亞的伊麗莎白公主的信為序言。
- 1647. Notae in programma (英語:Comments on a Certain Broadsheet)。笛卡爾信徒Henricus Regius給笛卡爾的回信。
- 1648. La description du corps humain (《人類身體的描述》),笛卡爾死後由Clerselier在1667年發表。
- 1648. Responsiones Renati Des Cartes... (《與波爾曼的對話集》,英語:Conversation with Burman)。用問答形式呈現與Frans Burman在1648年4月16日的對話。1895年重新發現,1896年發表。批註後的雙語版本(拉丁語原文、法語譯文)由Jean-Marie Beyssade編輯,1981年發表。(Paris: PUF)。
- 1649. Les passions de l'âme (《靈魂的激情》)。關於伊麗莎白公主》
- 1657. Correspondance (三捲本: 1657, 1659, 1667)。笛卡爾的遺囑執行人Claude Clerselier發表。1667年的第三捲是最全的。但是Clerselier忽略了許多關於數學的資料。
2010年11月,之前未知的信件,1641年5月27日寄,由一位荷蘭哲學家Erik-Jan Bos用Google發現。Bos 發現信件以總結形式提及了哈弗福德學院保存的自傳,在Haverford, Pennsylvania。學院不知道信件從未發表。這是近25年來發現的第三封信件。
中文文獻
原著譯文
- 龐景仁譯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商務印書館,1986年)ISBN 9787100006859
- 王太慶譯 《談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0年)ISBN 9787100030908
- 關文運譯 《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58年)ISBN -
中文學術文獻
中文
- 施璇譯 《笛卡爾的心物學說研究》(上海人民,2015)ISBN 9787208128316
- 吳增定《自因的悖謬——笛卡爾、斯賓諾莎與早期現代形而上學的革命》《“我思”及其主體性——簡析鬍塞爾在《第一哲學》中對於笛卡爾的解釋》
- 雷思溫 《笛卡爾普遍懷疑中的上帝、數學與惡魔》《戴上面具的笛卡爾與卸下面具的盧梭》
外文譯文
- 凱莫林(Andreas Kemmerling)《“我”之觀念:笛卡爾哲學研究》(華東師範,2015)ISBN 9787567527690
- G.哈特費爾德《笛卡爾與<第一哲學的沉思>》(廣西師範,2007)ISBN 9787563366521
科普與其他
- 孫衛民 《笛卡爾》(九州,2012)ISBN 9787510814877
- 劉小楓編《笛卡爾的精靈》(華夏,2009)ISBN 9787508051796
參見
數學相關條目
哲學理論
參考文獻
引用
- ^ René Descartes. Newadvent.org. [30 Ma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4).
...preferred to avoid all collision with ecclesiastical authority.
- ^ 笛卡爾,Descartes, René, 1596-1650.; 王太慶. 談談方法第一版.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0. ISBN 7-100-03090-0. OCLC 47042145.
- ^ Rodis-Lewis, Geneviève. Descartes'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philosophy. (編) Cottingham, Joh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escar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2. ISBN 978-0-521-36696-0.
- ^ Desmond, p. 24
- ^ Porter, Roy. The New Science. The Greatest Benefit to Mankind: A Medical History of Humanity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paperback edition, 135798642. Great Britain: Harper Collins. 1999: 217 . ISBN 0006374549.
- ^ Baird, Forrest E.; Walter Kaufmann. From Plato to Derrida.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8: 373–377. ISBN 0-13-158591-6.
- ^ René Descartes. FamousScientists.org. [15 December2011].
- ^ 參考 Stephen Gaukroger: Descartes. An Itellectual Biography.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5, p.68.
- ^ [英], 湯姆·索雷爾. 牛津通識讀本:笛卡爾. 譯林出版社. 2014-08: p33. ISBN 9787544732703.
- ^ 索雷爾 (Sorell, Tom); Li yong yi.; 索雷爾.; 李永毅. 巴黎歲月. 牛津通識讀本:笛卡爾.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4-08: p57–58. ISBN 978-7-5447-3270-3. OCLC 910687808.
- ^ 索雷爾 (Sorell, Tom); Li yong yi.; 索雷爾.; 李永毅. 秘而不宣的物理學. 牛津通識讀本:笛卡爾.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4-08: p62–63. ISBN 978-7-5447-3270-3. OCLC 910687808.
- ^ 索雷爾 (Sorell, Tom); Li yong yi.; 索雷爾.; 李永毅. 牛津通識讀本:笛卡爾.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3: p103–104. ISBN 978-7-5447-3270-3. OCLC 910687808.
- ^ Think Exist on Blaise Pasc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12 February 2009.
- ^ 〔法〕帕斯卡爾《思想錄》,思想錄34
- ^ The Religious Affiliation of philosopher and mathematician Rene Descart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ebpage last modified 5 October 2005.
- ^ Smith, Kurt. Descartes' Life and Work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BY COLA. Fall 2010.
- ^ 笛卡爾. 談談方法 2017年6月.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0年11月: 16. ISBN 9787100030908.
- ^ G. 哈特費爾德. 笛卡爾與《第一哲學的沉思》.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8月: 77–79. ISBN 9787563366521.
- ^ Kenny, Anthony. A New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Volume 3, The Rise of Modern Philosophy. p37
- ^ Vlasblom, Dirk. Unknown letter from Descartes found. NRC.nl. 25 February 2010 [30 Ma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8 November 2016) (荷蘭語). 已忽略未知參數
|df=
(幫助) - ^ Vlasblom, Drik. Hoe Descartes in 1641 op andere gedachten kwam. NRC.nl.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October 2016) (荷蘭語).
來源
- 書籍
- Clarke, Desmond. Descartes: A Biograph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521-82301-3.
René Descartes (/deɪˈkɑːrt/ or UK: /ˈdeɪkɑːrt/; French: [ʁəne dekaʁt] (listen); Latinized: Renatus Cartesius;[b] 31 March 1596 – 11 February 1650:58) was a French-born Dutch philosopher, mathematician, and scientist. A native of the Kingdom of France, he spent about 20 years (1629–1649) of his life in the Dutch Republic after serving for a while in the Dutch States Army of Maurice of Nassau, Prince of Orange and the Stadtholder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intellectual figures of the Dutch Golden Age, Descartes is also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modern philosophy.
Many elements of Descartes's philosophy have precedents in late Aristotelianism, the revived Stoicism of the 16th century, or in earlier philosophers like Augustine. In his natural philosophy, he differed from the schools on two major points: first, he rejected the splitting of corporeal substance into matter and form; second, he rejected any appeal to final ends, divine or natural, in explaining natural phenomena. In his theology, he insists on the absolute freedom of God's act of creation. Refusing to accept the authority of previous philosophers, Descartes frequently set his views apart from the philosophers who preceded him. In the opening section of the Passions of the Soul, an early modern treatise on emotions, Descartes goes so far as to assert that he will write on this topic "as if no one had written on these matters before." His best known philosophical statement is "cogito, ergo sum" ("I think, therefore I am"; French: Je pense, donc je suis), found in Discourse on the Method (1637; in French and Latin) and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1644, in Latin).
Descartes has often been called the father of modern philosophy, and is largely seen as responsible for the increased attention given to epistemology in the 17th century. H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17th-century continental rationalism, later advocated by Spinoza and Leibniz, and was later opposed by the empiricist school of thought consisting of Hobbes, Locke, Berkeley, and Hume. Leibniz, Spinoza, and Descartes were all well-versed in mathematics as well as philosophy, and Descartes and Leibniz contributed greatly to science as well. Descartes's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1641) continues to be a standard text at mo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departments. Descartes's influence in mathematics is equally apparent;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was named after him. He is credited as the father of analytical geometry, the bridge between algebra and geometry—used in the discovery of infinitesimal calculus and analysis. Descartes was also one of the key figures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